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732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感动中国主题班会.doc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题班会

一、活动背景

为积极响应学校开展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活动,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雷锋精神,引导广大学生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断地去追寻雷锋的足迹,感悟雷锋的德行、体验雷锋的心灵,在奉献中体现作为,在付出中提升境界,在实践中传播文明”的雷锋精神,我班开展了“感动中国,感动你我”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习了十大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活动目的

 通过学习中国十大感动人物的伟大事迹,提高学生对国家对人民作贡献的思想觉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们主动关心身边所发生的事迹,关心祖国。

倡导同学心怀感恩之心,关心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

三、活动地点

三年级二班教室

四、活动时间

2014年3月3日

五、活动内容

(一)活动前期:

查找2014“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纪实,遴选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模范人物事迹,对人物的精神作以深刻和系统的分析。

(二)活动进行:

1.组织观看《感动中国——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

2.感动人物事迹介绍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

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沈昌健

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

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带领村民致富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

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

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

3.分小组讨论感动中国人物

4.同学发言交流

六、活动总结

 “感动中国”人物是时代的旗帜,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重要体现,它对于当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养成、行为方式塑造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为当代小学生,应进一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要始终坚持踏实、勤勉的学习态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科文化知识;班委成员要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带动其他同学以“感动中国”人物精神为引领,强化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奉献精神得以传承。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第一位: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位:

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

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

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

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

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

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

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

"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第三位:

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

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

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

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

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

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

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第四位:

“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沈昌健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

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

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

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

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

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

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

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

"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

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

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第五位:

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

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

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

"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

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

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

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

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

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

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

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第六位:

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

这是老人的初衷。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

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

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

这些钱他全部捐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