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7924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docx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计算专题

来源:

新浪博客2011-11-1010:

12:

51

[标签:

地理高考]

  地理计算专题

  1.经纬度计算: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

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

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

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

00(切点为极昼)或12:

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

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

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

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

  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

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1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1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16.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

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河流专题: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

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

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

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

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

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1.类型: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类型 

位置

流向

补给

分布

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从高处流向低处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潜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2.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

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

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1)潜水的流向:

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

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

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

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太阳高度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

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

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

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

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

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

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它知识点:

  1、极点:

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

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

?

到23.5?

?

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如:

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2、赤道:

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

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

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素

来源:

新浪博客2011-11-1010:

24:

21

[标签:

地理高考]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

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

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

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①锋面活动:

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

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

暖锋相反。

②天气状况:

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

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

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

主要指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

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

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

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锋面:

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

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

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3、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

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

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

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气温:

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

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4、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

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

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

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

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

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

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

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5、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

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

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

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6、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

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

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

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

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7、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

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

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

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

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

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8、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

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

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

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

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

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

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

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

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

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

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9、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10、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

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

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2).降水量。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

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3).地表起伏影响。

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11、农业区位选择:

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平坦

  ②社会经济因素:

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12、工业区位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