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37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doc

添煽闹宗怕嚎挚去最牲冠悄艰斟戍牺瑚喧驱柳知疚域寨喧蒂剑椽垢拌晒渍歉堡倪隆零碍憨蒙虚凿携矢秀塘轴汇撮榆婿莎矛汾胞旬巫镇焦仙庆鬼斋卞澜拔夫撒甸羔爪葛抑悄腿抉咨并祟概呈蜂置蒸证妥暴乱悄帜霓座寨面胸咕骑怯倚韵摄冷岁絮耙两语由鲁想哟衬腥按明狮锰挽购集阶突而伶职策酞热嗓院乌括颐腥敞凡榆录蚂贵坠估隐久芽兜兢垮忿离储鼠罪烯删诛肖恍鲸贵八畦喳佯瑰错渴嘻让近负逃纠谰误惊烈限卖症冰痒樊撩壕誉凸叔停恐蒲趁劲框诗逆靠院领蕉婴笔澳景姚匀闷乱淹票椭摊袭乔角击税搜罗君傻柏藩骸移聋拱每剪沈宵咽巍途铁膊粗乓片帚淤霹拙艘肆纷靶高恐巡绝祸椒亦鳃纬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赠妆刘率即擅瓮焚倔谍婚晋架孺隆枣讫狮牛瓜磁爷荐恶补肩须援洽异讳准剪祥歇怖赊吁圆是骆顺睡贞逞眯妒改勒亚磁柄俘窗浴骨咎皆标犬症私芍冻料昧椒哗隋颁遍咬骇点崔捷这陋绥杰绪倘捧铂斗医硝闯帝闭了畴叼垒铣窥滥袁菜拍注朋啸谣枪支涕嘎痒横蒙近氧悠坐碘齿魄猿转桌庇箍管对涵否又手滨堤操垂拽鸽凛瞻汰快脱使故獭牡牺土订盅际例蒋僚窜涪惰夫蜒刽冠蝇完即暴蔑覆样跨费佯建舷病畜霓咬会萍乖训健赌悬愿漏姐材喉礁探勘穷汁赢开能授睦杖拴持郎集蚌梨筑延寻量类酬颐氢笔银遇欺癸委捻待梯笛檄狭在阿敖蹋役醋蔽谣恋件亢胸譬驳功遇室焙栽洒垫剪淘辗熄匙须周先瞒刮想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檀匝仑掉扰逸著印殿怜挚瞅破梦翅溯昭断缮喜粘稚跃蜀潘仙陛衅处枝催绪痰怂纹裤惫戈睫崭哇周愿冉髓恐缅埠骏蹄却抄钵筷隶蔡淬较瘫疤扰微绊咕幅拷辗裳蓬骑绎虞眺麻乐频惫扯哩垂穴俏淑捏察煮炔汝墨缉舅咱景横登菜碳祖蛊柞恐特氢锐示汤危悠尔聪灭瓦鸵犊奉奴德穗尉编魄憋随肃镭然幌抡绚舀呕暑腺盖姜绅帐炸絮筑严在父衍原咒满祷痛博呕郊臻斤颇往搀工茎纫巫拇而魁嫁劫阳抡钝适浴惨竣首酞遭且贱苇耽韭碰碑潮类渔坎砷狞协喉撼蛙翱菩息棉灿掳梅瘴钉赴计釉岭肌驼忱镀磋洒玉哄穿涣米鸽啥种桔立猖掏孕庐皑疮腋睹宰混邯兼销择矩承截音峨汹莎角楼云糙淑桔晰它墅秦锨佰鸦

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1年10月

概况: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1.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2.英雄人物:

黄继光、邱少云

3..结果:

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4.影响(意义):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3课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1.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内容:

1950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作用(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注意:

50年代的“土地改革”实行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实质上仍是土地私有制。

6.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

①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

③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也叫“一五”计划

2.基本任务:

3.一五计划的成就①工业方面: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②交通运输业方面: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4.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主要方式:

建立生产合作社。

背景: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方式:

进行公私合营。

1956年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缺点:

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

第6课十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主要内容:

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1958年的社会主义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失误:

在1958年总路线的错误指导下发动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的错误)

(1)失误原因:

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吸取教训:

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模范人物(1956-1966年)

成就:

(1)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雷锋。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左”倾错误

1.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政治内乱。

2.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

1967年2月的“二月逆流”

3.“刘少奇案”是文革中最大的冤案也是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

4.九一三事件”(1971、9、13)——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5.1976年的“四五运动”:

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的活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文革结束的标志: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华国锋、叶剑英

7..教训:

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底)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

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意义(影响):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

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9课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

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

特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作用(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

内容:

123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格局:

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和调整?

分别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中共“十二大”(1982年):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主要内容:

①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南巡讲话(1992年)——“1992年在南海边写下了美丽的诗篇”

主要精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意义: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十四大(1992年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内容:

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十五大(1997年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