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培训讲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63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德培训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师德培训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师德培训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师德培训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师德培训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德培训讲稿.docx

《师德培训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德培训讲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德培训讲稿.docx

师德培训讲稿

xxxxx教师继续教育师德培训讲稿

第五章教师个体品质的养成

主讲教师:

xxxxx课时:

2学时

时间:

2013年9月5日

内容: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教师被赋予更多的使命。

教师职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仅从理论上掌握师德规范是不够的,要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因为教师一旦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就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主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实现教师个人的生命价值。

第一节个体道德的养成是道德规范由他律到自律的必然要求

一、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和个体化表现

(一)道德按其主体或载体的不同,总体上可以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两种。

社会道德是以社会作为道德主体或载体的道德,它实际上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为了调整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人们提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要受社会经济的制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个体道德是行为个体在道德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现象的总和,也就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指个人品德。

(二)个体道德的内容:

1、个体道德意识。

2、个体道德规范。

3、个体道德活动。

(道德选择活动、道德自我评价活动、道德自我教育活动、道德修养活动等)

(三)个体道德的特征:

1、自成性。

即个体道德都是行为个体自身通过活动完成的,行为个体既是道德主体,又是道德客体。

2、潜在性。

即个体道德往往是在行为个体的内心深处进行或存在于个体之中的,个体道德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改造活动。

3、社会制约性。

即个体道德的产生、形成和变化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的影响。

(四)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辩证关系,

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将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品质的提升,也可能在某个时期和某种条件下导致其原有水平的下降。

若要促进一个社会或某个人向真善美统一的高水平发展,

就必须实现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双向发展,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难以奏效的,显然,谈论个体道德离不开社会道德,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

二、良好的教师个体道德是自觉履行师德规范的前提条件

什么是教师个体道德?

教师个体道德是指以教师个体为主体和载体的道德,是以教师为社会职业身份的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

它是由个体道德心理、个体道德行为和个体道德境界等构成。

(一般来说,社会道德是教师个体道德产生的条件,教师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体现,受社会道德的制约。

新的历史时期,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下,涌现出大批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的优秀教师和师德模范,在他们身上闪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光辉。

案例:

“每一个儿童都有被爱的权利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是幼儿园李老师对自己教育工作的体会。

李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像有的老师那样频频去提问那些能说会道、反应机灵的孩子,她也经常关注那些比较胆小、很少回答问题的幼儿。

有时这些幼儿可能过于紧张回答不出来,李老师就会让她先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对小朋友说“没关系,以后经常锻炼锻炼就好了。

”活动结束后李老师还主动与幼儿交往,

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并经常与该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寻找适宜的培养方法。

1、李老师模范地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的。

2、李老师的做法践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热爱学生要求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始终信任每一位学生。

4、李老师的做法践行了尊重家长,团结协作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尊重家长团结协作对于调动家长的教育潜能、形成教育共识、提高家长的素质、形成教育优势和形成教育的合力具有积极意义。

案例:

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

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老师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老师布臵的任务题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和小朋友一起活动却因为采取不适当的方式而被拒绝周围的小朋友经常在老师面前告他的状。

老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很伤脑筋经常在教师中批评他盛怒之下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

但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

1、教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规范的基本要求。

2、教师的做法违背了依法执教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明明会给他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3、显然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当众批评明明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这正是马克思说的:

“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具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并把自己的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性质。

三、教师道德个体品质的形成是师德修养的关键所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

道德品质是指行为个体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体现,更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在长期职业道德活动中养成的个人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二)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特征:

第一,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职业化,是教师道德的具体化。

(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既反映一般社会利益关系,又反映教育劳动中的利益关系,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在内容上表现为教师的个性特征。

例如,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模范朱兆林永远追求创新,张天孝抓紧时间实实在在地做事,李月娥像妈妈一样爱着她的学生。

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追求着、展现着自己的个性。

第二,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既包括教师个人内在心理和意识上的素质,也包括个人行为,二者是有机的统一。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长期不断地坚持某种道德行为,以至形成习惯,就表现为教师的个体道德品质。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

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挥作用,而教师道德品质又通过教师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离开教师的道德行为就无法确定教师的道德品质,同时,教师道德行为又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第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志的凝结。

教师道德行为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教师道德意志的选择行为。

教师的每一个道德行为都是在自主意识支配下的自觉道德选择,每一个道德行为的习惯都是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坚持养成的,错误的道德行为是选择也都是在教师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得以修正的,教师的道德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意志活动。

第四,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

道德行为整体的稳定倾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指构成教师个别道德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内部道德意志与外部道德行为的统一;二是指教师个体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统一。

第五,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是多种内在因素的辩证统一。

一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二是内在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三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三)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范畴: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指人们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以及调节、处理这些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等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

4、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指人们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坚定不移的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相应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

5、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人们自觉地依据一定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所进行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也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第二节

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家朱永新认为新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八方面的素养:

第一、胸怀理想。

第二、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

第三、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

第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

第五、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第六、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第七、关注人类生命,具有社会责任感。

 

xxxxx教师继续教育师德培训讲稿

第六章教师个体人格的塑造

(一)

主讲教师:

xxxxx课时:

2学时

时间:

2013年9月9日

内容:

教师的人格是构成教师道德内在的本质的精神力量,是教育不可替代的阳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教师道德的不断完善。

第一节人格是做人的根本之路

一、人格的内涵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使用得比较宽泛的词,不同的学科对其多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在法律上,指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被解释为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在伦理学上,通常被解释为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尊严和作用的统一体,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称,是人起码应该具有的权利。

王荣德在《现代教师人格塑造》中将人格界定为做人的根本之路,是人们在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度所表现出的为人的品格和格调。

(二)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社会历史性。

任何人初生下来都不具有人格品质,它是在先天为儿童所提供的

生物实体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而逐渐社会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特定的人格素质。

2、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表现在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中,它的各种心理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全面认识一个人的人格本质。

3、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一个人出生以后,通过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一但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使人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都可以显示出协调一致的品质,但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它也会受环境影响而发展和完善。

4、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是由某些与别人共同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因此,人格是千差万别的,可以说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5、人格的倾向性。

人格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特征。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世界观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

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维系着人格品质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

6、人格的层次性。

人格层次性的三个方面:

第一层次是以人格个性能否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划分为健康人格与病态人格;

第二层次是经个性是否稳定、

统一,划分为成熟人格和不成熟人格;

第三层次是以个性的外在性格在社会中的作用,划分为良好人格和恶劣人格。

二、健康人格与非健康人格

(一)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的含义:

健康人格是指作为个体的人的健全的完善的存在状态。

是相对于病态人格而言的,是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与社会主体意识相适应的,是集进取性、创造性和协调性于一体的良好人格。

(二)非健康人格

相对于健康人格而言,我们把心理品德上不正常的状态称为非健康人格。

非健康人格包括:

1、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状况,一种心理的或情绪的疾病,一种人格障碍,特点的常常以不正常、不健康、不恰当或反社会的行为。

2、扭曲人格。

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状况,是病态人格的一种。

其思维方式常常是逆向的,而且常用偏见来曲解所见所闻,常以不信任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困此极难和常人进行沟通。

扭曲人格常伴以破坏性行为。

3、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一种人格的内在状态与外在状态的分裂,是个体在一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生长发育起来的一种对周围环境“压力”的防御机制和调节机制,一般来说,外在环境的“压力”越大,自我调适机制的功能越差,则人格分裂的程度越深。

三、道德人格

1、道德人格的定义:

伦理学意义上的健康人格也是道德的人格。

道德人格是指具体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

道德人格标示着整个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2、教师道德人格的定义: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境界。

四、优秀教师的人格具有的特征:

1、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2、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

3、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

4、获取成绩的动机和愿望。

5、求知的欲望与兴趣。

6、良好的性格特质。

7、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的完善能力的。

xxxxx教师继续教育师德培训讲稿

第六章教师个体人格的塑造

(二)

主讲教师:

xxxxx课时:

2学时

时间:

2013年10月10日

内容:

第二节教师人格是构成

一、教师人格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首先,教师的人格感化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些格言都说明了以身立教是强有力的手段。

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

其次,教师职业这种以人格感化人格的特点,促使教师自身人格的提高。

教师在以人格感化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人格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首先要有火种。

只有具备了美好的品德,才有资格去塑造学生的品德。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是教师在自身人格塑造上的落脚点。

再次,教师以人格感化学生,促使教师威信的确立。

威信是一种功力无穷的感召力。

教师的威信是教育学生和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师有崇高的威信,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最后,教师的人格感化还是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有助于促进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

教师凭着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凭着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身心素质、卓越的才能,凭着自己塑造人才的艺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教育学生,并通过学生影响他们的家庭成员,影响社会,进而影响整个民族及其将来。

二、教师人格的构成分析

教师人格结构由教师的品格、性格、体格和资格四个要素构成。

其中,品格在人格结构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支配作用,影响和制约人的性格、体格和资格的形成。

人的性格、体格和资格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在人格结构中起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也会影响品格的发展。

(一)教师的品格

教师的品格是指人的内在特制,它是由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决定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特点和倾向,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中高层次的因素,决定人格的本质,影响人一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品格结构是由各种因素构成,表现为教师人品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诚实、谦虚、正直、真挚、勇敢、乐观、热情、公正、敬业等各个方面,反映老师教师整体的精神面貌,支配教师的一切行动。

(二)教师的性格

性格是人格结构中表现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度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差异。

性格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影响人格魅力的深层因素。

(三)教师的体格

体格是指人格的生理基础。

体格与品格、性格是不可分离的,体格是品格、性格的载体,没有体格也就没有品格和性格。

教师强健的体格是生活幸福的出发点,个人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四)教师的资格

职业资格是经过培训和考核,能够胜任一定工作的人才能获得的社会资格,它是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

所谓教师资格,就是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身份。

三、教师人格的现代要求

(一)对教师人格具有开放性要求。

(二)对教师人格具有务实性要求。

(三)对教师人格具有竞争性要求。

(四)对教师人格具有民主性要求。

xxxxx教师继续教育师德培训讲稿

第六章教师个体人格的塑造(三)

主讲教师:

xxxxx课时:

2学时

时间:

2013年11月4日

内容:

第三节教师崇高的人格塑造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一、教师人格塑造是师德修养的必然要求人格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

1、教师人格的含义: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师的人格模式要求应当先于、优于和高于其他行业的人格模式要求。

也就是说,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

2、教师人格的特征:

首先,教师的劳动特点规定了教师人格的特殊性。

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生一代,是做“人”的工作。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

教师的主要劳动工具是人,是涵盖着自身全部人格、知识和才华的教师本人。

教师的劳动产品也是人,是能够带着教师在自己心中播下种子,使之发芽,开花,结果,播撒更多的种子,影响社会的学生。

所以,各个社会和阶段总是对教师人格有特殊要求。

其次,教师肩负的责任决定了教师人格的高尚性。

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工作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兴旺发达,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

因此,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唯有高尚的教师人格,才能担负起培养人的历史重任。

再次,教师人格反映了广大教师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

教师人格是构成教师道德内在本质的精神力量,是思想、品德、情感的有机结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爱因斯坦也说过:

“只有按道德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

真、善、美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和自觉追求。

二、教师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人格塑造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外部作用。

社会向教师输入思想、准则、规范、获得教师的认同、评价、形成内心体验。

第二,产生内在动机。

外部的影响和刺激,通过个体内在的心理矛盾变成需要,

转化为思想动机,形成内部动力。

第三,选择行为方式。

动机支配行为。

动机和行为在内心在内心深处的结合外化为自主的行为。

第四,行为变为习惯。

教师的行为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次地交叉,相互重复,

形成良好习惯。

第五,行为习惯转化为个性特征。

单个习惯不能形成个性特征,只有在行动实践过程中性质相同的习惯有机结合,才能转化为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特征,产生个性意识。

(二)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1、强化教师意识,发掘塑造动力。

教师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身份,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产生影响的认识。

对于教师来说,不断强化教师意识,有助于发掘塑造动力和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

首先,要强化“我是人民教师”的意识。

其次,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掌握自己的个性特点,自觉培养自制能力。

2、认真学习理论,明确塑造方向。

那么,教师应该学习什么呢?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其次,学习现代教师的人格理论。

再次,向优秀教师学习。

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实践,都是教师人格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

3、投身教育实践,积累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人格塑造不能脱离教育实践。

其次,教育实践是检验教师人格塑造的标准。

4、不断自我激励,加大塑造力度。

自我激励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已为达到更高教师人格水平而努力的过程。

是教师进行人格塑造的重要保障,它的作

用和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增强自我修养和塑造的内在动力,强化和磨炼各种克服障碍和阻力的毅力。

自我激励的具体形式:

一是目标激励。

二是成果激励。

三是反思激励。

四是对比激励。

总而言之,教师队伍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具体运用起来要因人而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