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40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docx

作文娱乐至死读后感345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_3450字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一】

一切都在向娱乐化靠拢,

我们正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无法自拔。

在复旦的图书馆,《娱乐至死》这本书一直处于借出的状态,这表明尼尔波兹曼先生的著作依旧葆有足够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他的思想和观点,但这不是印刷时代的胜利,反而可能是对印刷时代终结的一种缅怀。

尼尔波兹曼先生在书中描绘了从印刷机到电报再到电视时代的变迁,他的忧虑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娱乐化靠拢,严肃话语语境丧失了生存的空间,公众的思考和耐心也变成了奢侈品,万千媒介像巫师一样夺走了人们的想象力

不同的主流媒介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特征,公众的意识形态和参与方式也发生着巨变。

这一切确确实实正在发生,并且愈演愈烈。

可怕的是,尼尔波兹曼先生不会想到他大肆批判的电视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时代到来了,我们正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无法自拔。

技术重构整个社会的秩序,

媒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电视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甚至到下一个虚拟现实时代,我们已然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是改革的第一动力,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可能颠覆我们的认知,继而重构整个社会的秩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媒介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罢了,它处于整个序列的前端,我们就误以为媒介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精神,这种看法我是不认同的。

媒介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它只是娱乐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质是人性中对娱乐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们会为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产品买单。

Facebook、Instagram、人人网、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颠覆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甚至人与过去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泛在的娱乐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比电视时代更加严重。

但是,不要忘了,公众醉心的远不止这些媒介,网上购物、电子游戏、网剧等等,都是互联网时代公众所热爱的活动,它们占用我们的时间比电视高出了许多。

这表明,尼尔波兹曼先生的观点很有预见性,但缺少一定的准确性。

人类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

向懒惰的妥协,就是向娱乐的过渡,

媒介不是罪魁祸首,起杀心的是人而不是刀。

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这就像是市场经济的胜利,公众愿意为其埋单,享受这种娱乐化所带来的快感,宁愿牺牲自由、思考、严肃、辩论等作者所提及的价值。

电报没有错、电视没有错、互联网没有错,归根到底技术没有错。

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所以,我们不能将尼尔波兹曼先生批判的东西全部怪罪于媒介,它也只是在完成它的工作而已,那些创造娱乐产品的人也只是在完成他们的工作而已,并且做的不错。

值得警醒的是我们自己,是每一个媒介的接收者,我们自身的趋娱化是否让我们失去了一些更加宝贵的东西?

例如用钢笔写下的文字、例如一场严肃的辩论、例如一封深情款款的书信,或者一次沉静的冥想。

人类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有人说懒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

我们太懒了,很多事情不愿意去做,新的发明就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便利。

我认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相较于之前的不便利,就是向娱乐的过渡,向懒惰的妥协。

这种程度愈演愈烈,就证明着人类正变着方儿地满足人性的欲望。

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媒介不是罪魁祸首,电视、互联网都没有错,起杀心的是人而不是刀。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赫胥黎

那么,尼尔波兹曼先生担心的事情有多严重呢?

我的态度是较为乐观的,但我并没有任何试图为娱乐化辩解的心态。

打个比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作者研究的问题就很有参考性,经济要发展,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能不能不发展呢?

当然不能。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能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出,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的程度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出的关系,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相对发达的程度时,生态环境状况也有了很好的改善。

同理,娱乐化就像是环境状况,媒介的发展或者科技的发展就好比是经济状况。

这就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赫胥黎所说的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当媒介发生一次新的革命,人类就迎来一场娱乐的盛宴,因为我们首先要从感官上去体验它,电视、电报、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都是感官刺激,这会持续一段时间,当我们这股子新鲜劲一过,开始思考这种娱乐的意义,我们就会感到空虚。

接下来,历史可能会要求我们进行回溯,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但我无法准确的描述,当前世界上也没有我所知的先发例子进行佐证。

但我相信,这个世间不缺少真知,不缺少终极的精神价值,他们不会因为娱乐的短暂繁荣离我们而去。

或者,某些和思想、灼见、辨识相关的价值正借着娱乐的表象暗度陈仓,然后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爆发出来,唤醒人类。

严肃语境不会走远,

它隐藏于每一个令人发笑的讽刺,

在我们内心深处不与外界交流的奇点生根发芽。

就像每一位政客,用粗鄙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竞选对手进行着作秀一般的对决,电视上、网络上将其描绘的多么生动、多么引人入胜,这不过是一道和钱有关、和感官有关的美食,谁能否认他们不是心怀天下,为人民服务的领导人呢?

谁不在吃着汉堡、喝着可乐看完这场大秀之后用心选择他们认为足够领导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政治人物呢?

我们都会被表演中的观点和立场所击中,并真切的相信这是他们的政治主张,这是他们为整个国家的考虑,这还不够严肃吗?

奥巴马政府在刺杀本拉登的那个夜晚,所有人的表情,所有人的心思和情感,还不够严肃吗?

人类的终极追求从来没有为娱乐让步过,奥巴马在记者年会上讲的段子也不会影响他统治整个国家的决策。

这只不过是人性的另一面罢了,我们只是需要宣泄,需要感官刺激,让我们的严肃和思考成为更强烈的一种刺激,而不是成为和娱乐相提并论的一种短暂的麻醉。

如果我们没有娱乐,当严肃成为一种常态,谁能保证这种严肃还是真正的严肃,如果人类对于这种严肃失去了耐心,进而演化为娱乐那样的表演、大秀,那才是真正的灾难降临。

刚才,我与几个朋友在凌晨交谈之后突发奇想,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我想以此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

愈发的感觉到尼尔波兹曼的忧虑是多余的,身边有这么多的人在思考、在忧虑,感情也好,理想也罢,虽算不上严肃语境下的长篇大论,往往是一些抽象的细碎表达,但你分明能感觉到大家在认真思考,这一点也不矫情。

人,总归是感情动物,三言两语抑或长吁短叹,透露出的就是对于人生的感悟。

多少终极的精神追求被饲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啊,方才显得可贵,而我们正是这样活着,日日夜夜。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二】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哲学层面的书籍,如果只是从市场、媒体、广告、受众等角度来看待这本书,肯定会有失偏颇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娱乐至死》讲的更多的是社会现象和产生该种社会现象的思想层面的原因,而并非要得出一个必须这样或是那样的结论。

毕竟这本书是完成于1985年的,现实意义会差许多,但是哲学意义却绝对是不容低估的。

在中国文化的传说里有无字天书、无字真经的故事的,我觉得这个无字的概念和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印刷业对于社会的破坏是一个意思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一旦落实到了书面文字,必然会受到限制。

用我的理解来看,历史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但是我们学到的历史因为受限于文字、图片、视频,所以我们所了解的永远不可能是历史的全部,甚至都不是大部分的历史时空,而只是被记录的那一小部分而已。

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这种可能,我们看到的基于媒体、记载的东西,只会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人类的大脑通常会帮助我们补足其它的内容,这也让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有了不同的认知。

《娱乐至死》中提到:

凭借一个人的智力,不可能理解全部的真理,所以,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正视的,不是我到底都会什么,比身边的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而是我们的无知!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娱乐性的事情更容易被大众记住,娱乐性的行为更容易被大众支持,书中他列举了课堂讲座与竞选等很多例子,其实这对市场营销工作是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的,我觉得国内的市场营销圈是在近几年才了解到娱乐与大众心理的关系的。

虽然这本书的本质并非是讨论营销与广告,不过我觉得波兹曼评价广告的一句话非常有趣:

广告的一半是大众心理学、另一半是美学。

这本书写于1985年,距今已经30年了,我不知道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市场营销人员能够这么去理解广告(或者是营销)吗?

一半是心理学,指的的是广告必须要以引导大众消费为最终目标,而一半是美学则保证了广告的可传播性,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深刻。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思考了一个问题:

是不是什么都要用文字记载袭来?

比如评书这一古老的语言艺术?

我觉得如果只有去茶馆才能听到评书,要比向大众出售评书本子更能够保留这一传统曲艺形式的文化精髓!

在和甘夫人聊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我们在社会学领域对于西方还是整体落后的,在我喜欢的经济、管理、营销、心理学领域尤其明显,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国内的社会学学者不抄袭、有调研、有观点地写出自己的有前瞻性的学术著作,并被翻译成英语出版!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让我不大喜欢的地方:

没什么用处的附录居然占到了整体页数的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