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5120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docx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1.特征:

合作―对抗―合作-再对抗

 

2.演变:

 

(1)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①原因:

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统一战线建立的客观条件。

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屡失败,接受苏联和中共的帮助。

而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也遭遇失败,使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建立巩固的革命联盟。

②政策:

(中共三大)决定与革命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结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由对抗到合作。

 

①原因:

对抗原因:

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

合作原因:

“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政策:

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总方针;1935年底中共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结果:

国共合作破裂,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原因: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政策: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③结果: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国共合作再次破裂。

 

①原因:

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②政策:

中共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武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③结果:

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导致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3.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这是国共之间的矛盾、斗争始终存在,并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例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由此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实现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关系再次完全破裂,直到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3)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勾结起来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由于处在二战的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等国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赞助中国抗日,赞助国共合作。

这对于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

抗战胜利后,美国为建立世界霸权积极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4.认识:

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两伤,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

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迁移应用】

 

4.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

“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5.国共两党的第一、二次合作的实现,主要是由于( )

 

A.国共最高革命纲领一致            B.两党面临共同任务

 

C.两党得到外部力量帮助              D.中日民族矛盾尖锐

 

【典例剖析】

 

1.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

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史实本质?

( )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战爆发前国共两党关系和当时时局的认识。

A项适合于抗战中,B项模糊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D项所术更不符全实际。

 

【答案】C

 

2.下图是一部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个画面。

图中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革命要胜利了”是指(  )

 

 

A.抗日战争开始转入大反攻         B.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

 

C.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         D.开始准备发起渡江战役

 

【剖析】注意图片中两人对话的信息,“目标大别山以及转折、胜利”,反映了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应属于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答案】B

 

3.蒋介石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文中的“先生”是( )

 

A.孙中山        B.斯大林        C.毛泽东        D.周恩来

 

【剖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

注意材料中的“陪都”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蒋介石邀请“先生”去重庆“商讨”“倭寇投降”后的“世界永久局面”。

 

【答案】C

 

4.世纪40年代朱自清道出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其中“闷雷”指的是( )

 

A.国民经济破败凋残             B.内战阴影挥之不去

 

C.美苏冷战和平脆弱             D.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剖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定“40年代末”,“胜利的闪电”指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B

 

5.观察右边的出现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漫画,图中的人物是( )

A.袁世凯       B.汪精卫  

 

C.蒋介石       D.孙中山

 

【剖析】漫画表现的是四十年代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政策。

 

【答案】C

 

【巩固演练】

 

1.《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卢沟桥歌》: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从《松花江上》到《卢沟桥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

 

A.从东北沦陷到华北、华南沦陷          B.国共从内战到走向联合抗战

 

C.从东北沦陷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        D.国民党从不抵抗到奋起抗战

 

2.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4.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

漫山遍野是人浪!

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①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6.“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

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

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

这作品的创作时间最可能是在( )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45年

 

7.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 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邮政部门已经发行了五套纪念抗日战争的邮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行的邮票介绍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民抗战,八九十年代发行的邮票介绍的是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21世纪发行的邮票介绍的是中外联合作战。

由此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纪念的主题由中共抗战到全民族的抗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纪念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从纪念抗日战争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纪念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化全面

 

D.中国的世界意识尚未觉醒

 

9.游就馆是日本靖国神社的博物馆。

2007年初游就馆调整展示内容后重新开放。

对南京大屠杀的介绍中增加了“将中国军队击退到下关处并歼灭。

对穿着便装的残兵也进行了严格的处罚”等文字。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①靖国神社的调整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②游就馆所宣扬的历史观没有变 

 

③日本正式承认了在南京犯下的罪行 

 

④展示内容的调整有利的促进了中日关系的缓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0.“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

要走光明路,跟住毛泽东。

”“蒋军弟兄们:

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

”以上传单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A.中共军队经过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

 

B.国民党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转入反攻,消灭国民党指日可待

 

D.跟着蒋介石没有出路,只有武装起义,活捉蒋介石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11.阅读下列材料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

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南京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发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与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有何伟大意义?

 

(4)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

有何启示?

 

【高考真题】

 

1.(2010·重庆卷)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2.(2010·天津卷)《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2010·北京卷)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2010·北京卷)“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5.(2010·全国卷)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6.(2009·山东卷)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下报道:

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

不明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

”(注:

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7.(2009·安徽卷)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8.(2009·海南卷)“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

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9.(2009·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请回答: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考点1 

 

1.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太原 徐州 南京 潘家峪 七三一部队

 

2.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人民战争 平型关 百团大战 滇缅公路 缅甸 第一次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地位 

 

考点2 

 

1.双十协定 重庆

 

2.中原 陕北 山东

 

3.大别山 辽沈

 

4.国内和平协定 南京 政治格局 毛泽东思想

 

【迁移应用】

 

1.C2.B3.C4.C5.B  

 

【巩固演练】

 

1.C2.D3.B4.B5.C6.C7.C8.D9.A10.C

 

11.

(1)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统治中国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4)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高考真题】

 

1.【解析】C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2.【解析】C主要考察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抗日战争。

分析:

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3.【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

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4.【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

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5.【解析】C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故B错;国民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6.【解析】B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北上的旅客以“济南”为终点,津浦路北到沧州,不能到达天津,同时材料反映了大量旅客南流。

综合以上信息,与之相符的是B项。

 

7.【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阅读题干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中有“普遍”和“广泛”字眼,不符合历史实际A、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实际。

 

8.【解析】D这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

注意歌词中的“驱除仇寇”是指驱除日本侵略者,“复神京”是指收复北京。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民族振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问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中国近代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的阶级主要包括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再联系学过的基本知识就不难得出农民阶级主要是: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实业救国,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与第

(1)问一样是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只要考生列举出上述三个阶级的所提出的革命纲领即可。

现代史主要是涉及建国后的土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等甚至可以回答农业税取消。

第(3)问仍然比较简单是考查考生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结合所学不难得出答案: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2)农民阶级:

《天朝天亩制度》。

资产阶级:

平均地权。

无产阶级: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