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349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2021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试卷

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B.纸张燃烧C.酒精挥发D.湿衣服晾干

2.(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B.

滴加液体

C.

加热液体D.

取用固体

3.(1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碘酒B.汽水C.液氧D.生铁

4.(1分)端午时节粽飘香,用分子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发生了分解D.分子不断运动

5.(1分)下列物质不是空气成分的是(  )

A.用于食品防腐的氮气

B.用于医疗急救的氧气

C.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

D.参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

6.(1分)成语“釜底抽薪”用化学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

A.隔绝空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7.(1分)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珍惜水、爱护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直接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B.过滤和加热都可以使硬水软化

C.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用活性炭吸附

D.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8.(1分)下列有关盐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B.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C.亚硝酸钠可用于腌制蔬菜

D.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

9.(1分)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B.都有良好的导电性

C.硬度都很大D.都由碳原子构成

10.(1分)下面是某同学记录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11.(2分)我国最早期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在苯酚(C6H6O)防腐的条件下制成的,下列有关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微观上看:

1个苯酚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B.从宏观上看:

苯酚由6个碳元素、6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C.从分类上看:

苯酚属于氧化物

D.从质量上看:

苯酚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1

12.(2分)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则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C.碱溶液的pH>7,则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3.(2分)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27

x

10

6

反应后的质量/g

3

5

18

22

A.甲一定是化合物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等于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D.该反应中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9:

11

14.(2分)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一定能判断出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少

C.滤液中一定含有Fe2+和Cu2+

D.滤渣中一定含有Cu

15.(2分)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A

鉴别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抽丝灼烧闻气味

B

鉴别氮肥(NH4Cl)和钾肥(KCl)

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研磨

C

除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D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的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A.AB.BC.C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6.(4分)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汞原子:

  。

(2)铝离子:

  。

(3)75%的医用酒精溶液中的溶质:

  。

(4)标出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17.(4分)酸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某品牌酸奶配料中含有水、全脂乳粉、白砂糖、脱脂乳粉和少量的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如表是其外包装上标识的营养成分:

项目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每100g

299kJ

2.7g

2.8g

8.8g

70mg

80m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钠”“钙”是指  (填“原子”、“分子”、“物质”或“元素”)。

(2)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氧化释放能量的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热能。

(3)从均衡营养的角度分析,该酸奶中缺少的营养素是  。

(4)酸奶包装盒采用聚乙烯塑料,它属于  (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18.(4分)图1是镁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2是图1中两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图2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用字母序号表示)。

(3)A、C两种粒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用字母序号表示)。

19.(4分)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

(2)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3)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的方法是  。

(4)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

三、简答与推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20.(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指的是在某一时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国的目标是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为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

路径之二为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如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

请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  。

(2)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渐增大,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答一种即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C.“碳中和”指的是没有碳排放

(4)“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加剧。

(5)如图为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化学方程式:

  。

21.(4分)金属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1)一次性口罩的鼻梁条通常由铝或铁拉成的细丝制成,说明铝和铁具有  性。

(2)自行车链条通常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该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3)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飞速发展,建造高铁需要大量的钢铁,请写出用赤铁矿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

22.(6分)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不同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其中A、B、C、E、F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常温下呈液态,物质C俗称火碱,E的浓溶液是实验室里常用的干燥剂,F由三种元素组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  。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F→C:

  ;

E→B:

  。

(3)D物质的用途:

  (答出一点即可)。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23.(4分)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水的密度为1g/cm3)

(1)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用字母序号表示)。

(2)选用  (填“10”、“50”或“5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3)操作C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4.(8分)如图实验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①所指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气体时,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

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出现  现象,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3)实验室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想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应将装置D中  (填“a”或“b”)端与量筒连接。

(4)硫化氢(H2S)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若想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这个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5.(8分)在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

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

(不考虑杂质的影响)

【查阅资料】

(1)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NaHCO3)。

(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3)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且与氯化钙不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猜想一:

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

猜想二:

固体成分为  ;

猜想三:

固体成分为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明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一成立

【提出质疑】小刚认为小明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  。

【实验探究】小明和小组其他同学继续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

②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氯化钙溶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拓展延伸】根据以上实验写出碳酸氢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6.(8分)向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80g不饱和溶液,请计算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21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B.纸张燃烧C.酒精挥发D.湿衣服晾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湿衣服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B.

滴加液体

C.

加热液体D.

取用固体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注意事项考虑;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考虑;

C、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考虑;

D、根据取用药品的方法考虑。

【解答】解:

A倾倒液体注意事项:

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A正确;

B、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口上方,故B错;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

D、取用药品不能用手,要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故D错。

故选:

A。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3.(1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碘酒B.汽水C.液氧D.生铁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解答】解:

A、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汽水中含有水、碳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液氧是液态的氧气,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生铁中含有铁和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

C。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4.(1分)端午时节粽飘香,用分子观点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发生了分解D.分子不断运动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飘香。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1分)下列物质不是空气成分的是(  )

A.用于食品防腐的氮气

B.用于医疗急救的氧气

C.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

D.参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解答】解:

A、用于食品防腐的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选项错误;

B、用于医疗急救的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选项错误;

C、用于生产氮肥的氨气,氨气不是空气的成分;故选项正确;

D、参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1分)成语“釜底抽薪”用化学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

A.隔绝空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隔绝空气,故选项A错误。

B、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正确。

C、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意改变,因此“釜底抽薪”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C错误。

D、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1分)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珍惜水、爱护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节约用水,可以直接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B.过滤和加热都可以使硬水软化

C.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用活性炭吸附

D.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分析】A、根据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来分析;

B、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来分析;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来分析。

【解答】解:

A、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有害物质,,未经处理不能直接灌溉农田,故A错误;

B、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即不能将硬水软化,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因此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用活性炭吸附,故C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电解水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电解水的实验结论、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1分)下列有关盐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B.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C.亚硝酸钠可用于腌制蔬菜

D.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所以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故A正确;

B、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所以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故B正确;

C、亚硝酸钠有毒,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不能用亚硝酸钠腌制蔬菜,故C错误;

D、小苏打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小苏打可用于焙制糕点,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1分)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B.都有良好的导电性

C.硬度都很大D.都由碳原子构成

【分析】根据金刚石与石墨的性质以及构成情况来分析。

【解答】解:

A、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细鳞片状的固体,故选项A说法错误。

B、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金刚石不具有导电性,故选项B说法错误。

C、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很软,故选项C说法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0.(1分)下面是某同学记录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1.(2分)我国最早期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在苯酚(C6H6O)防腐的条件下制成的,下列有关苯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微观上看:

1个苯酚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

B.从宏观上看:

苯酚由6个碳元素、6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C.从分类上看:

苯酚属于氧化物

D.从质量上看:

苯酚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1

【分析】A、根据每个苯酚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苯酚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化物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1个苯酚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每个苯酚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苯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而苯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苯酚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苯酚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6):

(1×6)=12:

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分)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则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C.碱溶液的pH>7,则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分析】A、根据单质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C、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D、根据溶液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也只含一种元素,但它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若可燃性气体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时,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所有可燃性气体前都要验纯,包括甲烷,故B正确;

C、碱溶液的pH>7,则pH>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是一种碱,其水溶液显碱性,故C错误;

D、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因此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一种纯净物,也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3.(2分)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27

x

10

6

反应后的质量/g

3

5

18

22

A.甲一定是化合物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等于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D.该反应中丙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9:

11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