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489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docx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系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便而不畅的病证。

便秘既可以作为独立病证存在,亦可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内经》中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伤寒论》称“阴结”、“阳结”、“不更衣”“脾约”等;后世又因其病因不同有“风秘”、“气秘”、“寒秘”、“热燥”、“风燥”等病名。

张仲景对便秘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等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有的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治疗便秘所常用。

本章仅讨论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证。

临床上许多病证如胃痛、腹痛、臌胀、黄疸、噎膈等出现便秘症状时不属本病范围,应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临床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其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一)病因

1.饮食所伤过食醇酒辛辣厚味,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粪质干燥,难以排出,形成便秘;或恣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胃肠传导失司,糟粕停留而成便秘;或过服辛香燥热之物,耗伤阴血,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难解。

2.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凝滞胃肠;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调,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致大便干结而成便秘。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或失血,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导致大便难下。

若气血亏虚未复,可发展为阴阳两虚,阴虚则大肠失荣,而致便结难解;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大便艰涩难出。

4.感受外邪外感燥热之邪伤肺,燥热之邪下移大肠,肠燥津枯而大便秘结;或外感寒邪,直趋胃肠,大肠传导失司;或外感它邪化热伤津,大肠失润,可致大便干结难出。

(二)病机

便秘的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同时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若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津液耗伤,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出而形成热秘;或外感燥热之邪伤肺,或感受它邪从热化燥,或气郁日久可化热,燥热下移大肠,则肠燥津枯,大肠传导失司,亦可形成热秘。

或素体阳虚,或恣食生冷,或过用苦寒药,损伤脾阳,脾肾阳虚,温煦无权,阴寒内生,糟粕内停,大肠传导失司而形成冷秘。

若因忧愁思虑,或抑郁恼怒,均可使气机郁滞;或久卧久坐少动,易致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调,大肠传导失司而形成气秘。

若年高体虚,或产后、病后,气血亏虚;或思虑过度,脾气受损,阴血暗耗;或久病肺气不足,肺脾气虚均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排便困难,形成虚秘。

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而形成气虚便秘;血虚则肠道失润,而形成血虚便秘。

若气血亏虚久延不复,久病及肾,或年高体虚肾亏,或房劳过度伤肾,均可致肾阳亏虚,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温煦肠道,阴寒凝滞,大便艰涩难出,大肠传导无力则形成阳虚便秘;若或过服辛香燥热之物,耗伤阴血,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难解,大肠传导失司形成阴虚便秘。

1.基本病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2.病位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但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便秘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燥热内结者为热秘,阴寒凝滞者为冷秘,气机郁滞者为气秘。

阴阳气血不足者属虚。

实者为邪滞肠腑,壅塞不通;虚者为大肠失于温润或濡养,传导失常。

4.病机转化便秘寒热虚实之间可相互兼夹和转化,可由实转虚,可因虚致实,或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如热邪久延可伤阴,由实秘转为虚秘;寒积日久可伤阳,形成阳气虚衰因实致虚证;气郁日久可化热,导致气滞与热结并存;阴血不足常易化热而形成热结便秘;气虚阳虚之人,常易导致阴寒内生而形成冷秘,成为虚中夹实之证。

5.预后便秘一般治疗得当,大多可痊愈。

对年老体弱、产后、病后气血亏损,治疗宜缓图其效;若便秘日久,可引起肛裂、痔疮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排便周期延长,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超过三天以上;或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艰涩难出。

常兼有腹胀、腹痛,或纳呆、头晕、口臭,或肛裂、痔疮,或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2.病史发病常与饮食、情志、坐卧少动、年老体弱或热病津伤、产后失血等因素有关。

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以中老年多发,女性多见。

3.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直肠指检可为常规检查,钡剂灌肠、直肠镜或乙状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常有助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鉴别诊断】

1.便秘与积聚积聚与便秘均可触及腹部包块。

但便秘的包块在左下腹,为条索状,与肠形一致,而且排便后即消失或减少。

积聚的包块则形状不定,多与肠形不一致,排便后包块不消失。

2.便秘与肠结二者均为大便秘结不通。

但肠结多发病急、腹痛拒按、无矢气和肠鸣,大便完全梗阻不通,常伴呕吐,甚者呕出粪质,病机为大肠通降受阻;而便秘多发病缓,或慢性久病,可见腹胀痛,大便干结难行。

但有矢气和肠鸣,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便秘伴小溲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甚则胀痛,鼻息气热者,为实证、热证;便秘伴气短汗出,面色无华,头目晕眩,心悸,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者,多为虚证、寒证。

2.辨排便粪质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肛门灼热,属燥热内结;大便艰涩,腹痛拘急,多为阴寒凝滞;粪质不甚干结,排便不爽,伴腹胀肠鸣矢气,多为气滞;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多为气虚。

3.辨舌质舌苔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为阴亏津少;舌淡苔少,为气血不足;舌淡、苔白滑或白腻,系阴寒内结;舌苔黄燥或垢腻,属肠胃积热。

4.实秘当辨热秘、冷秘与气秘,虚秘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便秘的治疗原则以通下为主,但绝非单纯用泻下药。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实秘为邪滞胃肠、壅塞不通,虚秘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实者以驱邪为主,泻热、温散、通导为治本之法,并辅以顺气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者以养正为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辅以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三)分证论治

实秘

1.热秘

证候:

大便干结或兼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

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

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导燥化,若肠胃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积热上蒸,腑浊不降,则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热积肠胃,腑气不通,糟粕不下,气机壅滞,故腹胀或腹痛;身热面赤,亦为阳明热盛之候。

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安。

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

苔黄燥、脉滑数为胃肠积热、伤津化燥之征。

本证的主要病机是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以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为审证要点。

治法: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

麻子仁丸加减。

方中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泻热;火麻仁、杏仁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若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瓜蒌仁以软坚散结,泻热通便;若口干舌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生津;若兼痔疮便血,宜加槐花、地榆以清肠止血;兼肝郁化火,烦躁易怒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或选用当归龙荟丸;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2.气秘

证候: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

情志失和,肝脾失调,气机郁结,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故大便秘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肠腑气滞则腹中胀痛,肠鸣矢气;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嗳气频作;肝郁气滞则胸胁满闷;胃肠气阻,脾气不运,胃气不纳,故食少纳呆;脉弦为肝脾气郁之征,舌苔薄腻为气滞湿阻之征。

本证主要病机为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以便秘和肝郁气滞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

顺气导滞。

方药:

六磨汤加减。

方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若气郁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舌苔黄者,可加黄芩、栀子、龙胆草以清肝泻火;腹胀甚者加莱菔子、青皮、厚朴以助理气之功。

气逆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止呕。

3.冷秘

证候: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痛拒按,喜热恶寒,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

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或过服寒凉,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大肠传导失司,糟粕不行,故大便艰涩、手足不温;阴寒凝滞肠腑,气机不畅,见腹痛拘急、胀痛拒按;阴寒之邪犯胃,胃失和降,则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为阴寒凝滞之征。

本证主要病机为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以便秘与寒滞胃肠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

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前方温中散寒,导滞通便。

方中附子温里散寒;大黄荡涤积滞;人参、干姜、甘草益气温中。

后方温肾祛寒散结。

方中半夏降逆化浊;姜汁和胃降浊;硫黄温肾祛寒,通阳开秘。

可加枳实、厚朴助行气通下之力;若肠燥精亏者,可加当归、苁蓉养精血润肠燥;若腹冷痛者,可肉桂木香温阳理气止痛。

虚秘

1.气虚便秘

证候:

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故虽有便意,临厕须竭力努挣,而大便并不干硬。

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

脾虚则健运无权,化源不足,故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弱,便后疲乏,均属气虚之象。

本病主要病机为肺脾气虚,传导无力。

以粪质并不干硬,便难排出和气虚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

补气润肠。

方药:

黄芪汤加减。

本方有补益脾肺,润肠通便功效。

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气虚较甚,可加人参、重用白术。

若气虚下陷脱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举陷。

日久肾气不足者,可用大补元煎滋补肾气。

2.血虚便秘

证候:

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细脉涩。

证候分析:

血虚津少,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秘结;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无华;心失所养则心悸,血虚清窍失养,故头晕目眩;唇舌淡,脉细涩,均为阴血不足之象。

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血亏虚,肠道失润。

以便秘和血虚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

养血润燥。

方药:

润肠丸加减。

本方具有养血滋阴,润肠通便功效。

方中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行气,导气下行。

可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养血润肠;若血虚内热,可加知母、胡黄连等以清退虚热;阴血已复,大便仍干燥者,可用五仁丸润肠通便;若兼气虚,气短乏力,可加黄芪、党参益气。

3.阴虚便秘

证候: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阴津失濡,故见大便干结如羊屎;阴虚则形体消瘦;阴虚清窍失养则头晕耳鸣,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火旺,故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舌脉之象为阴虚之征。

本病主要病机为阴液亏虚,肠失濡润。

以便秘干结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

滋阴通便。

方药:

增液汤加减。

本方具有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功效。

方中以玄参、麦冬、生地黄滋阴生津,润肠通便。

可加白芍、北沙参、当归、石斛以助养阴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栝蒌仁增强润肠之功;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可用益胃汤加减。

若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丸。

若阴亏燥结,热盛伤津者,可用增液承气汤以增水行舟。

4.阳虚便秘

证候: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艰涩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淡白或时作眩晕,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

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导无力,浊阴凝聚,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阳虚温煦无权,故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阳虚阴寒上逆,扰乱清空,故时作眩晕;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

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阴寒凝结。

以排便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为审证要点。

治法:

温阳通便。

方药:

济川煎加减。

本方具有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功效。

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若老人虚冷便秘,可用半硫丸;脾阳不足,阴寒冷积者,可用温脾汤;肾阳不足者,尚可用肾气丸。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麻子仁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清火丸、大黄清胃丸、三黄片、更衣丸、当归龙荟丸、青麟丸可用于热秘;槟榔四消丸、木香槟榔丸可用于气秘;补中益气丸、四君子丸可用于气虚秘;金匮肾气丸、青娥丸可用于阳虚秘;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当归养血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秘。

2.单方

①番泻叶6g或大黄6g开水泡服,代茶饮。

适用于热秘。

②白术60~100g,黄芪30g,水煎取汁300ml,加入蜂蜜30g,每次100ml,每日服三次。

适用于气虚秘。

③生何首乌30g、决明子15g煎汤服,每日一次。

适用于血虚秘。

【预防调护】

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粗纤维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适当摄入油脂,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久坐久卧和长期从事高度紧张的的工作,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养成按时登厕习惯。

此外,还要积极治疗肛门直肠疾病。

【小结】

便秘系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便而不畅的病证。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但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为其基本病机。

病位在大肠,但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临床证型虽多,但概括说来,不外虚实两大类。

实证有热秘,气秘,冷秘;虚证有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

便秘的治疗,以通下为原则,但绝非单纯用泻下药。

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

应根据寒热虚实情况,注意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实者宜通泻,虚者宜润补。

另外,平时注意注意饮食调理,避免久坐久卧和长期从事高度紧张的的工作,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养成按时登厕习惯等,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附:

临证参考

1.正确理解和运用通法便秘的治疗虽以通为主,但必须审明病因、病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辨治,切不可一见便秘即采用通腑泻下之法。

尤其是慢性习惯性便秘,一般为虚多实少,若泻药使用不当,耗伤津液,损伤正气,反可使便秘加重。

临床可考虑调补脾胃气阴,滋养肠道津液之法,常用药物有生黄芪、太子参、北沙参、生白术、生地黄、生首乌、生玄参、鲜麦冬等,剂量宜大,多用至30-60g,有鼓动脾气、生养津液、滋润肠道、促进传导之功。

若再结合辨证用药更能切合病机。

2.大黄的使用便秘是有形之实停滞于肠道,不能按时排出的病症。

不论实秘或虚秘,均为腑气不通,故治疗便秘大黄使用率极高。

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走,长于攻下,被誉为泻下药中的将军,入阳明能荡涤实热积滞;入厥阴,入血分活血祛瘀。

一般治热秘用15-30g,并生用后下;治疗气秘、虚秘用量宜小,用2-10g。

大黄性寒力猛,对于慢性便秘虽有一时之效,但难以铲除病根,易造成依赖性,久服有损脾胃,因此应当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之上使用大黄通下,且宜从小剂量开始,病情稳定后不宜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以防止发生停药后便秘。

3.治便秘勿忘肺、肝、肾

对于难治性功能性便秘,诸如老年性便秘,须从肺、肝、肾入手。

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与大肠相表里,两者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临床上对肺气虚而便秘之上虚下实证,可选用桔梗、紫苑、甜杏仁、党参、天冬、麦冬等开提肺气,养育肺阴,使肺阴复而津还肠润,肺气足而魄门启闭有度。

肝主藏血、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与脾胃气机的升降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则胃的降浊功能异常而便秘。

肝血肝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而便干。

故治疗产后或失血后的血虚秘,予养血润燥之润肠丸加入肝经的桑葚、旱莲草合用;治疗阴虚秘,予滋水涵木、舒肝清热的滋水清肝饮,虽不用泻下而便自通。

肾司二便,为先天之本,乃元阴、元阳之府。

大肠排泄糟粕的功能有赖于肾的温煦濡养。

故临床治疗老年性便秘,予巴戟天、肉苁蓉等温肾药物,往往奏效。

4.便秘应注意饮食调理多供给含粗纤维食物,粗纤维饮食能刺激肠道,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排便能力,如粗粮、带皮水果、新鲜蔬菜等;多饮水及饮料,使肠道保持足够的水分,有利粪便排出;多食用含B族维生素丰富食物,B族维生素可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和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

如粗粮、酵母、豆类及其制品等;多食易产气食物,可促进肠蠕动加快,有利于排便,如洋葱、萝卜、蒜苗等;适当增加高脂肪食物,植物油能直接润肠,且分解产物脂肪酸有刺激肠蠕动作用,如花生、芝麻、核桃及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