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672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虎门销烟》、习作2和练习2.《天安门广场》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运用大量的成语让文章有声有色、生动无比将广场的壮观、辉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情感真挚强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要让学生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学习文章中对偶、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的画家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读来让人意犹未尽。

要让学生着重理解徐悲鸿是怎样学画的,感悟他的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还要了解“前后照应”写法在本课中的使用。

《虎门销烟》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历史重现,意义非凡,首尾呼应,从侧面反映了销烟乃是顺应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这一壮举至今仍让人荡气回肠。

要让学生着重探究:

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危害?

销烟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要让学生去感悟体会,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习作2》是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事例,写写自己得意的长处、本领。

一定要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有特点的地方写。

《练习2》培养学生扩大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词句。

学生分析:

学生有初步的自学能力;能利用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写一些看图作文。

但学生创新的能力不高,习惯于听老师说,而不习惯于自己思考,自己去说,自己去想。

二、教学具体目标:

1.学会本单元56个生字,其中26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背诵课文,用课后重点词进行造句训练。

2.写一篇描写自己或他人长处的作文。

3.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体会徐悲鸿、林则徐等人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策略选择:

情境的创设,以形促读,以境促悟,让学生在读中生情、悟中激创。

5.我给江主席献花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秩序井然”和“满面春风”造句。

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爱戴国家领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按照提供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2.会用“秩序井然”和“满面春风”造句。

3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策略选择:

以读为主,创设情景,引导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序号

014

课题

5.我给江主席献花

上课时间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道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

2.我们去年学过《东方之珠》,谁能结合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你知道的香港?

3.板书课题:

我给江主席献花

(多找几名同学,教师适当补充)

据题质疑

直观的视频播放,感受文章的主角,体会课题的由来。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课文。

(3)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重点理解“满面春风”“秩序井然”。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正音。

2.按课文后段意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3.检查场句子的朗读,读好停顿。

紧扣文本,学会质疑,体会课题的含义。

同时初步感受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分享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成语,朗读,交流词义

兴高采烈秩序井然满面春风

欣喜若狂热泪盈眶情不自禁

(2)师出示指导指导读易错、难读的句子。

文中有两处问句,要读好疑问的语气。

2、按要求读句子。

请你仔细品味“我”给江主席献花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出你感动的句子。

 

在组长带领下四人小组合作认读词语,确保人人过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全班检查读

在组长带领下四人小组中分自然段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关键词语,体会文章的作者用词的含义,为课文的重点学习铺好平台。

四、认识偏旁,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字音;

2.指导描红;

3.指导临写:

▲“启、毯、秩、董”哪个字你最有把握写好?

说说书写要点;

4.巡视指导。

(1)同桌说说这五个字中你会写了哪个?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在生字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识字、写字,更要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汉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所学生字字。

默写本课的生字词。

选择自己喜欢或读得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

板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

献花前    冒雨等待

     献花时    幸福激动

       鲜花后    永远铭记

 

序号

015

课题

5.我给江主席献花

上课时间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本。

2.能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重点理解本课四字词语及比喻句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爱戴国家领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队伍地毯耻辱秩序井然

步伐洗刷爱抚满面春风

2.用两个成语造句

1.同桌互批,订正错字。

2.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听写,联系具体事物感知词语意思。

二、讲读课文

第一段

1学习第一段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想下面问题,找出答案圈画下来。

16月30日下午的天气怎样?

2人们是怎样等待中央代表团的?

“我”又是怎样等待的?

3从课文的相关信息中,你了解了献花少年的哪些信息?

2.想想这段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1.(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读好人们满怀期待的心情。

2.分角色读“我”和董建华的对话,

抓住“兴高采烈、兴奋、激动、顾不得擦一下”等词,读中评析人们的心情。

语言描写、场面渲染

三、讲读课文第二段

1.指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理解“沸腾”的含义。

齐读第8自然段。

2.学习第9自然段

让学生按照本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概括本段内容

⑴交流:

画出江主席下飞机怎么做的句子,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2)理解伴你学第13也第8题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指导朗读本自然段内容,突出重点词语,再现江主席和蔼可亲的样子以及“我”的高兴与激动。

讨论,交流

1.“沸腾”是什么意思?

2.指导学生抓住两个“来了!

”和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练读这段话

香港人民在英国殖民的100多年里,离开祖国妈妈的怀抱,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现在终于迎来了洗刷百年耻辱的好日子,回到祖国怀抱时自然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看到国家元首,自然无比亲切,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今天的繁荣强盛。

学生的体会需要释放,简单的几句感受,更是读后感训练的开始。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交流:

为什么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五、认识偏旁,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字音;

2.指导描红;

3.指导临写:

▲“伍、频、姜、耻”哪个字你最有把握写好?

说说书写要点;

4.巡视指导。

(1)同桌说说这四个字中你会写了哪个?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在生字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识字、写字,更要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汉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六、拓展

1.阅读《伴你学》第12题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2.阅读《七子之歌》及伴你学中澳门回归的历史事件

读读,谈感受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祖国现在繁荣富强,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作业设计

⒈查找《七子之歌》七子分别是哪些中国国土,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被侵占,什么时候回归的。

2课后小练笔:

描写一处场面,要求写好人物的动作、以及心情

板书设计

5.我给江主席献花

冒雨等待

激动鲜花

幸福难忘

教学反思

6.天安门广场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按方位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方法。

2.理解天安门广场之所以闻名中外的原因。

3.教会学生分步理解句子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

以读为主,创设情景,引导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序号

014

课题

5.天安门广场

上课时间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

2.你们认识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吗?

知道广场上的建筑吗?

谁能介绍一下?

3.板书课题:

天安门广场

(多找几名同学,教师适当补充)

直观的视频播放,感受文章的主角,体会课题的由来。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课文。

(3)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画画建筑群里的建筑及方位。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1.广场上有哪几种典型建筑?

用符号标出,再说说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2.文中有哪些表示方位的词语?

3.为什么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你是如何理解“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

紧扣文本,学会质疑,体会课题的含义。

同时初步感受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分享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天安门:

雄伟壮丽汉白玉华表:

格外挺拔 

人民英雄纪念碑:

高大    

人民大会堂:

巍峨壮丽

(2)师出示指导指导读易错、难读的句子。

文中有两处问句,要读好疑问的语气。

2、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谁能说说“雕梁画栋”指的是什么?

(2)文中有哪些表示方位的词语?

(3)你是如何理解“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

3.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在组长带领下四人小组合作认读词语,确保人人过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全班检查读

在组长带领下四人小组中分自然段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关键词语,体会文章的作者用词的含义,为课文的重点学习铺好平台。

四、及时训练

1.让我们再次读课文,这一次请同学们默读,这些建筑在天安门广场的布局是怎样的?

你瞧,为了把广场上的建筑介绍得更有条理,我们可以按方位顺序习作,以后在习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

2.指导书写生字

(仔细读文,找到根据,划下相关词语。

)完成课后练习4的示意图。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通过朗读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扣文章中重点词句,理解课题的含义。

五、认识偏旁,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字音;

2.指导描红;

3.指导临写:

▲“瓦、栋、央、泽、严、宣”哪个字你最有把握写好?

说说书写要点;

4.巡视指导。

(1)同桌说说这五个字中你会写了哪个?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在生字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识字、写字,更要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汉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完成《习字册》所学生字字。

默写本课的生字词。

选择自己喜欢或读得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

板书设计

5.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    雕梁画栋 雄伟壮丽

       人民英雄纪念碑    高大

          博物馆    巍峨壮丽

 

序号

015

课题

5.天安门广场

上课时间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重点理解“矗立”、“郁郁葱葱”“悠久”等词的意思。

3.初步知道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建筑及它们的方位,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闻名的。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雕梁画栋雄伟壮丽花团锦簇

遥遥相对翩翩起舞五彩缤纷

姹紫嫣红格外挺拔

1.同桌互批,订正错字。

2.说一说由这些词语,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些事物?

指导学生学会听写,联系具体事物感知词语意思。

二、讲读课文2、3自然段

3指名读2、3段

⑴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的?

⑵出示挂图,重点理解文中的方位词 

2.小声读课文的2自然段,你觉得天安门怎么样?

是从哪儿看出它雄伟壮丽的?

  

⒊自由朗读第3段,想象文中所描写的宏伟的天安门广场。

 ⑴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他的壮观?

讨论自学。

 ⑵理清有哪些建筑物,分别如何描写。

1.(讨论后回答,理清方位)完成课后第四题。

2.“北端、前、两旁、中央、南端”,同时注意观察点的不同。

3.重点理解“雕梁画栋、潘龙花纹、挺拔”等词,同时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天安门的壮丽。

在此基础上朗读。

抓住“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等词,读中评析。

简介方向标: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我们的教室前方是----------,教室的--------------排着整齐的课桌椅,---------的墙上是我们平时的优秀作业,----------------------的窗户上是---------------------,教室的-------------------是一块黑板报,而我们的卫生角在-----------------------------。

三、讲读课文4、5、6自然段

(一)指读第4自然段,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想象广场上的群众,再次体会“无比向往”的含义。

齐读第4自然段。

(二)讲读5、6自然段

⒈小声读,分别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什么时候的情景?

⒉再读第5自然段,升旗仪式怎样进行的?

 

⒊小声读第6自然段。

⑴交流:

谁能把我们带到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你们看见了那热闹的场面了吗?

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

在读中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等词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

讨论,交流

1.“向往”是什么意思?

2.看图激情,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宣告?

训练朗读。

 

齐读,理清两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①清晨升旗仪式;②节日之时。

画出最振奋人心的句子,“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体会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读出热闹的场面。

通过朗读评析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背诵第六自然段。

学生的体会需要释放,简单的几句感受,更是读后感训练的开始。

五、认识偏旁,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字音;

2.指导描红;

3.指导临写:

▲“政、府、仪、式”哪个字你最有把握写好?

说说书写要点;

4.巡视指导。

(1)同桌说说这四个字中你会写了哪个?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在生字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识字、写字,更要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汉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⒈练习背诵。

4课后小练笔:

描写一处景物,要求按方位顺序。

板书设计

5.天安门广场

雄伟壮丽

意义非凡

教学反思

 

6.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格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

二、教学重难点

紧扣“励志学画”,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奋发努力的品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总分”的构段方式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

以读为主,创设情景,引导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序号

016

课题

6.徐悲鸿励志学画

上课时间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课前预习、自学质疑

1.读一读: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记一记:

自由识记生字,能记住字形,会组词,并在书上描红。

3.养成读书做记号习惯,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4.交流网络收集徐悲鸿的相关资料。

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读不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停顿。

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语,特别是励志的含义。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学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遇到不懂的字词可借助工具书解决;

(2)不理解句子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3)想想每一段写的是什么,初步了解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说说大意,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3)理清脉络

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思考:

(1)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

(2)为实现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3)结果怎样?

2、练习分段

思考:

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立志?

哪几个自然段写他为实现志向而努力?

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讲了什么。

讨论,交流大意。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课文的学习铺设好平台。

 

三、互动探究、提出问题

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己的学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有疑问。

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交流。

了解学情,为第二课时的精讲点拨作铺垫

四、认识偏旁,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字音;

2.指导描红;

3.指导临写:

▲“绘、认、倦、列、租、杯”哪个字你最有把握写好?

说说书写要点;

““绘、认、倦、租、杯”左窄右宽,“列”的最后一笔要拉长。

4.巡视指导。

(1)同桌说说这六个字中你会写了哪个?

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在生字教学中不光让学生识字、写字,更要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汉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加强写字的练习,扎实基本功

五、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本课所学生字描红临写。

2.抄写课后词语。

板书设计

序号

017

课题

6.徐悲鸿励志学画

上课时间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2.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3.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复习

1、用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词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6、徐悲鸿励志学画

默写文后词语,选词说话

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二、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

相信这些词组一定难不倒大家,谁来读?

(课件出示)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3.师:

一篇课文浓缩为一句话存储在我们的头脑中,这就叫做“把文读短”“ 把书读薄”。

(板书)

嫉妒 嘲笑 激怒 励志 功夫不负有心人 陈列 临摹 优异 震惊 有眼不识泰山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 ),( )勤奋学画,以( )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师:

俗话说的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 (板书)徐悲鸿奋发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1.有心人——徐悲鸿的“有心”是什么?

 师: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板书)生:

有志向。

(板书)

师:

可是外国人却说:

“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画家!

”(课件出示)这话语、这感叹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师:

外国学生口口声声,你们中国人,你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课件出示:

我们中国人!

 

师:

“我们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师:

可贵的是——中国人没有屈服!

民族的英雄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救中国与危难之时,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

 

师:

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中国人。

(齐读二三两节) 师:

在你眼中徐悲鸿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吗?

 (有骨气、勤奋、肯下功夫) 

过渡:

徐悲鸿这样一位有心的中国人是怎么下功夫的呢?

 

2.功夫——课文是怎样介绍徐悲鸿怎样下 “功夫” 的?

(课件出示4-6节)

师:

(课件出示《骏马图》)徐悲鸿笔下的骏马不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吗?

师:

他的生活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这样?

齐读。

 

师:

两个“只”和一个“为的是”你读出了什么?

() 

所有时间,全部精力(板书) 第5自然段。

 

师:

他不累吗?

可是一想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他就——(引导读句子)     

3.不负——徐悲鸿取得的成绩 

师: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功夫,结果怎样?

 结业考试成绩优异 油画创作轰动画界 

4.外国学生——你们中国人!

(尊重、认可) 

师:

此时,出自这个外国学生口中的“你们中国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读读最后一段。

 

(徐悲鸿被外国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这话中含有嘲笑、侮辱、瞧不起……) 

(课件出示)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就连小小的日本国都趾高气扬地称我们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在国外抬不起投来,遭人白眼和看不起是常有的事。

 默读4-6小节,看看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内心,用笔划出来。

徐悲鸿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中了。

 

他的身体因为生活的清苦,十分虚弱。

有时他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