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6585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5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docx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10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及行业政策4

1、行业监管体制4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4

二、行业概况7

1、行业发展概述7

2、智能城市上下游产业链情况9

(1)上游产业状况9

(2)下游产业状况10

3、行业经营模式11

三、行业市场规模11

1、智慧城市未来市场规模:

超2万亿资本盛宴11

2、智慧城市细分领域:

智慧建筑行业空间15

四、行业的进入壁垒16

1、资质壁垒16

2、技术人才壁垒17

3、资金规模壁垒17

4、从业经验壁垒18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8

1、有利因素18

(1)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驱动18

(2)国家政策支持18

(3)科技进步对行业的促进作用19

2、不利因素20

(1)资金实力不足20

(2)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20

五、行业风险特征21

1、政策变动风险21

2、宏观经济下滑、政府采购下降21

3、技术更新风险21

六、行业竞争格局22

1、行业竞争态势22

2、行业主要企业22

(1)延华智能23

(2)达实智能23

(3)金桥信息23

(4)蓝深远望24

(5)天亿马24

(6)汇生通25

一、行业监管体制及行业政策

1、行业监管体制

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归属住房与城乡建筑部(2010年前为建设部)管理。

住房与城乡建筑部主要负责研究拟定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对全国的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重点审查施工单位的资格和资质,制定及推行相关的行业标准。

建筑行业管理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二是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三是对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标准管理。

本行业的行业协会为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它是由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从事智能建筑施工、系统集成、产品研发、教学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组成。

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正在逐步与国际模式接轨。

目前,我国在智能建筑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较完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为基础,包含行业资质管理、行业业务标准、行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自1992年制定的第一部智能建筑相关建设部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1992)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智能建筑法制规范体系。

具体法律法规如下:

智慧城市、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均属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行业,是国家在信息化发展中重点关注的方向,我国把信息产业列为鼓励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连续颁布了鼓励扶持该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相关政策包括:

二、行业概况

1、行业发展概述

“智能建筑”是随着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化后,在建筑领域中所诞生的全新概念。

1984年,美国哈福特(Hartford)市将一座旧式金融大厦改造,并且对大楼的空调、电梯、照明、防盗等设备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测控制,为大楼客户提供语音通信、文字处理和情报资料等信息服务,被称为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

至今,美国智能楼宇超过万幢,日本新建的大楼几乎都是智能大厦。

在我国,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前后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

1990~1995年(初始发展阶段),随着国际智能建筑技术引入我国,智能建筑这一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但该阶段建筑智能化的对象主要是宾馆酒店和商务楼,各子系统独立,实现智能化的水平不高。

智能建筑的广泛运用前景在这一时期受到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厂商等极大关注和支持,为适应智能建筑发展,主管部门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

1996~2000年(规范管理阶段),随着市场对智能建筑的认可与需求,智能建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和应用。

该阶段特点是,各种指导性文件、行业管理性文件、行业规范标准性文件、企业和人员执业证书文件得到充实与完善;建筑智能化的对象已经扩展到机关,企业单位办公楼、图书馆、医院、校园、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以至智能化居民小区。

智能化系统实现了系统集成并形成了网络化控制。

2001~2008年(发展阶段),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在全国开展了“数字城市”的试点示范工作,信息产业部提出在政府系统建立“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政府信息化框架工作。

这一阶段的特点:

智能建筑呈现网络化、IP化、IT化、数字化的趋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智能建筑领域,如无线技术,数字化技术产品被广泛采用,智能建筑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提升。

2008年至今,随着互联网+、“工业4.0”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建设全面进入全新时代,即实现信息自动采集、自动分析处理、自动决策反应的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我国巨大的建设投资也促进了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建筑的智能工程技术也日趋成熟和不断发展,我国不少智能建筑技术研发成果接近国际水平,尤其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办公楼宇智能化建设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标准。

国内已建成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功能的建筑已经超过千座,用于建筑智能化的投资比重在逐年增加。

智能化小区,是智能建筑的基本含义中扩展和延伸出来的,它通过对社区建筑群的优化考虑,提供一个高效、舒适、温馨、便利以及安全的居住环境。

《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区功能配置试点大纲》中,将智能化住宅小区定义为将通信、计算机和自控等技术运用于住宅小区,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各系统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应用,向住户提供安全防范、信息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数字化社区是智能化小区之后更新的概念,智能小区侧重于物业管理控制,而数字化社区是信息化社区,它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2、智能城市上下游产业链情况

(1)上游产业状况

建筑智能工程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技术、设备材料供应商以及劳务分包商。

国内设备材料供应市场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产品为供大于求,建筑智能工程企业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

具备市场影响力的建筑智能工程企业通过不断更新和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选择优质的上游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以控制成本并保障工程的质量。

对于建筑智能系统高端技术产品,国外的供应商的系统设备产品成熟应用需要一个过程,此外新技术产品往往在实用性、功能和本地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必须通过与智能建筑工程企业的合作进行二次开发等完善工作,因此,建筑智能工程企业在产品选择上处于主动地位。

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建筑智能工程企业往往与供应商之间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国内劳务分包商的供应量较大,具备规模的智能工程企业均建立了考核评审程序,接纳优秀劳务分包商加入公司供方名单。

因此,建筑智能工程企业上有较大的选择范围。

(2)下游产业状况

建筑智能工程下游产业主要为住宅、商办一体化、市政等建筑工程项目提供服务,主要客户来源为房地产开发商、物业业主、政府机关等。

国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倡导和推广的节能化、生态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建设发展目标,为智能建筑产业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随着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各类办公类和大型社区的智能化建设也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现代建筑所必备的智能化功能的导入必将引领本行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3、行业经营模式

建筑智能工程行业的经营模式有:

总承包模式、专业分包模式、项目管理模式、供应商兼工程商模式。

由于其专业性和规模性,目前采用较多的建设管理模式是由技术全面的总承包公司在设计、安装和调试等方面进行总体协调和管理,部分专业性强的系统则由有关专业公司分包完成。

目前行业内比较有实力的企业经营模式均为提供完整的智能化工程总承包服务。

传统的建筑智能工程企业在经营上侧重于设备采购的成本控制和项目的质量管理,也就是注重工程实施阶段的管理。

由于人们对智能建筑功能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环保、节能、景观和舒适性等生态智能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建筑智能工程技术的专业性越来越突出,建筑智能工程企业已经延伸至其产业链:

向前整合规划、咨询和设计业务,向后整合售后服务市场,增加了行业的高附加值环节。

运作模式由工程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是行业未来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也是未来建筑智能工程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

三、行业市场规模

1、智慧城市未来市场规模:

超2万亿资本盛宴

旧城扩容和新城改造要求智慧城市跟进,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区域城市化进程差异是智慧城市的机会。

城市化进程仍是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国城市化率逐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05~2014年十年间由43.0%提升至54.8%,年均增长1.3%。

然而这一水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2014年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处于73%~82%,而未来十年间亚洲城市化水平有望达到64%,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预期将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根据光大证券研究所保守估计,2020年前我国城市化率保持每年1%增长,2020年达到60%,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城市化进程对智能建筑系统、智慧交通引流、智慧节能环保要求不断增加。

而不论是智慧交通还是智慧节能环保,所需要的技术比较相似。

都是将通信、物联网、计算机、云计算和自控等技术运用于不同的城市载体,通过有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各系统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应用。

智慧城市获得政策支持,进入国家级战略规划,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扶持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保证。

2011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随后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纲领性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明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出“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这是“智慧城市”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战略规划,表明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力度非常之大。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新型城市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绿色城市;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

发挥城市创新资源密集优势,打造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建设创新城市。

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建设密度较高、功能融合、公交导向的紧凑城市。

十二五与十三五对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一脉相承,体现出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

“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我国智慧城市从建设运营转向智慧城市数据管理,效率提升将有赖于城市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和实时交互。

“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高达5000亿元,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将陆续进入验收期。

2015年PPP等创新模式出现,经过业界与政府一年时间磨合,现已基本步入正规,有望缓解政府资金压力问题。

2012年11月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智慧城市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

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办法》公布首批试点城市90个。

2013年住建部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

根据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统计,目前中国100%副省级及以上城市(19个)、89%的地级市(245个)、47%的县级市(173个)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赛迪顾问和中投顾问的数据显示,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增速预计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