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073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16讲.docx

必修二第七单元第16讲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清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一、开辟新航路

1.原因

易混易错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引起社会对黄金、白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而“寻金热”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非根源。

2.条件: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3.过程

时间

人物

支持国

开辟的航线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非洲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美洲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非洲

好望角→印度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的环球航行

整体把握

新航路的开辟

轻巧识记

巧用数字“四”识记新航路开辟

4.结果

5.影响

史论共识

世界古代文明区域相互隔绝,不利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持续发展。

究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文明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的殖民扩张

知识图解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经济基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扩张

①英西战争:

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

霸主地位。

②英荷战争:

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殖民

强国地位,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经过多年战争,英国打败法

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结果: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市场的扩大引发第一次, 工业革命。

归纳总结 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六大因素

(1)制度优势:

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优势:

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

(3)军事优势:

英国注重发展海军。

(4)思想优势:

英国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

(5)地理优势:

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英国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

(6)政府支持:

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

3.世界市场的拓展

史论共识

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归纳总结

早期的殖民掠夺较多地表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

表现在:

(1)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

(2)掠夺殖民地金银财富。

(3)奴隶贸易等。

基准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主题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史料一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恩格斯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史料二 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

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要的一切。

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

史料三 迪亚士说:

(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

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原因(精神动力):

传播天主教。

史料四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甚至劫掠过境商旅。

因此,很多西欧人都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史料五 达·芬奇指出: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

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技术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2)物质条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观)。

主题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史料

图一         图二

[信息解读] 从图一的四大文明古国各自发展到图二的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反映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

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主题三 从多角度和不同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2)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对欧洲:

(1)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

(2)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英、法、荷等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3.对美洲: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4.对非洲:

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沉重灾难。

5.对亚洲:

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史料 十五六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信息解读] “发现美洲”体现了以欧洲为世界中心去看待世界其它文明,具有狭隘性、片面性,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的提法则是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全球文明,也就是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材料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

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

“费尔南多·麦哲伦。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

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

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行就这样

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

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探究思考: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

(2)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

答案 

(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作出了贡献。

(2)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

判断的客观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基准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主题一 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史料 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信息解读] 史料详尽分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掠夺金银财富、奴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奴隶贸易等,可以说西欧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味。

主题二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实质

史料一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领土……如违反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史料二 航海条例颁布之后,对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荷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导致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屡遭战败,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不得不把维持长迭60余年之久的海上霸权地位让给英国。

——摘自《帝国风云录》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舶载运,反映了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划线部分为关键信息,反映了《航海条例》的颁布实质上是谋求海上霸权。

主题三 早期殖民扩张的双重性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拓展的重要途径,积累了原始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史料 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信息解读] 马克思分析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破坏性与建设性。

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它是建立在对亚、非、拉美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基础上的,给亚、非、拉美国家造成沉重灾难,造成这些国家的长期落后。

客观上,它推动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例1(2012·上海高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

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

审题突破 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答案 C

例2(2012·重庆高考)有学者认为:

“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审题突破 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注意伊丽莎白时代的起止时间。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间是1558~1603年。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走向强盛的一个重要时期,期间英格兰文化达到了顶峰,通过羊毛交易,国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她统治的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

英国建立北美殖民地始于1607年,排除A项;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于17世纪,时间上略晚于伊丽莎白在位期间,排除B项;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D项。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终结,选择C项。

答案 C

          情境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情境类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分析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从而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这就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

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是:

首先,抓住时间界限。

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幻莫测,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时间范围内的肯定不正确。

其次,抓住区域界限。

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

最后,回归教材。

选定符合材料细节限制的史实确定答案。

例3(2011·大纲全国高考)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审题突破 

答案 C

例4(2012·广东高考,节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问题:

材料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审题突破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与所学进行联系。

材料描述的现象出现的背景应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注意从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胡椒”“荷兰人的功劳”方面分析。

答案 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命题感悟

本讲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备考2013~2014年高考应关注以下视角:

(1)重视超越国界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

比如民族迁徙、外来物种入侵、疾病蔓延、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等。

(2)重视促进全球联系的历史事件。

比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对工业革命的评价更多地分析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3)采取一种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从事观察研究。

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放在全球的角度审视,注意摒弃“欧洲中心论”,主张建立“全球普适的历史话语系统”,重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4)反对草率地遽下“必然”之类的断语,全球史观认为很多情况下偶然性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更大。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大国的兴衰)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答案 A

解析 18世纪荷兰经济迅速衰落的原因有:

(1)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缺少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对外贸易极不稳定,商业缺少有力的支持;(3)在国外竞争中受到严重打击,削弱了实力。

据此最主要的应是A项。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

“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

作为商品交换支付手段的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3.(立意——早期殖民扩张) 结合漫画,分析推动英国提出要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理由,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英国殖民者攫取了大量财富并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英国采用血与火的手段征服,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D.英国对殖民地的侵略完全采用军事占领来完成

答案 D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从社会史观看待新航路开辟) 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

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

答案 A

解析 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

B项是革命史观,C项是全球史观,D项是文明史观。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象牙转移到欧洲人手中,可知,为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即经济的冲突;《圣经》转移到非洲人手中则反映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对点训练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1.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

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A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欧洲殖

民者加紧了对被侵略地区的掠夺,于是造成了上述现象。

2.下面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

B.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

D.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答案 D

解析 ②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

麦哲伦船队航行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不可能为葡萄牙带去丰厚的利润;绕道印度洋也不是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航路的是达·伽马。

所以D项正确。

3.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平均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

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香料出售。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葡萄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B.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

D.印度半岛战争频繁,香料生产停滞

答案 A

解析 从时间上可以判断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情况。

结合葡萄牙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航线的史实,可知葡萄牙人在印度等地殖民扩张,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

4.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性质不同B.背景不同

C.结果不同D.影响不同

答案 A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具有资本主义海外殖民的性质,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二者性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考点二 早期殖民扩张

5.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答案 B

解析 18世纪,英国是最主要的贩卖黑奴的国家,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6.《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十三行贸易图

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三角贸易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广州十三行发展的时间和贸易图中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即可知选择C项。

7.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

它们是(  )

A.葡、西、荷B.英、西、荷

C.英、法、荷D.英、法、俄

答案 C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随即展开殖民争夺的西欧国家是英、法、荷三国。

英国和法国分别在北美、非洲、印度、西印度群岛积极开拓殖民地,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同荷兰商人展开激烈竞争,三国之间冲突频繁,斗争愈演愈烈。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

8.以下是英国中央财政支出表(单位:

百万英镑)。

这一时期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774年

1775年

1776年

1777年

1778年

1779年

1780年

1781年

1782年

支出金额

10

10

14

15

18

20

23

26

29

A.议会改革导致行政开支过大

B.与法国争霸使开支猛增

C.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D.实施福利政策开支过大

答案 C

解析 分析材料可了解到1774~1782年间英国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

A项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议会制改革进行,与本题时间上不符;B项1757~1763年英法进行了七年战争,不能反映材料中这个时期;D项英国实施福利政策始于二战后。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深化训练

1.当代某学者认为:

“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A.主要靠对外掠夺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与对外掠夺无关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的关键词“如果说”、“那显然忽视了”、“也没有……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等,即可知选择B项。

C、D两项均从属于B项。

2.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B.世界各民族分散孤立的状态逐渐结束

C.西欧商业经营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D.从此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

答案 A

解析 世界市场形成是指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渐密切,联系日益加强并形成经济分工的过程,A项最佳。

3.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但是,对于印第安人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