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089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0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土壤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土壤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土壤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土壤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讲义.docx

《土壤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讲义.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讲义.docx

土壤学讲义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概括了人类—农业—土壤之间的关系。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出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植物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的生产。

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五个要素:

光、热、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分和养分。

其中养分和水分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

植物能立足于自然界,依靠根系伸展在土壤中,获得土壤的机械支撑,才不至于倒下。

1、营养库的作用

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主要来自空气外,及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无机物通过生物作用转为有机物(光合作用),有机物质经过矿质化作用变无机物,此过程在土壤中完成,

3、雨水涵养作用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物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据统计,地球上的淡水总贮(zhu)水量为0.39亿㎞3,其中被冰雪封存和埋藏在地壳深层的水有0.349亿㎞3。

可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循环淡水总贮量只有0.041亿㎞3,仅占总淡水量的10.5﹪。

在0.041亿㎞3的循环淡水中,循环地下水占95.12﹪湖泊水占2.95﹪,土壤水占1.59﹪,江河水占0.03﹪,大气水0.34﹪,土壤贮水量明显大于江河和大气的贮水量。

土壤的雨水涵养功能与土壤的总孔度、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被覆盖度有密切关系。

4、生物的支撑作用

土壤不仅提供给植物的营养物质,还是植物根系的伸展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的物质环境。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圈及生物圈的交界面,是地球表面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反应界面,是物质和能量交换、迁移等过程最复杂,最频繁的地带。

(二)动植物生产和人类活动离不开土壤,因此要保护土地资源。

农业生产以土地为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要在全面规划农、林、牧用地的基础上,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改良、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

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方式,科学施肥、灌溉和一系列培肥土壤的管理措施,在保证土地质量不下降,土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下,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通过“用地养地”把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管理三个环节结合起来,把植物生产的有机物用作动物生产所需的饲料,将植物残体和动物生产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的利用、转化及循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表层系统中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其中,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结的纽带。

1、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层进行作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

土壤能够接收大气降水以供生命需要。

并能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某些痕量气体,动物和植物的生产生活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2、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圈。

而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地,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qi)息场所。

土壤为绿色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水分和物理、化学条件。

由于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陆地生物与人类协调共存,生生不惜。

不同类型的土壤养育作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形成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3、土壤与水圈关系水是地球系统中连接各圈层物质迁移的介质,也是地球表层一切生命的源泉。

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匀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各元素的组成。

植物—大气连续系统中,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及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过程。

虽然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学物质,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已限制到我国的工农业发展。

4、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和成土作用的产物。

从地球的圈层位置上看,土壤位于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

虽然土壤的厚度只有1~2米左右,但它作为地球的保护层,对岩石圈起作保护作用,以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态系统包含着一个广泛的概念。

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取的环境组成一个统一体,都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在陆地生态系统系统中,土壤是最活跃的生命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离不开土壤。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作极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

①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

④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四、土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的特点:

(一)土壤资源的数量有限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作为可再生性资源。

但从土壤的数量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个地球,就人类的历史而言,它的数量不会增加。

而在地球表面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约需要300年或更长的时间。

所以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气候、水分配和人口增加、工业化扩展的影响,耕地土壤资源短缺,后备耕地土壤资源不足,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质地特征是肥力。

土壤肥力是由母质向土壤演化过程中,在自然成土因素,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成土过程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可以不断地繁衍和死亡;土壤腐殖质可以不断地合成和分解;土壤养分及其元素随着土壤的运转,可以积聚和淋洗,这些过程处于周而复始的动态平衡。

土壤费力就在这些周而复始的循环和平衡中不断地获得发育和提高。

但是破坏性地经营和利用土壤资源,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甚至退化。

(三)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作不同地带性土壤,如热带雨林分布着砖红壤,热带稀树草带分布着红棕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着红壤和黄壤,在温带阔叶林分布着棕壤等。

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

一、什么是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二、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一)什么是土壤肥力?

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营养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二)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1、什么是自然肥力?

是指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2、什么是人为肥力?

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三)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

1、什么是潜在肥力?

在当季作物生产中没有直接反应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2、什么是有效肥力?

在当季作物生产中能反应出来,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这一部分肥力叫做有效肥力。

思考题:

1、区别岩石、母质、土壤,三者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母质?

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成土母质有哪些类型?

各自的特点?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由母质形成的,母质是由岩石风化而来,岩石又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所组成。

第一节土壤母质的形成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

(一)什么是母质?

是指岩石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二)地壳物质的元素组成

岩石是构成整个地壳的基本物质。

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均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元素很少,都以难溶的化合物封闭在坚硬的岩石中,处于极分散状态。

这些坚硬的岩石必需成为母质,在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三)成土的主要矿物

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2、原生矿物——起源于岩浆而存在于岩浆中的矿物。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矿物。

3、成土的主要矿物:

(见表1—2,P5)

石英——是土壤中沙粒的主要来源

长石和云母——是土壤中钾素和粘粒的来源之一。

方解石——容易风化,风化后释放出钙、镁元素是土壤中碳酸盐和钙镁的主要来源。

磷灰石——风化后是磷素营养的主要来源。

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其中黄铁矿分解形成硫酸盐为土壤中硫的主要来源。

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这三种矿物是长石和云母的次生矿物,是土壤中粘粒的主要来源

(四)成土的主要岩石

1、什么是岩石?

岩石是各种矿物的集合体。

根据岩石的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主要成土岩石(见表1—4)P7

(1)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统称岩浆岩。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没有层次、没有化石、不含有机沉淀物。

岩浆一般处在地下深处,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且含有许多挥发性物质(水气、二氧化碳、硫化氢、S等)的硅酸熔融体,活性很大。

喷出地面的叫喷出岩;浸(jin)入到地壳的叫浸入岩;在地壳深处冷凝的叫深成岩。

(2)沉积岩由各种先成岩(岩浆岩、变质岩、原有的沉积岩)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结而成的。

它们的特征具有成层性,常含有化石。

(3)变质岩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岩石内部发生剧烈的变化,矿物重新结晶或重新排列,而形成的新岩石叫变质岩。

它们的特点有的岩石含有化石。

二、岩石的风化与母质的形成

(一)什么是风化作用

地壳表面的岩石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逐渐发生崩解破碎和分解作用,大的石头变小块,小块变细,同时改变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产生风化作用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最主要的外因是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生物的作用。

根据产生风化作用的原因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1、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1)引起物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地球表面白天和四季都有温度变化,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可达40~50℃,影响到30米左右深的岩层。

昼夜温度有时也达到20~30℃,干旱的沙漠地区昼夜温差更大。

温度对岩石的是,因为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传递很慢,暴露在地球表面的岩石,白天烈日曝晒,岩石表面受热温度升高快,膨胀迅速;而岩石内部受热少,温度升高慢,膨胀小,这样内外不同程度的膨胀,使之产生一系列与岩石表面相平行的细小裂纹,白天气温高,晚上迅速下降,表层岩石最先散热,冷却收缩快,而内部散热慢,冷却收缩也慢,这样造成表里收缩不均匀,使之产生与岩石表面相垂直的放射状裂缝。

长期以来岩石崩解破碎。

)其次还有冰冻的挤压、流水的冲刷、风、冰川等自然动力对岩石的破碎,以其植物根系的穿插均能加速岩石的破碎。

(2)物理风化的结果:

岩石由大块变小块再变为细粒,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2、化学风化——岩石受到化学因素而引起的破坏过程。

其特点是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引起化学风化的因素有水、二氧化碳、和氧气,其中最主要的是水。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1)溶解作用:

水最广的溶剂,岩石的矿物成分在水中或多或少有一定溶解度,溶解是化学作用。

(2)水化作用:

是指岩石中的矿物与化合成一种含水化合物,这种水化物与原来矿物相比较体积增大,硬度降低低,成为易崩解的疏松状态,因此对岩石的风化起促进作用。

例:

CaSO4+2H2O-----CaSO4.2H4O(硬石膏)(结晶石膏)

2Fe2O3(赤铁矿)+nH2O-----Fe2O3.nH2O(褐铁矿)

(3)水解作用:

是部分水离解成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钾、钠)或碱土金属(钙、镁)作用,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加速风化作用。

(见课本第10页)

水解作用能使岩石中的矿物发生彻底分解,引起岩石内部矿物组成和性质的彻底改变。

所以水解作用是化学风化中最主要的作用与基本环节。

(4)氧化作用:

是空气中的氧做为氧化剂与岩石的矿物作用,发生化学反应,加速风化作用。

总之,化学风化的结果,不仅仅是使岩石由大变小变细,而且它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矿物组成和性质,产生了一批新的次生矿物,它们呈胶体分散,使母质开始具有吸附能力、粘性和可塑性,并出现毛管现象,有一定的蓄水性。

同时释放出一些简单可溶性物质。

3、生物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生物的影响下所引起的破坏作用。

如机械破碎和动植物的分泌物的腐蚀。

生物一参与风化作用意味着土壤的形成开始

(二)母质的特性发育

岩石的风化结果形成土壤母质,母质进一步风化形成土壤。

土壤母质的特性:

1、岩石在物理风化作用下由大块变小块再变细,从坚硬致密状态变成松散,产生了对水和空气的通透性,为进一步风化创造条件。

2、岩石随着化学风化的进行彻底分解,产生了细微粘粒,粘粒之间具有毛管空隙,具有一定的蓄水性。

3、母质中还释放出一些可溶性物质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

母质不是土壤,因为它缺乏完整的肥力。

例,营养元素得不到保证,一些可溶性的盐基处于分散状态,易随雨水淋失,母质缺乏氮素。

(三)母质的风化程度与土壤肥瘦的关系

在地球的表面上,由于不同母质、母质的风化度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同一母质风化度不同,引起土壤的肥力也不同。

在了解土壤母质的风化程度与土壤肥瘦的关系之前,先了解几个概念:

1、脱盐基作用——是指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先失去碱金属元素,风化产物转变为碳酸盐类的溶液,能被雨水淋溶而流失,同时产生一种不稳定的硅酸,这一过程称脱盐基作用。

2、脱硅作用——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的硅酸水解,分离出胶状氧化硅,氧化硅被雨水淋溶流失的过程。

称脱硅作用。

风化程度深,硅酸和盐基流失越多,铁铝氧化物在母质中积累。

3、富铝化作用——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随着脱硅作用的加深,母质或土壤中的大多数硅酸被碱性溶液带走,只剩下含水氧化铝和含水氧化铁的胶体在土壤或母质中富集起来,形成水铝矿和含水赤铁矿。

此过程称富铝化过程或富铝化作用。

4、硅铁铝率——母质中二氧化硅与铁铝氧化物的分子比率(用SiO2/R2O3表示,R2O3代表Fe2O3+AlO3)。

SiO2/R2O3分子比值越大,说明母质的风化程度浅,淋溶作用弱。

反之,母质的风化程度深,淋溶作用强。

5、高硅母质——指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风化程度浅,淋溶作用弱,多形成蒙脱土型的矿物,其中SiO2/R2O3>2,称高硅母质。

6、低硅母质——指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由于温度高、雨量多,化学风化彻底,淋溶作用强,则风化度深,多形成高岭型的粘土矿物,其中SiO2/R2O3<2,称为低硅土

7、母质的风化程度与土壤肥瘦的关系:

岩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进行脱盐基作用,失去碱金属元素,风化产物转变为碳酸盐类的溶液,能被雨水淋溶而流失,同时产生一种不稳定的硅酸。

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脱硅作用,不稳定的硅酸水解,分离出胶状氧化硅,氧化硅被雨水淋溶流失的过程。

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随着脱硅作用的加深,进行富铝化作用,母质或土壤中的大多数硅酸被碱性溶液带走,只剩下含水氧化铝和含水氧化铁的胶体在土壤或母质中富集起来,形成水铝矿和含水赤铁矿。

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进行上述的风化过程,因为每一个风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

如富铝化过程,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进行。

(四)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母质直接影响到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2、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的影响。

如砂岩发育成砂性土,长石和云母发育成粘性土。

3、不同的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有较大的差别。

4、母质层次的不均一性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

三、风化产物搬运与堆积的类型

岩石风化形成的母质,很少能残留在原来的地方,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经过各种自然力(如水、风、冰川、重力等)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种沉积物。

成土母质的类型及其特点根据风化产物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的不同,将成土母质分为:

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积物、冰碛物。

1、残积物——是指未经外力搬运迁移而残留于原地的风化产物,多布于山地与丘陵顶部较高的部位。

特点:

风化物未经搬运分选,没有明显的层次性,且层次薄,颗粒成分极不均匀,有大块疏松岩石,也有细小粉砂和粘粒,质地疏松,通气性好。

2、坡积物——在重力和雨水冲刷的影响下,将山坡上部的风化产物搬运到坡脚或谷地堆积而成。

特点:

搬运距离不远分选度差,层次不明显,大小石块夹在一起,粗粒细粒同时

混存,通透性良好。

3、洪积物——由于山区临时性的洪水爆发,洪水夹杂岩石碎片、砂粒、粘粒和生物等沿山坡下泻至山前平缓地带沉积而成。

特点:

外形是以山谷出口为尖端向四处分散的扇形,分选性差,由扇沿顶部至扇缘,形成的土壤由粗到细,肥力逐渐提高。

4、河流冲积物——岩石的风化产物受经常性的流水侵蚀、搬运,在河流减缓时沉积于河谷地的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特点:

(1)成层性由于季节性的雨季的差异,河水的流速和流量不同,因此具有明显的成层分选性。

(2)成带性;由于流速不同。

河流上下游及河流远近,其质地均有不同,上游粗下游细;近河粗,离河远细。

(3)成分复杂性:

河流冲积物源于上游各地,矿物质的种类多养分,也比较丰富。

尤其是下游的冲积平原,多形成肥沃的土壤。

5、湖积物——是湖水泛滥时沉积在湖周围的沉积物。

特点:

成层性,分选性,有机质丰富等特点。

6、海积物——由于海岸上升或江河入海的回流淤积物露出水面而形成的沉积物。

特点:

质地粗细不一,有全为沙的沙滩,也有全为粘粒的沉积物,质地细的养分含量高,质地粗的养分含量低。

7、风积物——风力吹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沉积物。

分砂丘和黄土两类。

(1)砂丘的特点:

质地粗,砂性大、水分、养分缺乏,土壤肥力低。

(2)黄土的特点:

颗粒成分以粉砂为主,大小均一土质疏松多孔,通透性好,易受侵蚀,风化程度低,含盐成分丰富,易形成肥沃的土壤。

8、冰碛物——由于冰川夹来的物质搬运沉积而成。

特点:

无成性和分选性,大小石块夹杂在一起。

思考题的解析:

1、区别岩石、母质、土壤,三者之间的关系

(1)岩石、母质和土壤的区别: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岩石不同于母质和土壤,它一般比较坚硬,不具肥力而不能生长植物。

母质则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破碎而成的疏松多孔体,具有部分的肥力特点,但不完整,它是形成土壤的原始物质。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由母质经过漫长的成土作用而形成,适合植物生长。

(2)三者的关系:

岩石、母质和土壤的关系可以下列的关系式表示出来

思考题:

1、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有哪些作用?

2、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各有起哪些作用?

3、根据土壤剖面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分析土壤的生产性?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一、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有选择性地吸收养分,把母质改造成土壤。

2、植物有集中养分的能力。

土壤中养分都是在源源不断地向根际移动。

3、植物有保蓄养分的能力。

植物吸收养分供本身的生长发育需要,养分就保蓄在植物体內。

4、生物的固氮作用,为土壤提供氮元素。

5、生物的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土壤形成过程主要内容。

生物的作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二、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什么叫地质大循环?

岩石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可溶性的养料和粘粒等风化产物,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重新形成岩石。

这种从岩石——母质——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2、什么叫生物小循环?

由风化释放出的无机养分转变为生物有机质,再转变为无机养分的循环,称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3、大小循环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矛盾,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因为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集中过程,所以相互矛盾。

但是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肥力就不会产生与发展;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岩石的营养不能释放,生物不能生存,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

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成土过程和风化作用是交织在一起,同时同地进行。

生物小循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物小循环是开放式的成螺旋上升的循环。

生物小循环释放出养分可以参加到地质大循环中去,地质大循环释放养料又不断地加入到生物小循环中来。

三、各种自然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影响土壤形成的五种主要因素: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一)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母质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和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它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其作用如下:

(1)构成土壤的基本骨架,是形成土壤的原始材料。

(2)母质的理化特性深刻地影响到形成土壤的理化特性。

(3)母质层次性深刻地影响到形成土壤的层次性。

(二)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之一,它是主要通过温度和雨量二个方面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1)影响到土壤中矿物的风化度。

(2)影响到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

(3)影响到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4)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程度。

(三)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是起到主导的作用生物一旦参与风化作用,就标志着土壤形成的开始,在生物因素中,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三种,其中对土壤形成贡献最大的是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活动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小循环。

具体来说,生物的作用有下列五个方面:

(1)集中养分。

(2)保蓄养分。

(3)合成土壤氮素。

(4)合成土壤腐殖质。

(5)把母质改造成土壤。

(四)地形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地形是影响到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间接的作用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具体来说,通过下面二个方面进行:

(1)影响到土壤形成的水热再分布。

(2)影响到土壤形成的母质再分布。

(五)时间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时间因素是影响到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之一,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无形的。

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时间上进行的,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间越长,成土因素作用就越深,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变化就越大。

各成土因素的作用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同等重要彼此不可代替。

四、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什么是土壤的熟化过程?

是土壤在正确的耕作制度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和土壤改良措施,改善理化生物特性,定向地培育肥力的过程。

2、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栽培作物,作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等营养物质,作物的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回到土壤,影响土壤的结构性能。

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提高土壤的氮含量。

(2)耕作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创造了土壤的疏松耕作层,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

耕作结合施肥,改善土壤的养分条件、物理性和生物性。

(3)合理的灌溉排水,通过水分调节土壤的空气、温度条件,促进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以满足作物生长要求。

(4)人类活动对土壤资源也起到破坏作用,如破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壤砂化,不注意用养结合,不注重施用有机肥,使土壤变质退化,次生盐碱化,以及土壤污染等。

因此,人类的生产劳动对土壤的影响存在着二重性。

五、土壤的形态特征

1、土壤发生层: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