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861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6、《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留楚中心校四(5)班严朝璐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我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知识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他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爬山虎:

也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预习任务: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3、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4、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

(学生互助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拼音写汉字,形近字组词,易读错字注音等。

A、我会写:

Jūnyúndàngyàngkūwěihénjìyèbǐng

()()()()()

B、我会记:

本文要求写的字我都记住了它们的字形,还给它们组了两个词写在了书上,并且不看词语我也能给每个字组词。

虎占铺均匀顺叠茎柄触痕逐

C、词语理解:

下面词语的意思我都理解了,并且写在了书上。

均匀叶柄休想相当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知道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

(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

然后写,以及。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6、《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留楚中心校四(5)班严朝璐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我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学情分析:

 

学习重点:

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读一读。

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

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结合课件、实物,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探究三: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

可以口答、表演、画画…发挥你的创造力吧!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知识延伸:

我课余时间在家里要种大蒜,生豆芽,随时的观察,记录它们生长变化过程,并写出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7、《蟋蟀的住宅》导学案

留楚中心校四(5)班严朝璐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知识链接

法布尔 (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喜爱昆虫。

十分勤勉,自学了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的资格。

蟋蟀又名蛐蛐,是一种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尾部有尾须一对,善于跳跃。

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

雄的蟋蟀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音。

课文中提到蟋蟀会唱歌,实际上蟋蟀是不会鸣叫的。

预习任务:

(一)我会自学生字词。

(二)我会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主、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2、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书写上。

3、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在文中勾画出来)

 

我来闯关:

 

1、把学习目标第一条出示的生词听写在听写本上。

(由各组小组长负责听写)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xuè)粗糙(zàocāo)慎重(shènsèn)即使(jíjì)

 3、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柔弱---明显---光滑---

潮湿---热闹---狭窄---

4、摘抄课文中把事物当人来写的句子。

例: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7、《蟋蟀的住宅》导学案

留楚中心校四(5)班严朝璐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预习任务:

1、收集蟋蟀的资料。

2、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用“—”画下有关句子。

自主、合作、探究:

1、把蟋蟀的住宅的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例: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向阳)

2、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朗读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4、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每个小组准备后,派代表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5、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小组内交流收集到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我来闯关:

1、比一比,填一填。

隐蔽隐藏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青草丛中()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②潜伏部队()草丛里,纹丝不动。

慎重郑重

③老师()对我们说:

“这次的拔河比赛同学们一定要齐心协力,争夺冠军。

④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不要轻信花言巧语。

2、读片段,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的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文中的“它”指的是

知识拓展:

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写出这种小动物最大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导学案

留楚中心校四(5)班严朝璐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我能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交流。

学习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知识链接:

大陆漂移说:

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

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

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

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预习任务:

1、积累一些好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魏格纳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看看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理解大陆漂移)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谈读后感受)

我来闯关:

1、划去错误的读音。

地质(zhǐzhì)兴奋(xìnɡxīnɡ)转移(zhuǎnzhuàn)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年,(  )在病房的(    )上发现,(         )和(        )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讲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           )的假说。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5、《古诗两首》导学案

留楚中心校四(5)班严朝璐

教材分析: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知识链接: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是唐宋时期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唐宋时期虽然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当时印刷能力很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

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见而读之,就可传播开来。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

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

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介绍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

题壁诗的由来。

2、我能给大家朗诵古诗。

互相指正字音,注意停顿,用/做标记。

1、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

(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请你找出描写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几个字,诗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B、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我可以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峰

c、你能说出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那怎样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呢?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题西林壁。

()A做题B书写,题写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B缘分C因为

2、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正如俗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5、《古诗两首》导学案

留楚中心校四(5)班严朝璐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教材分析: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述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朗读理解内容,译读理清思路,品读感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意境。

2、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美。

知识链接:

1、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均为世人所传诵。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

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含什么哲理?

自主、合作、探究: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介绍陆游这位伟大的诗人。

2、我能给大家朗诵古诗。

互相指正字音,注意停顿,用/做标记。

3、重点学习生字:

豚()疑()

逐()凝()

二、明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方法。

2、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3、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

(理解诗意方法如:

①借助注释②联系上下文③联系课文插图④补充诗中没有的词句。

)重点品味“莫笑”、“足”等词。

4、重点赏析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B、你们也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吗?

从那件事中,你明白到了什么道理?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熟读成诵,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