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716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海洋大学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docx

广东海洋大学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财政导论

1、财政的概念: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理解: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剩余产品与私有制出现以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经济条件是财政产生的基本条件。

政治条件是财政产生的必要条件。

3、财政的特征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分配具有全社会集中性和全局性

3.财政分配具有无直接偿还性

4.财政收支以价值形态为主,实物形式为辅

5.财政收入和支出具有对称性(平衡性)

4、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敌对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

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

  1.效用的不可分性:

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

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

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

  2.受益的非排它性:

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

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除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

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白搭车”现象。

  3.消费的非竞争性: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

(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

5、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

1.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非排他、非竞争性商品)

2.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成本与收益不对称,偏离帕累托最优)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垄断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

4.信息不对称与不充分(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5.市场不完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风险大且盈利性不高)

6.收入分配不公(马太效应)

7.经济波动或失衡(市场机制不完善)

6、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可通过采取转移支付制度等方法,实现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2.收入分配职能:

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层次。

主要手段:

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加强税收调节;通过转移性支出。

3.经济稳定职能:

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第二章财政支出

7、财政支出规模

(1)财政支出规模的含义

财政支出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安排的财政支出的数量。

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额的绝对量,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相对量。

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通常可以使用两个指标: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1.政治因素:

国家职能的扩展和国家活动范围的扩大

2.经济因素:

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解决外部效应的需要;收入弹性

3.社会因素: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人口多,支出压力大

4.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

政局的稳定和行政效率

(3)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

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又能实现政府职能需要的财政支出规模。

1.坚持量入为出的理财思想。

2.坚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目标。

3.坚持以实现经济稳定运行为调控目标。

8、财政支出效益

(1)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内涵

第一,财政支出的外在合比例性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前提。

第二,财政支出内在合比例性是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根本标准。

从政府资源配置、资源耗用的全过程看,财政支出效益包括财政支出配置效益和财政支出耗用效益两个部分。

(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财政资金的耗费与经济/社会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对立统一)

2.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统一(每一笔具体效果和总量的整体长远利益效果的矛盾)

3.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微观和宏观经济主体的效益)

(3)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

9、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可以直接增加当期的社会购买力,并由政府直接占有社会产品和劳务,运用得当,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但对国民收入分配只产生间接影响。

消费性支出:

是指政府以消费者身份在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支出。

消费性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支出、卫生支出、文化支出、体育支出等内容。

投资性支出:

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

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

政府投资的特点

1.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投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投资有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优化。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

2.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条件具有公益性特点

3.农业是风险行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生产难免有波动

4.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扶持

10、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

(1)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1.政府把财政资金无偿转移到领受者手中,不要任何报酬。

2.政府付出资金,却无任何资源可得。

3.表现为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再分配。

(2)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形式

1.社会保障支出:

国家组织实施为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因意外事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a.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覆盖面最广的社会保障制度。

它具有强制性、互助性、社会性、福利性四个特征。

b.社会救济是国家对没有劳动收入来源,生活困难的孤寡老弱病残者,以及因天灾人祸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家庭、失去父母资助的儿童和国家规定最低收入标准的困难户,提供的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帮助。

c.社会福利是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提供的资金帮助和优价服务。

d.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是国家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资助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

社会保险资金筹措的方式:

基金制、现收现付制、混合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社会保险型、国家福利型、个人储蓄型、国家保险型。

2.财政补贴支出:

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实质上是将一部分纳税人的收入无偿地转移给另一部分经济主体。

特征:

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

经济影响:

改变需求结构、改变供给结构、将外部效应内在化、有限度运用。

3.税收支出:

即税收优惠政策。

就刺激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

第三章财政收入

11、财政收入分类

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其他收入。

按财政收入的来源分类:

1.按经济成分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和外商独资经济收入。

2.按经济部门为标准,财政收入分为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

1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技术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

技术进步增加收入和降低物耗。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

3.其他因素:

价格水平浮动、社会政治环境

13、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依据法律进行征税

2.无偿性:

不直接向个体返还或支付报酬,个体无偿整体有偿

3.固定性:

统一的征税标准

14、税收的分类

1.以征税对象为标准:

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资源税类、财产税类和行为税类等。

2.以计税依据为标准:

从价税和从量税。

3.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

直接税和间接税。

4.以管理权限为标准:

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

5.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

价内税和价外税。

15、税收制度构成要素

1.纳税人:

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征税对象:

每一种税都有自身特定的征税对象,因此征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别一种的主要标志。

3.税率:

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更确切地讲是税额与计税依据的比例。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

4.纳税环节:

在商品或收入流转过程中确定应该征税的环节。

5.纳税期限:

税法中规定的应该履行纳税义务的期限。

6.纳税地点:

根据各个税种纳税对象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源泉控制的规定的纳税人的具体纳税地点。

7.减税免税:

税法规定的一般纳税义务基础上,对部分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特殊的优惠照顾。

8.税收违章处理:

对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制度规定。

16、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1.增值税:

以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2.消费税:

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3.营业税:

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4.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境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5.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取得的各项应纳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7、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因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扩大到境外以及国与国之间税收法规存在差异或相互冲突而带来的一些税收问题和税收现象。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联系和区别:

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的基础;国家税收又要受到国际税收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

国家税收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托的强制课征形式,而国际税收是在国家税收的基础上产生的种种税收问题和税收关系,不是凭借某种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课征形式;

国家税收涉及的是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而国际税收涉及的是国家间税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协调关系;

国家税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税种,而国际税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征形式,所以没有自己单独的税种。

18、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指一个国家自主管理税收的权力。

税收管辖权来源于国家主权,即属人管辖权和属地管辖权。

1.属人主义:

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公民税收管辖权,按照属人主义原则,以国家主权所能达到的人员范围为依据,以居民或公民为标准行使的税收管辖权。

2.属地主义:

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按照属地主义原则,以国家主权所能达到的地域范围为依据,基于所得来源地或财产所在地而行使的税收管辖权。

19、国际重复征税的缓解和消除

重复征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税收管辖权的交叉重叠,根本原因是有关国家判定所得来源地或居民身份的标准相互冲突。

方法:

扣除法、低税法、免税法、抵免法。

20、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国际避税一般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以种种公开的合法手段跨越国境,通过课税主体与客体的转移或不转移来减轻国际税负的行为。

方式:

转让定价避税;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滥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利用电子商务避税;改变居民身份。

反避税措施:

从纳税义务上指定措施、调整完善税法、强化征收管理、加强国际合作。

21、非税收入功能

1.制度功能:

影响国家社会制度巩固和发展。

2.经济功能: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财政公平原则实现。

3.社会管理功能:

提高公共产品使用效率。

4.财政功能:

筹集财政资金。

第四章国债

22、国债的特征

1.收益性:

有偿的资金使用形式

2.自愿性:

自愿购买

3.灵活性: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发行

4.安全性:

政府保证偿还

23、市场经济下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24、国债的发行条件和方式

条件:

政府在销售国债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债发行的一些基本条件,如国债的票面金额、发行价格、利息率等的规定。

方式:

直接发行、代销发行、承购包销发行、公募法。

25、负担和限度

负担:

国债认购者的负担、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

限度: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

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历年累积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1.国家偿债能力:

国债依存度:

即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财政偿债率:

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

国债负担率:

即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国民经济偿债率:

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2.认购人应债能力

从购买者的能力这个角度出发,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可以作为信用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

社会可能形成的信用资金总量并不是国债可以动员的最大限量。

只有社会信用资金总量扣除保障其他各种信用所必需的最低限量之后的余额,才是国债的最大应债能力。

第五章国家预算

26、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我国实行分税制,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特点:

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以事权为基础划分财权。

2.维护中央财政主导地位,收入大头在中央,支出大头在地方。

3.各级财政摇篮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

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解决中央与地方和地方间的不平衡。

内容:

1.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支出。

2.根据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第六章金融导论

27、货币的形态: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8、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的功能。

1.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体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2.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促进商品交换的功能。

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3.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价值的独立形态或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保存起来的功能。

4.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的功能。

5.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越出国境,在国际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的功能。

29、信用的表现形式

1.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2.银行信用:

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3.国家信用:

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

4.消费信用:

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或货币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5.民间信用:

个人之间相互以货币或实物所提供的信用。

30、利息的计算

利息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

单利与复利。

单利计算利息的特点是对利息不再付息。

其计算公式是:

I=P×r×n

S=P(1+r×n)

上式中,I为利息,P为本金,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金并一并计息逐期滚算的方法。

如按年计息,第一年按本金计算;第一年末所得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二年则按第一年末的本利和计息;第二年末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三年则按第二年末的本利和计算。

如此类推,直至信用契约期满。

其计算公式是:

S=P×(1+r)n

I=S-P

31、利率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利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利率既有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又有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

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各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

宏观作用:

聚集闲散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协调消费与积累/调节信贷规模/稳定货币流通/平衡国际收支

微观作用:

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效益/诱发引导人们储蓄和消费

第七章金融市场

32、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本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活动的总称。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要素主体:

金融市场的主体即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者,也就是以资金供给方或资金需求方的面目出现在金融市场上,从事投资与筹资活动的人。

他们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部门:

企业、政府、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和家庭,如果是开放的金融市场,还应包括国外投资者。

要素客体:

现代金融市场中各种以货币资金融通为目的的金融交易是建立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它是通过借助某种金融工具来实现的。

所谓的金融市场客体,是指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和交易的标的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融工具。

分类:

1.按交易对象划分,可以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等。

2.按资金融通的范围划分,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3.按资金融通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4.按市场的层次划分,可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和四级市场。

功能:

1.金融市场能够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2.金融市场具有定价功能,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变化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

3.金融市场为金融管理部门进行金融间接调控提供了条件。

4.金融市场帮助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5.金融市场可以降低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6.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

33、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其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十分广泛,既有直接融资,如短期国库券交易、票据交易等交易活动,又有间接融资,如银行短期信贷、短期回购等交易;既有银行内的交易,也有银行外的交易。

由于早期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局限于短期商业性贷款业务,因而货币市场是最早和最基本的金融市场子市场。

由于货币市场的交易期短而频繁,因此,它的特点是风险性低和流动性高。

主要类种:

票据、同业拆借、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短期国债、回购协议。

34、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

它是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市场。

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融资工具期限长,在资本市场上使用的金融工具,如股票,一般来说是长期的、永久的;债券则从一年到十几年不等。

2.投资风险大,由于债券、股票融资期限长,在此期间可能要遇到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

3.资金借贷量大。

4、融资工具在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及纳税方面有很大差异。

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

(一)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指有价证券的发行、转让等活动所形成的市场,即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与转让市场。

股票发行市场:

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向投资者出售证券所形成的市场。

1.股票发行市场主体构成:

发行者、认购者、承销者。

2.股票发行方式:

公募发行、私募发行。

3.股票的发行价格:

平价、溢价、市价、中间价、折价。

债券发行市场:

发行者将其新发行的债券第一次销售给投资者。

1.债券发行市场主体构成:

发行者、认购者、承销者。

2.债券发行方式:

公募与私募、直接与间接、招标与非招标

3.债券承销方式:

代销、包销

4.债券信用评级:

对企业债券进行风险评定。

证券交易市场:

证券交易是指已发行证券的流通转让活动,基于证券的流动性特征。

1.证券交易方式:

现金、期货、信用、期权

2.证券主板市场:

交易所的既有公开交易市场,主要为大型骨干企业、成熟传统企业。

3.证券二板市场:

也称创业板,主要为新兴公司和中小企业,依托计算机网络。

(二)中长期货币借贷市场

中长期借贷市场是指1年期以上的间接融资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

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银行中长期贷款形式主要有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

35、金融衍生工具

所谓“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存单、货币、股价指数等的一类金融产品。

远期市场:

在未来某个确定的时间,按照某个特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某种资产的一种协议。

期货市场:

商品交割和结算要在商品成交后的一定时期中进行,结算时按照买卖契约成立时的行市,而不是按照交割时的行市进行结算。

品种包括商品期货、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

期权期货:

在未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

类种包括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

互换市场:

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数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等)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种类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和衍生互换。

第八章金融机构

36、金融机构的特点

1.它的业务活动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信用业务是其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

2.它和普通企业取得利润的方式不同,不是直接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取得,而是通过金融活动来取得。

 

37、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处于领导地位。

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金融管理事业为己任。

它集中全国的货币发行,执行国家或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集中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付准备,并在金融危机时作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因此,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要、票据清算和金融监督的需要

发展阶段:

萌芽——初创——发展——完善

20实际90年代以来:

区域性中央银行建立、央行监管与货币政策分离、货币政策国际合作加强

38、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是惟一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与金融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与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一般把中央银行的职能概括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发行货币来控制信用,调节货币流通。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