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9476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

 

教学进度

 第一周                  第一单元第1、2、3、4课

 第二周                  第一单元第5、6、7、8课

 第三周                  第二单元第1、2、3、4课

 第四周                  第二单元第5、6、7、8课

 第五周                  第三单元第1、2、3、4课

 第六周                  第三单元第5、6、7、8课

 第七周                  第四单元第1、2、3、4课

第八周                  第四单元第5、6、7课

第九周至期末结束        期末及毕业总复习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

学生分组:

放大镜、树叶、新闻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

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

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

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

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

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

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4)学生讨论:

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

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

范围有什么变化?

(6)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

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

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对话:

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

2.讲解:

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

谁能来画一画?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

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等。

2.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3.教师小结:

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

四、小结

 

 1.4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

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

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

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

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

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

二、观察晶体

1.谈话:

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

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

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

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

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

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

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5.分组制作晶体:

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

教师用实物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

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

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

3.小结:

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

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

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1.5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

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3.做个简易显微镜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6.讲解:

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

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

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1.7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

学生准备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

1.8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学生准备:

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二、资料交流会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出示:

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

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下节课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

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

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

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

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

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

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

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

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

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

(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

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

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和之前一样么?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

(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

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

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

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

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

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

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依据是什么?

怎么做来证实?

建议:

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

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

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

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

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

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

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

米饭是甜的么?

说明了什么?

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

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

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

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

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

是一种新物质么?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

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

神秘信件

活动:

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

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

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

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

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为什么?

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

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

在实验中,怎么做的?

有什么现象发生?

(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

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

怎么验证你的设想?

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

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

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

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

课外搜集。

5、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

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

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

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

(指出:

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

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

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

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

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

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

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生答补充。

6、小结:

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

课本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