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3859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植物生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植物生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植物生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植物生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产学.docx

《植物生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产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生产学.docx

植物生产学

植物生产学

第一章:

作物生产概述

1.栽培植物(作物)的类别:

农作物;园艺植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

2.作物生产的地位: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3.作物生产的特点:

严格的地域性;强烈的季节性;生产的连续性;系统的综合性。

4.植物(作物)生产学性质与任务:

性质:

是研究作物生产体系及其与环境、措施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任务:

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和理论依据,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作物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一、粮食作物(或称食用作物):

1.禾谷类作物2.豆类作物3.薯芋类作物;二、经济作物:

4.纤维作物5.油料作物6.糖料作物7.其它作物;

三、饲料及绿肥作物:

8.饲料及绿肥作物;四、药用作物:

9.药用作物

6.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

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7.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

短日;长日;中性;定日。

8.按光照强度效应:

喜光作物(棉花、水稻、玉米等)、耐阴作物(如大豆、甘薯等)、喜阴作物(如生姜等);

9.按水分效应:

水生作物(水花生、绿萍等)、水培作物(水稻等)、耐涝作物(高粱等)和耐旱作物(谷子等);

10.按茎秆特性、高度:

“高秆作物(玉米、甘蔗、柽麻等)、矮秆作物(稻、麦类、谷子、豆类等)和匍匐作物(甘薯、苕子等)

11.作物的起源中心:

1、xx-xx起源中心。

2、xx-xx起源中心:

是xx稻和芋的出生基因中心。

3、xx中心:

烟草的出生基因中心之一。

4、xx中心:

稻、甘蔗、绿豆、豇豆等。

5、中xx中心:

小麦、豌豆、山黧豆等。

6、近东起源中心:

栽培小麦、xx等。

7、xx起源中心:

次生起源地,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等。

8、xx中心:

高粱、棉、稻等。

第二章:

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形成

1.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

2.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1.成苗阶段(或称立苗阶段):

大体相当于从播种到出苗或定苗为止,移栽作物则从移栽到还苗成活。

2.产量奠基阶段:

出苗到产量开始形成为止。

3.产量形成阶段:

从产量开始形成始到成熟收获止。

3.作物品质:

食用品质(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的特性)、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加工品质(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4.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5.产量(千克/亩)=每亩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克)/(1000×1000)

6.作物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能力X光合时间)-呼吸消耗]X经济系数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1.生态因子的类别:

气候、土壤、生物、地形、人为。

2.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通过其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的影响而达到的。

3.水的生理生态作用:

1.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占70%—90%;

2.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如光合作用的源料;3.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4.保持作物姿态;

5.生态作用:

蒸腾散热,灌水防冻等。

第四章:

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

1.种子类别:

真种子、果实、营养器官。

2.品种的类型:

纯系品种;杂交种;多系品种;无性系品种。

3.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进产品品质;3.增强抗逆性,增强适应性与稳产性;4.扩大栽培区域;5.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劳动生产效率。

4.育种目标:

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强。

5.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2.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3.为避免品种遗传基础贫乏,必须利用更多的基因资源;4.是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5.是有生命的财富,亟待保护。

6.育种程序:

亲本圃、选种圃、鉴定圃、品系(种)比较试验圃、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审定。

7.育种的基本方法:

基因(性状)重组或创造变异: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系统育种、基因工程、体细胞杂交;选择变异:

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8.杂交优势利用(杂交种)与杂交育种的异同:

相同点:

杂交种种(杂交优势利用)同杂交育种一样,需大量收集种质资源,选配亲本,进行有性杂交、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申请品种申定。

不同点:

1.杂交育种是杂交后自交纯合,选育纯系品种。

每年从生产田或种子田内植株上收获种子,即可供下一年生产播种之用。

2.杂种优势利用是先选育纯合的自交系(纯系),然后自交系间杂交,形成杂交种供生产田播种。

杂交种不能在生产田留种,每年必须专设亲本繁殖区和杂种种子生产(制种)区。

9.种子检验的意义:

控制种子的质量;保证生产上播种高纯度、质量好的种子;防止检疫对象的病虫害和杂草随种子调运传播等。

10.种子检验的内容:

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净度分析;发芽试验、生活力测定;水分测定。

11.良种繁育的程序与体系:

原原种,原种,大田用种,大田生产,提纯复壮:

三圃法、二圃法、测交鉴定法等,达到原种质量标准,原种。

棉花栽培

1.棉花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棉纤维是主要的纺织原料;棉纺织业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出口重要商品;税收和就业。

2.棉花栽培种:

草棉、亚洲棉、陆地棉(我国主要栽培品种)、海岛棉。

3.棉花生育阶段:

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4.果枝与xx的区别:

发生部位:

主茎中上部5—7节以上;主茎5—7节以下。

结果习性:

直接现蕾、开花、结铃;间接着生在二级果枝上。

枝条形态:

合轴分枝;单轴分枝。

与主茎夹角:

夹角大;夹角小,成锐角。

叶着生方式:

左右对生;呈螺旋形排列。

5.棉铃发育的3个时期:

体积增大期;棉铃充实期;脱水成熟期。

6.纤维的发育3个时期:

伸长启动期、伸长发育期、xx发育期。

7.棉铃生理脱落原因:

(1)有机营养不足:

棉株合成营养的速率;蕾铃发育对营养需求强度

(2)激素失衡

(3)没有受精或受精不良

(4)病虫为害:

引起离层形成而导致的生理脱落。

8.保蕾保铃、减少脱落的主要途径:

(1)改善肥水供应条件

(2)协调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棉株徒长,通过适当追肥浇水和合理使用生长调节物质等措施加以调节和控制

(3)合理密植

(4)利用品种的遗传特性

(5)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9.皮棉产量(kg/亩)=亩株数×单株结铃数(个)×铃重(g)×衣分(%)/1000

10.“三桃”(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比例达到1-1.5:

6-7:

2-3,从而实现棉花高产优质。

11.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密度与单株结铃数呈高度负相关;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亩铃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铃重不断下降,衣分一般较为稳定。

12.确定种植密度的原则:

气候条件、地力和水肥条件、品种。

13.助壮素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1)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

(2)控制主茎和果枝节间的伸长。

(3)抑制叶片扩展,调节棉叶生理功能:

叶色加深,叶面积变小,叶片加厚,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强度明显提高,促进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的运输分配。

(4)抑制顶芽、腋芽和营养枝的生长,简化整枝。

14.助壮素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

(1)播种前浸种。

(2)苗期促壮苗早发。

(3)xx、花期防旺长。

15.各时期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

(一)苗期。

生育特点:

①扎根、出叶、长茎,花芽不断分化和发育,是根系建成的重要时期。

②苗期营养体小,吸收养分少,但反应敏感。

③苗期耗水量少,适当控制水分有利提高地温,促根系深扎和发展。

管理措施:

查苗补苗,确保全苗;早间苗、定苗;及早中耕松土;轻施提苗肥,控制浇水。

(二)蕾期。

生育特点:

①长根、茎、叶、枝,花芽分化和现蕾,以营养生长占优势,以扩大营养体为主。

②若供氮过多,营养生长过旺,导致开花后中下部蕾铃大量脱落,又进一步使棉株疯长,蕾铃脱落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形成“高、大、空”棉株。

③肥水供应不足,生长缓慢,搭不起丰产架子,易于早衰。

管理措施:

(1)稳施xx肥

(2)浇水

(3)xx培土。

(4)去xx

(5)调整结铃期,减少烂铃,防早衰

(6)及时防治虫害。

(三)花铃期。

生育特点:

①初花期是一生中营养生长最快的时期,株高、果节数、叶面积的日增长量均处于高峰,大量现蕾,开花数渐增,脱落率一般较低。

②进入盛花期后,生殖生长开始占优势,运向生殖器官的营养物质日渐增多,大量开花结铃。

盛花期叶面积系数处于高峰期,干物质积累量亦处于高峰期。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矛盾集中,是蕾铃脱落的高峰期,因而是棉花增三桃的关键时期。

③花铃期达一生吸收水肥的高峰阶段。

管理措施:

(1)重施花铃肥,酌情补施xx

(2)灌溉排水

(3)xx培土

(4)整枝(打顶,打边心、去赘芽,打老叶)。

(四)吐絮期:

生育特点:

成熟、吐絮,叶片光合能力由下向上渐趋减弱,根系的吸收能力渐趋衰退。

棉株体内有机营养几乎90%供棉铃发育,是增加铃重的关键时期。

管理措施:

后期浇水,根外追肥。

花生栽培

1.花生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营养丰富的食品

(2)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

(3)适应能力强、增产潜力大

(4)经济效益高,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5)发展花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出口创汇

(6)医用价值。

2.花生:

豆科,蝶形花xx,花生属。

3.花生亚种:

区分花生亚种的主要依据是开花型或分枝型:

具交替开花型,主茎不着生花序,归为交替开花亚种;凡具连续开花型者,主茎着生花序,归为连续开花亚种。

4.变种(类型)的区分主要依据荚果形态:

交替亚种(xx月

3、4个月):

普通型(种子椭圆形);龙生型。

连续亚种(多无休眠或很短):

珍珠豆型(种子圆形或桃形),多粒型(种子圆柱形)。

5.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因素:

(1)水分:

发芽出苗要求的土壤相对含量,低限为40%—50%,适宜为60%左右。

(2)温度:

萌发时要求的最低温度珍珠豆型及多粒型品种12℃,普通型和龙生型品种15℃。

随温度提高萌发速度加快,25—37℃最快,超过37℃反而降低,46℃时,有的品种不能萌发。

(3)氧气:

需要充足的氧气,土壤通气良好。

6.花生株型:

蔓生型,半蔓型,直立型,直立型与半蔓型合称丛生型。

7.花生叶形及叶片颜色:

叶形:

椭圆、长椭圆、倒卵、宽倒卵形;颜色:

xx、淡绿、绿、深绿和暗绿。

8.影响开花的因素:

①单株开花数约50—200朵②气温18—28℃之间,开花数与前若干天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高于30℃开花又少。

③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降至30%—40%就会中断开花。

④花生开花数受植株营养状况制约。

9.影响果针入土的因素主要有:

果针穿透能力;土壤阻力;果针着生位置的高低。

10.荚果形状:

普通形、茧形、斧头形、葫芦形、曲棍形、串珠形。

11.荚果发育过程:

膨大阶段、充实阶段。

12.荚果按成熟程度不同分为3个类别:

幼果、秕果、饱果。

13.影响荚果发育的因素:

黑暗、机械刺激、水分、氧气、结果层矿物营养、温度、有机营养的供应情况。

14.花生发育时期:

种子萌发出苗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

15.花生适宜的土壤条件:

土质疏松通气;土层深厚,地力肥沃。

16.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

轮作;加大前作施肥量,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加强农田基础建设。

17.N素营养特点:

每生产100kg荚果,平均需N量5.45kg±0.68kg。

(1)器官含N量高,需N量大。

(2)可依靠根瘤菌固N提供N素,固N高峰既是需N高峰。

(3)并非不需施用N肥,这是因为①苗期和饱果期需提供N。

②固N量不稳定。

③固N与土壤含N量呈负相关。

(4)N肥增产效果和施用量变幅大。

18.P素营养特点:

每生产100kg荚果需吸收P

2O

5平均1.04±0.238kg。

①含P量低,需P量少②主要积累在荚果、子仁。

子仁占全株的60%以上。

③P能促进根瘤菌固N,能显著改善N素营养。

④花生对缺P反应敏感,增施P肥增产效果特别显著。

19.K素营养特点:

每生产100kg荚果吸收K2O平均2.615±0.6728kg。

①K主要积累在营养器官,子仁含量很低②吸收高峰期早(花针期),结荚期几乎不再吸收K,饱果期外流。

③K肥的增产效果不稳定。

④与Ca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20.钙素营养特点:

花生是喜钙作物。

每生产100kg荚果吸收CaO2—2.5kg。

①钙主要积累在营养器官中。

②生殖器官含钙虽少,但钙对荚果和种子发育却有极重要作用。

③缺Ca植株不表现症状,甚至茎叶繁茂。

④土壤中钙过高会影响Mn、Fe、Zn等元素的有效性。

⑤土壤中代换性钙0.14%~0.25%为宜。

⑥Ca肥:

石灰、石膏粉、贝壳粉等。

⑦根系吸收的Ca不能运向入土的果针和荚果,荚果必须自身从结果层土壤中吸收。

21.施肥原则:

重视前茬施肥;重施有机肥和磷肥;重施基肥;有机肥、N、P、K肥配合施用。

22.花生种植方式:

北方春播有平种、垄种、畦种、地膜覆盖等方式;两熟制花生,前茬主要为小麦,有大沟麦套种、小沟麦套种、麦行套种和夏直播等方式。

后两者为夏花生。

南方以畦种为主。

23.田间管理内容:

查苗补苗、清棵(清棵是指出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时,将幼苗周围的表土扒开,使子叶直接曝光的一种作业方法。

作用:

①使第一对侧枝一出生就直接见光,基部节间短而粗壮,侧枝基部的二次枝早生快发,有效花芽和有效花多,结果多,饱果率高。

②减轻病虫害和护根草)、灌溉、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4.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作用:

提高地温;保墒提墒,增强抗旱防涝能力;保持土壤疏松;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减少肥料流失;促进生长发育。

25.xx直播花生生育特点:

生育期一般100—115天,全生育期总积温2400—2600℃,>10℃有效积温约1500℃。

有“三短一快”的特点:

一是播种至始花时间短,二是有效花期短,三是饱果成熟期短,比春花生短25天左右。

“一快”是指生育前期生长速度快。

26.高产途径:

“前促、中控、后保”。

①选用高产潜力大的中熟或中早熟大花生品种;②抢时早播③适当密植④按高产生育进程要求加强田间管理。

27.麦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①前作培肥;②适时套种,促墒播种③合理密植,力争全苗④田间管理。

第五章:

小麦栽培

1.小麦的生产特点及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

一)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

(二)小麦营养价值高。

(三)小麦是我国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原料

(四)小麦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五)小麦耐贮藏,有利于储粮备荒。

(六)小麦具有一定丰产性和稳产性。

(七)小麦较利于简化栽培和机械化栽培。

(八)小麦是主产区耕作制度中的主体作物

(九)小麦还可以作为冬季牧草和生态环保作物。

2.xx小麦生产概况:

小麦是山东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收获面积6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总产150亿kg以上,单产250~300kg面积和总产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河南(总产有时超过河南)。

全省小麦划分为四个类型区:

xx、xx区、xx、xx区。

3.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4.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

①营养生长阶段:

从出苗到返青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③生殖生长阶段:

抽穗到成熟。

5.小麦的阶段发育:

感温阶段、感光阶段。

6.小麦品种xx光反应特性的实践意义:

①根据区域生态特性与品种特性引种;②根据品种温光特性合理用种;③根据品种冬春性确定播期;④根据品种温光反应类型的差异进行生态育种,可以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富、冬春性差异更大的品种温光类型;⑤在夏季冷凉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选用无低温春化的强春性品种,可以进行夏播栽培;⑥加速育种世代。

7.影响萌发出苗的因素:

种子质量:

粒色、皮层厚度、质地、种子大小、整齐度、生活力。

温度:

最低1~2℃,最适15~20℃,最高30~35℃。

在16~18℃的温度下,播种后6~7天可出苗。

水分:

萌发的最适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

相对含水量低于55%时出苗不齐。

相对含水量高于80%,由于缺少通气条件会影响出苗。

按绝对含水量计算,砂土、壤土和粘土的适宜水分为15%,17%和20%。

当上述水分分别低于10%,13%和16%时,则出苗推迟。

土壤:

溶液含盐量高于0.25%,土壤板结,播种深度不适宜等,都影响出苗。

8.根系的功能:

吸收功能;支持和固定功能;合成功能。

9.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温度:

生长最低温度2℃,最适为16~20℃,超过30℃停止生长;水分和空气:

最适土壤水分为70%~80%;耕层深度和肥料:

深浅耕结合,深耕深松结合,有利于打破犁底层,创造深厚耕层,适合根系发育。

培肥土壤,增施磷肥,氮磷配合,能促进根系生长。

10.茎的功能:

支持、输导、光合、贮存。

11.影响茎秆生长的条件:

温度:

茎秆10℃以上开始伸长;12~16℃是最适伸长温度,形成的茎秆矮短粗壮;20℃以上伸长快,易徒长。

光照:

强光对茎细胞伸长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机械组织发育,增强抗倒性。

养分:

氮不足时植株矮小、磷加速茎发育、钾促进物质运输和纤维素形成。

水分:

对茎的作用与氮素类似:

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12.xx:

完全叶,不完全叶。

每个叶片都有分化、伸长、定型和衰老的过程

13.叶组:

按出生时间:

冬前叶组、春生叶组;按着生位置:

近根叶组、茎生叶组。

按其光合产物对各器官的贡献可分为:

蘖叶组、穗叶组、粒叶组。

14.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及肥水效应:

1.光照和温度:

强光使组织分化加强,形成短而厚的叶片;高温则促进叶片的伸长。

2.肥水效应:

水分:

水分充足形成细长的叶,抗逆性差;控制水分形成的叶片细胞壁较厚,抗逆性强。

氮、磷营养:

氮和磷肥,尤其是氮肥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增大叶片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增强光合功能。

但施氮过多易造成田间郁蔽。

肥水调控叶片大小有一定规律(叶片的肥水效应):

当n叶伸出时追肥灌水,受促进最大的是n+2叶,其次是n+3叶和n+1叶。

15.叶片与其他营养器官的同伸关系及肥水效应:

同一节位的叶片、叶鞘、节间组成一个结构单位,它们的伸长顺序是:

叶片→叶鞘→节间。

根据观察,当n叶伸长时,与其同时伸长的是n-1叶鞘和n-2节间。

16.小麦的分蘖节功能:

①产生分蘖并形成分蘖穗,构成产量的一部分。

因此可以调节群体,补充穗数亏缺。

②产生近根叶及次生根群。

③冬前积累糖分,保护幼苗安全越冬。

④分蘖节内复杂的输导组织,成为联系根系与地上各蘖位,进行水分和营养运输的枢纽。

17.分蘖的发生规律:

①分蘖的发生是在分蘖节上由下而上,由内向外进行的,具有层次性、顺序性。

②各级分蘖出生的时间,与主茎或其低一级分蘖的叶片出生有一定对应关系,称为“同伸关系”。

③当水肥等条件不良时,同伸关系破坏,有的分蘖不出生,造成:

“缺位”现象。

18.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品种和种子质量;播种深度;播期和播量;温度;土壤水分;无机养分。

19.穗分化所经历的时期:

茎叶原基分化期(生长锥未伸长期);生长锥伸长期;穗轴分化期(单棱期);小穗原基分化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四分体形成期。

20.开花顺序:

一株:

先主茎穗,后各分蘖穗,持续3~6d;一穗:

先中下部小穗再向上向下,持续3~5d;一个小穗:

先下位小花,后上位小花;全田持续6~7d。

21.开花适宜温度:

18~20℃,最低9~11℃,最高30℃。

空气湿度:

70%~80%。

22.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通气性和保水性良好的土壤。

23.小麦总耗水量大致为390~600mm,合3900~6000m3/hm2。

24.土肥水条件的准备:

耕作整地、施用底肥、浇底墒水。

25.确定密度的依据:

根据土壤肥力等生产条件确定;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根据播期早晚调整;根据栽培体系类型调整。

26.适宜播种量的确定:

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

27.常用的播种方式有:

窄行条播、宽幅条播。

第六章:

xx栽培

1.xx在粮食生产中的意义:

玉米是世界重要的高产谷类作物之一,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玉米是多用途的重要工业原料。

2.xx籽粒胚乳类型:

角质胚乳、粉质胚乳。

3.xx类型:

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糯质型、爆裂型、粉质型、甜质型、甜粉型、有稃型。

4.xx的株型:

平展型、紧凑型、半紧凑型。

5.xx生育时期:

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6.xx生育阶段:

①苗期阶段(播种—拔节):

生长中心为根系,生育特点:

茎叶生长缓慢,根系发展迅速。

据测定,从三叶至拔节,地下部的干重增长速度,比地上部快0.5~0.7倍。

至拔节期,茎节数、叶片数的分化已经决定,雄穗开始伸长,40%~50%的节根层数已经形成。

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

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

②穗期阶段(拔节—抽雄):

生长中心:

从拔节至大喇叭口期为前半期,以茎叶生长为中心;大喇叭口至抽雄穗为后半期,以雌穗分化为中心。

生育特点:

茎节间迅速伸长,叶片增大,根系继续扩展,干物质迅速增加,同时,雄雌穗强烈分化,即由单纯的营养生长阶段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时期。

这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

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

促叶、壮秆、穗多、穗大。

具体地说,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粗壮,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③花粒期阶段:

生育特点:

营养体停止增长,而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的时期。

从抽雄穗至子粒形成期为前半期是以开花受精为中心;子粒形成至成熟期为后半期是以子粒重量形成为中心。

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

决定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时期,保护叶片、提高光合强度,促进粒多和粒重,达到丰产。

7.叶的构成:

叶片、叶鞘、叶舌。

8.xx群体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

①成熟期植株整齐度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87**②成熟期植株整齐度与苗期植株整齐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9.影响整齐度的因素:

种子:

种子大小不一易造成出苗不整齐,种子不纯易形成小苗、弱苗。

提倡分级播种;土壤水分:

特别是土壤水分不均匀;土壤整地质量:

高低不平、松紧不一;播深:

播深不均匀造成出苗不一致,特别是人工点播玉米。

10.春xx播种技术:

播期:

适期早播种,是增产关键措施之一。

华北地区一般在土壤表层5~10cm深处稳定在10~12℃时播种为宜,东北地区则以8~10℃开始播种。

播量:

一般条播、犁种为60~75kg/hm2,机械播或耧播为45~60kg/hm2,点播为30~45kg/hm2。

播深:

一般播种xx以5~6cm为xx。

墒情:

足墒播种是全苗关键。

11.xx播种技术:

①麦田套种;②麦收后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