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2173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docx

美学函授学习资料及作业练习题资料

美学函授学习材料

一、课程简介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其理论性突出,抽象性强,是文艺理论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美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仅懂得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培养学生创造美、思索美的能力,从而在理性层面上去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审美形态等基本概念及知识,基本能够鉴赏、评析艺术作品、美的生活现象。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能系统地从理论上把握美学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分析美的现象。

在教学中,本课程强调实践环节,教师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实际情况,用相关的具体的美学现象来深入浅出地诠释美学的原理。

注意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和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教学难点是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文学理论》课的后续和提升课,要求《文学理论》课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培养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

《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区别表现在,美学是关于普遍的美学现象、审美活动、审美经验的课程,而《文学理论》则只讨论文学这一门艺术形式的普遍规律。

《美学》在谈到艺术美的相关问题时,侧重谈其他艺术形式即可避免与《文学理论》课重复。

第一章绪论(美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美学学科的定义

2、了解并掌握几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重点:

1、美学学科的定义

2、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3、美学研究的方法

难点:

1、为什么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如此众多的说法,其原因是什么?

2、鲍姆加通是如何为美学研究找到专门研究对象的?

一、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

1、世界的纷繁复杂性与人的生存的复杂性

2、审美现象的丰富性

3、美学研究审美现象:

(1)自然界之美;

(2)社会生活之美;(3)艺术之美

二、美学的历史与定义

1、美学的定义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两个注意:

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划分,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

1,认识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求真的目的,研究和探讨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结果就是科学。

2,伦理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求善的目的,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结果就是伦理学。

3,审美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本着游戏的目的去追求身心的愉悦,其结果就是美学。

2、美学学科的发展与独立

(1)古希腊柏拉图;中国的孔子。

开始意识到了美的现象,并对美进行了思考。

(2)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确立。

在1750年所著的《美学》一书中,第一次将美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鉴于他的贡献,人们将他视为“美学之父”。

(3)在鲍姆嘉登之后,康德把美学学科的建设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第三本致力于探讨审美问题,区分了“趣味判断”与“目的判断”的不同,进一步加强了美学对象的独立性,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建设。

(4)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美学学科走向真正科学的轨道。

三、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关于研究对象,美学史上的几种主张:

(1)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2)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3)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4)主张美学是研究表现活动的科学。

代表人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何以有如此众多的说法?

其原因在于美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

2、美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方法。

理论代表人,法国丹纳(泰纳)。

孟子的“知人论世”。

(2)心理学方法。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格式塔心理美学方法的代表人是阿恩海姆;中国的体验式

(3)现象学方法。

代表人法国的胡塞尔;老庄“心斋”、“坐忘”;宗炳“澄怀味象”。

思考练习:

1、解释美学学科的定义

2、说说几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简述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教学要求:

1、理解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2、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3、理解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重点: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难点: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人的生存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创造能力是人的需要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生存需要既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生成和丰富的。

2、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的定义: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筑出来的理想的美的形态。

•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作为主体的审美评价标准,决定着对于对象的审美选择及审美判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价值判断通过审美活动参与到主体的人生实践之中。

3、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趣味的特征:

(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审美趣味具有社会性。

•(3)审美趣味有高低好坏之别。

•3、判断健康审美趣味的标准:

(1)健康的审美趣味来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健康的审美趣味符合健康的审美理想。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主体能动地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对象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

2、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活动排斥直接的功利目的。

•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

•“审美功利主义”(杜卫)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价值判断即意义判断。

•审美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上。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都要受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审美价值是一种超越实用范畴的精神价值;

•审美价值是一种具有启迪性、创造性的独特的精神价值

四、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1、审美活动为人所独有,并且最能昭示人的本质特征:

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的存在

2、审美活动与人的存在之间的深刻关系:

(1)审美存在不是日常生活的存在,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2)审美存在不是异化的存在,而是自由的存在

•(3)审美存在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应然的存在。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教学要求:

1、理解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2、掌握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3、理解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重点: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难点: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1、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寻找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威廉·荷加斯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柏拉图:

“理念说”;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从主观的心境中寻找美:

英国经验派;康德;弗洛伊德、荣格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讨美:

狄德罗“美在关系”

(5)从人的社会生活中探究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6)其他:

“移情说”、“直观说”(克罗齐)、“距离说”(布洛)

(7)中国当代美学思想:

主观派(吕荧、高尔太):

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客观派(蔡仪):

美在于事物的典型性。

美的事物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见到不见到都是美的、永恒的;主观、客观统一派(朱光潜);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

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

2、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

(1)静态、抽象的美是不存在的,美以“审美”的活动方式存在。

(2)在审美活动之外既无所谓审美主体,也无所谓审美对象,美只在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真实地显现出来。

(3)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的价值。

二、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

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与“好奇”、“求知欲”;审美惊异的特点。

2、体验:

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之中

•审美体验:

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

走向本真之境

澄明(海德格尔):

光明敞亮的生存境界。

祛魅(disenchantment马克斯·韦伯):

去蔽(海德格尔):

拂去遮蔽本质的表象,向人们敞现生活的真理,不断提升人类,使其不至于堕入人性罪恶的深渊而毁灭自我。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物质基础、物质要素、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规律整合为整体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审美对象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对象才超越了功利性,得以如其所是的呈现自身,其生命的活力和本真才得以敞开和呈现。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审美对象是主体与客体审美价值属性融合与统一的产物。

审美对象的特征:

非实体性、开放性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教学要求:

1、掌握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

2、掌握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3、掌握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重点: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难点: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一、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

1、摹仿说:

赫拉克里特:

“艺术摹仿自然”。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艺术门类的区别是由于摹仿的手段和对象不同。

摹仿的本质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

摹仿的原因是人的本性。

2、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

审美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外观”就是对功利的摆脱。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3、巫术说:

.泰勒(英)《原始文化》;弗雷泽《金枝》

4、本能说:

博克(英)《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达尔文;弗洛伊德

5、劳动说:

普列汉诺夫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1、审美发生的条件:

人——前审美主体产生

2、人的社会性决定审美活动必然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而且这种社会性活动不是满足目前利益的功利活动,而应该是符合人类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的活动。

3、原始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巫术是促进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中介。

4、巫术活动在审美发生过程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5、审美发生的标志——审美意识的产生

(1)原始意识的特征:

浑融一体、万物有灵。

(2)审美意识从原始意识中的分化、独立,标志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

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1、原始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与实用活动紧密相关。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有实用的目的:

趋吉禳灾

基于审美的需要。

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3、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雕刻、绘画(岩画)、音乐与舞蹈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论

教学要求:

1、掌握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2、掌握崇高的基本特征

一、“崇高”范畴的提出:

1、毕达哥拉斯对音乐的分类:

男子汉气/甜蜜蜜

2、西塞洛(罗马):

秀美(女性美)/威严(男性美)

3、柏拉图:

崇高/优美。

“凭临美的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的欢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4、郎吉弩斯《论崇高》论证了可以和优美并举的崇高的形态。

“我们欣赏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郎吉弩斯的“崇高”内涵:

•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高尚的措辞,以及能够将死者统一起来的庄严宏伟的结构。

•作家必须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

“把整个生活浪费在琐屑的、狭窄的思想和习惯中的人是决不能产生什么值得人类永久尊敬的作品的。

•并将崇高从作品风格的范围拓展到了对人格的评价上,尤其强调对心灵的震撼: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5、博克(英国)《论崇高与美》:

人有两种情欲,自我保护和社交。

崇高起源于面临庞然大物的侵袭时所产生的恐惧和痛苦之后的惊叹和赞赏,是同感向审美快感的转变。

6、康德:

两种有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即优美;另一种是感官无法把握的无限的形式,则是崇高;

•有“数学的崇高”,即体积的巨大;有“力学的崇高”,即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拒。

•崇高与人的体验不可分离:

•“粗犷的、威胁着人的陡峭悬崖,密布苍穹、挟带着闪电惊雷的乌云,带有巨大毁灭力量的火山,席卷一切、摧毁一切的狂飙,涛呼潮啸、汹涌澎湃的无边无际的汪洋,以及长江大河所投下来的巨瀑,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它们那巨大的威力使得我们抗拒的力量相形见绌,微不足道。

但是,只要我们在安全之境,那么,它们的面目愈是狰狞可怕,就对我们愈是具有吸引力。

我们欣然把它们成为崇高,那就是因为她么把我们灵魂的力量提升到了那样一种高度,远远的超出了庸俗的平凡,并在我们的内心里发现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力量,它是我们有勇气去和自然这种看来好像是全能的力量,进行较量。

7、黑格尔:

认为崇高存在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艺术之中,是内容大于形式的统一:

“崇高突出的表现出两点:

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二、崇高的内涵:

1、定义: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2、主要内涵:

形式特征:

宏大、不稳定、不规则;

审美心理感受:

痛苦、紧张、恐惧;

冲突、对立;

审美效果:

人生境界的提升

三、“优美”(美)范畴的提出:

1、柏拉图:

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2、西塞罗:

秀美,女性之美,“明媚”、“明亮”。

3、托马斯阿奎那(意):

完整、和谐、鲜明。

4、博克:

总结出了优美的形式特征。

“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第四,无棱角,融合;第五,身材娇弱;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刺眼;第七,如颜色刺眼,也要搭配其它颜色予以冲淡。

5、康德:

优美不给人压抑,“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

6、席勒:

融合性的美。

四、优美的内涵:

1、定义: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和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2、内涵:

形式:

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

心理体验:

愉悦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和谐

审美效果:

审美理想的实现

思考练习:

1、阐释郎吉弩斯崇高论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崇高在西方艺术史中的体现

第二节西方审美形态概说

悲剧与喜剧

教学要求:

1、掌握西方悲剧意识的变化过程

2、掌握悲剧的内涵

3、理解喜剧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重点:

悲剧与喜剧的内涵

难点:

西方悲剧意识的变化

•一、悲剧意识与悲剧理论的发展:

•1、悲剧意识的变化:

•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概括: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

•文艺复兴之后:

人的觉醒所发现的性格悲剧。

《奥赛罗》的嫉妒、哈姆雷特的犹疑寡断。

•18、19世纪启蒙主义:

社会悲剧,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安娜》、易卜生《玩偶之家》

•人的生存性悲剧:

叔本华对人生就是悲剧的论述。

•现代人的异化悲剧。

卡夫卡

•2、悲剧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诗学》: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能够引起怜悯、恐惧的情感,净化和陶冶灵魂

黑格尔:

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

尼采:

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3、悲剧的内涵:

悲剧突出的是在说明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强调的是人生的价值。

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体验中起到净化的作用。

二、喜剧理论的发展:

1、喜剧理论的提出:

柏拉图:

痛感和快感的混合。

亚里士多德: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

坏是丑,是滑稽。

康德:

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黑格尔:

喜剧的过程与结果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与行动、目的与动作之间的内在矛盾。

2、喜剧产生的原因:

霍布斯:

“鄙夷说”

“乖讹说”。

斯宾塞“上升的乖讹”、“下降的乖讹”。

生命的机械化

三、喜剧的效果——笑

笑是具有社会内容的心理现象。

笑与是非善恶判断无关。

笑要能取得共鸣。

思考练习:

1、谈谈西方悲剧意识的变化。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悲剧的内涵。

3、喜剧是如何产生的?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意境

教学要求:

1、掌握意境的定义

2、能用意境理论分析古典诗词

一、定义:

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

例句:

这幅画不光形象美,而且色彩美,意境美。

二、发展

1、源头上溯至《庄子》。

2、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

“境玄意淡”,“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

3、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表成。

相传王昌龄《诗格》中三境论“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4、诗僧皎然“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命题。

5、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宋人严羽的“别材”、“别趣”说进一步规范了意境论的范围;清人王夫之深入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6、王国维总其成,指出: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三、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形象特征)

王国维说: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

曰景、曰情”。

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

意境的这一形象特征,叫“情景交融”。

南宋文学家范晞文在《对床夜语》: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

“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夫之还提示了意境的形象创造的两种主要方式,他在《唐诗评说》卷四中说,诗有“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两种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

宋人梅尧臣说: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说得更很楚:

“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

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

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

(3)生命律动

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宗白华认为“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这与中国人的诗化宇宙观、哲学有联系。

其二是状飞动之趣。

“状飞动之趣”一话出自唐皎然《诗式》,他提出,在意境中要“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

意境作为一个诗意的空间,不是空旷无物,更不是一片死寂的静土,而是一个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空间,这是一个鹰飞天天,鱼跃于渊的空灵动荡的世界。

唯其动态千种,方能显示生命的律动,意境的魅力。

清人王夫之说:

“自然之华,因流动而生变而成绮丽......动人无际矣!

”看来,努力描写意境的“飞动之趣”已成了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

(4)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刘勰提出的“余味曲包”说,钟嵘提出的“滋味”说,都是此说的前奏。

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韵味”说。

他认为意境的审美效果有一种绵绵不尽的韵味,不仅有味内之味,还有味外之味,他又把这种“味外味”称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自宋代起,更突出了“韵昧”的美学内涵。

范温在《潜溪诗眼》一书说:

“韵者,美之极”,又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

明人陆时雍则进一步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又说“物色在于点染,意志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

由此可见所谓“韵味”,是由物色、情感、意味、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它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更为充分,它是由意境传达的极美的韵味,是意境必备的审美效果。

总之,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成为许多诗人作家的艺术至境追求。

思考练习:

1、如何理解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2、举例阐释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气韵

教学要求:

掌握气韵的内涵与特征

一、气韵的提出:

气韵一词较早的提出,一是南朝齐(479——499)谢赫,一是南朝梁(494——556)萧子显。

两人说法分别于下:

“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横写是也(谢赫《古画品缘》)。

“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这两论一说绘画,一说文学。

对于二者气韵意义的延用,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

“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要非佳作(宋陈善《扪虱新话上》一)。

谢赫所谓“气韵生动”的“生动”,显然是用来确指气韵应该呈现之状况的,它和六法的“应物象形”句法结构完全一致:

如果我们理解“应物”的程度应“象形”,那么就该理解“气韵”的程度应“生动”。

另外,六法的二、四、五、六说叙述内在动因也与一、三相似,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更换了表面的语序主宾而已——如“骨法用笔”乃用笔要讲骨法、“随类赋彩”乃赋彩要讲随类、“经营位置”乃位置要讲经营、“传移模写”乃模写要讲传移等等。

既然“气韵”的程度应讲“生动”,那么气韵必是精神状态的另种说法。

二、气韵的内涵:

截止到南朝,“气”这一词的使用范围为云气、气体的统称、自然界的冷暖现象、节气(节侯)、气味、嗅闻、愤怒、哲学概念(元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