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637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docx

儿童经络推拿整理

儿童经络实用手册

目录

一、了解孩子的身体

二、经络推拿的注意事项

三、经络推拿概述

四、各穴位的推拿要领

五、各种病症的推拿治疗

资料来源:

*楷体字:

《儿童经络实用手册》,黄海涛,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

*宋体字:

网络资料

*仿宋字:

中国医药网

【说明】下面的内容有些是扫描笔录入的,个别字可能有错误,请自己纠错一下,有问题可以给我打电话。

综合讲座视频:

 

一、了解孩子的身体

正常情况下,我国儿童的面色应该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受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孩子的面色会稍有差异,有的小孩子肤色白净,有的小孩子肤色比较黄,有的小孩子皮肤会黑一些。

但总体上以微黄而润泽为孩子的正常面色。

(一)观面色,知五脏

面色红:

属心,主热、主惊。

孩子面红耳赤且伴有咽痛,一般为外感风热;孩子午后颧骨附近发红,为阴虚内热;颧骨红得如同化过妆一样,说明病情危重。

新生婴儿面色红嫩是正常的。

面色青:

属肝,主寒、主痛、主瘀、主惊。

孩子面色青黯,神志不清,抽搐,为惊风和癫痫发作;孩子面色青白,多数是里寒腹痛;孩子嘴唇显紫色,脸色发青,呼吸急促,是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面色黄:

属脾,主伤食、湿滞或体虚。

孩子身体和眼睛同时为黄色可能是胎黄或黄疸;面色呈黄色且颜色鲜明为湿热,面色呈黄色但颜色晦暗为寒湿;面色黄中带白斑可能是蛔中病:

面泛黄并且发黑说明脾曾蓑;面黄并且委白则可能是疳积,

面色白:

属肺,主虚、主寒。

孩子脸色咣白,大多是因为肺气虚;脸色黄白,多见于吐泻后;脸色苍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之象。

面色黑:

属肾,主寒、主痛、主水湿停饮,主恶候。

孩子脸色青黑,多为阴寒证候;脸色黑得像煤炭一样,有可能是药物或食物中毒;孩子脸色青黑晦黯,为肾气衰竭,不论病情刚刚发作还是生病时间很长,都非常危险,家长要高度重视。

(二)审苗窍,知疾患

苗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耳、口、鼻、舌和前阴(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肛门)。

中医认为,苗窍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舌为心之苗。

肝开窍于目。

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苗窍出现异常,通常说明其所对应的脏腑发生了病变。

眼:

观察孩子眼睛时。

主要是注意孩子的眼神和眼皮、眼白、瞳仁。

孩子目光有神,眼珠黑白分明,光亮灵活,说明肝肾精气充足,身体健康。

孩子眼皮稍稍肿胀,多数是刚刚开始发生水肿。

孩子眼白红赤,为感受风热。

发热咳嗽且眼泪汪汪,可能是要出麻疹。

或者是重感冒,孩子眼白发黄,一般是有黄疸。

孩子睡觉的时候上下眼皮合不拢,多为脾虚,慢惊风的孩子也可能出现。

孩子的眼睛凹陷,啼哭无泪,一般是呕吐、腹泻后脱水所致。

耳:

主要是注意观察孩子耳朵的外形、颜色、有没有分泌物等。

如果耳朵以耳垂为中心弥漫肿胀,一般是痄腮;如果孩子耳朵内疼痛,而且有脓液流出.一般是中耳炎。

口:

主要是看嘴唇、牙齿、牙龈、咽喉、扁桃体、口腔黏膜的情况。

如果孩子嘴唇颜色淡白,为气血亏虚;牙齿逾期不出,多半是肾气不足:

牙龈红肿,一般是胃火上冲所致-如果孩子咽喉肿痛、发热。

是外感风热;扁桃体红肿,是外感风热或者肺胃之火上炎;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但又擦不掉,是患有白喉:

如果两颊黏膜有白色的小点,且周围有红晕,是麻疹黏膜斑;孩子嘴里出现很多像雪花一样的白屑,是鹅口疮。

鼻:

注意观察鼻子的外形、颜色及有没有鼻涕、鼻涕的性状(色、质、味)如何。

如果孩子鼻塞、流清鼻涕,是风寒感冒;鼻涕为黄色且浓稠,为风热感冒;鼻衄多为肺经有热;鼻翼扇动,一般是肺气闭塞所致。

舌:

主要是注意察看孩子的舌体、舌质、舌苔的变化。

小孩舌体柔软,颜色淡红润泽,活动自如,舌面上有干湿适中的薄薄的舌苔,为健康之相。

新生儿舌头呈红色且没有舌苔、吃奶的婴儿舌上有乳白色舌苔也为正常现象。

如果舌体肿大,呈青紫色,可能是中毒。

如果舌质淡白,则为气血亏虚;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等。

有些小孩吃进一些带颜色的食品,也可能让舌苔的颜色产生变化,要注意加以区别。

二阴:

主要是看前后二阴(生殖器与肛门)的外观和颜色。

男孩阴囊不紧不松,稍有色素沉着是正常;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者发热;阴囊和阴茎一起肿胀,可能是肾炎水肿。

女孩前阴发痒,一般是湿热下注,或是患有直肠阴道瘘及蛲虫病。

(三)看指纹,知百脉

3岁以下的孩子,皮薄肤嫩,特别适合用望食指络脉的方式来诊断身体状况。

所谓食指络脉,就是指虎口至食指侧的浅表静脉,是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脉同属肺经,其形色变化可以反应寸口脉的变化,所以,望孩子的食指络脉与把脉的意义相同,可以直接诊察身体内的病变。

食指靠近手掌的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家长可以抱起孩子,向着亮处,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孩子的食指末端,再以右手大拇指在孩子虎口至食指侧的浅表静脉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适中,使指纹显露,这样才容易观察。

看指纹时,家长可以记住这一歌诀: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正常指纹表现:

孩子身体状况正常时,指纹多数隐隐有浅紫色,并且不会显示到风关以上的位置。

病症指纹对应表现:

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露为病邪在表:

指纹深沉为病邪在里。

红紫辨寒热:

指纹显红色,主寒证:

指纹显青色,主惊、主痛、主抽搐:

指纹显黄色,多为脾虚;指纹显青紫色主热毒深重、血络郁闭的危症。

淡滞定虚实:

指纹色淡主虚,色深郁滞,推之不畅主实证。

三关测轻重:

指纹现于风关,说明病情轻,容易治疗;指纹现于气关,说明病邪深入。

病情较重:

指纹现于命关或者透过命关直到指甲,说明病情危重。

以上方法可以为家长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供一定的参考,要确诊孩子的病症,还是需要去看中医师,以免延误孩子病情。

若浅表静脉看起来浮显,多属感冒,就是病灶附着在皮肤浅表,只要发发汗,毒素随着汗液出来了就会好,给孩子捏捏脊,休息几天很快就痊愈了;若浅表静脉看起来沉隐,那说明病躲在身体内很深的地方,很难出来,就只能通过小儿按摩慢慢调理好身体,等孩子体内的正气强壮了,才能一步步地把病根彻底拔掉。

若浅表静脉的颜色鲜红,属于外感感冒;呈紫红色,属于里热证,就是热邪在身体内较深的部位,需要经常清天河水才能慢慢把热邪清除掉。

天河水在孩子的前臂内侧正中线,父母用食、中二指腹从孩子的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约推3分钟。

若浅表静脉的颜色是青色,表示孩子经常有疼痛或者惊风,有的孩子经常哭闹,一看虎口到食指侧的浅表静脉是青色的,就要仔细全面检查;若浅表静脉的颜色是紫黑色,表示孩子血络郁闭,需要给孩子捏脊。

若浅表静脉颜色很淡,表示孩子脾虚、气血不足,这就要推脾胃经,就是从大拇指一直推动到手掌。

这种方法也能反映孩子病情的轻重,若病得重,浅表静脉长;若病得轻,浅表静脉短。

络脉透过三关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多半比较凶险,应抓紧医治。

浅表静脉增粗,分支显见,得的病就是实证、热证,给小儿推拿时应该用泻法;浅表静脉变细,分支不显,就是虚证、寒证,给小儿推拿时应该用补法。

一般同一种手法中,向心方向直线推动为泻法,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为补法。

(三)五脏、五行与儿童经络

中医学上有这样的说法:

脾属土,脾土就像一位母亲一样无私地给全身输送各种营养,脾胃消化食物,转化成能量,人才能生存。

把五行相生的道理套用到五脏的关系上,有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

在前的是母亲,在后的是孩子,这就是五脏相生的顺序。

  有生亦必有克,没有克的话,各个脏腑之间没了制约,都想坐头把交椅,那就成为无政府状态,肌体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所以,根据五行相克的道理,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

克的就是强者,被克的就相对处于弱势,这就是五脏相克的顺序。

  如果不明白五脏生克的道理,运用小儿推拿法的时候就会搞不清楚补和泻的方法。

很简单,只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就行了:

实症就泻它的子,虚症就补它的母。

何为“母”?

何为“子”?

例如:

脾土生肺金,即脾为母,肺为子。

有了这个总方针,具体的手法做起来就更简单明了:

所谓“泻”就是向手掌方向直推,“补”就是按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在进行儿童经络推拿时,我们要遵循的补泻之道很简单:

、五脏之症,实证需泻子,称作“实则泻其子”;而虚证要补母,称作“虚则补其母,例如:

脾病的虚证,应补脾土,同时按母子关系,还要补心火,这就是“实子益母法”,同时肺为脾之子,所以还要补脾;脾虚之时,往往肝木过盛,这时要清肝。

补心、补脾、补肺、抑肝,称为“补三抑一法”。

如果脾有实证,应该清脾经,按照“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还要泻肺经,火为土之母,清心经也可以抑制脾的实证,这就是“泻母益子法”。

二、经络推拿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儿童经络推拿适合6个月到12岁的孩子,以6岁以下儿童更加适宜。

根据病症的分类,推拿对以下病症有效: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呕吐、厌食等;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小便异常等;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等;还有一些小儿常见症,如夜啼、惊风、发热、肥胖等。

为了防止意外,有些情况是严禁推拿的。

如:

某些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肝炎、肺结核等;各种患恶性肿瘤的部位;出血性疾病,或者正在出血和内出血的部位;骨与关节结核和化脓性关节炎;烧伤、烫伤,皮肤破损的部位;各种皮肤病的患处;骨折早期,截瘫初期,脱臼时;极度虚弱的危重病患者和严重的心脏、肝、肾疾病患者。

另外,诊断不明、不知道治疗原则的疾病也不适宜使用推拿治疗。

(二)体质不同推拿方法也不同

孩子的体质是由先天决定的,又被后天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体质。

在进行推拿时,不能道听途说,需要先观察判断孩子的体质如何,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推拿。

孩子的体质类型及推拿方法如下:

类型

特征

保健原则

健康型

身体壮实,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吃饭香,大小便正常

饮食调养的原则平补阴阳,食谱广泛,营养均衡

寒型

身体和手脚冰凉,面色苍白,不爱活动,吃饭不香,食生冷食物容易腹泻,大便溏稀

平时给孩子捏脊5次,按揉内劳宫100次,【加强孩子的阳气,多做体育运动】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温养胃脾,宜多食辛甘温之品,如羊肉、鸽肉、牛肉、鸡肉、核桃、龙眼等,忌食寒凉之品,如冰冻饮料,西瓜、冬瓜等

热型

【容易上火】形体壮实,面赤唇红,不喜欢热的东西,喜欢凉的东西,口渴时常爱喝凉水,烦躁易怒,贪吃,大便秘结

平时给孩子清天河水,每次推200次。

此类孩子易患咽喉炎,外感后易高热,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清热为主,宜多食甘淡寒凉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萝卜、绿豆、芹菜、鸭肉、梨、西瓜等【避免吃牛羊肉等燥热的食物】

虚型

【身体差】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不爱活动、汗多、饭量小、大便溏软

【要进行全身调理,多做些运动,加强气血循环】补五脏,脾、肝、心、肺、肾各100次。

此类孩子易患贫血和呼吸道感染,饮食调养的原则是:

气血双补,宜多食羊肉、鸡肉、牛肉、海参、虾蟹、木耳、核桃、桂圆等。

忌食苦寒生冷食品,如苦瓜、绿豆等。

湿型

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形体多肥胖、动作迟缓、大便溏烂

平时捏脊5次,推板门200次,【多做运动,但不要着凉】饮食原则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宜多食高粱、苡仁、扁豆、海带、白萝卜、鲫鱼、冬瓜、橙子等;忌食甜腻酸涩之品,如石榴、蜂蜜、大枣、糯米、冷冻饮料等。

(三)推拿速度和时间

儿童经络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应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疾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以及手法的特性等因素来确定。

推拿次数通常为每天1-2次,慢性病可以每隔一天推拿1次。

如果孩子患的是高热等急性热病,可每天2次。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每次推拿的时间,一般每次应为10-15分钟,不超过20分钟。

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一个疗程为7次左右,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不同的操作手法,其操作时间和次数也有所不同。

推法、揉法操作次数要多一些,摩法的操作时间长一些,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长长要用揉法,通常适宜放在最后操作。

按法和拿法很少单独运用。

常常要和揉法、捏法配合应用。

(四)推拿的介质

医师在给孩子做推拿时,一般手上会蘸些油、粉等,这些就是推拿介质。

这些推拿介质可以润滑皮肤、减少伤害,更重要的是,恰当地使用推拿介质,还能增强功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几种推拿介质家长很容易就能找到,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滑石粉(即医用滑石粉。

有润滑作用,可以减少磨擦,保护孩子的皮肤),爽身粉(市面上出售的质量比较好的爽身粉可以用来作推拿介质),鸡蛋清(用鸡蛋清做推拿介质,有润滑皮肤、清热润肺、祛积消食的作用,在治疗小儿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时,效果相当不错),葱、姜水(把生姜、葱捣烂,放在碗或其他器皿中,蘸取汁液来作为介质,不仅可以润滑皮肤,还有助于驱散外邪,尤其适用于冬、春季节的风寒表证),凉水(用清洁的凉水作介质,可起到清凉退热、润滑皮肤的效果,一般用于小儿外感发热)。

(五)应牢记的几条准则

1.本书中所指的“寸”数,均为同身寸。

小儿同身寸是弯曲小儿中指,以中指中节侧面两头横纹尖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书中所给定的时间和推拿的次数仅适合6个月至8岁的孩子,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酌情增减。

3.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是先头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同时注意,要先按重点穴位,后按一般穴位,先按主穴,后按配穴】

4.小儿推拿的力度应从轻到重【如需使用强刺激手法(拿、掐、捣、捏),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孩子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5.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

每组推拿穴位,可选择几个用,效果不明显再加之。

6.由于孩子还处在快速地发育过程中,因此很多穴位和成人有很大区别:

有的穴位名称与成人相同,但位置不同(如攒竹);有些位置相同而名称不同(如龟尾、总筋)。

7.小儿推拿中,上肢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一般比推拿左手为主。

8.在进行长期推拿时,应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每次给孩子推拿最好只针对一种病症,如果保健和治疗的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推拿次数由少到多,取穴逐渐增加,手法由简单到复杂。

9.严禁来回推和不按要求推。

10.心、肝、肺经宜清不宜补,而脾经、肾经宜补不宜清

(六)儿童推拿的补泻方法

孩子的五经位于手部,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分别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末节指面上。

其中,脾经、肝经、心经、肺经,由指根向指尖推为泻,由指尖向指根推则为补,这四经的补泻方向是一样的,只有肾经的补泻方向恰好相反。

另外,以五脏命名的穴位,旋推也为补。

有些非特定的经络线,顺经络走行方向推为补,逆经络走行方向推为泻,来回顺逆方向推为平补平泻,如中脘、三阴交等:

旋转方向的操作,多用于揉法、运法、摩法,一般认为顺针方向(右)旋转为泻法,逆时针方向(左)旋转为补法,左右顺逆为平补平泻。

有些穴位的旋转补泻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摩腹、揉中脘、揉神阙等,旋转补泻的作用就很明显。

儿童推拿手法在穴位上操作的次数、时间长短、频率快慢,也是衡量补或泻的功效的标准之一。

适当的推拿次数和频率能促进疾病痊愈;次数少,时间短,达不到治疗效果;而次数过多,频率过快则可能对身体有害。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年龄大、体质强、病属实证,手法操作次数可适当多一些、频率宜快一些;如果孩子年龄小、体质弱、病属虚证,推拿时则操作次数要少,频率要慢一些。

在推拿次数的把握上,通常1岁的孩子,使用推法、揉法、摩法、运法时,一个穴位推300次左右。

孩子年龄大、体质强、疾病重。

主穴可多推一些,反之则要相应地少推一些。

补与泻。

向上为补,向下为泻;向里为补,向外为泻;以顺为补,以逆为泻;疾者为泻,缓者为补;轻者为补,重者为泻。

泻又称为清。

三、经络推拿概述

(一)儿童穴位的特点

儿童还处于发育期,其穴位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小儿推拿穴位基本上由十四经穴、经验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以及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组成。

安照经穴的分布特点,儿童身上的穴位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点”状穴位:

这些穴位和成年人大多数穴位一样,是一个点,如足三里、中脘等。

此类穴位在推拿时多用掐法、揉法、捣法。

“线”状穴位:

是从某点到另一点成为线状,有明显起止的穴位,如三关、坎宫、天河水等。

此类穴位在推拿时多用推法、捏法。

“面”状穴位:

是指有一定面积的穴位,如脾经、板门等。

这类穴位在推拿时一般用摩法。

孩子的头面部穴位也很集中,是进行小儿经络推拿时另一个需要重视的地方,在此处推拿时要小心力道,特别要注意取穴的准确性。

在儿童四肢进行推拿时,一般少取单穴,而是采用推法或捏法,在几个不同的穴位之间进行。

(二)儿童推拿常用手法(以中国医药网为基础)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用力轻柔均匀,不可忽快忽慢】。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

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

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

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

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

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

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

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运法常用于线状穴、面状穴,如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运板门等。

    功效:

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

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运法与旋推法的异同 

 

相同点

异同点

运 法

均在体表作环形推动都不带动皮下组织

运动幅度较大频率较慢,每分钟约80-100次

旋推法

运动幅度较小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60-200次

 

   【捏法】

    关于此法的详细操作可以查看中央四台“中华医药”节目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

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

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

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

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

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

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掐时要逐渐用力】。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

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

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以下源自《儿童经络实用手册》

【拿法】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对称用力于施治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

手法要领:

在迅速拿起肌肉(组织)后,稍待片刻再松手复原。

注意动作应沉稳缓和,均匀有节奏,力度适中,以提拿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的强度为合适。

拿法的刺激较强,多适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等肌肉丰厚处,具有疏经通络、宣通气血、祛风散寒等作用。

【揉法】

以手指指腹、掌根或鱼际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带动皮下浅层组织在深层组织界面上做轻快柔和的回旋运动。

揉法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和掌揉法。

指揉法:

以拇指或食、中、无名指指腹在穴位上吸定做轻柔缓和的旋转运动。

鱼际揉法:

以手掌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治部位,前臂摆动同时带动腕掌部进行旋转揉动。

掌揉法:

以掌根部或手掌掌面吸定于施治部位,做腕关节连同前臂的旋转运动。

手法要领:

操作时用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移动,不可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160-200次。

指揉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颈项、四肢关节及全身穴位,鱼际揉法多用于头面、颈项、胸腹及四肢,掌揉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

【捣法】

以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对穴位进行有节奏的击打的方法。

手法要领:

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捣击时位置要准确,用力时腕部要富有弹性,捣后指端立即抬起,不要用暴力。

捣法常用于点状穴,如捣小天心等。

【按法】

以手指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