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贝多芬音乐欣赏作业集.docx
《武汉大学贝多芬音乐欣赏作业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贝多芬音乐欣赏作业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大学贝多芬音乐欣赏作业集
武汉大学贝多芬音乐欣赏论文集
1.听《邀舞》有感
这次我们课下需要欣赏的是韦伯的《邀舞》,其中老师特别指出,需要欣赏管弦乐版本的。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所观看的材料。
视频全长大约九分多钟,其中有效的演奏时间大约八分半,来源是搜狐视频。
下面重点要描述的就是自己的所听和所感。
首先出现的是大提琴的声音,悠长而文雅,结合乐曲的名称邀舞,让我感觉到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向某位女子请求一起跳一支舞。
然后出现的是单簧管的声音,优雅但是短促,好像一个矜持的贵妇人,不太乐意婉言相拒。
接下来,又出现了几个这样的回合,大提琴和单簧管的音乐持续时间也慢慢变长,大提琴的声音愈发悠长而降低了点声音,感觉像这位绅士反复请求身段放得越低,而单簧管的声音也没有了之前那么短促,贵妇人似乎也越来越随和。
就这样持续了几个来回,他们似乎不仅仅在邀舞,更在交谈,慢慢熟悉起来。
两种乐器的声音也交织在一起,似乎正是他们谈笑风生。
到了一分五十秒左右,在短暂的安静之后,所有的乐器开始一起奏鸣,而音乐显得相当的短促而热烈,给人一种盛大而欢乐的既视感。
而这位绅士和贵妇人一同步入舞池。
持续不久后,音乐虽然依旧短促,但是变得轻快起来,依旧是如此优雅与流畅,仿佛将镜头对准了这位绅士和贵妇人,经过磨合之后,他们很快忘我的投入到了盛大的舞会中,轻快的音乐似乎对应着他们舞姿的轻盈与自在。
接着,音乐一转,又一次,出现了正式开始跳舞之时的盛大场面,没错,大家都乐在其中如此忘我。
紧接着,音乐开始放缓,时而有所加快或者提高,时而略有停顿或者压低,反复交替,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仿佛绅士与贵妇人一边跳着舞,一边含情脉脉地交谈着,孕育着感情,却又有点说不尽说不出的味道。
后来,到了快六分钟的时候,音乐又一次变得快速而短促,越发的活泼与奔放,仿佛这位绅士和贵妇人已经彻底沉醉其中,快步舞蹈,快速旋转,场面甚是活泼与炽热。
在后面,我觉得这里我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感觉到前面这几段,不论是开场的壮丽还是之后的短促热烈或者是宛如含情脉脉,亦或者是最后的快速旋转与炽烈,在反复,表现着这个舞会的继续进行。
直到最后,又将开场时的盛大乐曲表现了出来,似乎寓意着高潮与尽兴。
紧接着,全场瞬间安静了下来,随后,又出现了大提琴与单簧管的在最初时候的独奏,好像绅士在舞会结束以后的感谢,而贵妇人也在回礼。
至此,全曲结束。
应该来说,他们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显得很尽兴。
这是一次成功的邀舞,这个演奏过程简直一气呵成滴水不漏,而音乐速度的表达和节奏的变化,也做得恰到好处,让人易于联想当时的环境与舞会上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2.《科利奥兰》听后感
刚开始听这首管弦乐曲,说实话,听不出头绪。
风格和以前听过的真的是大不一样。
大致就是压抑低沉纷乱的开始,中间婉转一点略有温情之感,最后趋于沉寂。
除此以外好像也感受不出来什么。
于是XX了一下科里奥兰的故事。
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受迫害遭流放以后,带兵复仇,罗马城下,在他的家属劝说之下,经过内心的挣扎,他放弃了战争和复仇,选择了自杀。
贝多芬正式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曲子。
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或许我们再听就应该会有更深的感悟了。
最初只是很短促很低沉让人感到压抑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随后,全场乐曲奏鸣,但依旧十分低沉而压抑,宛如一个人心事重重矛盾激烈,由此我推测,应该是科里奥兰被过去的故事所左右,率大军围城,心中起伏不断。
接下来,依旧是时快时慢,总给人一种纷乱而又紧张的气氛。
大概就是战事一触而发的既视感吧。
大约到了一分二十秒的时候,情况出现了变化。
听到耳中的音乐虽然很低,但是旋律婉转,好似温情犹在。
就这样,时而是这样略慢一点的缓和的曲调,时而还是跟开篇类似的紧张而又纷乱的快速短促的曲调,如此往复交织,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根据故事应该是他的家人们不断劝说,而他心中决定难断,时而想要继续复仇,时而又被家人往日的亲情和劝说所打动,如此往复。
到了第四第五分钟的时候,温柔委婉的旋律好似占了主导,表明可能科里奥兰的内心中,温情和理性开始占据主导,复仇之心在淡去,尽管放不下,但是在缓缓平息。
等到了第六分钟,在缓和之后,音乐突然开始变得壮烈起来。
短促,有力,却没有之前那么心烦意乱。
因此我觉得对应的可能是科里奥兰内心已经坚定了下来,听从了亲人的劝阻,决定撤军。
然而,军令如山倒,这时候的战事已经不能是一个人左右的了。
接下来,在壮烈而有力的音乐以后,全场出现了可怕的寂静,音乐持续的时间在不断减少,音量也在逐步降低,直到全场安静。
此时,全剧终,历时大约七分半。
此部分对应的应该就是科里奥兰自己超越了仇恨的心境却又无能为力,只得选择自杀,也正因为此,音乐趋于沉寂,直到结束。
总的来说,这首曲子故事性比较强,最初听的时候或许能感受到那种矛盾紧张以及后面的反复的对比之下的人物内心的斗争,但是因为不太了解情节,所以,还是要参考这个故事背景才能下结论做出最后的判断。
一方面是自己还需要继续提高对音乐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是,自己需要加强有关故事和音乐基础背景知识的学习。
3.《爱格蒙特》鉴赏
结合上次听《科里奥兰》的经验和教训,自己觉得初次听了以后了解这种人物类型的音乐的的故事情节还是很重要的,不然会出现理解不当和情节的揣测上出现偏差等问题。
因此,先初听,感受一下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大致感受一下分几段。
初听,感觉乐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开篇,音乐短促而铿锵有力,速度适中,但是略显压抑。
之后旋律偏慢,悠扬而低沉。
直到第二多钟,音乐速度变得快了起来,应该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时而略微低沉压抑,时而高昂激扬。
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虽然有放的开的时候,但是整体上来说依旧有点压抑,有种苦中作乐或者说迎难而上但前途依旧迷茫甚至险恶的感觉。
第六分钟以后,又一次出现了开篇慢速而压抑的节奏,随后乐队停了下来,低沉,慢速,宛如受了什么严重的打击或者损失万分痛苦。
然而,不久以后,乐曲加快,乐曲声音变得高昂起来,有一种壮丽的感觉。
第七分钟,越来越高昂而快速,顾虑烦恼压抑一扫而空,热情如火,好似要彻底摧毁这个世界,激情迸发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直到结束,因此我感觉这应该就是第三部分。
由于这也是个故事性比较强的乐曲,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故事的梗概。
XX以后,得知:
爱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最终被捕入狱并被处以死刑,英勇就义。
而贝多芬对此故事相当感动,并且在之后添加了走向胜利的结尾。
因此我推测,第三部分就应该是爱格蒙特就义以后,斗争依旧,以锐不可当之势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且荷兰人民举国欢庆。
由此推断,第二部分就应该是爱格蒙特领导人民反抗但前途依旧险恶,大家越挫越勇。
而上面描述的第一部分应该就是荷兰人民在西班牙的统治压迫之下的痛苦。
再听一次,在故事情节上就有了更大的感触。
开篇,第一部分,低音区间。
开篇几个无比沉重的音符,压抑而低沉。
表达的故事即为上面所述。
第二部分,大概是从两分多钟的地方开始,出现了部分速度略快而使人稍微舒缓一下的乐曲,轻快悠扬,但是与低沉慢速的乐曲形成对比,表明压迫依然存在,斗争依旧险恶,轻快的部分大家也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大致就是爱格蒙特领导荷兰人民反抗但依旧困难重重。
第三部分,就应该是第六分钟那时候开始的。
开始低沉压抑,而后全场停止奏乐,对应爱格蒙特英勇就义,大家心情无比悲痛。
随后如同暴风骤雨的快速乐曲奏鸣,钪锵有力催人奋进,荷兰人民坚持反抗取得胜利。
综上即为对此乐曲的分析,个人感觉比上一次的科里奥兰容易理解分析一些。
贝多芬的构思和谱曲比较严谨,给人的感受也比较直观,稍加了解故事的背景,即可得到结论。
4.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章浅析
更好地了解一首曲子,必须要清楚它的创作背景。
XX了相关资料以后,知道了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最具表性的曲子之一。
原本是为拿破仑领导法国人民抵抗外敌而作。
在听闻拿破仑称帝以后,贝多芬愤然将曲名改为英雄交响曲。
由此我们知道了这首曲子的创作初衷是跟拿破仑领导法国人民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关的。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能比较好地去理解相关内容了。
第一乐章,全长不超过十五分钟。
比较独立的地方在于这段乐章开篇似乎没有什么引子,而是直入主题,开篇两个强音之后,轻快的曲子便持续映入其中。
随后,半分钟后便高昂起来。
之后就是轻快、低音与更快,更激昂的高音相交织,如此往复。
这个似乎并不像是对比,尽管偶有停顿,但整体来说给人就是一种欢愉、畅快的感觉,高昂的部分,结合故事的背景,应该就是法国人民在自由的战斗中,在拿破仑的领导下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高昂与激情之中,横扫一切敌人,自由与和平就在眼前。
参考了一下XX资料以后,开篇快板3/4拍子,将E大调。
而单簧管凑出的乐曲相对柔和一些,但依旧庄重。
到了乐曲的后半部分,前面的这些主题似乎也在反复再现,在高潮中小号又一次发出了高鸣的声音,仿佛自由与和平就在眼前,令人振奋。
总的来说,全乐章结构上有一定的创新而不失严谨,比如没有引子,但主题依旧表达地淋漓尽致,犹如战斗的热情在不断呐喊,燃烧,原野上的士兵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向前冲锋,包含着惊人的力量,洋溢着贝多芬的才华与热情。
以上就是对第一乐章自己的浅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章浅析
上周我们了解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第一乐章。
这周我们要评价、欣赏的便是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
第一次听感觉第二乐章跟第一乐章差异很大,感觉开篇乐曲音比较低,沉闷压抑,尽管在后面出现了一部分快速而略欢快的乐曲,但整体气氛还是比较压抑。
篇章后半部分亦是如此,感觉时断时续,气若游丝。
再听一次并经过一番整理,认为这篇乐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弦乐在低音且反复低沉缓慢地运用,各种乐器都呈现了各自的反复。
但是这个各自的反复是不是对比还不好说;第二部分,主要乐曲自己认为应该是小提琴和木制乐曲,有一部分旋律高一些,音色相对明亮不少,尽管整体明亮不少,但有压抑的感觉,宛如是对英雄过去生涯的回忆;第三部分,整体上显得很不规则。
集中在弦乐曲而且是低音,时断时续十分低沉直到结束。
因为风格差异实在太大,后来又XX了一下,查阅参考了乐章的背景。
这一部分应该是称之为“葬礼进行曲”。
也就是说贝多芬在艺术创造中,设定此处英雄离世,随之而来的就是音乐中传递的对英雄的追忆。
总的来说,整个乐章速度慢于第一乐章,显得较为悲痛而压抑。
庄重而哀伤,又具有独特的美感与感情,以上是自己的见解。
6.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浅析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命运交响曲,这首曲子我们在第一堂课上也听过其中一部分。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交响曲》代表着贝多芬的桀骜不驯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而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
《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命运》的构思、创作背景即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
从曲子中看,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
该交响曲持续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分为四个乐章。
因为时间持续太长,我只听了两遍。
一开场,就是激烈的快板。
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是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让人难以忘却当然,贝多芬自己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是,命运在敲门。
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
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
接下去,乐曲依旧如此“狂暴”。
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在勇猛拼杀。
而面对的敌人正是命运。
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
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敌人。
说实话,这个乐章确实有点难以坚持听下去。
接下来,第二乐章开始的旋律较为舒缓,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
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鼓动战士继续前进。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
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应该是C小调。
这一段乐曲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急速向上的旋律,有一种向前推进的力量,但又显得有些迟疑。
另一个因素由一连串和弦组成,表现出沉着、抑制,又显出不安的情绪。
这个主题陈述两次之后,圆号奏出一个非常活跃的、号角般的新主题,那熟悉的节奏,使我们一下子就能确认第一乐章的主题在这里以另一种形象出现了,它威严、稳健,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两个不同气质的、尖锐对置的主题轮番出现,表现了动荡不安及艰苦斗争的场面。
中间部分由C小调转为明朗的C大调,音乐采用了复调赋格与主调和声的对比手法,情绪热烈而乐观。
接下来,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用弱音奏出,进行再现和发展。
接着,乐曲音域不断变大,好像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
好像战士不断向敌人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随后,第四乐章的大幕徐徐拉开。
在此我们注意到,《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
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
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
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
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对第五交响曲的浅析。
7.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浅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即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本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在介绍中提到,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
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首先出现的是不太快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
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乐曲声,时断时续时高时低,但轻快愉悦,令人沉醉其中。
结合乐曲主题,此处我们可以理解为展现了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表现了一个人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只是朴实地重复,宛如勾勒出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
可以概括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呈现给我们的是很快的行板,查阅资料以后知道了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奏鸣曲式。
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乐曲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大致来说,给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
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
一组木管乐器摹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
第三乐章,快板,F大调,诙谐曲。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时而轻快时而粗犷,好像一群人们欢乐不已。
查看资料以后知道了这个乐章的主题是乡村欢乐的集会,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宛如描绘了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像一幅色彩鲜明线条粗豪的民间风俗画。
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而有些紧张的音符声,显得很不和谐,然后之前的乐曲就没有出现了,可能是集会因为什么停止了吧。
这里我自己还是没有推断出来,资料上介绍说,此时表现的是即将下雨,而这些不和谐的音符被认为是雷声,于是欢乐的集会就此被打断。
第四乐章,快板,f小调。
在这一乐章中,乐曲节奏快而激烈,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好似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
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
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
第五乐章,小快板,F大调,回旋的奏鸣曲式。
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画面很美,描述一番,宛如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这样的气氛中结束。
以上就是对第六交响曲的浅析。
8.《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浅析
初听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旋律在4个乐章中不断上升,终于在最后的《欢乐颂》中爆发出来,此乐曲的韵律走向呈不断高扬的旋律。
节拍也不断变化。
起初在最后听到合唱部分,感觉甚是奇怪,查阅资料以后知道,在这里,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此时的贝多芬创作阶段已进入晚期,已经双耳失聪。
然而,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壮丽颂歌。
该作品被视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和典范先例,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斗争主题,也折射出斗争的艰辛的必然过程。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第三乐章是慢板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
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
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
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
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再现。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
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是人们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
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总的来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人类必将胜利,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9.结课论文田园的风光
一.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然而,贝多芬这样一位音乐巨匠,他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不幸。
贝多芬出身贫寒,自幼背井离乡,拜师学艺。
尽管早期他就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是他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
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而《田园交响曲》则完成于《英雄交响曲》之后一年,作于他在郊外养病期间,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双耳失聪,在创作上有着巨大的痛苦和困难。
二.贝多芬与自然
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
“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泰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斯泰特遗书”,当时他几乎自杀。
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号交响曲。
大多数人知道贝多芬的故事,却不知道贝多芬天生爱好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
他频常地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
他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漫步在淙淙的小溪旁,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
从故乡莱茵河到维也纳郊外,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
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
“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
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
”人们在他1803年的笔记本中找到了这样的话:
“河愈大,调愈沉”,说明他通过观察自然汲取灵感。
贝多芬并不是首位以交响乐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筹,使得全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对心境的出色描摹。
三.贝多芬的田园
标题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为每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
“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
”这对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特别重要。
《第六交响曲》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
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结合之前做过的《第六交响曲》的赏析,分乐章论述主要内容,描绘想象中的田园风光。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初听的感觉是,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
这样的乐曲风格让人想象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
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这正是在都市中长期生活的我们久违的画面和感受,当人与自然真正交汇在一起,当内心抛弃了世俗,心如止水豁然开朗。
因此可以概括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
仔细听并且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乐章一开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无限的欢乐。
主部主题之后是呈示部的连接部,由管乐奏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形象的继续,它建立在C大调上,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
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气氛。
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的副部主题第二部分,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
贝多芬只运用主部主题中的少量音型为素材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