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50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docx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

论语言的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的体现

目录

内容简介3

关键词3

一、引言4

二、象似性的概念及类型5

三、象似性在网络语言中的体现7

(一)影像象似71.谐音象似72.符号象似8

(二)图样象似91.数量象似92.对称象似103.重叠象似104.标记象似10

(三)隐喻象似101.创新词象似112.旧词新意11

四、网络语言的形成机制12

五、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13

六、结语14

七、参考资料15

内容简介

网络语言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理据。

象似性是理据性的表现之一。

本文从象似性相关理论入手,从影像象似性、图样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考察了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做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网络语言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

网络语言,象似性,语言学,皮尔斯(Peirce),索绪尔(Saussure)

一、引言

作为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正随着电脑网络的迅速普及彰显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它不仅是网络世界的通用语言,还渗透到其它媒体话语中并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甚至成了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对象。

网络语言自诞生之日起,有关它对汉语的影响及其"规范"问题便如影随行。

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人持积极心态,认为极大丰富了语言宝库,增加了语言的魅力;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表达,而且语言本身无所谓绝对规范,如:

华中师大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张德鑫、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郑远汉、北广教授于根元等。

但认为它有染汉语的纯洁性,对其高声喊打的声音也不在少数,如:

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孙雍长、天津作家冯骥才、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吉等。

对任何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来说,这样的"对峙"本属正常,可日前这场正常的论战中却冒出了一股极不平常的声音:

自2006年3月1日起,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一《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开始生效,其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根据该办法,今后如果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或者新闻报道中出现"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相比,固然出现了大量变异现象;但是这种变异均基于人们的认知和经验,是靠象似性纽带联结起来的。

皮尔斯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代表其他东西的象似符,只要前者看起来像后者,并被看作后者的符号。

"本文将以网络用语为视角,以语言学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语言的本质;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对网络语言更深入的思考,并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二、象似性的概念及类型

20世纪上半叶在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鼻祖瑞士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任意关系。

他同时指出,任意性(arbitrariness)是语言符号"头等重要"的原则,是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

性产生的根源。

这一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同时也引发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的论争。

在这场论争中,尽管有人持反对意见,但由于作为结构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的巨大影响,未能打破任意说支配整个语言学界的状况。

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不少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理据性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对自然语言的象似性赋予了高度重视,索绪尔的任意说受到了冲击。

象似性的概念最早是由皮尔斯(Peirce)于19世纪末提出的,他指出,符号和它的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符号可分为三种:

象似符(icon)、直示符(index)、象征符(symbol)。

按照象似符的复杂程度,皮尔斯将其分为三小类。

第一类是"影像",符号与对象单纯是在某些属性上相似,如照片。

第二类是"图样",符号与对象是在结构或关系上相似,如地图。

第三类是"隐喻",即通过此物与彼物的平行性来反映所指物特征的符号。

近年来,认知功能语法学家扩展并深化了皮尔斯的符号象似性观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曼的研究。

海曼认为,人类自然语言里的象似符主要是影像和图样,尤其是后者。

按海曼自己的定义,某个图样所包含的一些构成成分并不一定和相应指称对象的构成成分具有任何相似关系,不过,图样成分之间的关系却和其指称对象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

据此,海曼将语言象似性

定义为:

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的性质。

国内也有许多语言学家对象似性作了深入地探讨。

沈家煊总结出了句法中"距离象似原则","顺序象似原则","数量象似原则"等3条关系象似原则。

严辰松则介绍了"疏离","对称","不可预料性","思维的顺序"等4类"临摹"现象。

王寅一共梳理出了7种象似性:

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滤减象似性,句式象似性,(后三条同沈家煊)。

张敏介绍了"复杂性","独立性","距离","次序","对称","重叠","范畴化"等象似性动因。

三、象似性在网络语言中的体现

前文提到,皮尔斯将象似符分为三小类,及影像、图样和隐喻。

下面从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主要表现方式来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性。

(一)影像象似

这里的影像象似性或者说映像符,通俗地说就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之间的联系性。

主要体现在象形文字和拟声词上。

现在网友们常用的拟声词交流起来方便快捷而且兼具趣味性,很受欢迎,被高频率地使用在网络交谈中、甚至日常生活中。

1.谐音象似

网络语言的谐音象似主要指某些网络用语利用不同符号间能指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使所指发生转移。

笔者把该变异形式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

(1).数字谐音

数字类网络语言运用的是谐音方式,即数字代码与所表达意义语音上具有象似性;其中主要是汉语拼音的谐音,但也有用英语甚至日语谐音。

数字谐音的网络语言因其直观,简便,通俗,风趣而受人们喜爱并在网上广为流传。

在使用汉语拼音谐音表达意义时,一小部分数字的意义相对比较固定,如0代指你,1代指一,2代指爱,4代指是。

还有大部分数字的意义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音调的变化实现意义切换的,但其灵活性是有限的,如04527指你是我爱妻,其中的7是"妻子"的意思,1573指一往情深,7是"情"(二声),1799指一起走走,7是"起"(三声)。

847指别生气,7是"气"(四声)。

再如数字8,078指"你去吧",其中的8是"吧"(轻声),0837指"你别生气",8是"别"(二声),809指保龄球,8是"保"(三声),8013指"伴你一生",8是"伴"(四声)。

再如,1314指一生一世,20999是爱你久久久,3456相思无用,4242是啊是啊,9494就是就是,表示同意。

此外,数字5、7还可以用来作拟声词,如用555555模拟"呜呜呜"的哭声,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777表示鄙夷的叹词,发音类似汉语的"切"。

以上属于语言符号在声音上与其所指存在一定相似性的现象。

这样就从0到9形成了一个数字语言体系。

(2)汉字谐音

网民普遍使用智能全拼或搜狗输入是造成网络语言语音变异的一大原因。

由于上面的字词很多不是按使用频率排列,大多数网民为方便快捷,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语。

汉字谐音总体上可分为两种方式:

①无意义的谐音。

这类词纯粹表音,从字面上无法理解其意义。

由于网民只图输入便捷,如"你才(你猜),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等.

②有意义的谐音。

网络语言中绝大多数的词是别有意义的。

例如:

"斑竹"是"版主"的谐音,同时它给人以湘妃斑竹泪的联想,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大虾"也是如此,原指的网络高手"大侠",有谐趣的意思,后来还增加了解释,说网络高手经常伏案打电脑,弓着背,犹如大虾。

有的谐音则有故意调侃的味道:

"早恋"谐音"早炼",即"早上锻炼";"种豆大户"即"种痘大户";"情圣"为"情场上剩下来的可怜人";"战斗英雄"即"战痘英雄"等。

利用这些词人们在网上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发挥,已成为许多网民们用来张显个性、追逐潮流的方式。

另外,还有比较特别的方言谐音。

这些方言有来自闽南语,上海话,粤港方言,四川话等。

比如,"偶来乐"即"我来了","酱子"即"这样子","酿紫"即"那样子","受不了"即"手表","稀饭"即"喜欢","叉饭"即"吃饭","我素东北淫"即"我是东北人","哈九"即"喝酒","摔锅"即"帅哥"。

(3)英文音译谐音

如罗曼蒂克=浪漫;伊妹=子邮件;粉丝;姑狗;沙发;芭提;毛豆儿;烤沸;因特耐特等,以及经典的"爱老虎油"。

(4)英文或汉语拼音简写谐音

如:

FAQ(常见问题)GF(女朋友)PK(攻击)PPL(人们)SP(支持)TTYL(回头再谈)BB(宝贝)BC(白痴)CM(臭美)DD(弟弟)FB(腐败)GG(哥哥)JJ(姐姐)KH(恐龙)LP(老婆)LG(老公)MM(妹妹)PMP(拍马屁)TX(同学)。

XDJM(兄弟姐妹)等。

2.符号象似

虽然键盘上的符号十分有限,但为了能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更加直观的传达各自的意欲和表情,一整套不断完善的网络象形符号体系孕育而生,人们利用仅有的标点符号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表情世界。

此类语言符号与所指意义间在形态上直接具有明显的象似性,与汉语中的象形文字工作机制极其相似。

如:

-O"哇!

"--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

-表示难过时候的苦笑,:

-9舌头舔着嘴唇笑,':

-)表示早上没睡好,刮胡子把眉毛剃掉了一边,&:

-)表示头发是卷曲

的{:

-)表示中分的发型,帅吗?

(:

-(表示紧皱眉头。

和愁眉苦脸,*|:

-)表示圣诞老人,^_^表示不必转头就可以看的笑脸,^_@_@表示挤眉弄眼,.~^.^~.表示女生高兴得笑翻时甩着辫子,:

-|表示面无表情,:

-}表示涂上口红的漂亮红唇,@--:

表示请收下这束漂亮的玫瑰,@_@表示醉了等。

这些象似性符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网络语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象似性在网络用语当中有了相当长足的发展,并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广泛接受。

此类的象似程度最高,并对人们思维、认知的影像极为深远。

(二)图样象似

图示象似性反映的是人在进化和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系统,这种内化的经验结构透过语言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语符间的结构与认知结构具有对应关系,因而和影像象似符相比,图示象似符具有"隐性"的象似理据。

学者们又进一步将图示象似性分为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等。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语言中,存在不少图示象似性的例子。

1.数量象似

语言单位的数量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与可预测度成反

比。

也就是说越是量大的信息,越是重要的信息,则语言表达的成分就应该相应增多,结构也相对复杂。

在网络语言中,数量的象似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

首先,语言成分的无限增加,如"55555…"用的5越多表明一个人越伤心;又如"Zzzzz…",用的z越多,表明越是困倦。

同理,"gooooo…gle",O的数量是可以无限增加的,表明网络搜索功能的强大。

其次,网络语言中存在造词的现象,但新造的词并非是任意的,是有一定缘由的。

如"呆呆"就体现出数量的象似性,单看"呆呆"字和"呆"字没有任何的关系,在古语中"呆呆"通"梅",而现在在网络语言中,"呆呆"应解释为由两个"呆"字组成,强调比"呆"还呆的意思,即用来形容人很傻,非常傻。

可见意义上程度的加深在词的形式上有同样的表现。

2.对称象似

对称象似性指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种表达"很…,很…"如:

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等等,这种结构就可以表达其对称性,强调两个概念的同等地位。

3.重叠象似

这里的重叠象似性不同于数量的象似性,不是用来增加意义的复杂程度,而

是有别的意图。

如:

饭饭--饭,漂漂--漂亮,东东--东西等,这实际上是模拟小孩子咿呀学语时的发音方式,增添几分说话时俏皮,增添一点网络交际的乐趣。

4.标记象似

标记象似性可以定义为:

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程序。

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有更一般化的意义,用于更广泛的语言环境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语言的大部分用语都不同于一般的语言,都有一种隐性的标记。

当然也有一些具有显性的标记,如"吃饭一ing"(正在吃饭),"吃饭一ed"(吃过了),"一ing"是进行时的标志,"一ed"是过去时的标志。

汉语和英语有很大差异,英语中的动词具有时态的标记,而汉语中没有,网友们巧妙地将英语和汉语联结在一起,将英语的标记项移置汉语中,使汉语中的动词从无标记到有标记,自然也多了额外的意义。

可见,任何标记或特殊表达都有

其存在的依据,与人们的认知和生活经验都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隐喻象似

传统的隐喻象似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一是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二是规约化隐喻(conventionalmetaphor),三是诗歌隐喻(poeticmetaphor)。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象似性的象似程度很低,而且相当的抽象。

但是如今的网络用语的隐喻象似性则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隐喻象似的界限,不再那么的抽象、难以理解。

1.创新词象似

菜鸟:

网络新手(引申为通指许多领域的新手);老鸟:

熟练有经验的老手;马甲(MJ):

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称为马甲;

灌水:

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水,不含贬义。

汗:

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衍生词有:

暴汗、大汗、狂汗、瀑布汗等。

路过:

不想认真回帖,但又想拿回帖的分数或经验值。

与之相对的字眼还有:

顶、默、灌水、无语、飘过、路过等。

幼齿:

也称"素人",年纪小,不怎么懂事的意思。

2.旧词新意

八卦:

古代周易创造的卦术,占卜之用,现在引申为喜欢打听事情,不管是好的坏的和自己是否有关系,有贬义的意思。

High:

英文单词现在也在汉语中混用,引申为超级开心兴奋的意思也可以写做中文的"嗨"。

小强:

蟑螂(出自《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现在泛指生命力强的人。

隐喻是不同领域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这种抽象认识能力以两个范畴的"相似"为基础。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隐喻象似性在网络用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隐喻思维体现在网络语言的方方面面。

四、网络语言的形成机制

无论是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还是隐喻象似性,可以看出网络语言象似性是普遍存在的。

网络语言不是随意创造的语言,相反,它们的出现是有一定认知理据的。

我们都知道汉语是表意文字,有一套以"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为代表的独特的造字法,而其中"象形"体现了明显的象似性,而且无论是指事,会意还是形声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

显然,这些早期象形文字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网络符号的形成和工作机制与早期的人类象形文字(如汉字、古埃及文字,印度河流域的赫梯文字,马雅、印加等文字)十分相似,也是大体按照实物的轮廓用线条画出基本形状。

但由于文字符号自身的局限性更多刻画了人们的心情状态,即利用有限的符号临摹人的面部表情,达到了人类早期使用象形文字的效果,即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此外,早期语言的象似性还表现在语言与所指意义存在语音上的相似,如各类语言中的拟声词或象声词,如布谷鸟声音,英语cuckoo,法语coacou,德语kuckuck,希腊语kokux,匈牙利语kakuk,可见此类语言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尽管这种"拟声"有很大局限性),这也是古希腊"自然主义"(naturalism)对语言任意性的两大杀手锏之一的"拟声造字",认为原始人类模仿事物声音来称呼事物,从而产生了语言。

而网络语言不仅临摹了自然声音,同时也临摹了非自然声音,即利用有限的数字符号谐音各类简洁、实效的短语,这显然与人类早期象声词的工作机理是趋同的。

由此可见,作为新生语言的网络语言,其象似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最初造字的出发点或动机,即人类在文字生成初期都趋于遵循象似性原则。

因此新生网络语言可视为人类早期文字的一个缩影,这同时又从另一个视角佐证了人类早期语言文字的象似性特征。

五、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

Haiman在1985年出版了《自然句法》一书,副标题为IconicityandErosion。

他认为随着语言的发展,象似性极高的语言不断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经济性、概括性、关联性、丰富性、灵活性、易操作性、语音借用等,他将这些因素称为象似性的扭曲素和腐蚀剂,使原本象似性很高的语言受到扭曲和腐蚀,因而象似性逐渐被削弱,甚至有些会消失。

显然,大部分发展中的语言当前的某些象似性特征不如最初那么明显,有些甚至难以考证,但并不能完全否认最初以象似性造字的动机。

因此,目前网络语言的各种象似性特征也很可能会趋于弱化,如网络符号文字可能由于交流的实效性与经济性使其初期丰富的表情色彩趋于淡化。

同时,过量的外来语言如英语或日语与汉语的融合可能诞生更多的缩略网络语言,进一步替代了某些象似性特征较强的网络语言。

如实际情况如此,网络语言发展历程完全可以视为人类语言发展的一个缩影,更进一步论证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是众说纷纭,无论是语言学专家还是网络使用者似乎都有充分理由坚持自己的观点。

人们的态度可以通过从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从网络语言这样一个刻度表反映出来。

但通过以上象似性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语言符号与一般的语言文字符号一样具有相同的语言属性,不同的只是网络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不用过于担心网络语言对正规语言的冲击,相反,从长远看,它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日常用语,因为目前有很小一部分网络语言已渗入标准语言体系。

如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授申小龙认为,网络语言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这只是语言的运用问题,好比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甚至普通话和方言等,只是运用时的环境不同而已,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网络语言的诞生是必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能人为过度的限制,阻碍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六、结语

语言符号在网络用语中现今已经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含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系统,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断的扩展的一个灵活的体系。

在网络语言中,象似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丰富了语言含义。

笔者通过将其与人类最初文字的象似性特征作简要的对比分析,发现新生网络语言与人类最初文字的生成机理或机制是趋同的,即都遵循了语言的象似性原则。

这说明了人类从一开始制造文字时很可能是以人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经验为基础的,而其中的象似性特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佐证了人类最初制造原始文字时的象似性动机。

网络语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网络文化的载体和依托,网络文化的丰富有待于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增加。

对于网络语言的深入研究探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其在新时代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

七、参考资料

1.熊学亮,《语言学新解(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符娟娟,语言象似性初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24卷第4期

3.胡壮麟,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3期2009年5月

4.梁兵,王君,论网络语言象似性,《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第5卷第2期》

5.郝文杰,论语言象似性的修辞作用,《外国语言文学》(季刊)(总第77期)

6.刘洋,《浅析网络语言的象似性》,.熊萌,《网络语言的象似性考察》,8.王瑾,汉英网络语言比较.《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5):

36-38.

9.汪兴富刘国辉,网络语言"键构符"之"功过"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7期

10.陈光明,对网络语言中"新兴音译''的后现代解读一一兼谈网络语言的规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1月

11.东文宣,网络语言的符号学解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2.王蓉,蔡忠元,网络语言的象似性及其生成的认知理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6期

1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