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546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docx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

第八章患者的舒适护理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舒适的相关概念、常用卧位以及疼痛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满足患者舒适的重要性,并掌握促进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和有效方法,为临床见习、实习,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学习要点】

影响患者舒适的因素,舒适的护理措施,各种卧位及其临床意义,疼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疼痛的评估及护理措施等。

【案例分析】  

患者,女,69岁,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

发现肝左内叶结节,核磁共振及超声造影显示有增强,诊断为肝癌晚期。

患者有心绞痛病史,近日由于上感而合并左心衰,现呼吸困难,焦虑不安,时常主诉疼痛难忍。

请问:

(1)应帮助患者采取何种卧位?

如何为其安置体位?

为什么?

(2)影响该患者不舒适的原因有哪些?

(3)如何评估其疼痛程度?

(4)可采取哪些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

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个体在最佳健康状态时,会通过自身不断的调节来满足其舒适的需要。

但一旦患病,就会受到病理、心理、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处于不舒适的状态。

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应通过密切观察、分析影响患者不舒适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舒适的卧位,加强生活护理,减轻疼痛,促进舒适,以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第一节舒适与舒适护理

一、舒适

(一)舒适

舒适(comfort)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安宁状态下,个体所具有的身心健康、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一种自我感觉。

舒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舒适即个体身体的舒适感觉。

2.心理、精神舒适即个体内在的自我意识,如尊重、自尊、信仰、信念、生命价值等精神需求的满足。

3.环境舒适即与个体生存的物理环境相关的各种因素,如适宜的温湿度、空气、光线、声音、色彩等使个体产生舒适的感觉。

4.社会舒适即个体、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各种人际关系的融洽、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等为个体带来的舒适感觉。

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如果某一方面出现问题,个体即会感到不舒适。

当个体身心健康,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常能体验到舒适的感觉。

最高水平的舒适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感到安全和完全放松,身心需要均能得到满足。

(二)不舒适

不舒适(discomfort)是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心负荷过重的一种自我感觉。

不舒适通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精神不振、消极、失望、失眠、疼痛、乏力,难以坚持日常工作、生活或学习。

疼痛通常是不舒适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

舒适与不舒适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个体每时每刻都处在舒适与不舒适之间的某一点上,且呈动态变化。

每个人因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背景及经历的不同,对舒适的解释和体验也不相同。

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用动态的观点评估患者舒适与不舒适的程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舒适。

1.不舒适的原因

(1)身体因素:

①个人卫生,因疾病导致日常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个人卫生状况不佳,如口臭、汗臭、皮肤污垢、瘙痒等均可引起个体不适。

②姿势或体位不当,如关节过度屈曲或伸张、肌肉过度紧张或牵拉、疾病所致的强迫体位以及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等原因致使局部肌肉和关节疲劳、麻木、疼痛等均可引起不适。

③保护具或矫形器械使用不当,如约束带或石膏、绷带、夹板过紧,使局部皮肤和肌肉受压,引起不适。

④疾病影响,疾病所致的疼痛、恶心、呕吐、咳嗽、饥饿、腹胀、腹泻及发热等造成机体不适。

(2)心理社会因素:

①焦虑或恐惧,担心疾病带来的危害,安全、生存需求得不到保障,恐惧死亡,过分担忧疾病对家庭、经济、工作造成的影响等均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进而出现烦躁、紧张、失眠等心理不适的表现。

②角色适应不良,患者因担心家庭、孩子或工作等。

出现角色适应不良,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紊乱等,往往使患者不能安心养病,影响康复。

③生活习惯改变,住院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如起居、饮食等,使患者一时适应不良。

④自尊受损,如被医护人员疏忽、冷落,照顾与关心不够,或操作时身体暴露过多、缺少遮挡等,均可使患者感觉不被尊重,自尊心受挫。

⑤缺乏支持系统,如住院后与家人隔离或被亲朋好友忽视,缺乏经济支持等。

(3)环境因素:

①不适宜的社会环境,如新入院患者对医院和病室环境以及医务人员感到陌生或不适应,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②不适宜的物理环境,包括周围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色彩、光线、声音等诸多不适宜的情况。

如病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污浊有异味、噪音过强或干扰过多、探视者频繁出入、同室病友的呻吟和痛苦表情或治疗仪器的嘈杂声、被褥不整洁、床垫软硬不当等都会使患者感到不适。

二、舒适的护理

护理人员要通过细致、认真的观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结合患者的行为与表情,评估导致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解除患者的不适,以促进和满足患者的舒适。

(一)预防为主,促进舒适

为了使患者经常保持舒适状态,护理人员应从身心两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做到预防在先,积极促进患者舒适。

如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加强生活护理、协助重症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维持适当的姿势和舒适的卧位等均是增进舒适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除了使用亲切的语言、尊敬的称呼以外,还应不断地听取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护理活动,促进康复。

(二)加强观察,去除诱因

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引起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做到预防在先或针对诱因进行护理。

例如,长期卧床患者卧位是否舒适,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置等,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不舒适的诱因,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去除诱因。

(三)消除不适,促进舒适

对于身体不适的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除。

如尿潴留患者,可提供隐蔽的环境、流水诱导、针刺、热敷、按摩或导尿术等,以尽快解除因膀胱高度膨胀引起的不适;对癌症晚期的患者应及时评估其疼痛的程度和性质,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来缓解疼痛。

(四)有效沟通,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面对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不适的患者,可采用不作评判的倾听方式取得信任,使患者郁积在内心的苦闷或压抑得以宣泄。

通过有效的沟通,正确指导患者调节情绪,并及时与家属及其单位取得联系,使他们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第二节卧位与舒适

卧位是指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时所采取的卧床姿势。

正确的卧位对减少疲劳、增进舒适、治疗疾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及进行各种检查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熟悉各种卧位的基本要求,协助或指导患者采取舒适、安全、正确的卧位。

一、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

舒适卧位,即患者卧床时,身体各部位均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

协助或指导患者卧于正确而舒适的体位。

1.卧床姿势应尽量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体重平均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

位,关节维持于正常的功能位置,使体内脏器在体腔内拥有最大的空间。

2.体位变换应经常变换体位,至少每2小时变换一次。

3.身体活动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各部位每天均应活动,改变卧位时应进行全范围关节运动和练习。

4.受压部位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5.保护隐私当患者卧床或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均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根据需要适当地遮盖患者的身体,使其身心舒适。

二、卧位的分类

根据患者的自主性、活动能力及疾病情况将卧位分为主动、被动和被迫卧位。

(一)主动卧位

即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位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activelyingposition)。

见于病情较轻、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二)被动卧位

即患者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处于被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动卧位(passivelyingposition)。

见于昏迷、瘫痪、极度衰弱等患者。

(三)被迫卧位

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迫卧位(compelledlyingposition)。

见于肺心病、心力衰竭、重症哮喘等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卧位。

三、常用卧位

临床上患者常用卧位有仰卧位(supineposition),侧卧位(side-lyingposition),半坐卧位(semirecliningposition),俯卧位(proneposition),头低足高位(trendelenburgposition),头高足低位(dorsalelevatedposition),膝胸卧位(knee-chestposition)等。

各种卧位有其具体的要求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一)仰卧位

仰卧位,又称平卧位。

根据病情或检查、治疗的需要可分为:

1.去枕仰卧位

(1)实施方法:

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平,将枕头横立于床头(图8-1)。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1图4-1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1去枕仰卧位

(2)适用范围:

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以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以预防因脑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

(1)实施方法:

抬高头胸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图8-2)。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1图4-2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2中凹卧位

(2)适用范围:

休克患者。

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屈膝仰卧位

(1)实施方法:

患者仰卧,头下垫枕,两臂放于身体两侧,两膝屈起,并稍向外分开(图8-3)。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2图4-3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3屈膝仰卧位

(2)适用范围:

①腹部检查的患者,可使腹肌放松,便于检查。

②导尿或会阴冲洗时。

(二)侧卧位

1.实施方法患者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在枕旁,一手放在胸前,下腿伸直。

上腿弯曲。

必要时于两膝之间、胸腹部、后背部放置软枕,以扩大支撑面,增加稳定性,增进患者舒适和安全(图8-4)。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2图4-4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4侧卧位

2.适用范围

(1)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臀部肌内注射(上腿伸直、放松,下腿弯曲)。

(3)预防压疮。

协助患者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进行,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预防压疮的发生。

(三)半坐卧位

1.实施方法

(1)摇床法:

患者卧于床上,以髋关节为轴心,先摇起床头支架使上半身抬高,与床面成30°~50°,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患者下滑。

必要时,床尾可置一软枕,垫于足底,增加舒适,并且防止下滑;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图8-5)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3图4-5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5半坐卧位(摇床法)

(2)靠背架法:

将患者上半身抬高,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于膝下,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于床缘,以防患者下滑。

床尾足部垫软枕。

其他同摇床法(图8-6)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3图4-6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6半坐卧位(靠背架法)

2.适用范围

(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2)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减少回心血量,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荷;同时可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增加,有利于肺通气,使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改善。

(3)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

因为盆腔腹膜抗感染能力较强,而吸收能力较弱,故具有防止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的作用,减轻中毒反应。

同时采取半坐卧位还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4)腹部手术后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可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以缓解疼痛,促进舒适,有利于切口愈合。

(5)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使患者逐渐适应体位改变,有利于向站立位过渡。

链接

腹腔脏器手术后早期采取正确的半坐卧位预防膈下脓肿

膈下血液循环丰富,并且淋巴网与腹腔脏器淋巴网吻合。

如果患者术后采取仰卧位,膈下间隙处于人体腹膜腔的最低位置,腹腔渗出液、脓液、血液易积聚于此,导致膈下脓肿。

因此,护士应尽早帮助和指导腹腔脏器手术后患者采取正确的半坐卧位,可防止炎症向上蔓延,以利脓液、血液及渗出液引入盆腔,使炎症局限,预防膈下脓肿的发生。

 

(四)端坐位(sittingposition)

1.实施方法扶患者坐起,身体稍向前倾,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一软枕,患者可伏桌休息。

并用床头支架或靠背架将床头抬高70°~80°,使患者同时能向后倚靠;膝下支架抬高15°~20°。

必要时加床档,以保证患者安全(图8-7)。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4图4-7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7端坐位

2.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重症哮喘等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的患者。

患者由于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日夜端坐。

(五)俯卧位

1.实施方法患者俯卧,两臂屈曲放于头的两侧,两腿伸直;胸下、髋部及踝部各放一软枕,头偏向一侧(图8-8)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4图4-8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8俯卧位

2.适用范围

(1)腰背部检查或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2)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

(3)胃肠胀气导致腹痛的患者。

采取俯卧位,使腹腔容积增大,可缓解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六)头低足高位

1.实施方法患者仰卧,将一软枕横立于床头,以防碰伤头部。

床尾用支托物垫高15~30cm(图8-9)。

处于这种体位的患者会感到不适,故不宜过长时间使用;颅内高压者禁用。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5图4-9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9头低足高位

2.适用范围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

(3)妊娠后期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4)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七)头高足低位

1.实施方法患者仰卧,头部枕一软枕,床尾横立一枕,床头用支托物垫高15~30cm或根据病情而定。

如为电动床可使整个床面向床尾倾斜(图8-10)。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5图4-10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10头高足低位

2.适用范围

(1)颅脑手术后或头部外伤的患者,以减少颅内出血。

(2)脑水肿的患者,以降低颅内压,预防或减轻脑水肿。

(3)颈椎骨折行颅骨牵引术的患者,借助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八)膝胸卧位

1.实施方法患者跪卧,两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开;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高,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放与头的两侧(图8-11)。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6图4-11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11膝胸卧位

2.适用范围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2)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

(3)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链接

采取膝胸卧位矫正胎位不正及子宫后倾

枕前位是正常的胎位,在分娩过程中胎头变形,周径变小,有利于胎头的娩出。

如果为臀位,胎臀先娩出,阴道不能充分扩张,加之胎头无变形,以造成胎头娩出的困难。

臀先露、肩先露等都是异常胎位,容易造成难产,导致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窒息甚至死亡。

若妊娠30周后仍为臀位,一般应采取膝胸位进行矫正。

方法是:

让孕妇排空膀胱,松解腰带取膝胸卧位,每日2次,每次15分钟,连续1周后复查。

这种卧位借助胎儿重力的作用,使胎儿头与背所形成的弧形顺着宫底弧面滑动完成,转为头位。

膝胸卧位对于子宫后倾患者,因臀部抬起,腹部悬空,由于重力作用使腹部脏器前倾,对子宫后倾的矫正也起到一定作用。

 

(九)截石位(lithotomyposition)

1.实施方法患者仰卧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于支腿架上(支腿架上

放软垫),臀部齐台边,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胸腹部(图8-12)。

注意遮挡患者及保暖。

人卫出版社李小寒主编基础护理学第4版P46图4-12

去枕仰卧位(图5-18)

 

图8-12截石位

2.适用范围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如膀胱镜检、妇产科检查、阴道灌洗等。

(2)产妇分娩。

第三节疼痛护理

对于疼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如外伤、炎症性疼痛、癌症、肌肉痉挛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是患者最痛苦的感受,也是不舒适中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疼痛的发生,提示着个体的健康受到威胁。

疼痛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临床上诊断疾病、鉴别疾病的重要指征之一,同时也是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的重要标准。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掌握疼痛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避免疼痛、解除疼痛,做好疼痛患者的护理。

一、疼痛的概述

(一)疼痛的概念

疼痛(pain)是肉体或精神的一种不良或不自在状态,是人人都经历的一种不愉快、痛苦的感觉。

疼痛不仅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而且还伴有一系列生理及心理变化。

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疼痛包括两层含义:

即痛觉与痛反应。

痛觉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而痛反应是个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变化。

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体验不同,受个体的心理、情绪、性格、文化背景及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对外来刺激源所造成的反应亦不尽相同,因而疼痛患者的表现也千差万别。

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的疼痛反应,包括生理病理反应,如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出汗、恶心、呕吐、血压升高、骨骼肌收缩、瞳孔扩大、休克等;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等;行为反应,如身体蜷曲或烦躁不安、皱眉、咬唇、呻吟、哭闹等。

这些反应均表明患者存在疼痛。

疼痛分为身体疼痛和心理疼痛,是由于个体防御功能被破坏,而导致个体在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经历的感受。

身体疼痛是指身体某一部位感觉不舒适,如手指切割伤,疼痛仅在手指部位,这是由于皮肤表层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致。

心理疼痛是指精神方面的防御功能被破坏,个体的情绪完整性受到损害。

心理疼痛的不舒适感觉,很难确定疼痛的准确部位,如失去亲人引起伤心和忧郁。

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将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或严重后果。

二、疼痛产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一)疼痛的原因

1.物理损伤如碰撞、针刺、刀切割、身体组织受牵拉、肌肉挛缩、受压等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大部分物理损伤引起的缺血、淤血、炎症等促使组织释放化学物质,而使疼痛加剧、疼痛时间延长。

2.化学刺激如强酸、强碱,可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或者损伤组

织释放化学致痛物质,再次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疼痛加剧。

3.温度刺激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作用于体表,均会引起组织损伤。

受伤的组织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

如高温可引起灼伤,低温会致冻伤。

4.病理改变疾病造成的体内某些管腔堵塞,组织缺血、缺氧,空腔脏器过度扩张、平滑肌痉挛或过度收缩,局部炎性浸润等均可引起疼痛。

5.心理因素心理状态不佳,如情绪紧张或低落、愤怒、悲痛、恐惧等都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或扩张而导致疼痛。

如神经性疼痛常因心理因素引起。

此外,疲劳、睡眠不足、用脑过度等可导致功能性头痛。

(二)发生机制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疼痛是一种保护性、防御性的机制,它警告机体正在遭受某种伤害性刺激,并促使机体摆脱这种刺激的继续伤害。

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学说:

1.致痛物质释放学说致痛刺激虽多种多样,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均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破坏,结果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如组胺、钾离子、氢离子、血浆激肽等,进而作用于分布在损伤区的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可将不同能量形式,如机械、化学、温度的致痛刺激转换为具有一定编码的神经冲动,后者沿属于Aδ(Ⅲ类)和X(Ⅳ类)的神经纤维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δ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C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

当痛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性质不同的两种痛感觉:

先出现一种尖锐的、定位比较清楚的刺痛,又称快痛,刺激作用后立即发生,停止刺激后很快消失;接着是一种定位不甚清楚的灼痛,又称慢痛,通常是在施加刺激后0.5~1秒才感觉到,停止刺激后还能持续数秒钟,并伴有情绪及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变化。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痛信息是由两类纤维传导的,快痛由Aδ纤维传导,而慢痛则由C纤维传导。

2.神经调节理论根据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看法,外周Aδ和C纤维进入脊髓后,主要和后角深层的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这些后角细胞的轴突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经脊髓的前外侧索上升入脑。

前外侧索的成分比较复杂,包括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顶盖束等;脊髓丘脑束又有新脊丘束和旧脊丘束之分。

由新脊丘束传递的信息直达丘脑特异性感觉核,进而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区的特定部位,因此便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可精确分辨的性质,这和快痛的特点颇为吻合。

由旧脊丘束、脊网束等传递的信息,经由多突触联结,主要和内侧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相联系,参与形成脑的高级部位的背景活动及感觉情感动机成分,似可解释慢痛所伴随的强烈的情绪色彩。

总之,痛信息经由多条通路由脊髓上升入脑,由于这些不同通路的共同活动和脑的各级水平的分析处理,最后产生疼痛。

3.闸门控制理论1965年,两位从事疼痛研究的专家,伦敦大学的帕特里克·沃尔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罗纳德·梅尔扎克共同提出了闸门控制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神经系统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感觉信号。

当感觉信号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脊髓中的某些细胞就会自动抑制这些信号,好像闸门一样,要把它们拒之于门外。

这时,疼痛信号不容易越过闸门,因而疼痛的感觉就会减轻。

1975年,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的药物学家约翰·休斯和汉斯·科斯特利茨经过反复试验确定能够减轻疼痛的物质叫内啡肽,它是大脑和脊髓中产生的对疼痛有强烈抑制作用的物质。

同时,在苏格兰专门研究小组的配合下,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激素专家西·恩·李,从人脑中分离出止痛效果比内啡肽强40~100倍的内啡素。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一些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作用比内啡素强50倍的脑化学物质叫力啡肽。

当人的注意力全神贯注于某一事情上,会促使体内产生大量的力啡肽,这就等于切断了人体的疼痛报警,从而达到暂时止痛的效果。

(三)影响疼痛的因素

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样性质、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个体不同的疼痛反应。

个体所能感觉到的最小疼痛称为疼痛阈(painthreshold)。

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称为疼痛耐受力(Paintolerance)。

疼痛阈或疼痛耐受力既受年龄、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人经验、文化教养、情绪、个性及注意力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此外,护士对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其为患者提供疼痛护理的水平。

1.患者因素

(1)年龄:

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因年龄不同而不同。

婴幼儿对疼痛的敏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