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64418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docx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质量评估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质量评估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2·福州高二检测)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入不敷出

2.“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3.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王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②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

③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

④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②③

5.(2012·常德高二检测)王安石说: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所说

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6.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7.11世纪70年代前期,北宋某读书人不会碰到下列要求中的哪一种()

A.《三经新义》是必读教材

B.备考时要记诵词句

C.科举考试的依据是改革派撰著的《三经新义》

D.进士科专考经义

8.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办法的实施()

A.保马法B.将兵法

C.保甲法D.军队精简

9.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10.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

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

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5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5分,第14题16分,共60分)

11.(2012·淮南高二检测)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

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

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5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

目的是什么?

(2分)

12.(2012·烟台模拟)“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

差距的制度调适》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借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

(7分)

(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

(4分)

(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3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

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

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

“罗,罗,罗,拗相公来。

”二猪闻呼,就盆吃食。

婢又呼鸡:

“王安石来。

”群鸡俱至。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

“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

变法有什么特点?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11分)

14.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

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

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4分)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改革的成效如何?

(4分)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

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

(4分)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于北宋吸取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但措施过度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故本题选A。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的出现,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财政困难。

故在改革中应注重精简人员、提高效率。

故选B。

3.【解析】选D。

注意题目关键信息“过分集权”。

解答本题要考虑到北宋集权所涉及的行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

内容,将每个方面的结果相应找出即可。

4.【解析】选B。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注意题干的中心内容是理财,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④方田均税法。

③保甲法,属于强兵之法。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扣住关键词“免役”等,可知为了解决农民的劳动时间和赋役沉重的问题,王安石实行了募役法,也称免役法。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从“田亩”、“赋税”等可知是方田均税法。

即重新丈量土地,增加国家的收入,因此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文化改革措施。

王安石变法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以联系当前实际的经义策论考试代替原先的诗赋词章考试。

8.【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后,地方治安便有了好转,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规律方

法】王安石强兵之法的作用

(1)保甲法:

减少了军费开支,有利于抵御西夏的进攻。

(2)保马法:

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节省了政府开支。

(3)将兵法:

使兵有常将,将能识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设军器监:

提高了武器的质量,增加了数量。

总之,王安石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

9.【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题干中让成婚儿子分家而过,是为了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故选B。

10.【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评价。

王安石变法因触动旧势力的利益而归于失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

例如变法中虽然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仍然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

11.【解析】此题以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

(2)题都考查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

(1)题,注意从材料中的“经济之业”、“经济之才”“以诗赋为名臣”等信息提取概括。

(2)题,主要从儒家思想出发,影响可从儒家思想地位角度和思想自由角度出发。

第(3)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王安石的所作所为必然服务于他推行的改革。

答案:

(1)范仲淹:

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

主张考诗赋;王安石:

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

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12.【解析】第

(1)题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和王安石采取的“信用借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的理解。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很容易答出。

(2)题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和王安石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的处理原则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得出其原则是:

折中或中庸、调和。

第(3)题考查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借鉴意义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方式:

立法和建立制度。

办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2)原则:

折中或中庸、调和。

(3)借鉴:

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13.【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材料反映了朱熹、百姓、梁启超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

(1)题是识记题,只需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有了解即可。

(2)题中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则要结合三个评价的不同主体解答,把握时代背景、自身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即可。

答案:

(1)现象:

社会矛盾尖锐;军队战斗力低下;财政异常困乏。

特点:

以理财措施为中心的全面社会改革。

(2)原因: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故遭到朱熹的批判;文学作品虽有夸张之处,但王安石变法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百姓也会不满;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故对王安

石高度赞扬。

说明:

由于受时代环境、自身利益、观察角度、价值取向等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4.【解析】第

(1)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两次变法的背景回答即可。

(2)题孝文帝改革属于少数民族

习汉族先进文化,王安石变法是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

改革

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3)题主要结合变法的史实回答。

第(4)题回答启示时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

答案:

(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

(2)侧重点:

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

成效:

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

(3)孝文帝改革:

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

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4)启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任意答出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