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547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docx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抢救室或观察室,并⽴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输⾎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定时空⽓消毒。

4、⼊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压。

(2)新⼊急诊室患者每⽇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

(3)体温37.5℃以上者,每⽇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后,每⽇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

(6)危重患者⽣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

6、每⽇记录⼤⼩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命体征、瞳孔、神志、⾆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约束带妥善约束,防⽌发⽣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活起居、饮⾷、睡眠和情志等⽅⾯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护理,指导饮⾷宜忌。

11、关⼼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活⾃理能⼒。

(3)⼼理社会状况。

(4)辩证:

表热证、半表半⾥证、⾥热证。

2、护理要点

(1)⼀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般护理常规进⾏。

B、⾼热应卧床休息。

C、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对于时⾏疫疠引发的⾼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持续⾼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被,⽤温⽔擦⾝,定时变换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体温骤降、⼤汗淋漓、⾯⾊苍⽩、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B、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C、吐⾎、咯⾎、衄⾎、便⾎、溺⾎等情况。

D、⾼热不退、⼤吐、⼤泻等情况。

E、⾼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给药护理

汤剂⼀般温服,⾼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

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或热粥,以助汗出。

(4)饮⾷护理

A、饮⾷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热量、⾼蛋⽩、⾼维⽣素⾷物。

多吃蔬菜、⽔果,忌⾷煎炸、油腻之品。

B、外感⾼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以助汗出。

C、⿎励患者多饮⽔及果汁饮料,亦可选⽤芦根汤、淡盐⽔等以养阴增液。

(5)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疗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信⼼,提⾼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3.健康指导

(1)保持⼼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

(3)饮⾷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蔬菜、⽔果,忌⾷⾟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条件进⾏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进机体抗病能⼒。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亏虚,遇饮⾷、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

⼈事、⼝⾆歪斜、半⾝不遂、语⾔謇涩,或仅见⼝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表达等情况。

(2)⽣活⽅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理社会状况。

(4)辩证:

风⽕蔽窍、痰⽕闭窍、痰湿闭窍、元⽓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虚⾎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2、护理要点

(1)⼀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般护理常规进⾏。

B、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侧,以防发⽣窒

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C、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D、加强⼝腔、眼睛、⽪肤及会阴的护理。

⽤盐⽔或中药液清洗⼝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理盐⽔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膀胱冲洗。

E、伴神昏者参照本病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B、发⽣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A、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擦⼲。

B、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C、及时记录服⾄宝丹、⽜黄清醒丸、苏合⾹丸等⾟⾹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应

⽴即报告医师。

D、服降压药、脱⽔药时,应观察⾎压变化,防⽌头晕,注意安全。

(4)饮⾷护理

A、饮⾷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果为主。

B、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A、中风患者多为⼼⽕暴盛,应耐⼼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B、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B、元⽓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事、⽬合⼝开、⼿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C、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留置导尿。

D、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3、健康指导

(1)保持⼼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使疾病再度复发。

(2)⽣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变化增减⾐被,注意保暖。

(3)饮⾷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物为宜,多吃新鲜⽔果、蔬菜及⾖制品,不宜过饱,忌

⾷⾟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便通畅,避免⽤⼒过度,以免再发脑出⾎。

经常⾷⽤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中暑

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慌、泛恶、少汗,甚

⾄汗闭、⾼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病位表⾥兼有,多在脾、⼼。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中暑的经过和伴随症状。

(2)周围的环境、⼯作种类、⽣活⽅式。

(3)⼼理社会状况。

(4)辩证:

暑热侵袭证、热盛动风证、⽓阴两伤证。

2、护理要点

(1)⼀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般护理常规进⾏。

B、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阴凉、通风处。

患者取平卧位,松解⾐扣,给予清凉饮料。

C、重症中暑者,⽴即送⾄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

D、监测⽣命体征⾄意识清醒。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命体征、体温、神志、瞳孔、⼆便、汗出、⾆脉变化。

B、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粗、四肢厥冷、冷汗不⽌、瞳孔散⼤时,⽴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A、按医嘱⽤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B、服药期间,禁⾷⾟辣、⽣冷、油腻等⾷物。

C、应⽤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压、⼼率的变化。

(4)饮⾷护理

饮⾷宜清淡、⾼热量、⾼维⽣素流质或半流质,多是清暑⽔果、蔬菜和绿⾖汤等,忌⾷油腻及烟酒。

(5)情志护理

A、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员须仪态稳重,⼯作有条不紊,以减少其紧张情绪。

B、对烦躁、焦虑不安着进⾏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

A、⼝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B、出现四肢厥逆、⾯⾊苍⽩、冷汗不⽌时,遵医嘱艾灸。

C、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坠床。

D、⼤汗者遵医嘱⽤中药煎⽔代茶饮,频频冷服。

E、出现⾝热汗少、⼝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正⽓⽔⼝服及针刺。

F、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3.健康指导

(1)保持情志舒畅,⼼情愉悦,使之⽓⾎通畅。

(2)注意⽔分的摄⼊,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温下⼯作。

(3)注意个⼈防护及个⼈卫⽣,在烈⽇下⼯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及浅⾊⾐服等。

(4)出现头晕、乏⼒、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5)饮⾷宜清淡、易消化。

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分。

忌⾷油腻、⾟辣、烟酒之品。

暴泻

应感受外邪、疫毒或饮⾷、劳倦等所致。

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涉及脾胃。

急性肠炎、⾷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腹泻的次数、量、、⾊、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近期进⾷情况、饮⾷喜好、⽣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肛周⽪肤情况。

⽣活⾃理能⼒及⼼理社会状况。

辩证:

寒湿困脾证、⾷滞胃肠证。

护理要点

⼀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般护理常规护理,执⾏消化道隔离。

B、卧床休息,保持臀部⽪肤清洁,必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途中药。

C、及时留取⼤便送检或细菌培养。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便性状、次数、颜⾊、⽓味。

B、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燥、⽪肤⼲枯粗糙、腹胀⽆⼒,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暴泻其势凶猛,⾯⾊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尿,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A、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

密切观察⽤药后不良反应。

B、⼀般汤剂宜温服。

(4)饮⾷护理

A、吐泻严重者暂禁⾷,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

B、暴泻⽓阴两虚者遵医嘱可⽤药粥。

(5)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情平静,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励患者多饮⽔或淡盐⽔,以补充体液。

B、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

C、腹胀⽆⼒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服或针灸。

D、⾼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宣放⾎。

E、⼝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防⽌脱⽔。

F、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姜灸或要熨;热泻者遵医嘱⽤中药煎⽔服。

G、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