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71571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docx

水井机井竣工报告

地下水(县级)机井工程竣工报告

xxxxxx

xxxxxx

地下水(县级)机井工程竣工报告

(xxx年)

报告编写:

xxx

审核:

xxx

项目负责:

xxx

总工:

xxx

队长:

xxx

施工单位:

xxx

提交报告单位:

xxx

提交报告时间:

xxx

(一)目的及任务3

(二)编制依据3

(三)工作位置与交通4

(三)缺水现状5

(四)完成实物工作量及质量评述6

二、水文地质条件及水环境8

三、成井工程概况13

(一)施工过程概况13

(二)成井地质结构13

四、抽水试验14

五、井允许开采量及质量评价15

(一)单井地下水评价15

(二)水质评价18

六、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建议22

(一)工程方案建议22

(二)供水效益分析23

七、结论与建议23

(一)结论23

附件

1、xxx地下水(县级)机井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2、xxx地下水(县级)机井水质检测成果表

3、xxx地下水(县级)机井成井验收及移交表

一、概述

(一)目的及任务

1、目的

根据xxx文件精神,及根据xx总体规划,以农村饮水不安全工程和在干旱年份水源量不足的已实施供水工程提供安全的供水水源为目的。

由xx水利局为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地下水(机井)工作任务。

据xxx编制《xxx地下水(机井)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我xxx,对xxx境内开展了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地面物探、钻井施工工作。

2、任务

在充分收集工程所在区的水文地质资料,查明工程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潜力,提交可有较开发利用的地下水水源地,并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工程建议方案。

(二)编制依据

1、《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GJJ10-86)

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4、《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

5、《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8-91)

6、《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7、《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93)

8、《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32)

9、《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

10、《xxx地下水开发利用(机井)工程施工技术要求》(贵州省地矿局)

11、《xxx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实施方案》

12、《xxx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总体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

13、《xxx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三)工作位置与交通

工作区位于xxx:

打井井口经纬度为:

东经:

xxx,北纬:

xxx,坐标为:

X:

xxx、Y:

xxx;井口高程为1759m。

位于东湖左岸公路旁,车辆可直达施工地附近,打井施工交通条件较便利。

交通位置图

(四)缺水现状

缺水区xxxx,属于xxx县级地下水机井指标,属新申请5号孔。

经过实地走访及调查,缺水人数690人,按照0.100m3/d·人(畜)计算,需69.0m3/d的水量即可满足人畜饮用。

现状水源非干旱季节当地居民利用分散出露于谷地中的季节性泉、井水来解决饮水问题,基本能满足居民和畜禽用水,但由于泉水补给面积小、埋藏浅,水量没有保障。

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出露地表的井、泉已干涸,缺水矛盾尤为突出,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完成实物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1、完成实物工作量

2014年11月,对该缺水区进行了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和论证工作,通过水文地质物探工作,确定了打井井位,于12月18日设备进场施工,投入YSSL-300A型钻机一台,于12月20日正式施工,于2014年12月28结束凿井任务,此次凿井任务主要完成实物工作量(表1):

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表(表1)

序号

工作内容

单位

完成

实物工作量

备注

1

1:

1万水文地质调查

Km2

2

2

水文地质物探

物探测线布置平面图

Km2

电阻率联合剖面法

电阻率对称四极测深

3

水文地质钻探

m

151.00

4

水文地质钻探编录

m

151.00

5

抽水试验

次/层

3/1

6

全分析

1

特殊分析

1

氰、酚分析

1

细菌分析

1

2、工作质量评述

(1)开展1:

10000水文地质调查及开采现状调查工作,提交成井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表。

工作质量满足《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要求。

(2)针对工作区地形地质特点,合理选择物探方法,工作质量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32)要求。

(3)根据“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钻探工作严格按照设计的孔深、孔径要求施工,井身斜度满足规范要求,水泥砂浆固井止水方法效果良好。

机井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孔口封闭处理。

(4)管材(导管、滤水管和井口管)采用无缝钢管,电焊连接,连接垂直,焊接牢固,质量可靠,管材规格质量、加工和安装满足设计及相关要求。

(5)该成井采用三次降深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最大降深稳定时间不小于24小时。

抽水前进行静止水位观测,抽水过程中,对成井的水量、动水位、水温进行观测并记录,停止抽水后,进行了恢复水位的观测、捞沙、探孔深。

恢复水位观测结束后,对孔深进行探测。

抽水试验严格按照原地矿部《水文孔抽水试验规范要求》执行,工作质量满足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

(6)抽水试验结束前,采集水样1组4件,及时送有相关资质单位的实验室进行全分析、特殊分析、氰酚分析、细菌分析。

水样的采集、运输、测试按照《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8—91)、《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要求进行,测试资料真实、可靠。

(7)原始资料完整、详实、可靠、签证齐全。

综上所述,此次项目包括专项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物探、钻井施工、抽水试验,以及原始资料、后期报告编制、机井移交等,实施过程严格规范,资料齐全、可靠,各个工作环节和技术资料均满足《xxx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地下水(机井)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工程质量良好。

二、水文地质条件及水环境

(一)地下水形成条件

1、气象、水文

xxx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5.2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1.2C°,极端最低气温为11.2C°。

最热月7月均温为20.2C°,最冷月1月均温为5.1C°,最热月与最冷月温差15C°,年均无霜期271天,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热基本同季。

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适宜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

亦时常出现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涝、秋绵雨等灾害性天气。

区内属珠江流域,南盘江和北盘江水系,季节性溪沟较发育,枯季断流,属雨源型溪沟。

xxx气候属北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温凉季风气候,高山寒冷地带。

冬长夏短,冬春寒冷,夏秋凉爽。

年平均风速为1.7m/s,全年以东北风为主,夏季盛行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

据盘县气象资料:

年平均气温为14.60℃(1990年—2000年),无霜期260天,年平均气温为14.10℃(1998年),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3.00℃(1995年),日最高气温为33.60℃(1995年7月2日),日最低气温为-7.00℃(1999年1月12日)。

年平均气压为850.0hPa,年极端最高气压为872.3hPa,年极端最低气压为835.1hPa。

相对湿度81%。

年平均降雨量为1245.8mm(1990年—2000年),年最大降雨量为1515.1mm(1996年),年最小降雨量为862.6mm(1990年),每年5月中旬—10月中旬为大雨、暴雨季节,其降雨量为年降雨量的75%,1月份多为凌冻期。

年平均蒸发量为1134.6mm(1990年—200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59.3小时(1990年—2000年)。

2、地形、地貌

xxx地势北西、南西向较高,南北向平坦,北东、南东稍高。

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东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米。

相对高差2130米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升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内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

工作区地处山间盆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成井位于盲谷人工湖左岸,位于坡度25°斜坡部,该斜坡地层倾向西,倾角6°-12°,断层影响带地层倾向西倾角45°,属顺向斜坡。

区内山脉总体走向为南北向,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工作区位于山间盆地,在自然状态下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

区内地形高差变化一般,区内碳酸盐类岩石广布,岩溶发育,地表河流距离乡镇不远。

施工井位位于溶蚀丘陵南北盲谷之斜坡地带,区域地质总体南高北低。

沟谷海拔1660-1750m,山体顶部海拔1850-2308.9m,相对高差190-558.9m。

区内岩溶形态较发育,以岩溶洼地、落水洞等为主。

本区地势相对较低,地表水、地下水流失少,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富集。

钻孔水文地质略图

3、地质结构

(1)地层岩性

工作区第四系土层主要分布于沟谷底部。

现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第二段灰岩(T2g2),岩性主要为浅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块状构造,岩石至密、质硬,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呈细脉状局部为小团队块状发育,局部溶蚀较严重。

岩层透水性能较好,易于导水、储水。

为工作区的主要含水地层,供水井主要取该地层地下水。

2、第四系残积层(Qel):

主要分布在缓坡、槽谷、洼地底部地带。

为黄色、枯黄色粘土,底部还有碎石,为工作区浅部含水层,含浅部孔隙潜水,含水性弱,幅变比大。

厚度一般在0.50-15.0m左右。

(2)地质构造

成井区所在区域构造为黔北扬子准地台,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

成井区的主要构造为:

褶皱

主要褶皱为南南西-北北东走向亦资孔向斜,该向斜轴部地层T2g3,两翼地层较平缓,倾角8°-20°,结构完整,轴部地层平缓,倾角2°-5°。

断层

主要断层走向北,倾角45°断层,破碎带宽5-10m,影响带宽15-20m,影响带节理强发育,沿节理可见溶孔、溶穴强烈发育。

(二)、供水井地质条件

1、岩层含水性

工作区内粘土层由于补给、赋存性能差,透水性很差,含水性较弱,只含有少量孔隙水,且厚度变化较大。

孔隙水直接受大气降水控制,易于疏干。

工作区内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第二段灰岩(T2g2)碳酸盐类岩石广布,其岩性为灰岩地层,岩层厚度大,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层的富水性较好,含有溶蚀裂隙水,由于岩层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地下水的活动,该岩层是较好的含水地层。

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1)、地下水补给

场区地势较低,起伏较小,属半裸露型岩溶地貌。

主要分布三叠系中统关岭组第二段灰岩(T2g2)灰岩地层。

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沿基岩节理裂隙、岩溶洼地、落水洞垂直下渗补给,以及地下水越流补给,还有上层地下水(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下渗补给。

(2)、地下水径流

区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特征等特点,决定地下水径流具有以下特点:

(a)区内地层产状较缓,谷地宽缓开阔,有利于地下水的运移,地下水的总体流向近由北向南径流。

(b)地下水径流区主要分布于丘峰地带,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垂直下渗向地下补给,再水平向地势低矮的谷地径流,岩溶水主要运移,灰岩岩溶管道、节理裂隙及层间。

(c)沿裂隙走向的地下水径流岩溶管道系统,其管道长,在地表分布较多的洼地、落水洞,降雨后大量地表水通过落水洞集中补给,造成岩溶水位、水量猛增,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

(3)、地下水排泄

井位所处的谷地区,其地下水的排泄,由地势较高的地区向地势较低的地区排泄或以小泉分散排泄及河谷排泄。

同时向径流方向由北向南地势低的峡谷内以地下暗河形式向地表排泄,具径流路径长,流量大之特点。

总之,地下水的排泄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明显,但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因此地下水主要排泄于地势低矮的谷地、河流及有局部隔水层出露的地方。

3、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工作区及井位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没有大型工矿企业,未见工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存在零星无序排放,目前虽未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明显污染,但应予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对地下水有害物质,目前未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明显污染。

该区目前地下水未遭受污染,水环境现状条件较好。

三、成井工程概况

(一)施工过程概况

该井于2014年12月20日开工,2014年12月31日施工结束,终孔孔深为151.00m。

施工过程主要包括了钻探、固井止水、下管、抽水试验等主要工作阶段。

(二)成井地质结构

钻探查明:

0.00-5.80m为灰色中厚层泥质白云岩;5.80~151.00m为三叠系中统关岭组第二段(T2g2)灰、深、浅灰色灰岩,泥灰岩,岩性主要为浅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块状构造,岩石至密、质硬,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方解石呈细脉状局部为小团队块状发育,岩层中局部溶蚀裂隙较发育较严重,岩层较完整。

该井在孔深70.00-70.20为裂隙;104.00-112.50m段为溶洞,因此,该井岩石节理裂隙及溶蚀现象较为发育,裂隙连通性较好,富含岩溶水,为该井的主要出水段。

(三)成井结构及隐敝工程

该井在孔深0.00~10.80m下入Ф273mm钢质实管10.80m,管口余出地表0.40m,用水泥灌浆固井,目的是阻隔地表水及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向井中渗入;其止水较好。

孔深0.00m-110.00m下φ219钢质实管,下管目的是保证正常施工及成井后能正常投入使用。

其余孔段在钻进、抽水试验及捞砂过程中未发现掉块、垮塌等不良现象,未下管。

钻孔成井结构及下管情况表

(2)。

成井结构及井管安装简表(表2)

孔深(m)

井径(mm)

井管

类型

规格(mm)

下入深度(m)

管长(m)

0.00~10.80

Ф273

实管

Ф273

﹢0.40~10.80

11.20

0.00~110.00

Ф219

实管

Ф219

﹢0.40~110.00

110.40

四、抽水试验

按照《贵州省地下水勘查技术要求》规定,施工结束后,进行静止水位观测,抽水前静止水位69.80m,本次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三次降深抽水,抽水设备为150QJ10-150型深井潜水泵(下泵最大深度为130.00m),水位观测使用胶质铜芯线、万用电表、钢尺;水温观测用普通温度计(16℃),流量观测采用三角堰。

抽水试验自2014年12月28日08时00分开始,至12月31日08时00分结束,延续时间为64小时。

抽水试验成果如下表(表3-1):

抽水试成果表表3-1

降深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持续时间

稳定时间

动水位

降深m

堰高㎝

流量l/s

涌水量

小时:

分钟

小时:

分钟

小时:

分钟

小时:

分钟

m

m3/d

S3

28日08:

00

29日08:

00

24.00

24:

00

102.00

32.20

7.80

2.396

207.01

S2

29日12:

00

30日12:

00

24:

00

24:

00

90.80

21.00

7.20

1.961

169.43

S1

30日16.00

31日08:

00

16:

00

16:

00

82.80

13.00

6.80

1.70

146.88

抽水试验结束后,立即进行恢复水位观测,停泵后最长4小时0分水位恢复至69.80m,且水位稳定。

五、井允许开采量及质量评价

(一)单井地下水评价

1、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根据该井稳定流抽水试验成果,采用如下公式计算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

……………………

(1)

2

……………………

(2)

式中:

K——渗透系数(m/d)

R——影响半径(m)

Q——涌水量(m3/d)

H——试验段厚度:

(1)式中H为含水层底到静止水位高度(m)、

(2)式中H为含水层底到动水位高度(m)

Sw——水位降深值(m)

r——抽水井半径(m)

具体方法:

假设R0=100m,代入

(1)式,运用

(1)式及

(2)式进行叠代运算,当两次计算结果误差小于0.01时为止,计算结果如下表(表5-1)

渗透系数及影响半径计算结果表表5-1

降深次数

降深

流量

含水层厚度

井径

渗透系数数

影响半径m

m

m3/d

m

m

m/d

S3

32.20

2.396

49.00

0.1095

0.0715

120.54

S2

21.00

1.961

60.2

0.1095

0.0767

81..42

S1

13.00

1.700

68.20

0.1095

0.0973

56.77

渗透系数平均值?

K=0.0818m/d

2、井允许涌水量计算

用本次抽水试验的三次降深绘制Q-S曲线,不为经过原点的直线,根据伸直法,将本次抽水试验资料进行图形转化(见表5-2),分别绘制Q-S、Q-S0、lgQ-lgS、Q-lgS曲线(见图5.1,5.2,5.3,5.4),其中lgQ-lgS曲线呈直线,lgQ=f(lgS)符合择优的直线关系,确定该曲线类型为指数型,则通过如下经验公式计算井允许涌水量。

抽水试验资料图形转化数据表表5-2

降深次数

S

Q

q=Q/S

S0=S/Q

lgS

lgQ

S3

32.20

2.396

0.0744

13.439

1.508

0.379

S2

21.00

1.961

0.0934

10.709

1.322

0.292

S1

13.00

1.700

0.1308

7.647

1.114

0.230

根据《xxx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地下水(机井)工程施工技术要求》,选取公式Q=n

,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该式中待定系数并计算钻孔出水量:

其中:

m=

=2.6545……③

lgn=

=-0.1945……④

即:

n=0.6391

则推得该孔Q-S关系公式为:

Q=0.6391

……⑤

允许涌水量Q=2.364L/s(即:

204.23m3/d)。

将降深S控制在32.2m代入⑤式,动水位102.0m(从井口算起),此时预测井允许涌水量Q=2.364L/s(即:

204.23m3/d),根据该孔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本次抽水试验所得水文地质参数,并结合枯季水位,建议开采量145.00m3/d。

3、井允许涌水量推荐

根据地方提供的资料,华屯村缺水人口为690人,按100升每人每天计,需水69.00m3/d可满足,结合缺水人口及根据抽水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因此建议成井设计开采量为145.00m3/d。

4、地下水开采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价

井位周边在100m范围内无浅埋藏落水洞、漏斗等发育。

机井揭露该区岩溶以裂隙、孔隙为主,总体上区内地下水水环境地质条件好。

该井抽取70.00-70.20、104.00-112.50m段间断性溶蚀裂隙中的地下水,在施工、抽水过程中对距井点500m范围内的地面观测,未发现岩溶塌陷、地面开裂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

该井取深部的地下水,开采地下水将不会诱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质评价

1、水质资料质量评价

在抽水试验结束前,对水样进行采集,样品的采集、保护和送检严格按照《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12998-91)执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到,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及国土资源部贵阳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水质分析化验。

水样的物理指标:

无色、无味、肉眼可见较多灰白色物质、水温16℃;化学指标:

总硬度246.64mg/L,PH值7.74,阳离子含量以Ca2+为主,阴离子含量以HCO3-为主,水质按其化学成分划分为HCO3-—Ca2型水。

其水质化验成果见真实可靠,详见水质分析检测报告书。

2、地下水质量评价

(1)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水质进行评价。

选取的评价项目为:

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锰、总硬度、铅、氟、镉、铁、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

评价方法采用参与水质质量评价的各项因子对应“标准”中规定的五个类型水赋值范围,以“从优不从劣”原则划分类别(表3),通过划分的类别来确定单项组分的评价分值Fi(表4),然后综合各因子单项评价分值,以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地下水质量。

根据各单项组分评分值,按下列公式计算出反映水质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F:

……………………(4)

其中:

…………………………(5)

式中:

——为各单项组分值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为单项组分值Fi的最大值

n——为分组总数

从上述二式计算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数F可以确定地下水质量级别(表5)。

表3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表

项目序号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实测值

Mg/l

评分

Fi

1

PH

6.5~8.5

5.5~6.5,

8.5~9

<5.5,>9

7.74

1

2

氨氮(NH4)(mg/l)

≤0.02

≤0.02

≤0.2

≤0.5

>0.5

〈0.05

1

3

硝酸盐(以N计)(mg/l)

≤2.0

≤5.0

≤20

≤30

>30

5.08

3

4

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

≤0.01

≤0.02

≤0.1

>0.1

0.021

0

5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150

≤300

≤450

≤550

>550

246.64

0

6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

≤500

≤1000

≤2000

>2000

494.20

3

7

铁(Fe)(mg/l)

≤0.1

≤0.2

≤0.3

≤1.5

>1.5

0.541

6

8

硫酸盐(mg/l)

≤50

≤150

≤250

≤350

>350

49.32

0

9

氯化物(mg/l)

≤50

≤150

≤250

≤350

>350

5.79

0

10

氟化物(mg/l)

≤1.0

≤1.0

≤1.0

≤2.0

>2.0

<0.002

0

11

铅(Pb)(mg/l)

≤0.005

≤0.01

≤0.05

≤0.1

>0.1

<0.001

0

12

镉(Cd)(mg/l)

≤0.0001

≤0.001

≤0.01

≤0.01

>0.01

〈0.0001

0

13

铬(六价)(Cr6+)(mg/l)

≤0.005

≤0.01

≤0.05

≤0.1

>0.1

〈0.004

0

14

砷(As)(mg/l)

≤0.005

≤0.01

≤0.05

≤0.05

>0.05

<0.001

0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