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768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8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docx

社交恐惧与人的成长

 

 

《社交恐惧与人性的成长》

 

封面广告:

被禁锢的心灵

自我的挣扎

谁在主宰你的人生

 

你是谁,病人or凡人

 

找回真我之路必将是一场赤裸裸地战争——幻想与现实;真我与假我;禁锢与成长。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

就不是不可救赎。

 

国内首部“社交焦虑”深度人格剖析专著

 

导论:

被禁锢的心灵

心灵被禁锢想必是世上最残酷的责罚。

当一个人的内心被束缚,不能活出真实、本来的自我,就算表面上活得精彩,他依然只是一个囚徒而已。

他活在看不见的围栏之中,有时他比真正的囚犯都要痛苦,因为他不过是一个会动的木偶而已,他以为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其实他只不过是一个傀儡。

虽然他早已经迷失了他自己,但却对这一切没有觉知;虽然他的人生早已经被扭曲,但他却不自知。

他只会在乎看得到的症状,他没有“看见”被扭曲的自我与人生。

他带着“原罪”而来,他的今生只是一直在寻求救赎。

不管外在是否光鲜,他的内心却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内在的伤痕来自于他的童年,也许他从来都没有被真正地爱过,也许他一直被束缚、要求和逼迫,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他难以找到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因此他内心充满了焦虑。

如此的焦虑就好像一个无底的黑洞,需要不断用那些可以给他带来价值的东西填补——金钱、成就、被爱或是完美的形象。

不是他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更优秀、完美的人——他必须成为一个神,才能摆脱作为一个人的卑微。

这就如同魔鬼协议一般,他出卖了灵魂,以换取财富、地位和荣誉——那些可以让他不自卑的东西。

他无法面对本来的自己,结果就在内心中建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与世界,在这里他是安全的。

就如同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他甚至忘记了自己与生活原本的样子。

如果能一直活在梦中,想必他就什么病都没有了,但他的“自信”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当风暴来临一切将原形毕露——那些他想隐藏的,他想逃避的,他无法直视的,终将会把他淹没。

他的“解决法”注定失败,因为他不是努力成为他自己,而是试图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

但对于被恐惧所驱使的人来说,只要可以减轻他的恐惧,他愿意用任何东西来交付,甚至是他的灵魂。

但这一切必将成为他的枷锁——越是躲在更好的自己当中,他就越不敢面对本来的自己。

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已经凌驾于他本来是一个怎样的人之上,虽然这给了他安全,但就好像是一个壳,一件紧身衣,让他不能随心而活。

他因为想象中的自己而骄傲,却也因为现实中的自己而自卑,他总是找不到真正的自信。

但就算他的内心充满冲突与挣扎,他也会为了维系虚假的形象而掩饰。

在别人眼中他总是那么的“正常”,这并不是说他真的好,只能说他演得好,没人了解真正的他。

他和别人总是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因为他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肯定乃是他价值的来源。

他虽然渴望自由,但却也害怕自由,他害怕自己的面具被识破,因此他宁愿活在安全的和熟悉的环境之中。

就算他一直活在苦心经营的乌托邦之中,“清算日”总归会到来,他必将为自我的迷失付出代价。

他会把这一切的愤怒与痛苦都责怪到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症状,他唯独没有认真审视他自己。

他幻想问题的解决就可以“找回自我”,找回那失落的荣光,所以在彻底绝望之前,他只会执念于“方法”,而懒得审视他自己及他走过的人生。

认识你自己是一切疗法的核心。

心理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症状的解决,而是帮助一个人的人性得以成长;治愈也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只是为了找回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也许不优秀,但他却是你内心中最真实,最渴望成长的部分。

找回自我的过程不是坦途,它必将是一场赤裸裸的战争——幻想与现实;真我与假我;禁锢与成长。

虽然这很难,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找回自我,但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说过的一样: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

就不是不可救赎。

 

王宇

2017年于南京

 

 

目录

推荐序

导论:

被禁锢的心灵

第一部分社交恐惧的初步治疗

第一章:

了解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是怎样的体验?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诊断

社交恐惧的成因

第二章社交恐惧的认知行为治疗

直面的勇气

负面的想法

回归理性:

摆脱负性思维举例

第三章森田之道

森田之道

森田误区

案例举例

第二部分:

对社交恐惧的深入分析

第一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章理想中的自我

第三章"应该"之暴行

第四章自负:

天生我才

第五章自卑与自恨

第六章爱的缺失:

内心最深的伤痕

第七章:

对金钱、权利、地位的执着

第八章:

被“爱”救赎

第九章:

所谓“爱情”

第十章:

迷失自我

第三部分:

真正的治疗——找回自我

第一章:

“方法”与“态度”

第二章:

“治不好了”

第三章:

所谓“上进心”

第四章:

症状存在与人格扭曲

第五章:

禁闭岛——幻想与现实

第六章:

勇气——唯一的答案

第七章:

自由:

真正地活一回

第八章:

痛苦的意义

第九章:

我是谁——病人or凡人

第十章:

认识你自己

第十一章:

顿悟:

有深度的觉察

第十二章:

治愈:

成为你自己

附录:

社恐日记

后记:

孩子五岁了

 

第一部分社交恐惧的初步治疗

第一章:

了解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是怎样的体验?

人们往往容易把那些饱受煎熬的社交恐惧患者,看做是性格内向与孤僻的人,但实际上性格的内向与外向与社交恐惧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外向的人也同样会对社交产生恐惧,也不可避免地会敏感别人的看法。

有时,我们也会主观地认为社交恐惧的人朋友很少,但实际上也许正好相反,他也会有很多的朋友,所以,社交恐惧和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就算是社交恐惧症患者之间,他们的体验和症状表现也会截然不同——有的人只要在人前就会紧张不放松,而有的人却只是在特定的场合和人的面前才会感觉不自在,在其它场合则完全没有问题;一个患者所恐惧的情境或人,在另一个患者这里可能完全没有问题,而就算面对同一种症状或情境,每个人所在乎的点,恐惧的理由也是不同的。

比如,余光恐惧,有的人担心影响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而有的人则担心别人以为自己是猥琐的人,还有的人担心自己的目光会影响到别人,并有深深的愧疚感。

一位患者写道:

“我并不害怕聚会,甚至偶尔会成为气氛的调动者。

但我却时常会只想一个人呆着。

虽然我有朋友,但我却没有办法说心里话;有时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我也会本能地躲开。

也许是我伪装的太好,就算我和别人说我有社交恐惧,别人也都会以为我在说笑话。

社交恐惧是一种隐形的伤痛,它不像是生理疾病可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关心,有时为了避免被别人同情或瞧不起,患者往往会伪装和掩饰,他不愿意别人了解他太多。

因此,有时社交恐惧的人在他人看来也许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他把自己包装的很好,他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

虽然他也试图打破被禁锢的生活,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让自己不要那么不合时宜,但在真正和别人接触的那一刻,他的心理建设就会立马被恐惧打垮。

在现实面前他总是那么无力与无助,最后他只能躲在一个人的世界之中。

他的生活也已经被简化为:

怎么做才不至于那么糟糕呢?

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了,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完全是出自于恐惧的指使,而不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他仅仅是活着,而不是在生活。

他就好像是一只小羊在狼群的夹缝之间偷生,他对生活的热情在恐惧面前只是在不断地褪色。

就算他逃避了,他依然是痛苦的,因为他也看不起这样一个萎缩、怯懦的自己。

有时,就算他还没有进入到令他恐惧的情境,预期焦虑就会让他如坐针毡——他总是设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是如何表现得笨拙和愚蠢。

在他人看来简单的人际交往,在他这里成了战场,每一次他都要鼓起壮士断臂的勇气才行。

就算别人没有真的排斥与贬低他,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也会让他在人际中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招人反感。

如此的不安全感让他变的疑神疑鬼,就算别人中性的话都会被他解读为对自己的嘲讽。

最后,他难以真正信任他人。

“木返”在知乎上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症状和生活状态:

“我是来找组织的,以下是我的症状”

∙害怕别人注视我超过三秒。

∙害怕聚会。

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去之前脑海里会预演流程,担心自己无法融入。

∙害怕不小心伤到别人的心,因此很多时候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的机会敞开自己的心扉。

∙拥有≥0≤2个朋友。

∙痛恨演讲,痛恨辩论。

∙总觉得身后有一双眼睛盯着我。

∙出门在外60%的时间都处在心跳和紧张之中。

∙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完全平静下来——家。

∙出门在外,总担心各种突发事件。

∙害怕打电话,接电话,尤其是陌生电话。

∙更喜欢短信、qq、微信。

∙很少主动联系朋友。

∙总担心自己被世界遗忘。

∙很容易心慌,紧张心跳是常态。

∙害怕一切需要发言、表现自己的活动。

∙担心别人的评论。

∙活得不洒脱,很容易自卑。

∙说话声音很小很小。

∙别人见我第一面总觉得我是个极其安静沉默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妹纸……之后的评价就不一定了。

∙内心世界活动丰富,想象力无限强。

∙安静,容易给陌生人距离感。

∙直视人的眼睛,结果就是——突然失重一样,血冲大脑,“翁”的一下。

∙觉得处在不用表现自己的环境真是太温暖,太有爱,太幸福了。

∙羡慕那些活泼开朗外向灵动的孩纸,觉得他们像快乐的天使。

∙封闭,即使思想很开放。

∙害怕在社会上生存。

∙觉得大方这个词,永远不属于我。

∙打招呼or不打招呼?

这永远是个问题。

∙永远在尴尬,永远在尴尬,永远在尴尬。

∙照相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请你们千万不要来拍我。

∙害怕麻烦别人,或者是别人厌烦的表情。

∙害怕欠人人情,面对别人给的好处和温暖总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并且很惶恐,总想着加倍还回去。

∙在社交场景里做个动作,说句话,都觉得自己尴尬的冒汗那种。

∙总觉得自己要孤独终老。

大概就是这样,作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妹纸,简直要流下泪来。

真是太喜欢网络了,这是一个可以掩饰自己现实生活中身份的宝地(看来脱不了宅了)。

可以不用带着面具扮演角色,在这里自由发表言论!

反正你们都不认识我啊!

一些人在现实中充满恐惧,但在网络中却可以放开自己,一来别人不知道他是谁;二来,就算他说错话,也来得及修改;最后,别人看不到他那张尴尬和紧张的脸。

因此有些人在网络中和现实中简直判若两人。

患者和常人就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在常人眼中的人情往来,在患者眼中就如同被审讯;在常人眼中的快乐时光,在患者眼中很可能就是倍感煎熬。

总之,他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人及这个世界,他就好像一只惊弓之鸟,一阵风都会把他吓出一身冷汗。

 

“正常人眼中的世界VS社交恐惧症眼中的世界”

【没有找到出处和作者,没有得到授权,不知道能不能用。

不能用就直接删除,不影响上下文】

家,成了安全的港湾;宅成了他无奈的选择。

他生活圈子越来越窄,他也因此错过了很多人际和事业上的机会和可能。

他的内心充满了冲突与怨恨——他讨厌现在的自己,却又无能为力;他痛恨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却又无力自保;他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怎么努力都无法去掉那些该死的症状,最终他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地挣扎。

 

社交恐惧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引发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还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感知,思维与对未来的看法,等等。

对感知的影响:

当他不得不与别人交往或在面对令其恐惧的情景的时候,往往大脑会一片空白,整个人变得迟钝、不知所措,别人讲了什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恐惧和慌张之中。

他好像是“灵魂出窍”般地在审视自己的言行,也会幻想别人是如何看他的,这样他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与他人的交流上。

当别人皱一下眉头或打个哈欠的时候,他也会认为是自己的无趣才影响了对方的心情,他更加觉得是自己的错,并有强烈的负罪感。

此时,他也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脸红、出汗、发抖、身体僵硬、头晕眼花、恶心,呼吸困难。

对思维的影响

恐怖的体验会引发灾难化的思维,诸如,别人都发现了;别人会离我而去;别人都会瞧不起我。

而如此灾难化的想法会更进一步强化他的恐怖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负面的想法就好像是一个自我实现预言,患者越认为自己会遭人嫌弃与讨厌,他就会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敏感别人对他的态度。

有时,他也会把别人的闲聊,一颦一笑都认为是与他有关,他甚至会认为别人都在议论他,都在嘲笑他。

这样他就更加坚信自己不讨人喜欢的信念。

思维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当一个人的思维过于消极,行为过于退缩,想必最终也就没有谁喜欢和他来往了,而这样他就进一步确定是自己的错,是自己影响到了别人,没有人愿意接纳自己。

所以,对负性的、灾难化的想法进行干预,有利于阻止此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发展。

对行为的影响

害怕被否定与伤害,他就会无意识地退缩与逃避,无法逃避他就会伪装与压抑自己以迎合周围的人,并维系一个完美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到安全。

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他的圈子越来越小,他越来越孤独与自卑,最后他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活在了一个人的世界之中。

不扛起解决问题的担子,就永远都无法解决问题,敢于面对令我们恐惧的人与情景,才有利于打破禁锢——无论短期受益,还是遭受挫折,长远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对未来的看法

未来对他来说是灰色的,一想到可能会被别人嫌弃与否定,他就不寒而栗。

所以,他不敢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样子去生活,他只能活在安全的圈子里。

就算他逃避了那些让他恐惧的人和事,却也逃不掉“预期恐惧”——对即将要发生,或有可能会发生事情的恐惧。

比如,一位女性患者虽然还没有结婚,甚至连男朋友都没有,结果她就开始担心自己结婚之后不会带孩子,不会和孩子的老师相处,不会处理婆媳关系,甚至无法处理好和未来亲家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思维、行为、感知以及情感之间并不是割裂开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来影响一个人。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愚蠢,就会担心被人嘲笑,而恐惧的体验会让他表现的差强人意,他可能会冲口而出,词不达意,之后他会更加逃避社交情境,最终反倒让他丧失了成长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封闭自己。

而他的思维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负面,整个人最终陷入到了对未来的消极预期当中。

当他不得不面对恐惧情境的时候,他整个人会变得异常的紧张,此时他更害怕别人发现这一点,认为他是一个不正常的怪人。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诊断

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社交恐惧不仅要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也需要依据专业的诊断标准。

当然确诊还需要到相关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的治疗师进行判断。

《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和统计手册》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诊断

一、对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情境具有显著且持续不断的恐惧,在这些情况下,他担心自己会做出丢脸或令人尴尬的事来,或表现出焦虑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患社交恐惧的人不一定真的会做出丢人或令人尴尬的事,他们仅仅是担心自己会这么做,他们有时甚至不会表现出典型的症状,只是感到有尴尬的事发生的可能,并因此感到害怕和焦虑。

二、一旦处在令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中,他几乎无一例外地会产生焦虑。

患有社交恐惧的病人所害怕的东西可能在他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在电话中交谈、促膝长谈、进入一个满是人的屋子或是在一群人面前讲话。

对他来说这些事真的太困难了。

三、他能够认识到恐惧和担心是多余的、毫无道理的。

社交恐惧的一个令人苦恼的后果是,你知道让你焦虑的情境也许并不可怕,但你就是无法停止焦虑,也无法让自己放松下来。

四、他会避免处在让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情境,如不能避免,他会非常焦虑和痛苦地忍受这一切。

为了强调正常的社交焦虑和临床诊断中的社交恐惧之间的差异,诊断手册又添加了一些基本的评判点:

社交恐惧必须影响他的生活,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且至少持续六个月。

专业的诊断是一种概括性描述,它依然不能涵盖所有的类型。

在临床中社交恐惧的表现也千差万别,而为了更好的细分社交恐惧的各种亚型,下面将用“症状”来划分社交恐惧的类型。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分类

对视恐惧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会恐惧与别人对视,担心自己目光不正常被别人发现。

有时,他也会认为自己的目光影响了别人,让别人也变得不自然和紧张,而此时他会非常自责与恐惧。

“我工作后遇到了很多不顺利的事情,因为我争强好胜,但工作环境却是复杂的,所以我得罪了一些人。

从此,我就开始在意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尤其是领导,担心得罪了领导影响我的发展机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的眼神不自然、比较凶,并且会影响别人,让别人也变得不自然,所以我就会回避目光接触,也会回避一些社交场合。

因此我更加不自信,也担心症状会影响我人际关系和事业的发展。

余光恐惧

每个人都有余光,这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对患者来说这却成了一种无法容忍的症状。

他认为余光是一种不正常或猥琐的表现,他担心别人发现,把自己当成一个不正常的人。

所以他会极力控制余光,但他的努力却又是徒劳无用的,毕竟余光本就不可控。

“我的症状是余光恐惧,在与人交往中,比如,一起聊天、开会、吃饭等场合,我总会用‘余光’看人,觉得自己的余光在影响别人,从而深深自责。

余光已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不愿主动与同事、朋友去聊天、交往,搞得自己很孤僻,生活的激情都没了,身心感到很疲惫,生活感到很无趣。

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虚伪。

赤面恐惧

赤面恐惧又称脸红恐惧症,是指患者在他人面前易脸红,但他又无法接受自己脸红,结果引发心理上的冲突。

脸红本来是一种很常见的生理现象,却被患者解读出了很多象征意义,比如,不成熟、幼稚、被人误会等。

为了解决脸红的问题,他为此绞尽了脑汁,比如,喝点酒,这样别人就会以为脸红是因为酒精的作用;有时,他很喜欢空调的冷风,这样就不会感到脸上发烫的感觉。

“初中的时候,一个女生跟我借钱,当时我正好没有钱,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脸发胀、难受、感到自己脸红了。

后来,脸红成了我致命的缺点,记得一个女性朋友和我打招呼,我突然脸红,当时周围有很多人,因此我觉得特别难堪。

因此,我一直不敢谈恋爱,害怕对方发现我的脸红。

其实,就算我一个人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脸红了,都特别焦虑,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总之感觉脸稍有发热,我就异常的紧张……”

表情恐惧

当一个人过于在意自己的表现及他人评价的时候,就会对自己“鸡蛋里挑骨头”——他会极其敏感自己的表现,注意力会集中到任何可能会招致别人反感的地方。

当这种敏感的神经关注到表情的时候,他就会异常地担心自己表情不对,会招致他人反感。

越是如此,他对自己的表情就越加不自信,恐惧招致别人的误会。

“我目前的症状是,如果别人看我,我就特别紧张,而且我也担心我的表情会被别人误会,比如,我给别人一直烟,我的脸如果动了一下,就担心别人对我有看法,认为我小气。

因此,我就会细致观察别人的表情,看看他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变得特别敏感,连保姆都不敢雇……”

手抖恐惧

一些疾病会引发手抖的现象,如,帕金森综合征、脑动脉硬化、脑缺血、药物与酒精中毒等。

但对手抖恐惧的患者来说,他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只是因为害怕手抖,反倒引发了手抖。

“因为父母严格的管教,从小我就存在追求完美的性格。

我紧张的时候会出现全身发抖的情况,而手抖的情况更是明显。

一次,一个女同事说我写字很用力,从那时开始我就关注起这个问题来,结果越关注,反而越严重。

从此我的生活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只要需要写字的场合我都要逃避,比如,去银行办理业务。

从此,我好像落入了黑洞,以前阳光的我,现在变得好像做贼一样,生怕别人发现我的问题。

口吃恐惧

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把口吃定义为:

一种言语节律障碍,在说话过程中,个体确切地知道他希望说什么,但是有时由于不随意的发音重复,延长或停顿,而在表达思想时产生困难。

我个人就存在口吃的情况,虽然学生时代也因此被他人嘲笑,但我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其实,口吃充其量就是一个人的缺点而已,就好像一个人长得矮或胖,也不能说是一种病,只有你对此恐惧,口吃才会影响你的生活。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一些人越关注,口吃就越厉害。

“我是口吃患者,口吃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了很多的痛苦。

我和熟悉的人讲话还好,但是和不是很熟,或很长时间没有见面的人,就会出现口吃。

而且如果一直没有出现口吃也可以,如果出现了一次,我就会很敏感,非常自责和紧张。

并且在说话的时候我也会尽量避开一些容易让我口吃的字和发音,在生活中能发短信解决的问题我就不打电话,因为在电话中半天说不出对方的名字是最让我尴尬的情景。

因此我现在能少和别人接触就少和别人接触。

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的症状,但社交恐惧症的症状远不止如此——凡是患者自认为会丢人的事情,会被他人看不起的方面,都会引发他的恐惧,诸如,放屁、长得黑、头部及身体的抖动、走路不自然、相貌不端正、撒不出尿、嘴的气味、狐臭等,不胜枚举。

有多少种会让他丢人的事情,就会有多少种症状。

他无法接受症状就是因为他无法面对丢人和被否定的可能。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症状,而在于他无法接受现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及被人否定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和所有人都搞好关系,并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

所以治疗的重点不在于症状的消除,而在于心态的调整——如何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我。

社交恐惧的成因

为何会患有社交恐惧,不同的学科和理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在社交恐惧的成因上依然没有一个唯一确定的“真理”,各种理论只是从其特定的视角来解读社交恐惧的成因。

下面仅从本书的理论框架谈谈社交恐惧的成因:

家庭因素

父母的个性与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缺乏爱、温暖、肯定与尊重,或过于溺爱、纵容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就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不是自命不凡,就是妄自菲薄,总之他无法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他人的关系其实就是自我的关系的一种投射,因此他也同样处理不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各种理论流派对社交恐惧的成因各有各的论述,但在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上却有着高度一致的认同。

“我爸爸从小就很苛刻,小时候只要他在身边我就不敢出声,因为他总是很凶,还总说我们没出息。

他有一点小事就骂我们,比如,说哪里脏啦。

他管得很多,很凶,还会打我和我哥,可能因为他总是骂我,不怎么表扬我,我就认为只要我做的很好他就不会骂我了,可是我总做不到他认为的好,因此我自卑,我也有完美主义倾向,我希望自己的一切都很完美——能做到镇定自若,很有气质,很美丽,我希望大家都很喜欢我。

可这一切我都做不到,我变得敏感,我看到那些人缘很好的同学很羡慕,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有时候我还会刻意讨好同学,有时候又不太愿意理他们。

我希望能和别人一样自如地进行社交活动,我想变得能接受自己,自信点,不那么害怕,不那么焦虑。

患者大多有一个苛责的爸爸或妈妈,当他犯了一点错误的时候,就会受到责骂或毒打,他没有被父母温柔地对待,也没有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所以在他内心深处始终不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自己是足够好的。

他甚至会感到如此弱小的自己无法在这个恐怖的世界下生存。

因此,他学会了乖巧,学会了伪装,逼着自己优秀,以满足父母的期望。

试想,一个孩子没有被父母用心地对待,还不断地被伤害,他如何能建立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在心理治疗上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

虽然这句话有些极端,但也不无道理。

在治疗中我经常会发现患者父母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他只不过是把自己的问题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无力承担,最后恐惧现实也无法面对自己。

人生观与价值观

虽然病态的父母伤害了我们,但无形中我们也会继承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他们愤世嫉俗,我们也会对这个世界持有负面的看法;如果他们残暴苛刻,那么我们也会如此苛责自己;如果他们爱慕虚荣,我们也会用“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