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3625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docx

铁合金危险有害因素

铁合金生产涉及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危险、有害程度

一、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公司铁合金生产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火灾、爆炸、高处坠落、车辆伤害、起重伤害、灼烫、触电、淹溺、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粉尘、中毒和窒息、紫外辐射、高温、噪声等。

涉及的危险化学品有硅铁、乙炔、氧气、一氧化碳等,其主要理化指标见下表。

危险物质的主要理化指标

名称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危规号

危险性

硅铁

别名:

矽铁,熔点(℃):

1267,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溶解性:

不溶于水,外观与气味:

灰色无臭固体,燃烧(分解)产物:

无资料。

43505

遇湿释放有毒气体

乙炔(溶于介质的)

沸点(℃):

-83.8℃、比重(水=1):

0.62、饱和蒸气压(kPa):

4053(16.8℃)、熔点(℃):

-81.8℃、蒸气密度(空气=1):

0.91。

溶解性:

溶于丙酮、氯仿、苯,微溶于乙醇、水、外观与气味:

无色气体,略具烃类特有的臭味、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1024

易燃易爆

氧(压缩)

沸点(℃):

-183.1、比重(水=1):

1.14(-183℃)、饱和蒸气压(kPa):

506.62(-164℃)、熔点(℃):

-218.8、蒸气密度(空气=1):

1.43。

溶解性:

微溶于水、乙醇、外观与气味:

无色无臭气体、燃烧(分解)产物:

无资料。

22001

助燃物易与乙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一氧化碳

沸点(℃):

-191.4、比重(水=1):

0.79.熔点(℃):

-199.1、蒸气密度(空气=1):

0.9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外观与气味:

无色无臭气体、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21005

易燃易爆

注:

以上数据主要来自《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危险化学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注意事项

名称

包装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

运输注意事项

硅铁

据需方要求,可采用散装、集装箱、袋装等形式发货。

采用袋装或集装箱包装时,包装外面应有明显标志

储存于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以下,不可与强酸类、碱类、易燃物共储。

堆码时应选择干燥、地势高、便于控制湿度的库房、水泥地面,垛底应垫高至少30厘米,垛高不超过3米。

应对库房安全环境进行经常检查,特别是雨天,更应特别检查库房是否漏雨。

搬运时,需注意不要与水接触,切忌混储混运。

乙炔[溶于介质的]

钢质气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

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其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

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氧[压缩的]

钢质气瓶

不燃性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易燃气体、金属粉末分开存放。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钢瓶不得摔、震、撞击或在地面滚动。

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注:

以上数据主要来自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本项目涉及物质中:

乙炔均属于甲类火灾物质,一氧化碳、氧气属于乙类火灾物质,兰炭属于丙类火灾物质。

依据《高毒物品目录》(2003版),一氧化碳属于高毒物品。

依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一氧化碳属于II级(高度危害)物质,氧气属于IV级(轻度危害)物质。

铁合金生产可能出现爆炸、火灾、中毒、灼烫事故的危险、有害素

危险、有害因素

触发事件

存在车间(部位)

其它爆炸

铁水遇水爆炸

1.硅铁矿热炉冷却系统严重漏水;

2.电极软断,液体电极糊流入炉体;

3.铁水包吊运过程中意外坠落遇水;

4.其它原因(例如水箱安装位置不合理)造成炉内进水;

5.加料、出炉岗位及轨道附近地面有积水,液体硅铁与水接触;

6.使用水份较多或冻结的泥球堵炉眼;

7.铁水包首次使用时内部潮气未烘干即盛装铁水导致爆炸。

硅铁生产厂房、浇铸车间

气体爆炸

焊接电极筒时,氧气瓶与乙炔瓶之间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它们与明火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足;操作时发生回火。

氧气、乙炔储存区

维修时发生爆炸

1.检修压力环,对拆卸下来的压紧油缸违章动火,造成爆炸;

2.拆卸下电极筒内可燃气体积聚一定浓度,未放散即进行焊接。

检修区

火灾

油料火灾

1、液压油泄漏遇明火;

2、变压器油泄漏遇明火;

3、变压器过热或油位过低而起火燃烧;

液压站、变电室

电气火灾

1.外界火源引燃电缆;;

2电力线路短路;

3.电气设备短路或过负荷;

电缆沟、配电室、操作台、操作箱、电焊机

气体火灾

乙炔遇火源

气焊操作

固体火灾

兰炭等可燃物着火

原料堆场

中毒

1.加电极糊时站在下风向操作,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2.检修硅铁矿热炉或除尘装置,若通风不良,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3.停炉后烟道未进行放散,检修人员进入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硅铁矿热炉、除尘装置

灼烫

1、违章操作,电炉运行中面对入孔门观察炉面,距加料口太近;

2、人员无防护;

3、作业人员与高温设备或裸露的高温物体接触;

4、发生喷炉、硅铁铁水包意外倾覆造成铁水飞溅;

5、接触酸碱腐蚀品。

炉面、浇铸车间、出铁口、实验室

及其分布

铁合金生产可能出现作业人员伤亡的其它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分布

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触发事件

存在车间(部位)

起重伤害

1、司机违章操作或无证上岗;

2、违章指挥;

3、起重设备存在缺陷,使起吊重物突然落下(如钢丝绳断裂);

4、人员进入警戒区。

硅铁生产车间

高处坠落

1、钢梯、工作平台存在缺陷(例如无防滑措施)

2、无必要的防护(例如栏杆、护圈)

3、违章操作(例如不使用安全绳、使用安全绳不符合要求等)

操作台、脚手架或梯子、楼梯、孔洞等处

物体打击

作业时、巡检、设备检修时工具、附件、零部件等掉下砸人

硅铁浇铸车间

触电

1.绝缘部件老化或损坏;

2.接地不良、失效;

3.违章带电作业;

4.漏电保护装置失灵;

5.防雷电设施或接地失效。

6.接触断落的高压线。

变电站、配电室、操作室或接临时电源

机械伤害

转动机械无防护罩、网、安全遮拦等安全设施或安全设施损坏;

循环水泵房、卷板机

车辆伤害

1.车辆违章行驶;

2.人员违章作业;

3.厂内道路无交通标识。

厂区道路

淹溺

1.水池边缘人行通道宽度不够,无防护栏杆;

2.照明亮度不够;

3.工作人员违章进入。

冷却水循环水池

噪声与振动

高噪声设备无降噪措施或隔音装置

汽轮发电机组、蒸汽放空等运转时会产生振动、噪声。

环保风机、运输车、泵、炉体生产时等

高温

1.与炉体安全距离不够;

2.未穿戴好防护用具。

硅铁生产车间

粉尘

1.除尘装置失灵;

2.未穿戴好防护用具。

原料堆场、硅铁矿热炉炉面

二、危险、有害程度

(一)、固有危险程度

根据铁合金生产的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设施)情况,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主要有:

硅铁(熔融状态的)、乙炔(溶于介质的)、氧(压缩的)、一氧化碳。

这些品种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数量、浓度、状态和存在部位及其状态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种分布表

名称

数量(t)

状态

存在部位

存在状况

危险特性

硅铁

-

液态

矿热炉、铁水包

1800℃

遇水爆炸

1500

固态

库房

常温、常压

遇水放出有毒气体

乙炔(溶于介质的)

0.24

气态

库房

常温、1.5MPa

易燃气体

一氧化碳

逸散少量

气态

加料口、除尘室

常温、常压

中毒

熔融的液态硅铁如果遇水,急剧升温至其沸点以上而迅速汽化,从而发生爆炸。

其后果将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建筑物破坏等严重后果,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具有爆炸性、可燃性、毒性、腐蚀性的化学品的固有危险程度

作业场所

存在的事故类型

固有危险程度

原料储运场所

车辆伤害、机械伤害

稍有危险

炉前加料场所

灼烫,因硅铁爆炸(炉体循环水夹套内漏水或液体电极糊流入炉内等)引起

显著危险

硅铁铁水出料场所

爆炸、灼烫

显著危险

浇铸、成品冷却场所

爆炸、灼烫

显著危险

配电室及供用电场所

触电、电气火灾

可能危险

焊接电极筒场所

容器爆炸、火灾

可能危险

硅铁的理化特性及危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硅铁别名:

矽铁

物化特性

沸点(℃)

无意义

比重(水=1)

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无意义

熔点(℃)

1267

蒸气密度(空气=1)

无意义

溶解性

不溶于水

外观与气味

灰色无臭固体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

无意义

爆炸极限

灭火剂

干粉、干沙、石粉

灭火方法

如遇火灾,只可用干粉、干沙、石粉灭火,禁止使用水和灭火机

危险特性

含硅量14%-44%毒性较小,含硅量45%-70%时有毒。

对气体,特别是氧有极强的溶解性,遇碱性液体产生氢气而自燃。

遇湿燃烧,怕潮。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

不稳定

避免条件

不可与强酸类、碱类、易燃物共储

稳定

聚合危险性

可能存在

避免条件

不存在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燃烧(分解)产物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

吸入

皮肤

急性毒性

LD50

无资料

LC50

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和慢性)

含硅量45%-70%时有毒。

不可在雨天作业,如发现头昏、头痛、呕吐,迅速移至空气新鲜处,重者马上送医院治疗。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仓间内,禁止露天存放。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以下,不可与强酸类、碱类、易燃物共储。

堆码时应选择干燥、地势高、便于控制湿度的库房、水泥地面,垛底应垫高至少30公分,垛高不超过3米。

应对库房安全环境进行经常检查,特别是雨天,更应特别检查库房是否漏雨。

容器破损时,应用修补剂修补破桶,绝对禁止使用锡焊、电气焊。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撞击、摩擦,绝对禁止在库内开桶敲击。

如用大桶包装,人工操作,人必须站在桶的中间,严禁站在桶的两端,以防万一爆炸伤人。

由于包装重量大,各项操作最好使用人力推车或防爆机具进行,以保证人员及仓库的安全。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身体防护

穿一般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要,粉尘浓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其它

工作现场保持干燥、通风,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人。

乙炔的理化特性及危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乙炔

物化特性

沸点(℃)

-83.8℃

比重(水=1)

0.62

饱和蒸气压(kPa)

4053(16.8℃)

熔点(℃)

-81.8℃

蒸气密度(空气=1)

0.91

溶解性

溶于丙酮、氯仿、苯,微溶于乙醇、水

外观与气味

无色气体,略具烃类特有的臭味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

无意义

爆炸极限

2.8%—81.0%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

不稳定

避免条件

受热

稳定

禁忌物

强氧化剂、卤素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

吸入

皮肤

急性毒性

LD50

无资料

LC50

无资料

健康危害

具有弱麻醉作用吸入高浓度乙炔,可导致急性中毒,引起头痛、恶心、呕吐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间内。

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其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

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限值

PC-STEL:

未制定标准;PC-TWA:

未制定标准;MAC:

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进入储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氧的理化特性及危害特性表

物质名称氧、氧气

物化特性

沸点(℃)

-183.1

比重(水=1)

1.14(-183℃)

饱和蒸气压(kPa)

506.62(-164℃)

熔点(℃)

-218.8

蒸气密度(空气=1)

1.43

溶解性

微溶于水、乙醇

外观与气味

无色无臭气体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

无意义

爆炸极限

无意义

灭火剂

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灭火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

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

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灭火。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反应活性数据

稳定性

不稳定

避免条件

稳定

聚合危险性

可能存在

避免条件

不存在

禁忌物

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

燃烧(分解)产物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

吸入

皮肤

急性毒性

LD50

LC50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注意事项

不燃性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易燃气体、金属粉末分开存放。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钢瓶不得摔、震、撞击或在地面滚动。

防护措施

职业接触限值

PC-STEL:

未制定标准;PC-TWA:

未制定标准;MAC:

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标准。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其它

避免高浓度吸入

 

一氧化碳的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分析表

物质名称一氧化碳

物化特性

沸点(℃)

-191.4

比重(水=1)

0.79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熔点(℃)

-199.1

蒸气密度(空气=1)

0.9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外观与气味

无色无臭气体

火灾爆炸危险数据

闪点(℃)

<-50

爆炸极限

12.5~74.2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危险特性

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数据

侵入途径

吸入

皮肤

急性毒性

LD50

无资料

LC50

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和慢性):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慢性影响:

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注意事项:

易燃有毒的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混运。

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STEL(mg/m3)30TWA(mg/m3)20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眼防护

一般不需要,高浓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避免高浓度吸人。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主要有害因素分析

粉尘

本项目粉尘的种类主要有矿石粉尘、兰炭粉尘、矽尘(含游离SiO2)、地面沙尘、回收粉尘等,因其颗粒细小,很容易通过呼吸道对人体造成伤害,严重时可引起尘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矿热炉炉面、原料厂、上料系统等处是主要产尘源。

在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

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治疗只能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不能使组织的病变消失。

粉尘对人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粉尘阻塞呼吸道感染疾病,鼻、鼻咽、气管、大支气管以至肺泡内,而形成尘(矽)肺,长期生活在一定浓度的粉尘中慢性使人致残以至死亡。

2)引起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恶化,死亡率增加。

噪声

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感到讨厌和烦躁的声音通称为噪声。

噪声是由很多不协调的基音和它们的谐音一起形成的无规则、杂乱的声音。

该项目空气压缩机、除尘风机、风机、运输车、泵、炉体生产等是主要的噪声源,在开停车、正常运转时都会产生噪声,对于高噪声设备无降噪措施或隔音装置,长期在高噪声的环境里工作,不仅有可能使人患上职业性耳聋,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噪声还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特别强烈的噪声还能损坏建筑物与影响仪器设备等的正常运行。

噪声对人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听力和听觉器官的损伤:

人的听觉器官的适应性是有一定限度的,长期在强噪声的作用下,听力逐渐减弱,引起听觉疲劳。

若长年累月在强烈噪声的反复作用下,内耳器官发生了器质性病变,成为永久性听阈位移,亦称噪声性耳聋。

2)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病症和神经衰弱:

噪声可以使交感神经紧张,表现为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波动,心电图阳性率增高。

噪声引起神经衰弱症侯群,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记忆力衰退、心悸、恶心等。

神经衰弱的阳性率随噪声声级的增高而增高。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引起胃功能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4)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由于神经系统互相作用的结果,能引起视网膜轴体细胞光受性降低,视力清晰稳定性缩小。

5)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安全生产:

噪声易使人烦躁不安与疲乏,注意力分散,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当噪声级超过生产中的音响警报信号的声级时,遮蔽音响警报信号,易造成事故。

高温

硅铁车间在生产硅铁过程中反应温度高达1800℃,在冶炼以及出炉过程中,如果作业人员与炉体安全距离不够或未穿戴防护用品,会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1)高温作业人员受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