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7205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docx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docx

学案

最后一课

都德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要素,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词知识

1、重点字:

挟着懊悔惩罚好叟祈祷哽咽督学钥匙诧异捂住跺

2、多音字:

帖咽量宁

3、形近字:

悔侮诲;据锯踞;摊滩瘫;轮伦沦

4、词语:

哽宛转祈祷征发喧闹懊悔踱来踱去

(二)、作者作品

1、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9月,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洲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三)、文体知识

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

按篇幅、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

交代时代背景;自然环境:

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有序幕、尾声。

二、合作探究

1、了解小说三要素:

人物:

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以好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朗士是在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

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 (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24-29)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反映出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做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2·思考

(1)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出几句加以品析,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2)理解小弗朗士这一人物形象,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他在上课前、上课中对学习和先生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朗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4)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b、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来唱歌吧!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c、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如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

‘法兰西万岁!

’”好不好?

(5)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跨越国界、跨越时间,健步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丛林中,长存不衰?

3·明确

(1)主题:

本文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写作特色

巧妙的叙述角度

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

以小见大,饱含爱国情怀

三、课后习题 (见全解)

四、训练作业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挟着懊悔惩罚好叟祈祷哽咽督学钥匙诧异捂住2·填空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如      ,      等。

《最后一课》以     为背景,刻画了     和     两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3·阅读题 (《10分钟掌控课堂》20页 )

丁肇中坚持用中文写答词

4·应用题 (《10分钟掌控课堂》20页9小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

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1)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请用一句话概括。

(2)简要谈谈你对上述这一现象的看法。

木兰诗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书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了解本文所用的修辞格,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4·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词知识

1·字音

唧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 胡骑 啾 戎机 朔气 柝 姊 扑朔 云鬓 霍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

通“贴”,粘贴

3·一词多义

市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帖 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4·此类活用

策勋十二转

愿为市鞍马

5·古今异义

木兰当户织

惟闻女叹息

卷卷有爷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出郭相扶将

双兔傍地走 

6·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二)文学常识

1·乐府诗:

乐府是从汉到唐各朝设立的专门搜集民间乐曲和歌词以及制作乐章的管理部门。

这些部门创作搜集的诗就叫“乐府诗”。

2·《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朝的一首民歌,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诗歌的“双璧”。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把握文意

1·熟练朗读,能背诵。

2·重点字词会解释

3·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二)思考

1·本文是如何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

2·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3·全诗结尾以兔为喻的原因是什么?

4·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三)明确

1·结构

(1-3)叙述木兰身份,交代从军缘由以及出征前的准备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4)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5-6)木兰请求还乡和亲人团聚

(7)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2·主题:

本诗描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木兰勤劳淳朴,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受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

3·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民歌风格

三、课后习题 (见全解)

四、训练作业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唧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 胡骑 啾 戎机 朔气 柝 姊 扑

朔 云鬓 霍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对镜帖花黄  

3·一词多义

市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帖 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4·解释划线词语

策勋十二转

愿为市鞍马

木兰当户织

惟闻女叹息

卷卷有爷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出郭相扶将

双兔傍地走 

6·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

                  

(2)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

                    

(3)经历持久,出生入死,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

                 

(4)矫健雄姿的句子:

                     

(5)表现木兰有很大功劳的句子: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

       

             

8·阅读题 (《北大绿卡》32页14-18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骑(少年时)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

(2)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3)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豪吗?

请列举几个。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细节描写的方法。

3、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

感受爱心所带来的和谐境界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词

1·重点字音

污涩蜷伏怅然诅咒红绫一缕怂恿惩戒屋脊妄下断语

2·多音字

种颈看血

3·形近字

蜷绻倦;隔膈嗝;凌陵绫;缕褛偻

4·词语

怂恿怅然蜷伏悲楚惩戒妄下断语

(二)文学常识

郑振铎(1898—1958),福建常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刊》。

他的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等。

二、合作探究

(一)思考

1、作者写的三次养猫经历各有什么不同?

2、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什么?

3、在“芙蓉鸟事件”中,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两句话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局,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看,对主题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的。

7、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二)明确

1、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2)第一只猫的故事

(3—14)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15—34)第三只猫的死亡让我难过自责

2、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呼吁我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

3、写作特色:

感情真挚,意味深长

质朴优美的语言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三、课后习题(见全解)

四、反馈训练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污涩蜷伏怅然诅咒红绫一缕怂恿惩戒屋脊妄下断语

2·形近字注音组词

蜷绻倦;隔膈嗝;凌陵绫;缕褛偻

3·解释下列词语

怂恿怅然蜷伏悲楚惩戒妄下断语

4·应用题

学完《猫》一文,同学们思想很受触动,准备出一期主题为“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板报,请你完成下面的准备工作。

(1)列举一个虐待动物,为自己谋私利的事情。

(2)要做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当务之急是什么?

请写出你的思考。

5、阅读题(《全易通》283页)

阳台上的小麻雀

阳台上曾经养过一只小麻雀,现在已是鸟去笼空,但我仍常常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想起它。

那只小麻雀是邻居在修房子时捉到,送给儿子的。

母亲怕它飞走,把它的翅膀给剪短了。

灰灰的小麻雀,实在算不上漂亮,但它那宛转清亮的叫声,两颗转动灵活的宛如黑珍珠的小眼睛,着实让我喜欢。

我特地给它买了一个小小的鸟笼,买了小米,在阳台上为它安了家。

每天早晨,揉着惺忪的双眼,我总要到阳台上去问候一下这个小家伙。

那一段时间,平淡的日子也好像因了这清脆的叫声有了生机。

我把小麻雀当成了朋友,照顾的也格外周到小心。

可是,慢慢的,撒落在阳台上的小米和混合这粪便的沙子却越来越多的,我不得不天天打扫清洗阳台。

与此同时麻雀的叫声似乎少了很多,也暗淡的很多。

麻雀慢慢被冷落起来,只有记起来,才去为它添点水,加点食。

终于有一天,在我打扫干净阳台之后,我打量了一下那只躲在角落里的毫无色彩的小麻雀,对老公说:

“把小麻雀放了吧。

”老公以为我是可怜它,就说:

“放了吧,它在鸟笼里也怪孤独的。

”于是打开鸟笼,老公抓住它,把手从阳台神了出去,奇怪的是,它并没有振翅高飞,反而直接从三楼掉向地面的花园去了。

我立刻明白过来,给它剪短的翅膀还没长好,它还不会飞。

果然,摔倒地面的小麻雀努力了几下,都没有飞起。

一刹那,我的心里灌满自责和歉疚,是我抛弃了它!

我匆匆地下楼,一路小跑赶到小花园,想重新带它回家。

但小麻雀似乎伤了心,跟我赌气似的,好几次差点就捉到了,但却都溜走了。

最后竟钻到灌木丛中,任我怎么呼唤,怎么寻找,再也不出来了。

见我在小花园里团团乱转,老公在楼上喊:

“上来吧,它不会饿死的。

”我怅然地往回来,心里希望它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天空。

这以后我经常站在窗前向楼下花园里张望,希望能看到那只小麻雀。

有一天领儿子在楼下散步,儿子走着走着,惊叫起来:

“妈妈,小麻雀!

”我疾走几步,是一只死去的小麻雀。

也是灰灰的羽毛,我的心里一紧,莫非……儿子蹲在小麻雀前,仰起小脸问:

“妈妈,小麻雀怎么了?

”我没有回答,抱起儿子快步走开了。

以后的日子,常常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心情格外沉重,那种感觉,好像是朋友投奔到我家,而我却自私地只能接纳他带来的益处,不能容纳他的缺点,最后竟将他轰出家门!

(1)这是一篇以人与动物为题材的文章。

文章以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与自己曾经相处过的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的()之情。

(2)对放掉阳台上的小麻雀,我与老公的想法有何不同?

(3)试找出文章首尾呼应的句子。

(3)想起那只生死未卜的小麻雀,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这是为什么?

斑羚飞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复述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品的主旨,从斑羚飞渡中得到启示,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精神。

3、联系生活,树立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学习重点:

熟读并复述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精神,树立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词知识

1、重点字音

肌腱逞能娴熟镰刀戛洛山巡视山涧炫目斑斓悲怆磐石对峙湛蓝苍穹恍惚

2、多音字

降奇传圈

3、形近字

峙诗侍;玄炫眩;怆苍沧;坠堕;蹿窜;班斑

4、解词

对峙苍穹斑斓悲怆娴熟绚丽飘渺媚态稚气未脱进退维谷参差不齐眼花缭乱秩序井然一尘不染迥然不同略胜一筹

(二)文学常识

沈石溪,当代儿童文学家。

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

192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有“中国动物小说之王”的美誉。

作品多次获奖,如《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友谊奖”;《象母怨》获首届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大奖;《混血豺王》获第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提名奖等。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把握文意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把握文意,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二)、思考

(1)课文第二段说明当时斑羚身处怎样的环境?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三次叫声,找出并分析其特殊含义。

(3)从彩虹架起的虚幻的桥,到镰刀头羊“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在课文中出现过多次。

“彩虹”有怎样的意义?

(4)课文描写斑羚飞渡的成功,近乎奇迹,是以斑羚们时间先后选择的精确、跳跃幅度控制的高超、跳跃技巧掌握的娴熟、对接时衔接的吻合为前提的,从文章的交代来看,斑羚们此前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排练,那么,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是真实发生的吗?

还是主要出自作者的想象?

(5)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什么角色?

三、明确

1、结构

(1--2)飞渡前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

(3—16)飞渡时镰刀头羊带领种群运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进行飞渡

(17)飞渡后镰刀头羊悲壮地走向死亡

2、主旨:

本文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歌颂了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

3、写作特点

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详略得当

深情含蓄的语言

三、课后题(见全解)

四、反馈训练

1、给下列词语注音

肌腱逞能娴熟镰刀戛洛山巡视山涧炫目斑斓悲怆磐石对峙

湛蓝苍穹恍惚

2、形近字注音组词

峙玄怆坠蹿

诗炫苍堕窜

侍眩沧

3、解词

对峙悲怆娴熟进退维谷

秩序井然

迥然不同

略胜一筹

4、阅读题(《全解》279页)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

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

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

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

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

当初,它在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

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它知道: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

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

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的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

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

厄运使它青筋暴露,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

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

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此耽搁了。

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

“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

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

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鞠了一躬。

(1)第二段中说: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义简要回答。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

(4)第四段中说:

“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

”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

请简述理由。

5、阅读下面两段资料,请比较一下课文与资料的不同内容,说说你的发现(《全易通》294页)

(1)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

喜群居生活,性怯弱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2)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护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辆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