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心得体会 1000字.docx
《学员心得体会 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员心得体会 1000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员心得体会1000字
学员心得体会(1000字)
学员心得体会:
来自平凡中的不平凡
——听邬教授讲授讲座后的几点感受
九月的秋风里,安徽省合肥市现代型中学优秀教师培训班一行一百多人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
十多天的学习既紧张,又丰富;既短暂,又难忘。
邬志辉教授的智慧,孔凡哲教授的深邃,朱玉民教授的活力,王小英教授的启迪……仿佛秋天的细雨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心里,又如秋日的艳阳那么高远让人顿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果便知秋之实!
现将听邬教授讲座后的几点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感受一:
“教育有其重复性的,但教育有其非重复性的”曾经听过一位专家说过:
教师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分为书匠→园丁→达化之师。
如果教师只停留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批阅试卷……长此以往,无论你的工作多么认真,态度如何端正,没有反思,没有总结,没有改变,没有自己的风格,最后,也就成了工作的一种程序,反复的程序。
重复着那几步,你就是一位“匠人”了!
有这么一句话: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如果你仅仅停留在“迎来送往”——引来新生,送走老生,老师,就成了教育吧台上的一位接待员,甚至于招待员、服务员。
真正的静下心来,去想,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
教育是有其重复性的,——教书育人,其目的性,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对象是一样的——学生。
但是,教育有其非重复性:
教育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在改变,教育的对象——学生,在改变。
所有这些改变,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必须学会改变,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自育,不断进步。
感受二:
“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谨慎”也曾听过这么一句老话: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说白了,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别人。
我想,老师在对待学生上,特别是对待那些“学困生”时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去帮助他们。
不能因为一点小事甚至是你认为的“大事”上去妄下结论,把人看扁,把话说绝。
有位伟人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想,对于教育者而言,面对任何发生在教室里的事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就事论事,分析缘由,了解学生的内心,经过充分的“调查”,合理地、公正地去解决问题,并及时地总结,去反思,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古人讲的好:
“吃一堑,长一智”。
虽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人,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不怕问题,怕的是我们不去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不怕困难,怕的是我们随波逐流,麻木地面对困难,轻易地解决困难。
感受三:
“你全身心地感受到了,这就是体认”。
教授关于“体认”的概念讲解激发了我的另外的思考:
在日常工作中,我的每次上课都体认了吗?
每个学期的工作都体认了吗?
每天的工作都体认了吗?
每年的工作都体认了吗?
对每位学生都体认了吗?
对每位同事都体认了吗?
反思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多遗憾,有很多感动,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体验了。
为什么有了不同的感受呢?
因为我以前没有认真地去体认,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上麻木了,工作生活中倦怠了,不敏感了。
作为教育者,在生活中认真去体认,就会感受到生活之
美;在工作中认真去体认,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人相处之中认真去体认,就会感受到同事之情、朋友之情……让我们认真去体认吧!
作为普通教育者中的一员,一位极平凡的教育者,只要认真地去反思、去总结、去体认,就会感受到平凡的教育之中的不平凡。
此次培训结果,不可仅仅停留在内心的几点感触;也不可仅仅停留在几篇口号式的文章里,而是切合实际地将先进的理念转化到工作实践中去,用此次秋天里收获的“果实”在合肥教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感悟大师品质,追寻教育智慧
——东北师范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2016年9月10—21日,我有幸作为合肥市首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班成员来到美丽而富有的深厚文化积淀的东北师范大学。
早就耳闻东北师大的治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培训由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承办,学院安排了丰富而实用的课程,从理论提升到实践考察,学习方式灵活,内容充实,为我们此次研修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升平台,收获巨大,感悟丰满。
本次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而于我却是眼界的开阔,是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是对教育更深刻的理解,是对教育的责任感的深度唤醒……必将会受益终身。
这次培训学习主要有专题报告、专题研讨、交流互动和参观考察学校几种形式,内容切合实际,互动性强,指导性强。
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消除了个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
10天下来,虽然课程内容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大家学习很紧张,回到宿舍已很疲惫,但我们的精神收获是愉悦充实的,为接受到了新的理论、理念而兴奋,为教授们生动讲课而久久不能平静,更为教授们所传递的科学课改理念和人文精神而深深感染,下面我就谈谈参加这次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领略大师的博学
在这近十多天的日日夜夜里,我聆听了近十位东北师范大学的顶级专家教授们精彩的讲座,这些讲座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有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心理的关注、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等等。
如邬志辉教授作的《智慧型教师的实践品性》报告;孔凡哲教授作的《中学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报告;刘晓明教授作的《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报告;路海东教授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应用》报告;朱玉民教授作的《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报告;王小英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李泽宇教授的《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漫谈》;吉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潘丽作的《反思教学行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报告;吉林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朱明佳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等等,教授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惟妙惟肖的演说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朱玉民教授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教授已过古稀之年,头发花白,有些稀疏,却精神矍铄,无论是
其声音还是肢体语言都极富激情与感染力。
他忽而双眼圆睁,忽而纵身跳跃,忽而一个箭步冲过来、对你高声“传道”,忽而张开双手、手舞足蹈,全身心地投入与专注。
他的声音底气十足,高亢激昂,呈现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赤诚情怀。
二、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
教育具有复杂性,又具有非重复性。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断更新,需要可持续性发展,同一类事情的发生环境、时间、地点和任务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在处理这类事件的方式、方法或者说策略不同。
东北师大教育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邬志辉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回到具体的特定的情景之中,去分析问题,找出合理的处理方法。
灵活处理,没有固定可操作的规律,这就充分地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智慧,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悬置法”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中止判断,把一切先入为见,一切既定的观念、理论或前提、假设全部括号内,暂时搁置起来。
“存而不论”。
对一切判断保留态度。
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对一切既定的知识都打上可疑的记号,从而进入一种“无遮拦”的状态。
其实,简单地说,教育机智也好,教育智慧也好,最重要的是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从孩子的尊严或者说面子出发,也就是“换位思考”。
每一个教育事件都呼唤着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用爱的心灵,要用智慧的思维去认真对待。
哪怕是你一个关注的眼神,会意的微笑,认真的倾听,果断的处理。
“善待孩子,换位思考”是教育智慧最好的诠释。
三、做幸福快乐型教师
东北师大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晓明教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让我认识了什么是职业倦怠。
刘教授风趣实在语言切实地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要在今天严峻的教师职业倦怠的事实面前学会争取从外部加强教师减压,要学会懂得从自身内部加强教师人格修养,养成积极应对问题的心理素质,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这种心态不仅激励我,更会间接影响我的学生们,要做一名有青春朝气的教师,就要懂得化解消极情绪,利用积极的心态,才能工作永葆青春。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做教师,就要爱这个职业,不爱它,趁早改行;不改行,趁早爱它。
四、重温大学的温馨。
自大学毕业工作至今,这么长时间外出学习真还是第一次。
金色九月,北国春城,秋之静美,置身其间处处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平和与淡雅,走进东北师大,更是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神圣而激情飞扬的大学时代。
校园里垂柳依依,静湖中荷叶田田,在象牙塔内聆听专家大师们的精彩讲座,感受着他们用言语折射出的学识智慧和人格光辉,这正是一次生命相遇、心灵相会的过程,跟随专家教授的思想,探寻着教育教学的真谛,汲取着崭新的理念,难怪很多老师都说:
“这真是又上了一次大学”。
五、结识了一批教育界的同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资。
这次“首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班”103位成员来自合肥市市区及三县的99所不同的学校。
有市教育局的领导、有校长,有老师,有教研员,其中有很多都是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
火车上、课堂上、寝室里、餐桌上与他们交流思想、对话感悟,都是我很好的学习资源。
东北十天的同吃、同住、同学让我们由同行变成同学,这期间,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在学习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东北师范大学骨干教师培训总结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打点行囊准备回程,我们在盘点收获时也学会了感恩。
感恩我们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没有放弃过努力,光荣地加入了这百名骨干精英的队伍,感恩自己能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认真做笔记、讨论并完成作业,感恩自己明白了“只有学习精彩,工作才能创新;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是个硬道理。
感恩校、区、市及东北师大的各层领导,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心才有了我们这次东北之行,是他们的热忱服务让我们能如此愉快的学习,从教室到剧院,从学术理论到实地考察,他们搭建的阶梯通往教育的天府之国,这里没有分数论、生源论,只有积极建构的多元智能。
感恩东北师范大学的各位教授以及邀请来的吉林省骨干教师,他们或智慧冷静,或平和严谨,尤善批评、反思及实践、总结,虽然他们不会记得我们是谁,但我们却知道他们是师之典范,默默无闻地做、掷地有声地说,正是我们想像中的“大师”。
多年后重归课堂当学生,我的最大乐趣来自我的“同学”,这是我上学以来同学年龄最混乱的一次,但却造就了此行最广泛的学习资源与最宽松的学习氛围,这让我明确了学习目标,更强化了学习的动力:
我是有潜能的,我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像你们一样优秀的人才。
在和诸位的交流中,我至少发展了四种智能:
语言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
现在,打点行囊回程,我们的头脑里充实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心理学知识,我们将用他们进一步细化教学行为,学会用数字化建构优良的学习环境,从而保障中学课堂教学质量,为自己也为学生“减负增效”,成为一个有智慧品性的老师。
要想当大师就要拜大师为师,我浅薄的自信告诉我:
试一试,我可以做到。
一棵西红柿可以结二三百的果,甚至更多,何况人呢?
冷静地反刍后,我要当好二传手,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将本次所学告诉我的同行。
试想我们103位骨干教师来自全市91所学校,如果应了这个好头而造就91所像长春十一高那样的名校,我们不是在真正推行教育均衡吗?
我坚信1+2=N:
一份热情加两份努力就会实现N个梦想,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尝试。
尝试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不想说勇气、智慧,只想重点谈谈“意识”。
东北师大的教授是极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他们的心理学意识融合在学科教育及言论中:
我们记得那位教师
对跳过窗户偷试卷孩子的话语:
“别转身,别出声,点头或摇头告诉我.........”;记得孔凡哲教授要我们“注重人格培养,做学生身心发展的咨询师,为他们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的叮嘱。
刘晓明让我们在了解职业倦怠的诱因时也在思考:
既然熟能生厌,咱们就要善于发现自己不熟悉,有创新意味的东西。
我特别喜欢“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欣赏,不要比较。
”这句话,它在解除我因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时,也为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松了绑。
我一直在自学国家心理咨询师课程,也能有意识地将此项知识运用到学科教育中,所以党员教师演讲我引用名言倡议“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的心灵。
”儿子听了后抗议:
妈妈说谎,你就没有呵护我的心灵,我觉得你不了解我。
原来我的研究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思想只是刻意而为的客观行动,并没有内化为我主观的自觉行动,所以才会出现身边的这位陌生的儿子。
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是慢功,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得学会把冷板凳焐热,面对后进学生时要做“暖水瓶”——外冷内热。
王小英教授在讲授多元智能理论时,我一直在检索自己及周围的人属于哪种聪明类型的人,思索着应注重培养自己、儿子以及学生的何种潜能,有没有我们普遍认为重要而有缺乏的东西呢?
那就是艺术。
加徳纳之从事多元智能研究与美国实施艺术“零点项目”有关,他之发现多元智能也与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有关。
通过教授的解读,我更强烈地感觉到人要一专多能,既突出个性又全面发展,艺术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反观现实,教师培训里有音乐、舞蹈、美术吗?
与之对应的学科整合有多少?
能抓准整合点又有多少呢?
就是作业“要让学生能以更多样灵活的方式表现所学”也只能以书面形式呈现。
学生的课表里有音乐、美术,但实际实施情况如何呢?
初三、高三学生恐怕更难想唱就唱了,所以我提倡校本培训应充分调动音体美教师的积极性,对全体教师进行艺术的熏陶;教育主管部门调研要查实艺术课程落实情况。
“异想天开才能茅塞顿开,大胆妄为才能有所作为”,虽然我没看到长春十一高的老师、学生,了解他们的教学管理方式,但我可以想到在“健体、尚美”思想下,那些学生就像广场上三五成群的鸽子,自由没有让他们失去飞翔的能力,而让他们成为了艺术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各位同学,站在这里,我只想表明我的一种态度:
如果人生是一只航船,我不愿站在船尾,因为忘掉过去的荣辱是我现在的使命;我更不愿站在船头,水波烂漫只会使我陷入浪漫的空想,我愿在诸位的鞭挞下做一只桨,聆听水的柔情与壮志,不断前进。
这样,当我腐朽时,举起来,会有人感叹:
这是一只多么努力的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