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649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漆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漆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漆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漆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漆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漆器.docx

《中国古代漆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漆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漆器.docx

中国古代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

一、新石器时代  古朴的漆器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

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

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

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

胎骨比较厚重。

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

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

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二、夏商周  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

  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1年,共1056年。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由于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这一时期的漆工艺突飞猛进,进入了中国漆工艺的巅峰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战国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钢制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

考古发现战国的漆器,遍及全国各地,以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山西等地出土最多,其中湖北、湖南、河南、均属楚地,说明楚国的漆器制造处于先进地位。

例如,考古工作者在楚国腹地湖北江陵,发掘了数千座楚墓,其中许多墓都有漆器随葬。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漆器,有六七千件之多,近百个漆器品种,说明漆器已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

  战国漆工艺有许多新成就,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夹纻胎新工艺

  由于工具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夹纻胎新工艺。

这种工艺是先作胎骨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层层裱褙麻布和涂上漆灰,干固后脱出其模,便形成了漆器的胎。

由于麻布夹在漆灰中间,人们便称其为夹纻胎,它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始祖。

夹纻胎漆器有许多优点,除了牢固和轻巧之处,随气候变化失水和吸水的能力比木胎小得多,很少收缩和膨胀,很少变形,更不易开裂,比木胎好得多,这无疑是漆器制胎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夹纻胎漆器最早在湖南长沙、常德和四川新都等地的战国墓中发现。

  

(二)扣器的发明

  从战国至秦汉,木胎漆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厚木胎向薄木胎发展,漆器变得越来越轻巧和精致。

但是,虽然轻巧了,却变得不那么牢固和结实了,人们必须采取加固的措施。

于是,人们在容易磨损和开裂和口沿处,用金属进行加固,这种用金属加固器口和漆器,当时叫扣器。

《说文·金部》:

“扣,金饰器口。

”用金饰器口的漆器,既牢固又美观,是漆工艺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

扣器产生于战国晚期,最初主要是铜扣。

  (三)漆器从木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

过去是漆工为木工服务,现在却出现了木工为漆工服务的新格局。

  秦代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考古发现的漆器不少,而且,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上,有“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说明漆器制造已有了初步的明确分工。

  汉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长达四百多年,经济非常发达,在战国秦代漆工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把漆工艺进一步推向顶峰!

  汉代文献有大量关于漆工艺繁荣的记载。

《史记·货殖列传》说:

全国各地市场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

《盐铁论·散不足》说:

“今良民文杯画案”、“彩画丹漆”。

漆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汉人崔寔《政论》说:

“农夫掇耒而雕镂”。

广大农民丢下农具,纷纷去当漆工。

所以扬雄说,汉代成都的漆器作坊,“雕镂扣器,百伎千工”,生产规模巨大。

  《盐铁论·散不足》说,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

”人们不仅生前大量使用漆器,死后还要用大量漆器随葬。

漆器是汉墓的主要随葬品,一般墓随葬几件、几十件不等,最多的有一墓千余件。

全国汉墓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根据汉代文献记载,全国最著名的漆器产地有蜀郡、广汉、河内、颍川、南阳、济南、泰山、武都等八个郡、但考古发现,“蕃禺(今广州市)、布山(今广西桂林市)、莒市(今山东省内)、广陵国(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等地,也都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制造中心。

  汉代漆工艺有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

  

(一)西汉初期发明了锥画漆器,西汉中期又在锥画的线条里填金彩,这是后代“戗金”的先声。

  

(二)以前虽然有镶嵌漆器,但嵌料多是单一的,西汉出现了“七宝”、“列宝”、“杂宝”漆器,即是用许多宝贵材料,杂嵌于一器之上,这是后世“百宝嵌”漆器的始祖。

  (三)战国晚期刚刚出现的扣器,在汉代大量流行,并且有金扣、银扣、铜扣等许多品种,风行一时。

  (四)在战国还处于试制阶段的夹纻胎漆器,汉代不仅大量生产,而且技术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在麻布外再裱缯帛,或干脆用缯帛制胎。

这样,漆器表面更加光洁,造型更加美观。

  (五)虽然商代就发明了金箔贴花,但只有到汉代,金、银箔贴花才大量流行,并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六)堆漆是汉代漆器装饰的新创造,它使图像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七)采用了专业分工很细的流水作业的先进生产方法。

一件漆器,一般要经过素工、髹工、上工、黄涂工、画工、工平、清工、造工等八道工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这是汉代漆工艺空前发达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漆工艺的发展也一样,在高峰过去后,必有低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的战争年代,加之瓷器迅速兴起,漆工艺进入了低谷时期。

但即使如此,漆工艺仍然在发展。

  三国漆工艺基本上承袭了汉代的传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

如安徽马鞍山三国东吴朱然墓的犀皮漆耳杯,是前所未有的新工艺。

过去认为犀皮漆器最早不会超过唐代,现在去提前了约六百年。

犀皮的制作方法,是在漆胎上涂上厚厚的高低不平的色漆,干后,再分层涂上各种对比鲜明的色漆,然后打磨,呈现出片去、团花、松鳞等美丽纹理。

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的产物。

这种新工艺,为后代所继承,江苏镇江一座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墓中,发现有犀皮漆器。

  戗金在三国也有所发展。

朱然墓出土的戗金黑漆盒,虽然内容和手法,大体是承袭汉代的,但是,汉代初创的戗金漆器,金线稀疏,而朱然墓的戗金漆盒,金线繁密,流光溢彩,灿烂夺目,有巨大的美学魅力。

考古发现两晋南北朝的漆器,主要有江西南昌市晋墓、山西司马金龙墓和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漆器为其代表。

  两晋南北朝漆器也有新创造,这主要表现在夹纻胎空心大佛像的制造,用氧化铅倾入油中煮沸,然后作画的所谓“密陀绘”,以及斑漆和绿沉漆等。

  夹纻胎空心大佛像是在东汉以后,佛教兴盛的右史条件下出现的。

梁简文帝《为人造丈八夹纻金箔像疏》说:

“某甲久发誓愿,遍为六道四生造夹?

丈八佛僧一躯”,知当时已能造高及层楼的贴金脱胎大佛像。

这种佛像,比铜佛轻便,比泥佛坚固,便于装在车上游行,称之为“行像”。

晋代漆艺雕塑家戴逵,便是一个制造夹纻漆行像的大师,他为南京瓦官寺制作夹?

佛像五躯,被称为“瓦官寺三绝”之一。

六朝时期夹纻空心大佛像的制造,是漆器制造结构上的大突破。

  晋以前的漆器,多以朱、黑色为基调。

从晋朝开始,出现了以暗绿为底色的所谓绿沉漆,其色深沉静穆,使漆器一改旧貌,面目一新。

如梁简文帝有绿沉漆书案,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绿沉漆笔管。

  斑漆是用两种以上色漆交混髹涂,自成斑纹,或单色漆显出深浅不同的斑纹,这应是后来变涂技法的前身。

  以上所说的漆器新工艺,多见于文献记载。

实物则我们寄希望于今后的考古发掘。

  战国至南北朝的漆器装饰艺术,从其内容讲,已逐渐从夏商周三代的神秘、威严、庄重的庙堂,走向人间的现实生活,因此,虽然有虚幻飘渺的天堂神仙世界,但也有人间的现实生活,况且,天堂世界也多是人间现实世界的模拟。

  云气纹是战国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漆器装饰题材。

到汉代,云气纹已成为漆器上压倒一切的装饰内容:

或作主题纹饰,或作非主题纹饰,完全没有云气纹的漆器是很少的。

有的在云中穿插神仙、神兽、神禽等,汉代称作“云气纹”。

云气纹漆画是人们幻想中的仙境,它被描绘得非常神奇美妙,但幻想中的仙境,只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如狩猎、音乐、舞蹈等声面,都充满了人情味,它完全不同夏商周漆画沉重、庄严的艺术风格,而表现出一种轻快的调子,给人以轻盈、飘逸的美感。

  漆器云气纹画延续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隋代还有这种漆器装饰画。

《隋书·礼仪志》:

“画……(车)牙、箱、轼以云气文,云内画以杂兽”。

文通纹,“云气文”就是云气纹。

  从战国时期开始,漆器纹饰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草虫入画,舞蹈、音乐、宴会、狩猎、车骑出行以及人物故事等叙事纹饰,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漆器上,三国朱然墓漆器、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墓漆器和山西北魏司马金龙墓的漆屏风是其代表作品。

  总的说来,生前追求美好生活,死后进入天堂极乐世界,是这一时期漆器装饰的灵魂和主题,它们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或者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四、唐宋元明清  面向自然、面向生活的漆器艺术

  唐至明清,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11年,共1293年。

这是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在这期间,漆工艺仍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之后,隋朝统一了全国,但它只有短短的37年,之后,就出现了长达290年的世界强国——唐代。

隋唐和秦汉的历史是多么相似,都是在长期分裂后出现一个短暂的统一国家,然后就是一个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大国。

前面已经介绍过,汉代漆工艺如日中天,它的灿烂光辉沐浴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同样是世界文明大国的唐代,漆工艺会不会再现辉煌呢?

可异的是,考古工作者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实物资料。

站立于当时世界高峰的唐代文明,虽然各种工艺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唐代漆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反映当时的盛况。

  唐五代漆工艺的主要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用窄长的木片,圈叠胶粘成胎,这是唐五代漆工艺的一项新技术。

这种胎骨,具有不易豁裂,不变形,胎体轻薄,造型丰富的许多优点。

我国最早的圈叠木胎漆器,是在湖北监利唐墓和扬州唐城遗址、宁波和义路遗址唐文化层中发现垢。

  

(二)金银平脱是唐五代漆工艺的一绝。

唐五代的金银平脱,是从汉代金银箔贴花发展而来的。

但唐五代金银平脱用料较厚,镂刻较深,纹饰较细腻,纹样而积也较大,在工艺水平上,比汉代的要高一个档次。

考古发现了许多唐代金银平脱漆器精品,如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银平脱朱漆镜盒、金银平脱天马鸾凤漆背镜、金银平脱镂金丝鸾衔绶带漆背镜,银平脱舞禽花树狩兽神仙纹漆背镜,以及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平脱漆碗等,它们工艺精美,富丽豪华,光彩灿烂,是我国古代金银平脱漆工艺的精尖产品。

  (三)嵌螺钿漆器。

嵌螺钿漆器在西周就已经有了,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到唐五代才渐入佳境。

如河南洛阳、陕县出土的嵌螺钿人物花鸟纹漆背镜、嵌螺钿去龙纹漆背镜,浙江湖州飞英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说法图经函和江苏苏州市瑞光塔出土的五代嵌螺钿花卉纹经箱等,镶嵌技术精湛,刀工娴熟,构图生动,物象清晰,螺钿花纹密布,宛如繁星闪烁,是我国嵌螺钿工艺的代表作品。

  (四)雕漆新工艺。

唐以前的雕漆,是在木胎上先雕,然后上漆,而唐代的雕漆新工艺,则完全不同:

是在胎上髹漆数十层以上,待漆达到一定厚度,再行雕刻。

雕又称剔,如雕红漆,称为剔红。

雕漆除剔红处,还有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和剔犀等不同品种。

但目前尚未发现唐代雕漆实物,只是明代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记载:

“剔红,即雕红漆也……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

明代离唐代相去不太远,髹漆巨匠黄成的话,又讲得明明白白而且很具体,应是亲眼见过唐代雕漆实物的。

  (五)《漆经》问世。

五代以前,漆工艺虽然经过了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却未曾有关于漆工艺专著的出现,直到五代,才有朱遵度的《漆经》问世,可惜此书早已失传,令人惋惜!

  宋元两朝漆工艺,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漆工艺进一步专业化,产生了各种专业性的漆行和店铺。

北宋时的开封,宋元时期的嘉兴、杭州是著名的漆器产地。

宋元漆工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雕漆。

  目前我们能够见到最早的雕漆实物是宋代的。

张应文《清秘藏》记载:

“宋人雕红漆,多以金银为胎,妙在雕法圆熟,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俨然若图画,为绝佳耳。

”说它们“俨然若图画”,是指其所雕景物,有远近层次的纵深处理,这是“画”与“雕”相结合的艺术。

据文献记载,宋代“剔红刀法圆熟,藏锋不露”,与唐代“刀法快利”,锋棱毕露的风格迥然不同。

元代雕漆大盛,尤其是晚期,把雕漆艺术推向顶峰。

  宋元现存的雕漆实物,主要有剔红、剔黑和剔犀。

宋代的剔红和剔黑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世品桂花纹剔红盒和日本收藏的黄地剔红后赤壁赋图盘、朱锦地剔黑赤壁赋盘、楼阁人物堆黑盒、醉翁亭朱锦地剔黑盘是其代表作品。

元代浙江嘉兴雕漆名家辈出,其中张成与杨茂两位巨匠所制的剔红尤负盛名,并有精品流传至今,如张成的“剔红曳杖观瀑图”、“剔红栀子纹圆盘”、“剔红牡丹纹盘”、“剔红花鸟纹盖盒”,杨茂的“剔红花卉纹尊”、“剔红梅花纹圆盘”、“剔红观瀑图八方盘”等,都是传世剔红漆器中的精品。

考古发掘的剔红,有甘肃漳县出土的元代早期剔红龙纹图长方案和上海市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也都是非常精美的作品。

  剔犀是用二色或三色漆相间涂漆,再雕花纹,花纹斜面呈现二色或三色相间的线纹。

雕刻的纹饰有云纹、回纹和卷草纹等,但以云纹多见,故又称“云雕”。

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福建、四川、山西等地的宋、金墓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剔犀,有镜箱、圆盒、方盒、碗、

  六角形奁、扇、执镜盒、菱花形奁等,这些剔犀,已经具备了《髹饰录》所列举的朱面、黑面、紫面,二色、三色漆层更叠,峻深、仰瓦的剔法和云钩花纹等。

它们除两件出北宋墓外,其余均出于南宋墓中,说明剔犀在南宋时期比较流行。

元代剔犀,有雕漆巨匠张成造的剔犀云纹盖盒。

此盒漆色光亮温莹,堆漆极肥,刀法深峻圆润,是宋元剔犀中之最佳品。

  

(二)金漆

  金漆是用金粉作漆器的装饰,主要有戗金和描金等品种。

  戗金始于西汉,至宋元开始进入最佳状态。

1978年江苏武进南宋墓葬出土戗金漆器四件。

1991年江阴夏港宋墓又出一件,均极其精美。

如江阴出土的酣睡江舟图戗金长方形黑漆盒,采用细钩纤?

的技法,运刀流畅,物象之间,一一划丝,金光灿烂。

武进出土的柳塘图戗金朱漆斑纹长方形黑漆盒,除用戗金线条钩勒柳塘景物外,还密钻细斑,填衬朱漆,整个器身布满花纹,不留空地。

宋代戗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元代戗金漆器继续保持很高水平。

嘉兴彭君宝的戗金负有盛誉。

《格古要论》说他“戗山水、人物、亭观、花卉、鸟兽,种种臻妙。

  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又称泥金。

浙江瑞安慧光寺塔出土的北宋早期描金舍利函、描金经函,广东阳江南宋墓出土的描金漆盒是其代表作品。

  (三)螺钿漆器

  据文献记载,宋代螺钿漆器是很发达的。

《西湖游览志》记载:

“马天骥为平江发运使,独献螺钿柳箱百支,理宗为之大喜。

”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有“螺钿桌面屏风十副”的记载。

据现有资料,宋代开始有薄螺钿新工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画《秋庭婴戏图》中的开光螺钿黑漆坐墩,正如王世襄先生指出的,乃是薄螺钿漆器。

但考古发掘和传世的薄螺钿实物罕见。

  元代薄螺钿工艺走向成熟。

1966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二件嵌螺钿漆盘残片,可以看出元代薄螺钿工艺的水平很高。

该盘的螺钿图案,为掩映在祥云、茂树和繁花丛中的三座亭台楼阁。

宫殿的细部,如翘角飞檐,宽敞的回廊,团花形窗户,清晰可见。

该图是用夜光螺精制成薄如蝉翼、长宽仅毫米的螺片,在黑漆盘上点粘而成的。

  明代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货币交易频繁,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漆工艺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生机勃勃。

漆的原料供不应求,促使漆树种植业的大发展,原先盛产漆的长江中上游各省,漆的产量大增,就是长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园,种植漆树千万株,以供需求。

在漆器制造方面,则出现了如明代髹漆巨匠黄成所说的:

“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的漆器繁荣新局面。

清朝是一个长达二百年的中央集权大国,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漆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漆工艺的成就,王世襄先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知文万华”,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漆器品种唐、宋、元时期已基本齐备。

髹漆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随之而来的多种髹饰技法的相互结合和多方变化了”。

真是一语道出真谛!

  

(一)一色漆

  一色漆是我国最原始的髹漆法,也是我国七千年漆工艺使用最多的髹漆法。

一色漆器不仅长盛不衰,到明清时期更加繁荣,如有黑漆、朱漆、黄漆、绿漆、紫漆、褐漆和金色等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能在数千年里为人所喜爱,原因是这种漆器,有它自身优点,有彩漆所没有的独特的魅力:

它们像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那样,给人以素净、典雅和宁静的美感!

  明清的一色漆器,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经过退光和揩光的红色漆器,或红润如珊瑚,或如跳动的火焰;黑色漆器,则或光莹如墨玉,或古色如乌木。

它们以素、雅的特质,傲立于明清繁花似锦的漆器之林!

  

(二)彩绘

  自春秋战国以来,彩绘就是最常用的髹饰技法,但发展到明清两代,彩绘有许多变化和创造性发展。

  明清彩绘有描漆、漆画、描油、描金、描金罩漆和识文描金等多种髹法,其中描金漆器尤其突出,不仅花色甚繁,而且数量很多。

明清彩绘不同于秦汉以来的漆绘,以前的地色单调,一般为朱色和黑色作地色,而明清的地色,除红、黑之外,又有黄、紫、白色,以及锦地。

描金在战国就已经有了,如长沙战国墓中曾发现两块描金雕花版(苓床),但那时极其稀少,经二千年的漫长岁月,至明清才进入佳境,描金漆器大量流行,并且又有新的创造,如有描金罩漆、识文描金等新方法。

  (三)雕漆

  雕漆始于唐,成熟于宋元,到了明清更是多彩多姿。

明代永乐时内府开设了官营的“果园厂”,由元代著名漆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掌理制漆工艺,专门生产各种漆器,但以雕漆最有特色,制作最精美,称为“厂制”。

  明代的雕漆工艺,有风格不同的两种艺术流派,这是由两个地区形成的。

一是元代著名雕漆作者张成、杨茂的故乡,即浙江嘉兴。

果园厂的张德刚、包亮和《髹饰录》的作者黄成,均属这一流派。

这一派的风格是浑厚圆润,讲究磨工。

另一地区是云南,其风格是刀法棱线清楚,不藏锋、不磨熟棱角。

这两个流派,又先后成为明代雕漆的主流,大抵是以嘉靖吸收云南艺人入京后为分界,以前,即永乐、宣德时,剔法以浑厚圆润为主流;以后,即嘉靖、万历时,以锋棱外露的剔法为主流。

这种变化,我们从传世的大量明代雕漆中可以看出来。

前期,即永乐、宣德时期,雕漆题材十分广泛,花卉有水仙、牡丹、海棠、玉兰、杏花、牵牛、梅花、竹、菊花、茶花、石榴、莲花、芙蓉、葡萄、桂花等,动物有芦雁、狮球、龙、凤、孔雀、锦鸡、喜鹊、晴蜓、牧牛、燕子等,此外还有山水、人物等题材。

后期,即嘉靖、万历时期,多用情节性题材。

如聚宝盆、龙舟竞渡、货郎图、双龙捧寿、龙捧乾坤等,大抵前期不刻锦地,宣德以后,多刻锦纹为地。

  清代雕漆,仍继承明代后期剔法,即运刀如笔,显示出锋棱美。

但清代的雕漆,与明代有显著不同之处:

明代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花纹庄重浑厚,清代则较为繁缛纤巧;明代一般为木胎,清代则兼作其它胎质,并且与其它工艺结合,如镶上鎏金铜饰件、珐琅、镌玉、雕牙等。

  清代雕漆,在乾隆年间有大的发展,这时的技艺,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超越了前朝。

但自清中期以后,则过于纤巧,流于繁琐,艺术风格日趋衰落。

  (四)填漆和戗金

  《髹饰录》的“填嵌第七”首先说到的是“填漆”。

填漆的做法,是在漆器上雕刻阴纹,在刻阴纹处填以彩漆。

填漆有两种作法:

一种是如《帝京景物略》所载:

“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即磨显填漆。

另一种是镂嵌填漆。

戗金则是在阴刻线纹内填金,与填漆有相似之处。

但在《髹饰录》中是归入“戗划”类中的。

明清两代,多在填漆器上加戗金,这种髹法,《髹饰录》将它归入“斑斓”类,叫做“戗金细钩填漆”。

  (五)螺钿和百宝嵌

  螺钿有硬螺钿和软螺钿之分。

硬螺钿即厚片螺钿,多用于大型家具,远观粗犷醒目;软螺钿即薄片螺钿,今称甸螺,做工极其精细。

也有用螺片捣成甸沙,洒贴漆器上的。

杨明说:

“壳色有青、黄、赤、白也。

沙者壳屑,分粗、中、细,或为树下苔藓,或为石面皴文,或为汀上细沙。

  硬螺钿与软螺钿同同时流行于明清两朝,但软螺钿的发展更大,并且推向了螺扣漆器的顶峰。

明代著名嵌螺钿工匠江千里,就是站立于顶峰的巨匠。

他是扬州人,号秋水,他作的嵌螺钿漆器,天下有名,称“江千里式”。

他与著名画家查士标处于同一个时代,当时有“怀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誉。

  百宝嵌在西汉就有了它的萌芽,不过那时文献记载的“杂宝”、“七宝”、“列宝”漆器,经考古发掘的西汉漆器核实,一器最多不超过七八种珍贵的镶嵌材料,还不能算作真正的百宝嵌。

经过一千多年,萌芽长成了大树,真正的百宝嵌漆器出现了。

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记载说:

“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

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

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密腊、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

大而屏风桌、椅、窗?

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

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

乾隆中有王国琛、卢映之辈,精于此技。

今映之孙葵生亦能之。

  (六)髹漆工艺之经典:

《髹饰录》

  我国是发明漆器的国家,有七千年制造漆器的光辉历史。

在这七千年里,成千上万的历代能工巧匠,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漆器作品,但数千年制造漆器的宝贵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靠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直到五代,才有朱遵度加以总结,写成《漆经》,可惜此书早已失传。

到了明代,漆器“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漆工艺再次进入高峰时期。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漆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诞生了。

这是中国漆工艺只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这部著作虽然主要是对唐宋以来漆工艺的总结,但唐至明的髹漆经验和技术,却是以前一代一代积聚起来的。

因此,它应是中华六千多年髹漆工艺的总结。

  《髹饰录》至今天,应是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髹饰录》的诞生,这是最重要的。

作者是安徽新安平沙的黄成,号大成,是明代的著名漆艺专家,于明末写成此书。

全书共分乾、坤两集,分利用、楷法、质色、纹?

、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斑斓、复饰、纹间、裹衣、单素、质法、尚古等十八章。

内容涉及髹漆历史、原料、工具、工艺技法、品种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