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093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忠孝仁义礼智信.docx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篇一:

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由来

  1、忠

  弦高稿军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

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

  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

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

  “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

  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

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

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

  孔融让梨

  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

  诸葛恪得驴

  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

  明山宾卖牛

  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

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8、廉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篇二: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几千年以来,由于经受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华民族具有了独特而鲜明的民族性格。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

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愈挫愈坚、继往开来,是因为这些文化内核,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与时代同步,与日月齐辉。

  “儒”字,是一个会意字,即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

需,“雨天需”,是一个卦名,就是说,密云行天,即将下雨,成为“需”的本义。

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同属于儒家文化圈,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忠”,说,“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

”从字形上看,是人对祭器鞠躬作礼。

古代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从忠字的本义来说,就是人们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们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孝”,是一个会意形声字。

这个字形造得非常巧妙,高度体现中国文字的神韵和意蕴。

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仁”,是一个会意字,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说,从人,从二。

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二”是地之数。

我看一位学者对仁的解释,更具有浪漫色彩和震撼力。

他说,只有弄通读透这个“仁”字,才能真正理解的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和真正的中国文化。

“仁”由“人”和“二”构成,可以理解为由二人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亚瑟和夏娃的亲密关系,即爱或爱情。

这种理解不仅富有诗意,而且与现代词语“仁爱”的意思非常吻合。

那么,结合起来看,“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义”,是会意字,比较复杂。

现在的“义”字是一个简化字,完全丧失了“本义”,客观上说明当今很多人“无义”。

繁体“義”字,从我,从羊。

现代专家认为,“義”和“羲”相同,都和祭祀有关。

“義”是由“我”和“羊”会意。

这个字的关键就是“我”。

“我”的本义是一种器具,用来屠宰牛羊。

请注意,“我”的右半边是“戈”,左半部分是指“戈”上有很多锯齿。

这个说明,“我”的本义是一种带锯齿的刀具,人们用“我”来杀牛羊用于祭祀,表示对神的尊重。

所以“義”就包含有“死亡”、“牺牲”、“杀害”的意义。

至于“我”字,后来才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因此,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

  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

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

  “礼”,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

同样,简化后的“礼”则完全“无礼”,完全丧失了“禮”所代表的基本含义。

繁体的“禮”,从示,发“豊”声(发音同礼声)。

“示”的意思,就是把东西展示给别人看。

“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物,用于事神就叫礼。

所以,“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

“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简化的“礼”字,巧妙地讽刺了我们今天的现状,就是很多人“无礼”。

  “智”,会意兼形声字,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

知,也是个会意字,从矢从口。

矢本义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

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解释,“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

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

按照孔圣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智”的内涵,涉及知的性质、来源、内容和效果等方面。

真正掌握“智”的实质的人,一定是不会偏离道德仁义的。

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

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就是说,心里有什么话就直说,叫做“言”;通过判断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叫做“语”。

看来,古人对什么是“言语”,是有明确分别的。

古人说,言为心声,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一个说话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孔圣人还把“信”上升到国家政权的高度,治国“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度,一定没有前途;同理,一个人不讲信用,同样也会被社会唾弃。

  我们分析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对客观认识儒家学说是有现实意义的。

对此,有人认为,这些理念是孔孟之道,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的封建糟粕,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一种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潮流的浸洗,有时候变得面目全非了。

单说“忠”字,最初,它要求人们要专注于做好任何事情,被引申为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尤其是“忠于君主”,这是有悖于民主法制理念的。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说明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不是臣民对君主单向的“忠”,而君主对他的臣民却没有应有的义务。

虽然孟子的思想,同样未能摆脱“忠君”的思想,但毕竟比孔圣人前进了一大步。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这是立身之本。

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

我们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学习发扬她的合理内核,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

在“西风东渐”尤其是各种不良思潮泛滥的形势下,更有必要保持和发扬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所以,我们要合理挖掘儒家文化内核的科学成分,使之成为利国利民的新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到国外读书,他的父母对他殷殷期望说,我对你就两个基本要求:

其一,你可以反对什么,但一定要爱国;其二,你的小孩可以不学什么,但一定要学会普通话。

我听了非常感慨。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能像鲁迅一样拿了政府的工资还骂娘。

  我们要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还不文明进步吗?

所以,一个不孝者,当如“范跑跑”之流,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我们要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仁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要与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了。

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我们要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

我们要讲的是民族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

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

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

  我们要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

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

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

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

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我们要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

我认为,“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

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史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

作为个体的人,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

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

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

  我们要提倡“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

上面说过,孔圣人说的治国“三要”,足食,足兵,民信之。

也就是说,国家的根本,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护胜利果实,国家要用信用来维系整个统治体系。

如果三者取一,孔圣人说,不要吃饭,不要国防,就要信用。

读到这里,我很感叹孔圣人的独到视野,他的高瞻远瞩,一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一定会灭亡的;同样,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混不下去的。

  当今时下,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我认为不会过时。

如果一个社会,是非混淆美丑颠倒,撒谎骗人不再丢人;盗版书籍层出不穷,山寨产品即为褒义;假唱替身成为家常便饭,走私贩毒受人景仰尊敬;公平正义受到抑制,社会信用付诸流水。

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是没有前途的。

  篇三:

忠孝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词句

  忠孝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词句

  悬赏分:

0|解决时间:

2007-6-1720:

49|提问者:

63506261qq

  我认为论语的都可以啊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条:

弟子……,分明最对小孩子说的。

这一条教大家谨言慎行,切不能有开拓精神。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条教大家当官,抬高自己的威信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抬高自己的亲信(实质也是抬高自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条前半句是真理,但后半句是教被统治的人学会忍耐。

  4、刚、毅、木(朴实)、讷(ne,慎言),近仁。

  这条教大家做一个良民。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条有道理。

  6、当仁,不让于师。

  这条也有道理。

可惜后来被孔子自己否定了。

  7、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曾子曰:

“吾日三省(xi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条告诉大家反思,自我批评是有道理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立身社会)也。

  这条告诉大家有信用,有道理,但是不通俗,不如讲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条有意思,表面上是告诉大家进步的道理,实质上又有“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的不良倾向。

  11、以约(随时自律)失(错误)之者鲜矣。

  这条也有道理,告诉大家“要记住怎么做是错误的”,让但是这也是一个大的方向错误,儒家始终也是这样,告诉大家不能怎样做,而从来不说应该怎么做。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条有道理。

  1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讲求),闻义不能徙(xi,迁移、听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条有道理,孔子批判了“学而无用”。

  14、子绝四:

毋(wu)意(猜测)、毋必(绝对肯定)、毋固、毋我。

  这条更绝,每一句都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试想一下,照这条说的,没有任何正确的想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换句话就是听上级领导的而自己什么也别想。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哲理,好深啊

  16、言忠信,行笃(du全心全意)敬,虽蛮貊(mo,偏远)之邦行矣。

  17、躬自厚(严于律己)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条是作人的道理,不过前面的道理说得很对,最后的目标却太世俗无聊了“则远怨矣”,就是为了不挨骂么

  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条是正确的,知错了,能改就改。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条说得是孝道,不过太过份了,(幸亏孔子时代人的寿命短,死得早,要是像现在这么长寿,子女就别干什么大事业了)

  20、不患(担心)人之不己知(了解),患不知人也。

  这条有一定道理,不过还是说“必须要看别人,和别人比”,别人的想法就那么重要吗?

  21、放于利(私利)而行,多怨。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太贪

  2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条有道理,告诉大家不要因为现在自己能力不行而不努力进取。

  2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次于“生而知之”)。

这条告诉大家一个学习的方法就是“博学”

  24、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条有道理,心胸开阔些才好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条是屁话,就跟算命先生说得一样,两头堵,总有一头对

  2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条有道理,少说多干是对的。

  2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错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条所有的话都“有道理”,但再往后说,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知者”呢?

  29、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条对于有些人适用,即有“大德”“大谋”的人,本来就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大谋,就无所谓了。

  30、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这条有道理,不能人云亦云,没有实际根据就乱说

  3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理解)而不愠(yun,怨恨),不亦

  君子乎?

  这条有道理

  33、(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真啰嗦,这条和第27条一样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浮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条看似有道理,但我们能苛求所有人都是所谓的“君子”吗?

我看不如“野”“史”一点比较自在。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不安)。

  这条说得就是我,小人嘛,没有君子的胸怀,委委琐琐、每天发愁、走路靠边、下棋占角,难当君子啊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这条有道理,要促成他人干好事,不过必须要搞清楚他干的是不是真正的好事

  37、君子思不出其位。

  这条也太过份了,要求行为循规蹈矩也就算了,想一想其它的也不行,真是管天管地啊

  3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条有道理,要有大仁大智大勇

  39、君子矜(jin慎重)而不争,群而不党。

  这条告诉读书人,有了不满也要忍着,更不能聚伙造反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不端)废言。

  这条有道理,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到,犯错误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不对

  4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后患),见得思义

  。

  这条≈绕口令

  4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条告诉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干涉他人“内政”

  43、居(处在岗位)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条告诉大家要勤恳,要听话

  44、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条有道理,当官要以身作则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同上条

  4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条还是老毛病,告诉大家怎样干不行而不告诉大家怎么做是正确的。

而且道理也不对,“名正言顺”是不是

  事就一定能成呢?

反过来名不正言不顺事情干成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名是外在的,是外因,而干事情的能力才

  是内因,所以这认为这条是本末倒置。

  47、君子名(定下名份)之必可言(讲得出道理)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马虎)而已矣。

  这条和上条一样,还是以“名”作为立足点,强调形式生于内容。

  48、毋欲速,毋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条是一个很好的道理。

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执行。

遇事要考虑多方面原因,该速战的不能为了等“时机成熟”

  而错过了已经很好的时机,在不失大体的情况下先得一些小利也是不错的选择。

  49、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yu)?

(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

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新序.杂事三〉)。

  50、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出力)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悦)。

  这条有些道理,是给统治者说的治国之道

  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条有道理。

  5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ai倦而不得)。

  这条是难得的真理,既要学习,也要思考

  5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条是学习的道理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条有道理

  5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这条有道理

  5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条有道理,不过再加上一句“学不如干”就更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