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413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浙江省嘉兴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遇到懂行且对他道行啧啧称赏的,老谈就会喜不自禁,当场开一堂扬扬洒洒的篆.(zhuàn)刻课。

喜欢而缺钱的穷学生,期期艾艾..(ài)地舍不得走,老谈见状,爽快对折,半卖半送。

B.蓦.(mò)地,叮叮淙淙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千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填满了似的充盈.(yín)而富足。

C.汉柏劫后余生,仅存一脉生机。

那些受尽岁月盘剥(bō),变得赤裸裸的枝丫,依然苍劲.(jìng)有力地直指天穹,它质问的姿态,显然不是针对曾经的风霜和雨雪,而是生命本身。

D.鼻腔深处强烈地一酸,喉头处像硬硬地埂.(gěng)了一个什么硬物,他觉得自己的泪水带着一股温热迅疾地流下来了,他连忙转过头,有些踉跄.(qiàng)地疾疾地走了过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

全球人工智能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国外企业都比XX起步早,尽管..是在国内,包括华为在内的本土企业也实力不凡。

【甲】XX到底能否如李彦宏所愿,凭借人工智能获得重生,起码现在大家还是有疑虑的,这一点从XX每况愈下的市值可见一斑....。

【乙】XX正处于新旧交替、青黄不接....之时,李彦宏肩上的担子确实很重。

中国有句话叫,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也愿意相信XX这头大象只要找对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终究可以逆风起舞。

但是我想,除了顶住压力找办法之外,李彦宏也得吸取教训,不要重复XX的老套路,也不要幻想以旧模式征服新时代。

【丙】李彦宏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强调技术,不断给大家灌输XX技术多么厉害,人工智能的未来多么美好,甚至还认定..中国人不重视隐私,其实李彦宏更应该关注的是人性,因为只有这样,强大的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才不会变成坑人的工具。

李彦宏应该明白,只有具备以人为本思想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尊敬。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B.可见一斑C.青黄不接D.认定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瓷器大量销售到欧洲,16世纪后期,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的奢侈品,变成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由此产生的时尚审美,使普通民众对瓷器也产生了强烈需求。

B.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主要传播中国文化,是本世纪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

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

C.除了社会生产能力、消费能力的提升外,生活垃圾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商品维修成本的提高,人们宁可买新的也不愿维修坏了的产品。

D.滨海新区在全面落实建设“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中持续发力,尤其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着力培育壮大实体经济产业集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3分)

近些年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发生,对民众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①。

既有的环境属地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边界对雾霾污染进行防治,难以有效应对其跨域性污染,地方政府间的府际协作成为雾霾污染跨域防治的必然选择,然而,②,不仅府际协作难度日益增大,府际协作动力日趋弱化,而且府际协作进程屡受阻碍,府际协作绩效收获式微。

因此毗邻区域各地政府需要③。

在确立府际协作基本原则的同时,设定目标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体系。

6.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请写出其中3个构图要素(BEIJINGCandidateCity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

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

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

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

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

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

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

“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

”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

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

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

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

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

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

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7.下列对材料中“成人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有悠久的“成人礼”历史和传统,男子在20岁时行冠礼和女子15岁时行笄礼,这两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至今。

B.当代中国将18岁作为一个人的成人标志,而且十分注重“成人礼”仪式,而“成人礼”仪式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教育。

C.在思想情感方面,相对于“成人礼”前,“成人礼”后,中国学生的爱心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得到明显增强。

D.中英两国的“成人礼”都有宣誓环节,所不同的是前者对国旗宣誓,而后者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因此前者高于后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成人”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真正的“成人”应该在财利、危难面前不忘道义和担当,在困顿之中执着初心。

B.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并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

C.当代中国一直注重“孝敬父母”“敬爱老师”“关爱他人”“报效社会”“热爱国家”等情感教育,“成人节”仪式尤其能体现这些教育。

D.“孝心、诚心、热心、忠心”等誓词洋溢着当代中国学生“成人”后的正能量,但不能忽视的是成人后必须培养自己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9.当代中英两国的“成人礼”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哪些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

新编《霸王别姬》。

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

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

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

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

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

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

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

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

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

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

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

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

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

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

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

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

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

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

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

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

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

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

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

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

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

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

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

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

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

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

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

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

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

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

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

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

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

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

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

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

声光电一样都没少。

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

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

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0.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1.请概括文中作者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6分)

12.文章最后一段想象花云策马狂奔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6分)

13.本文在构思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

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

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

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

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

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

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

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

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

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

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

后之君子,盖

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

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

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何则?

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

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狭:

使……狭小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蔽:

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

劳苦不息

C.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

遵循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到则披草而.坐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士大夫之.族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君何以.知燕王

1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4分)

(2)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9.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宏愿与胸襟。

(2分)

20.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

【注】约:

贫困。

2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__手法。

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2分)

2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享送别》)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材料一:

胡适先生说:

“科学之最精神的处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

材料二:

有人发抖音称小学语文教材拼音出错,误人子弟,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微博上公开回应,称拼音没错,但确实读起来拗口,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大家都可批评指正。

材料三:

华东政法大学一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老师允许以“论证迟交作业的正当性”的作业作为替代,两人由此开展了颇具学术性的交流。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质疑?

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命题:

奚素文审题:

王素芹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19年11月

1.C(A洋洋洒洒,B充盈(yíng),D哽)

2.A尽管:

表示让步,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呼应。

改为“即便”或“即使。

”表示假设的让步。

(B可见一斑:

比喻见到实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实物的整体。

C青黄不接:

比喻人力或物力等暂时缺乏,接续不上。

D认定:

确定地认为。

3.C“隐私”后面的逗号改句号,前后是两个独立的句子。

4.D(A缺少主语,在“成为”前加“瓷器”,也可把“随着”去掉;B主宾搭配不当,句首加“创建”;C句式杂糅,“原因”“因为”两种结构取一个。

5.①从根本上对雾霾污染进行防治刻不容缓②雾霾污染跨域防治中府际协作同样面临困境③优化雾霾污染跨域防治过程中的府际协作(3分,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6.(6分)构图要素:

该标志以中国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式样的数字2022、奥运五环图案为设计元素。

(写到3个即可,每个1分)

寓意:

①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滑雪人物的运动形态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

③滑道式样的数字2022,生动自然,点名举办时间。

④标识的下方则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标识,奥运五环色彩彰显动感、时尚和现代,并凸显奥林匹克精神。

(写到3点即可,每点1分)7.B【解析】A只“延续到明朝”;C“爱国情怀”并无提升,“成人礼”前后均是100%;D强加因果,中英两国的成人礼是由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决定的,作者并没有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

8.B【解析】“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并不都是将“成人节”立法,注意原文“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9.(4分)①形式上:

英国在家族范围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更具个性特征(1分);中国以学校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1分)。

(答“‘成人礼’宣誓环节,中国是对国旗宣誓,英国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亦可给分)②

内容上:

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1分);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1分)。

(1分)

10.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戏剧中的人物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拯救自己。

而且只有遵守那些戒律,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4分,每点2分)

11.《罗成带箭》:

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

《白蛇传》:

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

(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

《单刀会》:

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6分,每点2分)

12.①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化抽象为具体,想象的内容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化平淡为激烈,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④照应标题与文章开头,使结构更加谨严。

(共6分,答对三点就给满分)

13、①用所看几部戏曲串联起全文,看似随意散漫,却主题鲜明,主旨明确。

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③开头发问,引起读者兴趣。

(共4分,答对两点就给满分)

14.A(狭,意动用法,以……为狭)

15.D(都是介词,凭借。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B、介词,在;介词,对。

C、代词,他;代词,这。

16.C(并非就是为了证明此观点。

引入孟子的话侧重于强调“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赞美伊尹品德的完美,引入孔子的话则侧重于孔子“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表达对先贤让天下的感慨)

17.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3分,断对两处得1分,超过七处不得分)

18.

(1)伊尹在有莘国的郊外耕作,倘若不合乎道,又不合乎义,就是拿整个天下作为他的俸禄,他也不接受。

(“禄”、省略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意正确,共4分)

(2)伊尹看待天下,感到十分渺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难道忍心用废黜放逐他的国君来求得好处吗?

(“眇然”、“岂”、“以”,语意正确,共4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做天下大事业的人,是具备天下崇高节操的人;树立了天下崇高节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