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69242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 语文试题.docx

北京二中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

北京二中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2.请将卷Ⅰ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本卷卷面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落笔/落照剥削/瘦削不堪靡靡之音/风靡一时

B.刹那/古刹累赘/果实累累强弩之末/强人所难

C.佣工/佣金攒射/万头攒动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D.殷红/殷切绰约/绰绰有余擢发难数/数典忘祖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竣工计日成功声名鹊起

B.谩骂眷顾精兵减政销声匿迹

C.揣摹决择厉行节约一切就序

D.弩钝针灸暄宾夺主不厌其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

和消费时尚。

②你给我一下,我就要和他商量件事。

③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我的心中就泛起一种的感觉。

A.理念引荐冷清B.理想引荐清冷

C.理想引见冷清D.理念引见清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家乡,阔别了20年,家乡现在是一片繁荣,和过去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

B.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点燃了他重读《庄子》的兴趣,他马上找出《庄子》来读,孰料一读就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

C.兄弟俩决定一刀两断,彼此不再来往,但心里不免有些藕断丝连。

D.我们有不少文化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文化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涸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窗口服务商精选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B.不仅海内外游客在天府广场可以感受到巴蜀神韵,还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C.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加快制定国家气候战略与中国以及世界气候日益变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有关。

D.日前,本市将陆续向全市所有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免费换发《综合社会保险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

姿仪瑰秀,有器识。

历右司员外郎。

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

“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

”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吏白“不可”,答曰:

“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

”如期而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

俄为同州刺史。

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

明日,谓宰相曰:

“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

”李簿、裴珀谢,因言:

“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

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

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

左右曰:

“中丞也。

”对曰:

“夜不可辨。

”乃还。

明日,擢守者为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

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

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不覆讯而贬。

元膺曰:

“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

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

”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

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或上言:

“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

”帝不听,并三州罢之。

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

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

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

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

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

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

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

入拜吏部侍郎。

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

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注:

趫悍:

勇猛强悍。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姿仪瑰秀,有器识器:

才能。

B.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情:

遗憾

C.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昧:

愚昧。

D.请遣御史按问按:

审查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如期而至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①请明枉直,以显褒惩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C.①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②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适,无益于俗D.①或上言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8.下列语句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囚)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B.(元膺)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C.历(任)右司员外郎。

D.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之)卫宫城,诏可。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贼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辨认不清身份,不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解了二人的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

第Ⅱ卷(共10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

11.阅读下面古文,用斜线(/)为划横线的语句断句。

(5分)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

“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

“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

杜牧①

淮阳多①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

①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淮阳,指西汉汲黯。

汲黯因刚直敢言,多次被外放。

在出任东海太宗时,虽卧病不视事,而能大治。

后又拜为淮阳太守。

(1)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苏诗以柳青衬梨白,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了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B.苏诗描写东栏梨花盛开的景象,没有丝毫颓废伤感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

C.杜诗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诗人由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

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谴,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

D.杜诗前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插入写景,诗人独斟独饮,但并不能释忧解愁。

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

E.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都运用了借代,苏诗的“惆怅东栏一株雪”一句,以白雪代梨花。

杜诗“砌下梨花一堆雪”一句,以梨花代白雪。

(2)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两首诗的结尾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13.在横线上填写诗文的原句(12分)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钉头磷磷,。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6),池鱼思故渊。

(7),使我不得开心颜!

(8),磐石无转移。

(9)扪参历井仰胁息,。

(10)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1)天姥连天向天横,。

(12)故木受绳则直,。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历者,活动的书本。

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

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

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得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

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③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么?

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

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

文言谓之好利。

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

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

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

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

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

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④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

古人说:

“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

退一步说,以名为利。

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

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

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⑤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

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

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⑥现在有一种情形,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人人皱眉头痛,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⑦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

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

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

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

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

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

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

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文字确也帮不少忙。

⑧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

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

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14.“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说明“动机”“环境”“空气”各指什么。

(每问2分,共6分)

“动机”

“环境”

“空气”

15.“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分)

16.第6段说,国文程度低落,别字广泛流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和”,理由是什么?

(4分)

 

17.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作者一开始就加以引用,是为了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文章的针对性。

B.“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纪晓岚虽然刻薄,但今天我们更刻薄。

C.“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这句话的意思是,纪晓岚认为有名为利两条船,作者认为只有一条船,就是为名。

这揭示了当时人虚伪的心态,与今人“一味好利”作对比。

D.作者主张信照科举的办法建立一种制度,使官位利禄都要通过读书的途径获取,从而造成读书的风气。

E.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8.下面是“有力的话”的比喻句,依照这两个比喻句,另写两个“亲切的话”的比喻句。

(4分)

这几句话,好像枪膛里射出一排子弹,使他心灵受到猛烈叩击。

这几句话,好像落在身旁的重磅炸弹,使他的头脑受到剧烈震动。

19.注意下列句子间用语的逻辑性,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也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

②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止的世界趋势

③而在许多最需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

④长期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时,开始应我们的学生要求打算用英语

⑤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各民族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呢?

⑥但法国大使馆坚持要他用法语。

因为他是法国人

六、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痕迹

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要求:

①请以“痕迹”为话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20081212

2.

3.C(昧:

冒着。

昧死:

冒死,古时臣下上书多用此语,以表示敬畏的意思)

4.A(两句中的“而”均是连词,第一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第二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B项两句中的“以”均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广以便”C项两句中的“虽”均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使”D项两句中的“或”都是不定代词,“有人”、“有的人”)

5.D(①④⑥均与“正直无私”无关。

②③⑤句均能表现他“正直无私”,结合分组情况,答案选D)

6.C(“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侍,王遂做了邓州刺史”的不是吕元膺,而是朝廷,吕元膺只是反对朝廷这种无原则的做法)

参考译文: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县人。

形貌瑰伟,姿容秀丽,有才能有见识。

历任右司员外郎。

外调为蕲州刺史,曾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

“父母在堂,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探望,以此为遗憾。

”说完伤心落泪,元膺也很伤心,全部打开了刑具放他们回家,并且告诉了他们归还的日期。

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

“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

”囚犯们果然如期返回。

从此强盗们受到感动,深感愧疚,都离开了蕲州。

元和年间,经多次升迁做了给事中。

不久又外放为同州刺史。

辞行的时候,皇帝趁机询问政事,他的回答详细明畅。

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

“元膺一身正气,敢说真话,应该留在我身边,为什么外放他呢?

”李簿、裴珀谢罪说:

“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

臣等冒死请求留下元膺在身边侍奉皇帝。

”不久,兼任皇太子侍读,进封御史中丞。

被授予鄂岳观察使。

曾经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不许他登城。

他身边的人说:

“这是中丞大人。

”守城人答道:

“夜间辩认不清。

”元膺就回去了。

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

调到京城做尚书左丞。

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关系不和,朝廷就调孟阳任散骑常侍,王遂任邓州刺史,诏书中并没有指出谁是谁非。

元膺呈上那道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来显示朝廷惩恶扬善。

江西观察使裴堪审查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一案,没经审讯就将李将顺降职。

元膺说:

“观察使弹劾部刺史,不加审讯,即使他的罪行当诛,也不能成为天下执法的典范。

”请求朝廷派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吕元膺被选拜东都留守。

按照惯例,留守将被赐给旗甲仪仗,轮到元膺做了东都留守,却免了这一规矩。

有人上书说:

“朝廷正用兵讨伐淮西,东都邻近惟西,减少他的仪仗就会有损他的威望,请求和华州、汝州、寿州的仪仗一样。

”皇帝不许,连同三州的仪仗也一同免除了。

留守不赐给旗甲仪仗,从这时开始。

东都有李师道留下的官邸,邸兵和山棚人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元膺擒获了他们。

当初,叛乱发生时,东都人人恐慌,守兵势弱不足仰仗,元膺坐在城门指挥分派,神态安闲自若,人们赖以安定下来。

东畿西南通邓州、虢州,川深谷旷,多麋鹿,人们以射猎为业却不从事生产,迁徙不定,都矫健勇悍善于格斗,号称“山棚”。

权德舆任东都留守时,想笼络他们,没能实现,至此元膺招募他们为山河子弟,让他们保卫宫城,皇上下诏许可。

改任河中节度使。

当时方镇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监军和来往办事的宦官,无不敬畏。

进京做吏部侍郎。

(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

因病改任太子宾客。

为官始终没有过失。

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

13.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钉头磷磷,。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