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3001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docx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教案

文科附加题专题复习

教学目的:

1.掌握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的内容和方法

2.从文本具体内容出发,掌握定向分析推理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答题的失误很多:

1.随便摘抄词语,或随意乱贴标签,缺少概括。

2.“分析题”拘泥原文,不知变通,答非所问。

3.抛弃材料,相当然,分析如无根浮萍。

教材分析:

一、走进考点

《考试说明》要求:

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作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此类题目选择的语段学科类型不唯一,可能是科学类的,可能是文学类的

【归纳】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

【分析】分析是“思考”,而不仅仅是“概括”,重在延伸。

即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定向概括和分析推理,分析解决方法,提出建议,语言简洁,针对性强。

可能涉及其他学科和社会常识。

分析时要联系文本内外,掌握好适当的分寸。

还要注意回答的问题有的有字数限制。

【鉴赏】虽然出现在《考试说明》的要求之中,但在试题示例上却并没有出现,这可能是因为鉴赏的考查主要应出现在前面的文学作品和古代诗词的考查之中,这里不必重复。

二、点击高考

08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7题。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

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

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

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

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

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

//(古镇的文化特征)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

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古镇如今的情况)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

(6分)

【答案】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

(9分)

【答案】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学生答案:

1、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独特的建筑风貌;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延续着城乡商品交流;文人荟萃之地。

2、具有独特古镇景色和传说;给人以一种思古幽情;古镇构成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是许多名人的故里;传承了中国文化和民俗传统;

3、减少现代化住宅小区建设;保护古镇特有的情韵;商业街扩建另选地址。

4、保护河道,不应扩路;保护居民的住宅,不应建设新住宅;适度开发旅游;

存在问题:

1、要点不全、答案交叉,表现出信息点找不全、找不准的情况。

答案互相包含。

2、随意摘抄、缺少归纳,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只是简单地摘录了文段中的似是而非的语句,导致看似合乎问题的要求,却并不准确,让阅卷老师看后,就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当然这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式的回答,也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要想得分却很困难,令人只有叹息了。

3、拘泥原文,表意模糊。

第二题题干要求是如何保护古镇,回答时应围绕“保护”来回答,应该根据材料中古镇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向思考,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举措。

【题型特点】

说明性语段:

①对象有何特点②如何应对说明对象的现实问题,如何看待说明对象。

【解题思路】

解读试题,明确阅读要点。

(1)注意文段特点,分清层次

说明性语段:

对象+特征/对象+特征+现实问题及措施

例:

08江苏高考题段落中,分为两个层次:

“随着人口增长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之前是一个层次,从“随着人口增长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往后又是一个层次,前者正面说明古镇的特点,后者指出古镇的存在危机。

两道试题就围绕这两个层次进行巧妙的设问。

得出:

①古镇特点②如何保护古镇

(2)前后联系,上下对照,反向思考

例:

古镇的特点,在第一个层次中完全可以找出来,可以从“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这些语句中概括。

保护古镇的措施,是针对古镇的存在危机而言的。

就第二个层次来看,有这样一些危机危机:

“一些古镇……”指出古镇被随意“改造”,“有的为了……”指出名人故居被随意扩建、居民被赶走,“有的过度……”则指出古镇被过度开发。

总的说来

如今的情况是:

人口增多、事业发展,一些古镇建设住宅小区,建设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过度开发旅游业等,填河扩路、搬迁居民、建设大型游乐场等,使得古镇没有了情韵。

针对这样的危机,保护措施就有相应的四点:

保留原有建筑风貌,适度修复名人故居,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有序适度开发旅游、游乐项目。

【参考答案】

1.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

(6分)

【答案】有历史建筑(“独特的建筑风貌”、独特的建筑格局),城乡商品交流之地(城乡经济交流场所、城乡商品交流中心),文人遗迹(出过许多文人学者、有文化遗存、有“书院和藏书楼”),保留了民俗(有祭祀、庙会等民俗)。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

(9分)

【答案】要珍惜文化遗产,保留古镇原有的建筑风貌(不能改变建筑格局);保留古镇的居住功能(另建新镇,安置新增人口);修复名人故居宜修旧如旧;有序地适度发展旅游(防止过度商业化)。

小结:

【启示1】分析文本材料的层次,从而对相关层次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性提取。

【启示2】善于在材料中寻找同类项,善于在材料中提取公因式。

【启示3】归纳出的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基本呈对应关系,这是解答分析题的思路。

【启示4】分析文本材料,要注意联系有关的背景,甚至要有前瞻性。

三、【例题演示】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错:

答非所问,是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的原因),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错:

答非所问,是导致粮食需求增加的原因),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错:

答非所问,是导致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的原因),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正确答案),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错:

答非所问,十年来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情况),稻谷、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

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等成本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食品价格上涨也有市场周期性调节的因素,例如去年同期国内猪肉价格非常低,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因此,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

【参考答案】

1.归纳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

(6分,不超过30个字)

1.

(1)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2)成本推动;(3)市场周期调节失衡。

2.你认为解决食品价格上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9分,不超过40个字)

(1)加强粮食的储备和进出口调节;

(2)发展生产,保障食品供给;(3)作好市场调研,及时调节供求关系。

【题型特点】

议论性语段:

①观点(问题)是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此现象有何表现②解决的措施

【解题思路】

【文段特点】

一.议论性语段:

观点+论据/问题+表现+措施

问题是食品价格上涨

【答案】

1.

(1)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2)成本推动;(3)市场周期调节失衡。

【分析】本段分三个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难度不大。

审题,提干要求归纳食品价格,这里的食品价格指我国的食品价格,像第一层中,貌似答案的句子很多:

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等,要仔细辨别、准确获取命题需要的有效信息。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反向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2.

(1)加强粮食的储备和进出口调节;

(2)发展生产,保障食品供给;(3)作好市场调研,及时调节供求关系。

四、对症下药

归纳题要点:

1.细淘真金,去芜存精:

分析文本材料的层次,从而对相关层次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性提取。

一看标点,如句号、分号、冒号、顿号;

二看标志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究其原因因此、综上所述、从某种角度看、首先其次再者另外此外、与此同时、但是、只有才能、既又也还、导致了、这表明、说明对象类词语”。

2.逐点梳理,合并同类:

善于在材料中寻找同类项,善于在材料中提取公因式。

3.前后联系,上下对照。

分析题要点:

1.要有文本意识。

分析的依据是材料,不能天马行空,毫无约束。

归纳出的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基本呈对应关系。

2.要有分析意识。

明确分析的对象,找到切分的角度,注意表层和深层的意思,看到事物的现状和趋势,有时提出的对策要有前瞻性。

【要点归纳注意事项】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材料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四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只要题干不作特别要求(“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都应该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避免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

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答案语言须简明。

这类试题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因而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在文字数量方面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无论是选用文中的关键语句,还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都要删繁去冗,使答案语句简明、准确。

4.有的文本材料,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本材料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小试牛刀】

(一)近日有位作者在报纸上撰文称:

“别在国学面前热昏了头。

”我并不这么认为,把“国学热”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不妥的。

今天,在中华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出现了“国学热”,乃是倡导古代的服饰礼仪等等,这不是一种流行时尚,而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含义。

随着中国在器物层面的崛起,国学作为传统文化也在回归,这种回归决不是向适应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更不是要回归古代的专制主义,而是在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基础上“复兴”;它是现代人“寻根”的精神之旅,它体现的不是传统的固守,而是一种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种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理。

或许可以说,这片文章所代表的仍是上世纪一部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而不是崛起中的中国应有的“大国民心态”,但是我认为,我们不必把所谓的“文明世界”的东西看得神圣不可侵犯,而把自己的传统看作是阻挡文明潮流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够平和、宽容、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继承和借鉴就不会改变我们追求真理、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参考答案】

1、阅读上面材料,归纳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答:

把“国学热”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不妥的。

2、“国学热”体现了国人哪几个方面的心态?

答:

“寻根”的精神之旅;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我国不少地方公车私用的现象不在少数,目前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仅占1/3左右,加上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问题,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

这种腐败早已引起公众不满。

公车在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也大量存在。

专家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

据了解,我国党政机关超标购车,利用权力超编用车的现象很普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

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老问题

面对这种现象,“车改”呼声四起。

各地的公车多数采用“卖公车、发补贴”的改革方式,即所谓一步到位的“货币化”模式,补贴标准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

但货币化改革产生了新腐败。

因为尽管这种模式符合货币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照顾了不同级别官员的切身利益,但却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公车消费转变为个人补贴,相当于相关人员每个月增加了数百元乃至数千元的收入。

/新问题//公车存在的问题

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

如瑞典政府设计了一套公务车监控系统,在每辆公车上都装有GPS系统,并安装了带有“公务”和“私事”双按钮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

任何人用车时必须按下两个按钮中的一个,车才能启动,如果是按“私事”键,行驶费用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扣。

监督部门不定期地从GPS记录档案里抽查,如果发现按下“公务”按钮的汽车驶向商业区、娱乐场所等非工作场所,便会进行调查。

//公车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1.使用公车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不超过45字)(6分)

2.如何克服公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不超过60字)(9分)

【答案】

1.

(1)公车私用现象严重。

(2)公车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大量存在。

(3)利用权力超编用车。

(4)“车改”带来新的问题(腐败)。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2.

(1)完善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

(2)实行公车有偿使用,超支自负。

(3)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

(每点3分)

【分析】第一步:

在第一层次中,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想想看可采取哪些合理对策,

(1)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有偿使用,超支自负;规范公车使用。

(2)公车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现象大量存在→规范公车养护制度,杜绝吃回扣现象;(3)利用权力超编用车→健全公车采购等管理制度,杜绝超编用车,超标购车现象。

(4)“车改”带来新的问题(腐败)→完善货币化形式,实施交通补贴等形式。

在第二层次中,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第二步:

看看哪些可以合并同类,好像可概括为一点,那就是:

进一步健全公车采购、使用、管理的制度,但9分的题目不可能一点,结合文本内容,第一层次可分两小层:

老问题,新问题,针对老问题,可以概括为:

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

针对新问题,可概括为:

完善货币化改革制度;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或实行公车有偿使用。

【注意,要合并同类;找准角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近年来,有的地方发展没有同人们的生活改善联系在一起。

表现在有的地方经济每年都在快速发展,但人民生活提高却不明显,有的地方由于物价增长等因素,人民生活可能还会不升反降。

发展没有向生活倾斜。

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每年以8%-9%的速度提高,但许多人的收入没有明显变化,并没有相应同比例增长。

所以,尽管社会发展了,人们的幸福感却下降了。

这种情况也表明社会发展不平衡。

有的地方发展快,有的地方发展慢;有的人收入提高明显,有的人收入变化不大,从而导致,虽然发展的平均数提高明显,但绝对多数人提高不明显,因此造成幸福指数下降。

打个比方,经济收入,你可以用个别地区、少数人的高收入,平均到多数人的身上,看上去平均收入提高不少;但幸福感却不能“平均”,个别地区、少数人幸福指数的提高,不能“平均”到多数人身上,所以才会出现“经济发展了,幸福下降了”的现象。

另外,近年来社会虽有发展,但不少人的生活负担也不断加重,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及负担增长的速度,因此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

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近些年费用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发展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增长,从而降低了幸福指数。

这些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最直接,民众又怎能会感到更幸福呢?

经济发展同幸福指数不同步,值得社会警惕。

文明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应该就是增加人们生活的幸福。

如果有发展没提高,多数人享受不到发展实惠,这说明社会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发展出现了偏差。

这种情况应该纠正。

1.试概括说明当前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的原因。

(7分。

不超过70个字)

答:

①地方发展没有同人们的生活改善联系②社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人收入提高不明显③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及负担增长的速度。

2.试结合上文内容,谈谈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地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8分)

答:

①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有机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感受到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②增加教育、医疗等投资,控制房价,减轻人民的生活负担。

③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连年增加生活水平较低人口的收入。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中医是一种传统文化,它治疗的效果和博大精深却明摆在那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中医,认识到它的伟大,光美国就有四十多个州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而在我国不但不重视,甚至还出现要抛弃它的声音。

别忘了韩国人正在积极把中医变成他们所谓的韩医,真到那时,我们会后悔莫及。

现代社会固然重视效率,人们惜时如金,大多数人在需要求医治病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西医,因此在老百姓的观念中,西医就是立竿见影,而中医是缓慢调理。

然而西医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病时,他们都会说同样的话:

去找中医看看吧!

而中医在治疗被西医过滤后的疑难杂症时,总是会带给人们意外的惊喜。

有人说中医比西医更有价值,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中医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强调的是和谐和平衡,当然中医真正注重的是预防和养生,与其得了重病去求医,不如平时就心平气和,饮食合理,一直保持健康。

在某些方面,中医有其优越性,甚至是西医不能相比的,一些西医需要手术才能解决的病症,中医通过一些外敷内用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避免了术后的疼痛。

我们接受了西医,同样需要将中医传承,也要让世人所接受。

如何将中医发扬光大,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1.从材料看,“中医比西医更有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答:

中医注重预防和养生,强调和谐和平衡;治疗疑难杂症,中医总给人们意外惊喜;中医的独特疗法可避免西医术后疼痛。

(每点2分)

2.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传承中医,使之发扬光大。

(9分)

答:

加强对中医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大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做好普及推广工作;传承中医要汲取西医的精华;改进中医技术,使之更科学,更有效。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①消费,这个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从被排斥、压抑到恢复、兴盛,已经走到了二十多年的历程。

②虽然改革开放整体上取得了人民消费水平巨大提高的伟大成就,但宏观消费总量布局却出现了不平衡。

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表现在消费水产的贫富悬殊上。

这种不平衡,离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宏观上未能实现科学消费。

③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度,消费却存在着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切实际地推行“一次性”消费,甚至是对资源掠夺式的消费,导致一些稀缺资源告罄。

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消费中追求奢华,摆阔气、讲排场,使本来就短缺的资源更为紧张,对有些资源讲,甚至把下一代的资源都消费了,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

⑤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尚未脱贫的情况下,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过度消费。

这种过度消费,超过人的正常需要,劳动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为零,不但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加重了生产的负担,浪费了资源,扩大了收入分配不公的负面效应。

⑥科学消费的实现,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综合治理。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引起政府的足够注意。

在确立国家发展战略时,应该同时确立可持续消费战略,这一战略的确立从指导思想上使科学消费成为全社会的心智模式。

⑦自主创新不仅是在生产领域实现,也应该在消费领域实现。

没有消费领域的创新,生产领域的创新就会失去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消费的自主创新,传承中华文明,开创中国自己的消费新模式。

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要确立消费中的荣辱观。

大力提倡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环保光荣、污染可耻;理性光荣、愚昧可耻;利他光荣、损人可耻。

⑨科学消费要得到社会的赞许和鼓励;不科学消费要受到舆论奶的批评和限制。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科学消费能够实现的必要环境。

1、本文揭示了我国目前非科学消费的一些现象,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这些现象的具体内容。

(8分)

答:

①宏观消费总量布局不平衡;②消费存在着极大的浪费;③奢华消费超越资源限制;④过度消费超越实际需要。

(每点2分)

2、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政府在引导科学消费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7分)

答:

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确立可持续消费战略,二是加快消费的自主创新,三是树立科学消费的荣辱观,四是形成科学消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答对一点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四点得7分,其中第一点总说答出给2分)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

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器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

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

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牛,却资助中国养。

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

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

必须正视:

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1、生态破坏将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8分,不超过25字)

答:

冲击社会稳定;导致众多疾病出现;导致古代文明消失。

2、你认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分,不超过25字)

答:

增强生态意识;保护绿色资源;防止境外生态入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