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687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docx

第七单元第十七讲

一、选择题

1.(2011·南京模拟)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明清时期,涌现出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晋商和闽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商帮”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故D项错误。

答案 D

2.(2011·浏阳联考)2009年,央视开年大戏《走西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

《走西口》是继《乔家大院》后又一部登陆央视的晋商题材的作品,使晋商再次成为热点。

下列对晋商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

B.具有地域性

C.以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政府大力支持

答案 D

3.“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D.元朝大都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的“大街小巷”、“夜市”可看出,此时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

答案 B

4.(2011·嘉兴测试)下图是《南都繁会图》(局部),它被誉为“明朝的《清明上河图》”。

画卷描绘了明朝中期南京的繁荣景象。

该图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

A.出现农村集市B.坊和市的分离

C.边境贸易繁荣D.城镇商业繁荣

答案 D

5.(2011·新泰模拟)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上述言论

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上述言论说明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但没有指出根本原因。

答案 B

6.(2011·江苏兴化检测)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苏州出现了雇佣关系,劳动力开始成为商品,故选C。

另外,这个时期,雇佣关系谈不上“普及”,故D的说法错误。

答案 C

7.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句话本质上反映了

A.闭关锁国政策

B.贵华夏,贱夷狄

C.一概禁绝对外贸易和交往

D.天朝上国的思想

解析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A、B、D都符合题意,但是乾隆帝的话语“本质上”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即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C选项不符合史实。

故A项最佳。

答案 A

8.(2011·安徽师大附中10月月考)“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解析 中国古代具有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观念。

从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看,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商人仍然受到朝廷的歧视和压制。

故选B。

答案 B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

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在北魏已经实行,故A、C、D三项皆错误。

答案 B

10.(2011·山东淄博调研)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相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明初人民对外贸易可以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十三行是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2011·原创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膝文公上》

材料三 备课中王老师搜集到的关于井田制的图片材料和板书设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井田制的什么特点?

试析这一特点的含义。

(2)材料二中孟子关于井田制的叙述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三说明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归纳示意图中“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含义。

答案 

(1)①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②含义: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的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井田制的组成结构是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

公田是集体耕作,私田归各自经营和管理。

同时也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土地私有现象。

(3)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公田转化为私田,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开始转变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

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材料二 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000万两白银。

——《清代广州十三行经略》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行商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

……各商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

条约还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1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炮火,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帝国商行》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十三行的有关信息。

(请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概括,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第一层次:

(现象描绘)①十三行前有许多船只;②商行附近有西式风格的建筑;③也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⑤商馆存储的白银很多(或商行资金雄厚)。

第二层次:

(本质分析)①十三行与许多国家有密切的商贸往来;②中外贸易数额大;③十三行地区非常繁华;④十三行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区;⑤行商们多信仰中国传统宗教。

(2)原因:

①清政府的压榨;②贸易特权的丧失;③战争的破坏。

认识:

①十三行实质上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

②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命。

③但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答出任意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