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8162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docx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Ⅱ专题三: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考点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高考指挥棒:

1.概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

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二.基础知识回眸: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时间:

——————内容: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并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2、三大改造

时间:

————————;

内容:

对--进行改造;

意义: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

时间:

——————

内容:

(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主要矛盾):

——————————————————————;

(主要任务):

——————————————————————;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

片面追求————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指标。

②人民公社化特点:

一大二公

③影响:

是党在探索————————一次严重失误,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5、国民经济的调整

①八字方针:

——————————

②————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6、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革”

①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大到————,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受到严重的影响。

②“九一三事件”后,————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的局面。

③1975年,————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提出——————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

三.重难点突破

1.总结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四.成功体验

1.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的事件是()

A.新的成立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D.一五计划的实施

2.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A.合作化道路B.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D.包产到户道路

3.新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都涉及什么重大事件?

(2)你认为这些材料哪些是真的?

哪些是假的?

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3)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五.乘胜追击

一、选择题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的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C.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D.多年战争的破坏

2.1953~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A.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B.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消灭资产阶级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的核心内容是()

A.调整B.巩固c.充实D.提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965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基本结论?

试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说明出现材料三经济状况的原因。

考点1答案

重难点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成功: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②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失误:

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文革”中的失误。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②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具体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成功体验

1.B2.A3.D

4.

(1)都涉及1958年“大跃进”运动。

(2)材料一,材料二都是假的;材料三是真的。

人民群众把自家的铁制工具都送去炼钢了,说明当时全国人民都积极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运动当中,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同时高指标,浮夸风的盛行,说明“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是错误的。

(3)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毛泽东和一些挡的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犯了“左”倾错误。

乘胜追击

1.C2.D3.B4.A

5.

(1)材料一是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材料二是资本主义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

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党的正确领导,新政权的巩固等一系列因素的促进作用。

考点2:

伟大的历史转折及经济体制改革

一.高考指挥棒: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造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基础知识回眸:

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背景:

“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的方针。

②结果:

肯定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意义:

为中共--------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条件: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②邓小平《-------------》的讲话确立了指导思想。

内容:

①首先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全面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④作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必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成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农民经营没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⑵措施:

1978年,---------等省党和政府率先允许农村试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⑶作用:

使农民有了----------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⑴目的:

使农业生产适应-----的需要。

⑵措施:

①改革农产品的------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②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方向发展。

⑶影响:

----------异军突起,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和一条新路。

2、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⑴背景:

新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该体制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⑵措施:

①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②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后,以-----------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在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重难点突破

1、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

2.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成功体验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B.“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D.“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

C.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D.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B.安徽、四川C.四川、浙江D.安徽、江苏

4.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放权让利B.两权分离C.产权制度D.实行股份制.

5.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

“会议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

请回答:

(1)报告中所说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针对的是什么问题7.

(2)端正思想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3)怎样看待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

五.乘胜追击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中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其基本特征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实行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⑧集体化④现代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1985年邓小平说:

“改革是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化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生产力B.增强农村和企业的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事件?

有何意义?

(2)图二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意义如何?

(3)从图一到图二,你认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考点2答案

重难点突破

1.⑴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全会的形式确认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路线。

⑵从党的工作重点看,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⑶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

⑷从对外政策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对外开放代替了闭关的极“左”政策。

⑸从组织上看,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2.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地在发展中进行改革,同时又在改革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

在一个国家既要发展,又要改革,改革与发展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成功体验

1.A2.A3.B4.D

5.

(1)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解放思想,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政治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乘胜追击

1.D2.A3.C4.A5.A

6.

(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1978年,安徽,四川等省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当地党和政府率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政策,允许农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意义: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是否适应生产力为出发点。

考点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高考指挥棒: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

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4.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基础知识回眸: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⑴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建省,并划为海南经济特区,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⑵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⑶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是------------。

⑷1985年起,又先后在--------、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已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⑸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特点:

形成-----------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⑴1992年10月,中共-------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⑵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⑶1997年,中共--------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2002年,中共--------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作用:

⑴经济保持了稳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⑵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⑶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的新目标迈进。

三.重难点突破

1、特区“特”在何处?

2、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3.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异同:

四.成功体验

1.1988年,国务院设置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经济特区B.海南经济特区

C.浦东特区D.厦门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位于最北、最南两端的分别是()

A.天津、海口B.大连、湛江C.秦皇岛、湛江D.大连、北海

3.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设立B.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开放沿海港[城市D.开发、开放浦东

4.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5.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资源配置方式B.国家宏观调控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总体需求

6.阅读下图

请回答:

(1)经济特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对外开放体系包含哪几个层次?

(3)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

五.乘胜追击

1.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

A.促进对外开放B.促进中外经济合作

C.促进技术的引进D.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下图所示地区被誉为“进入经济的大门,打开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与世界经济的桥梁”,这里是()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发区

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D.浦东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②确立这一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都不正确D.①②都正确

4.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全面放开粮价

③改革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④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

⑤改革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④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我们必须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1990年报2月《关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

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上述言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

为什么?

你对此有何认识?

考点3答案

重难点突破

1.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2.特区: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地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特别行政区:

是在坚持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前提下,设立的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行政区域,是一项适合国情和具有特色的政治制度。

3.同:

都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开放性的经济。

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其特征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和很强调控能力。

成功体验

1.B2.B3.D4.C5.A

6.

(1)位于东南沿海。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乘胜追击

1.D2.D3.D4.B

5.

(1)否定以计划经济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地区别不在于市场与经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说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一致。

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

认识:

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