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7907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0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三、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五、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六、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七、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八、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11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

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二)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

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一)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

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二)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三)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

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12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13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前准备:

    在课前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14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概括和理解。

例如:

    隐蔽——青草丛中隐蔽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干燥——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不深不宽——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

    弯曲——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平台——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4、找出描写蟋蟀住宅样子的句子(段落),找出叙述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段落。

  5、重点默读第五—七自然段,想想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有些特点,课文直接告诉了我们;有的特点,要联系上下文。

  6、画出蟋蟀住宅的剖面图(或简单的示意图),再指着图介绍住宅的特点。

  7、用自己的话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完整地说一说(蟋蟀的住宅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形状像隧道,是倾斜的、弯曲的,九寸深一指宽;它修在向阳的地方,干燥;有出口,出口处有平台;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第二课时15

 

  1、运用上一节课认识的有关课文的表达方法,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些特点的(用数字说明、打比方介绍、用拟人方法叙述)。

  2、怎样概括说明修建住宅的经过呢?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认真阅读相应段落。

  3、一是写动工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二是写怎样挖掘(可以让学生找出表现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用了哪些工具,体会挖掘的不易);三是不断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可从三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用比较的方法,把蟋蟀和别的昆虫进行比较(第二自然段),别的昆虫“临时”藏身,“不费工夫”,蟋蟀“慎重选址”,“自己挖掘”,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二是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的艰辛与挖掘工具的简单联系起来思考,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

第一句在文章的开头: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句在课文第三段“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第三句在第七段末: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5、要注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讨论:

作者是怎么观察蟋蟀的,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6、课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

或者搜集有关小动物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在同学中交流。

 

 

8、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16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收集资料,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4、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九十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就从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地球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要求:

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3自学反馈

   学生读生字,正音,齐读。

   小组交流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4师生交流理解大意

   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

   他有什么发现?

引导读第5段,质疑。

   他是怎么发现的?

引导读第2段,打出世界地图,学生对照理解。

质疑。

   他有什么证据证明?

引导读第7段,

   这些证据是如何获得的?

交流,说明了什么呢?

  5现在,大家是否已经清楚了魏格纳发现的地球的秘密。

   一起观看大陆漂移动画,看完说说你的感想。

  6大家来交流一下我们搜集资料的收获。

   小组交流,专人汇报。

  7结语

   大自然、地球、宇宙中未知的秘密还有许许多多,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像——魏格纳。

  8写感受

   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互相点评。

  9课外作业

   熟读课文,将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感兴趣的话再去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17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18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

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

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19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

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

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

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20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