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471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docx

公共版权外科枢要

外科枢要

(明)薛己

属性:

往余少时,获交于立斋薛先生,尝与余通书,所手钞笥袭者亡算,时时窃好之,弗置也。

嘉所为诸疡书甚具。

凡病癃肿、痈疽、挛、疠,经先生延医,亡不立已。

然卒因疡死,故人多訾先生,以为执泥补法,不知合变,嗟乎!

冤哉其言之也。

始余识先生时,妇病肿疡濒死,先生竟活之,语在医案中。

当是时,诸医抱药囊环立,咸愕吐舌,不敢出一语,而先生率意信手,日剂一二,不动声色,坐而收功,如充国金城之兵,方略豫定,其正翕张,动中成算,即是以例。

先生之医,殆所谓神解者,而世乃以执泥訾之,岂非贵耳贱目者众邪!

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必若所云,是越人至今存,而轩、岐不古也,嘻!

亦矣。

昔扬子云作《太玄法言》,桓谭以为必传,且谓世人亲见子云,故轻其书。

当时博闻如刘歆,亦恐后人用覆酱瓿。

然则世之所为訾先生,亡乃类是也乎。

乃余则以为医顾业精否耳。

业诚精矣,当必有排众说而独是之者,一时知不知亡论也。

先生没诸版刻,渐次流散,余悉为购得之。

而先生从子师颜,复手《外科枢要》一编示余,盖不独补诸刻之所未备而立,凡举要深,足为疡家指南,因属雠订并刻之。

余固亲见先生者,方愧不能为先生之桓谭,而师颜之克世家学,则刘歆之虑吾知其免矣。

夫先生诸他著作,世多有其书,不论所为,序本枢要论所隆庆辛未夏五既望,李沈启原道卿撰。

卷一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

(一)

属性:

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

其主表症,或为风,或为虚。

浮大而散者,心也。

浮而短涩者,肺也。

浮而数者,热也。

而反恶寒者,疮疽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按举之则泛泛然满三部,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

其主血实积热疮肿。

论曰∶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

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

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

若自利者,不可救也。

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滑也。

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脉也。

疮疽之病,脓未溃者,宜内消也。

脓溃之后,宜托里也。

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数也。

若浮而数则表热,沉而数则里热也。

又曰∶诸数为热。

仲景云∶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

又云∶肺脉俱数,则生疮也。

诊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散。

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无里,疮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诊其脉,洪滑粗散者难治,以其正气虚,邪气实也。

又曰∶肢体沉重,肺脉大则毙,谓浮散者也。

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余也。

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

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皆愈,谓之长者,则易治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或为失血。

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故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

若瘰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

经曰∶邪气胜则实。

久病虚人,得此最忌。

疮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

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切绳而转动,以此为异。

春脉浮弦而平,不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

疮疽论曰∶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

凡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

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

《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

诸病脉短者,皆难治。

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蛛丝而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细而微,其正亡阳衰也。

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值者,里虚而欲变症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

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

疮肿溃后,脉微而匀,举自瘥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

其状似缓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之则正气虚惫。

疮肿得之,溃后自痊也。

缓脉之诊,按之似迟,而稍于迟。

仲景云∶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涩,阴阳同等,谓之长缓。

脉见长缓,百疾自瘳。

凡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易愈,以其脉病相应,是有胃气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脏也。

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

伏脉之诊,比沉不同,伏于筋下,推筋而后见。

与沉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极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

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

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则如帛在水中,极软而沉细,亦谓之软,其主胃气弱。

疮肿得之,宜补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微而似有。

仲景云∶微弱之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

大抵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去数,来时一止而复来。

仲景云∶阳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下之则和。

疮肿脉促,亦宜下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

仲景云∶阴盛则结。

经曰∶促结则生,代代脉之诊,其止有常数而不忒,如十动一止,虽数十次皆见于十动之后;如二十动一止十次皆见于二十动之后。

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

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者是也。

《脉经》曰∶阴阳相搏,故谓之动。

动于阳,则阳气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谨按∶脉者,人身之造化,病机之外见,医家之准绳,不可不精究而熟察。

至于太溪、冲阳,又为诊法之要,生死之机也。

故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

是气者,人之根本。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难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

是脉有根本,人有元气也。

夫人受气于谷,乃传于脏腑,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周流一身,昼夜各有常度,其不相应者病也。

病至于甚,脉道乃乖抑。

尝治雀啄屋漏之类,若因药饵克伐所致,急用参、、归、术、姜、附之剂,多有复生者,不可遂弃而不治也。

卷一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

(二)

属性:

疮疡之症,有五善,有七恶。

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

夫善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便利调匀,脓溃肿消,水鲜不臭,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体气和平是也,此属腑症,病微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

恶者∶乃五脏亏损之症,多因元气虚弱,或因脓水出多,气血亏损;或因汗下失宜,荣卫消铄;或因寒凉克伐,气血不足;或因峻厉之剂,胃气受伤;以致真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

不可因其恶,遂弃而不治。

若大渴发热,或泄泻淋闭者,邪火内淫,一恶也,竹叶黄汤。

气血俱虚,八珍汤,加黄、麦门、五味、山茱萸;如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煎服。

脓血既泄,肿毒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盛,二恶也,人参黄汤;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

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三恶也,六味丸料加炒山栀、麦门、五味;如不应,用八珍汤加炒山栀、麦门、五味。

喘粗气短,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

心火刑克肺金,人参平肺散。

阴火伤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

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者,胃气虚弱,六恶也,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如不应,急加附子。

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者,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更不应,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炮姜。

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症,急用托里温中汤,复用六君子汤加附子,或加姜、桂温补。

此七恶之治法者也。

此外更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急;或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血气虚极,传变之恶症也。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肠鸣,饮食而入,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症也。

若有汗而不恶寒,或无汗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劲强,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症也,急用参、、归、术、附子救之,间有可生者。

大抵虚中见恶症者,难治。

实症无恶候者,易治。

宋时齐院令虽尝纂其状,而未具其因。

皇明陶节庵,虽各立一方,亦简而未悉,余故补其缺云。

卷一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属性:

疮疡之作,皆由膏粱浓味,醇酒炙爆,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伤而为患。

当审其经络受证,标本缓急以治之。

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又虚者,必先于治本,而兼以治标。

大要肿高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之则易。

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

不肿不痛,或漫肿黯黑不溃者,元气虚甚,治之尤难者也。

主治之法,若肿高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里消毒散。

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

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汤。

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肉桂。

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四君加芍药、木香。

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

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

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

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

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

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

欲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

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

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肉桂。

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

热渴淋秘,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

喘嗽淋秘,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当先补胃气,或疑参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补不偿所损。

又有泥于气质素实,或有痰,不服补剂者,多致有误。

殊不知疮疡之作,缘阴阳亏损,其脓既泄,气血愈虚,岂有不宜补者哉!

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症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

卷一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属性:

疮疡之症,毒瓦斯已成者,宜用托里以速其脓。

脓成者,当验其生熟深浅而针之。

若肿高而软按方痛者,脓深也。

按之而不复起者,脓未成也。

按之而复起者,脓已成也。

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又难成。

若脓熟而不针,腐溃益深,疮口难敛。

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血反泄。

若疮浅而针深,内脓虽出,良肉受伤。

若元气虚弱,必先补而后针,其脓一出,诸症自退。

若脓出而反痛,或烦躁呕逆,皆由胃气亏损,宜急补之。

若背疮热毒炽盛,中央肉黯,内用托里,壮其脾胃;外用乌金膏,涂于黯处,其赤处渐高,黯处渐低,至六七日间,赤黯分界,自有裂纹,如刀划然,黯肉渐溃矣,当用针利剪,徐徐去之,须使不知疼痛,不见鲜血为妙。

虽有裂纹,脓未流利,及脓水虽出而仍痛者,皆未通于内,并用针于纹中引之。

患于背胛之间,肉腐脓出,肿痛仍作,此内有毒筋间隔脓未通耳,尤宜引之。

若元气虚弱,误服克伐,患处不痛,或肉将死,急温补脾胃,亦有生者。

后须纯补之药,庶可收敛。

若妄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无所根据附,气血愈虚,元气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乎?

卷一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属性:

疮疡作呕,不可泥于毒瓦斯内攻,而概用败毒等药。

如热甚痛,邪气实也,仙方活命饮解之。

作脓痛,胃气虚也,托里消毒散补之。

脓熟胀痛,气血虚也,先用托里散,后用针以泄食而呕者,托里益中汤。

中虚寒淫而呕者,托里温中汤。

肝木乘脾土而呕者,托里抑青汤。

胃脘停痰而呕者,托里清中汤。

脾虚自病而呕者,托里益黄汤。

郁结伤脾而呕者,托里越鞠汤。

若不详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药,则肿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矣。

丹溪虽曰∶肿疡时呕,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

溃疡时呕,当作阴虚补之。

殊不知此大概言之耳,即《内经》诸痛痒疮,皆属心火之意。

况今之热毒内攻而呕者寡,脾胃虚寒而呕者多,岂可执前圣之言,而药今治验进士张德泓背疽,微肿微赤,饮食少思,余用六君等药,脓成而溃;再用大补阳气之类,肉胃气虚惫,非疮毒也。

彼云∶果因侵晨登厕,闻秽气始作,信夫,先生胃虚之说也。

用托补一男子腹患痈,肿硬不溃,乃阳气虚弱;呕吐少食,乃胃气虚寒;法当温补脾胃。

假如肿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犹当助胃壮气。

彼不信,仍服攻伐药,而果殁。

卷一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属性:

仲景先生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

东垣先生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荣卫三法。

用之得宜,厥疾瘳矣。

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肿作痛,便利调和,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

元戎云∶荣卫充满,抑遏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盛热之气。

荣卫虚弱壅滞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

又东垣先生云∶疮疡虽面赤伏热,不得攻里,里虚则下利。

仲景先生云∶疮家虽身体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发痉。

苟不详审,妄为汗下,以致血气亏损,毒反延陷,少壮者难以溃敛,老弱者多致不救。

治验给事钱南郭,患腹痈已成,余用托里之药,渐起发,彼惑于众论,用行气破血,以图内消。

形体甚倦,饮食益少,患处顿陷,色黯坚硬,按之不痛,余用大补之剂,色赤肿起,脓熟针之;再用托里,肿硬渐消而愈。

一男子腹内作痛,腹外微肿,或用药汗之,外无形色,脉数无力,此元气亏损,毒不能外起。

遂与参、、归、术之类,数剂渐发于外;又数剂脓成,而欲针之;惑于人言,用大黄、白芷、穿山甲之类,引脓从便出,以致水泻不止,患处平陷,自汗盗汗,发热作渴不食,仍用前药加半夏、陈皮、姜、桂四剂,形气渐复;又数剂,针去其脓;仍用补剂,喜年幼未婚

卷一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属性:

《内经》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

又云∶形伤痛,气伤肿。

此则脏腑不和,疮发于外也。

明矣!

涂贴寒凉,岂能调和脏腑,宣通气血耶。

设使肿痛热渴,脉滑数而有力,属纯阳,宜内用济阴丹,外用益阳散,则热毒自解,瘀滞自散。

若似肿非肿,似痛非痛,似溃不溃,似赤不赤,脉洪数而无力,属半阳半阴,宜内用冲和汤,外用阴阳散,则气血自和,瘀滞自消。

若微肿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坚硬不溃,脉洪大,按之微细软弱,属纯阴,宜内服回阳汤,外敷抑阴散,则脾胃自健,阳气自回。

丹溪先生云∶敷贴之剂,应酬轻小热症耳,若不辨其阴症阳症之所由分,而妄敷寒凉之剂,迷塞腠理,凝滞气血,毒反内攻而肉反死矣。

况运气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肉得寒而不溃,新肉得寒而不生治验阁老翟石门子,耳下作痛,内服外敷,皆寒凉败毒,更加肿痛,项间肿硬,肉色如故,内连胸。

余适考满到京,邀视之。

虽肿坚而脉滑数,此脓内溃也,虽足三阳,热毒之症,为寒凉凝结,不能外溃,先用六君子、补中益气各二剂,谓补脾胃,升发阳气,患处亦软,针出瘀脓甚多,仍服至数剂而愈。

地官李北川腿患痈,内外用败毒寒凉,因痛极,刺出瘀脓,方知为痈。

疮口开张,肉紫冷陷,外无肿势,此阳气虚寒而不能收敛,用豆豉饼、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饮食进而患处暖;再以十全大补汤,元气复而疮口愈。

一男子腿肿一块,经年不消,饮食少思,强食则胀,或作泻,日渐消瘦,两尺脉微细,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以八味丸治之,饮食渐进,肿患亦消。

卷一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属性:

疮疡之作,由六淫七情所伤。

其痛疏也,因气血凝滞所致。

假如热毒在内,便秘而作痛者,内疏黄连汤导之。

热毒炽盛,肿而作痛者,黄连解毒散治之。

不应,仙方活命饮解之。

瘀血凝滞而作痛者,乳香定痛散和之。

作脓而痛者,托里消毒散排之。

脓胀而痛者,针之。

脓溃而痛者补之。

若因气虚而痛,四君加归、。

血虚而痛,四物加参、。

肾虚而痛,六味地黄丸。

口干作渴,小便频数者,加减八味丸。

此皆止痛之法也。

丹溪先生云∶脓出而反痛,此为虚也,宜补之。

秽气所触者,和解之。

风寒所逼者,温散之。

若泥用乳、没,斯执治验鸿胪苏龙溪,小腹内肿胀作痛,大小便秘结,作渴饮冷,脉洪数而实,用黄连解毒二剂,肿痛顿止,二便调和,用活命饮而全愈。

一儒者臀患痈,肿痛甚,用活命饮、隔蒜灸而消。

后因饮食劳倦,肿痛恶寒,发热头疼,用补中益气汤,频用葱熨法,两月余而消。

一妇人胁下作痛,色赤寒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以清肝火而愈。

但经行之后,患胆草、芎、归主之。

若久而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为主。

若兼气郁伤脾而患,间以归脾汤。

若朝凉暮热,饮食少思,须以逍遥散为主。

卷一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属性:

夫肌肉者,脾胃之所主。

收敛者,气血之所使。

但当纯补脾胃,不宜泛敷生肌之剂。

夫疮不生肌而色赤甚者,血热也,四物加山栀、连翘。

色白而无神者,气虚也,四君加当归、黄。

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

脓水清稀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

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

烦热作渴,饮食如常,胃火也,竹叶黄汤;不应,竹叶石膏汤。

热渴而小便频数,肾水虚也,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

若败肉去后,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气也,但用四君子汤以培补之,则不日而敛。

若妄用生肌之药,余毒未尽,而反益甚耳。

殊不知疮疡之作,由胃气不调;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荣养。

东垣先生云∶胃乃生发之源,为人身之本。

丹溪先生亦谓∶治疮疡,当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

诚哉是言也,可不慎欤。

治验银台郑敬斋腿患痈,疮口不敛。

余考绩到京,请治者,皆用十宣散之类。

云旬日收敛,至今未脾胃,不数日而疮敛矣。

昆庠王子大背患疽,年余疮口少许不敛。

色黯陷下,面色痿黄,形气怯弱,脉浮缓而涩,此脾肺气虚也,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少许,数剂而元气渐复;却去附子,又三十余剂全愈,

卷一

论疮疡去腐肉(十)

属性:

疮疡之症,脓成者,当辨其生熟浅深。

肉死者,当验其腐溃连脱。

丹溪先生云∶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为主,使根本坚固,而行经活血佐之,令其内消。

余尝治脉症虚弱者,用托里之药,则气血壮而肉不死。

脉证实热者,用清热之剂,则毒瓦斯退而肉自生。

凡疮聚于筋何死肉之有。

若不大痛,或不痛,或不赤,或内脓不溃,或外肉不腐,乃气血虚弱,宜用桑枝灸及十全大补加姜、桂,壮其阳气,则四畔即消,疮头即腐,其毒自解,又何待于针割!

若脾胃虚弱,饮食少思,用六君倍加白术,壮其荣气,则肌肉受毒者自活,已死者自溃,已溃者自敛。

若初起,或因克伐,或犯房事,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阳气脱陷,变为阴症,急用参附汤,温补回阳,亦有可生。

治验吴庠史邦直之内,仲夏患背疽,死肉不溃,发热痛甚,作呕少食,口干饮汤,脉洪大,按之如无,此内真寒而外假热,当舍时从症,先用六君加炮姜、肉桂,四剂饮食顿进,诸症顿退;复用十全大补汤仍加姜,桂之类,五十余剂而死肉溃;又五十余剂而新肉生。

斯人气血充盛,而疮易起易敛,使医者逆知,预为托里,必无此患。

卷一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属性:

疮疡之症,当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

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疏通之。

肿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

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

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而不溃者,气血虚甚也,峻补之。

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

若泥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

七恶之症蜂起,多致不救。

丹溪先生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宁无孟浪之非。

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虚虚之失,治者审之。

治验一男子不慎房劳,背胛肿高三寸许,阔径尺余,自汗盗汗,内热发热,口干饮汤,脉浮大,按之弱涩,此精虚气节为患,用十全大补加麦门、五味、山茱、山药,四剂诸症悉退。

因余他往,别用流气饮一剂,虚症悉具,肿硬如石,余仍以前药,六剂而愈。

一儒者背肿一块,按之则软,肉色如故,饮食如常,劳则吐痰体倦,此脾气虚而痰滞,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少加羌活,外用阴阳散,以姜汁调搽而消。

后因劳,头晕作呕,仍以前药去羌活加生姜、蔓荆子而愈。

昆庠马进伯母,左胛连胁作痛,遣人索治。

余意此郁怒伤肝脾,用六君加桔梗、枳壳、柴胡、升麻。

彼别用疮药益甚,始请治。

其脉右关弦长,按之软弱,左关弦洪,按之涩滞,乃脾土不及,肝木太过。

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也,遂用前药四剂,脉症悉退;再加芎、归全愈。

此等症,误用行气败毒,破血导痰,以致不起者多矣。

卷一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属性:

针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尻神,逐日人神。

而其穴有禁针禁灸之论,犯之者,其病难瘳,理固然也。

但疮疡气血已伤,肌肉已坏,宜迎而夺之,顺而取之,非平人针灸之比,何忌之有。

《外科精义》云∶疮疡之症,毒瓦斯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反攻于内,内既消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

危恶之发于致命之所,祸在反掌。

腹痈囊痈,二便不通,胸腹胀闷,唇疔喉痹,咽喉肿塞,其祸尤速,患者审之。

卷一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属性:

疮疡阳气脱陷,或因克伐之剂,或因脓血大泄,或因吐泻之后,或因误而入房。

若发热头痛,小便淋涩,或滑数便血,目赤烦喘,自汗发热,气短头晕,体倦热渴,意欲饮水投水,恶寒憎寒,身热恶衣,扬手掷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张,掷声不绝,此无根虚火之假热症。

若畏寒头痛,咳逆呕吐,耳目蒙,小便遗难,泻利肠鸣,里急腹痛,玉茎短缩,冷汗时出,牙齿浮痛,肢体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咬舌啮唇,舌根强硬,此阳气脱陷之真寒症。

皆勿论其脉,勿论其疮,但见一二,急用参附汤补之,多有复生者。

大凡溃后劳役,元气亏损,或梦遗精脱,或滑数便血,或外邪乘之,或误用寒凉,气血脱陷而致斯症,治以前药,亦有复治验内翰杨皋湖,孟夏患背疽,服克伐之剂,二旬余矣,漫肿坚硬,重如负石,隔蒜灸五十余壮食;仍用前药,作大剂,加附子、姜、桂;又不应,遂以参、各一斤,归、术、陈皮各半斤,附子一两,煎服三日而尽,流涎顿止,腐肉顿溃,饮食顿进;再用姜、桂等药托里健脾,腐脱而疮愈矣。

少参史南湖之内,夏患疽,不起发,脉大而无力,发热作渴,自汗盗汗,用参、大补之剂术、当归、茯苓、陈皮,计斤许,加附子五钱,水煎二钟作一服,诸症顿退,脉息顿复。

翌日疮起而溃,仍用前药四剂后,日用托里药,调理两月余而消。

逊妇卧床十三年矣,嘉靖癸卯遭回禄,益加忧郁,甲辰三月,右肩下发一块,肿如瓯中赤外白,先用凉药一剂,不解,次用十宣散四剂,加痛略红。

迎徐南楼视之,连投参、、丁、桂、防、芷之剂,脓溃。

徐云∶无恙矣。

辞后,眩晕呕逆,恶寒战栗,项陷脓清。

偶检翁《外科发挥》,至发背门云∶若初起一头如黍,不肿不赤,烦躁便秘,四五日间,生头不计其数,疮口各如含一粟,名曰“莲房发”云云。

始骇为恶症,治法虽详,不谙于行,迎翁至诊云∶辛凉解散,气血两虚者忌之,连投参、、归、术、地黄、姜、附大剂,肿高脓稠,兼衽乌金膏。

数日果腐落筋如脂膜者数片,人参每服加至八钱,日进二服,逾两月平复。

立斋翁术之渊薮,他医孰能知之!

病妇非翁,必误入鬼录矣。

谨附此以告后人,毋为时医之误,当知翁术之奇,布在方策,德泽普济,与天地同悠久矣。

晚生陈逊顿首识。

卷一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属性:

疮疡发热烦躁,或出血过多,或溃脓大泄,或汗多亡阳,或下多亡阴,以致阴血耗散,阳无所根据,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

若发热无寐,血虚也,用圣愈汤。

兼汗不止,气虚也,急用独参汤。

发热烦躁,肉筋惕,气血虚也,用八珍汤。

大渴面赤,脉洪大而虚,阴虚发热也,用当归补血汤。

肢体微热,烦燥面赤,脉沉而微,阴盛发躁也,用四君加姜、附。

东垣云∶昼发热而夜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安静而夜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如昼夜俱发热者,重阳无阴也,当峻补其阴。

故王太仆云∶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治其心;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故心盛则生热,肾盛则生寒,肾虚则寒动于中,心虚则热收于内。

又热不胜寒,是无火也。

寒不胜热,是无水也。

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无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弱。

治者当深味之。

治验操江都宪伍松月背疮愈后,大热,误为热火,用苦寒药一钟,寒热益甚,欲冷水浴身,脉浮大,按之全无。

余曰∶此阳气虚浮于肌表,无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剂,即愈。

春元沈震川之内,暑月面生痤疖,乘凉入风,面目浮肿。

越二日,左臂肿痛,瘾疹如丹,背胁髀股等处,发肿块三四,肉色不红,痛甚昼夜呼号,寒热往来,饮食不思,服活命饮,及行气败毒之剂。

其势愈炽,肝脉浮涩,脾脉弦弱,此属二经荣气不行,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