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195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

《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话叶圣陶二十.docx

对话叶圣陶二十

对话叶圣陶(二十)

  之一:

不一定非让孩子进好学校

  学校,我想也不是与儿女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的。

学习一些符号,懂得一些常识,结交若干朋友,度过若干岁月,如是而已。

……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学才把儿女送去,这无异看儿女作特别珍贵特别柔弱的花草,所以要保藏在装着暖气管的玻璃花房里。

……何况世间为生活所限制,连小学都不得进的多得很,他们一样要挺直身躯立定脚跟做人。

学校好坏于人究竟有何等程度的关系呢?

(《做了父亲》,载于《叶圣陶集》第5卷第313页至314页)

  朱永新解读:

  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读书――这是许多父母都会尽力而为的事情。

每年开学前,全国都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择校活动。

父母们会调动所有的人脉资源,为孩子们选择所谓的“好学校”。

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小学初中,也成为许多父母的选择。

  其实,择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大流,主要是为自己的“面子”择校。

一些父母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进不了最好的学校,就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关系不够,就是没有“花头”。

另外一种就是一厢情愿地为孩子选择未来的同学和朋友(现在的校友),而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学校,父母自己也不清楚。

  叶圣陶对此不以为然。

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就在家门口的小学读书,“学校也不见特别好,但是我毫不存勉强迁就的意思”。

  其实,选择家门口的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为孩子省去大量的交通成本和时间,赢得大量的游戏和阅读的时间与机会,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的常态。

作为政府,应该尽可能办好每一所学校,尽可能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

  之二:

不为考试而学习

  不要说“为考试而学习”是个怪口号,只怕已经有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真的相信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考得好,得到多量的分数了。

再加上名目繁多的考试,更使人加强这种信念。

这么多的考试关,非一个一个通过它不可啊!

努力吧,为考试为分数而使劲学习吧!

这种情形,就教育的道理着想,是不能令人乐观的。

  考得好,分数多,固然是学习得好的证明,可是决不该把考试认作学习的目的。

如果把考试认作学习的目的,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我想,那就会在学生心头形成压迫之感,好像欠了还不清的债,总不得轻松舒坦,这是一。

(我希望心理学者研究并测验,这种压迫之感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损害?

如果有,有多大?

)其次,可能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看做敲门砖。

假如真看做敲门砖,那么不管门敲得开敲不开,手里的砖总是要丢掉的。

第三,可能有极少数的学生存着顺利过关的想头,采取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应付考试。

那更是有关品德的问题了。

  所以我老在心头祝愿,学校和老师期望学生全都学习得好,这种期望是非常值得铭感的,但是千万不可拿考试和分数来做鼓励学习的手段。

鼓励学习,无须外求,就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可能最有实效。

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

思考问题,试作实验,教师只给简要的提示,学生须作艰辛的努力才得解决;当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欢快好比爬上了峨嵋的金顶,正是继续努力的推动力。

我料想,这样的佳况在好些学校里已经实现;而在不远的将来,由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勤勉,将会普遍实现。

(《晴窗随笔?

再谈考试》,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283页至284页)

  朱永新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1980年1月27日写下的文字。

34年过去了,为考试而学习,为考试而教育的情况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叶圣陶先生分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三大弊端:

第一,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好像欠了还不清的债,总不得轻松舒坦”。

所以,他希望心理学家们好好做一些实证研究,看看到底应试教育给学生们造成了多大的心灵伤害。

第二,使学生把学习作为敲门砖。

学习本来是增进知识、陶冶情感、形成技能的重要路径,但是,考试分数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时,学习也就发生了异化。

第三,使学生的品德发生偏差。

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作弊抄袭。

  所以,叶圣陶先生希望,不要把考试和分数作为教育的目标,应该鼓励老师和学生关注学习的内在过程,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鼓励学习,无须外求,就在指导学习之中使学生受到鼓励,可能最有实效”。

  其实,好的教育是不畏惧分数的。

把分数作为教育的额外奖赏而不是教育本身的目标,是新教育人的理想。

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积极,就可以实现这个理想。

  淡化分数而不放弃分数,是每个父母应有的态度。

  之三:

学习必须为己

  孔子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就是说所学都归自己受用,生活从而丰富美满。

为人,就是说所学跟生活不发生关系,学如未学,徒然说些空话,摆个空架子,使人家误认他已经学了。

孔子这个话,慨叹他当时的学者学而不得其道。

学如未学,又何必学,诚然可以慨叹。

咱们从此应该相信,事不论古今,学必须“为己”才行。

  咱们认定了“为己”这个标的,然后去学习各种功课,情形就大不相同。

咱们将不再以为做功课仅是“读书”,只须记得牢,背得出,答得出老师的考题,取得到及格的分数。

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本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跟做法的记录,最要紧的一步还是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

说到“化为”,光是“读”决不济事,必须随时随地使各种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才成;打成一片是咱们自己的受用,咱们不但要知道必须如此,而且要乐于做到如此。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到了“乐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己”的吗?

(《为己》,载于《叶圣陶集》第12卷第174页至175页)

  朱永新解读:

  怎么检验学习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其实,关键是看学习能否学以致用。

为别人的学习,是记忆之学、考试之学。

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我们说的“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就是为别人的学习。

为自己的学习,则不是要求能够“记得牢,背得出,答得出老师的考题,取得到及格的分数”,而是真正地把所学习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化为自己的行动,“使各门功课跟咱们的思想行为打成一片”。

分数,不应该是学习的目的,而只是学习的副产品,是学习的额外的奖赏。

  衡量学习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快乐,是否兴趣盎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乐之”的阶段,学习一定是有所成效了,一定是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了。

  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叶圣陶先生的两个标准去帮助、引导孩子,不要急功近利,简单为考试而学,而是努力践行、快乐学习。

  之四:

临时抱不住佛脚

  所修习的功课如果能够完全消化,应付考试是不用临时预备的。

我们可以来个比喻:

一个提得起五十斤重量的人,他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提得起五十斤,除非他病了或是衰老了;他有这力量是平时练成的,临到提东西的时候,他不需要什么预备。

现在一部分青年却需要临时预备,在揣摩以前的考试题目之外,再要看书局里请人编出来的《解答》,不是表达他们平时对于所修习的功课还不能够完全消化吗?

我们以为这比较起毕不成业或是考不上大学来,在青年本身更是严重的问题:

因为不能够把所修习的功课完全消化,在知识上能力上就多少有点不健康,这不健康会影响到青年整个的生活。

  我们也知道现在中学毕业会考以及大学入学考试,有一些主试者往往出些超出应试者的程度的题目,使应试者不得不“临时抱佛脚”,以期在群集的竞赛中不致落选。

这是最没有道理的事情,应该用舆论的力量和教育行政当局的制裁使它改善。

在没有改善之前,青年为“志在必胜”起见,临时抱一抱佛脚,自是人情之常,未可厚非。

但是,如果意不在此,而只为程度还没有达到水准,所以不得不匆匆忙忙临时预备,这就很可虑了。

一个青年应当知道:

所修习的功课犹如食物,必须随时把它消化,让它化为自身的血肉。

一个青年更应当知道:

考试只是一种测验的方法,并不是修习的目的;他必须为自身受用而修习,不该为对付考试而修习。

(《“临时抱佛脚”》,载于《叶圣陶集》第12卷第139页至140页)

  朱永新解读:

  与把读书与就业挂钩一样,把学习与考试挂钩,也是教育的一大弊端。

  1937年春天,叶圣陶先生去南京,在火车上看到许多学生厌倦而烦躁地看着《中学会考问题解答》和《大学入学考试题目汇编》之类的书籍,于是,写下来上述的文字。

  70多年过去了,叶圣陶的担心依然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读教辅书的“临时抱佛脚”更加轰轰烈烈,以至于不少出版社靠出版教辅书才能够生存。

但读书学习本应该像平时吃东西一样,在嘴里嚼得极细,在胃里磨得极烂,在肠里吸收得极充分。

总之,“要让东西消化掉,成为自身的血肉”。

真正消化了的知识,一定是能够融会贯通的,不需要临时为考试去突击的。

  现在许多学校流行一句话:

“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其实就是把学习与考试彻底地挂起了钩来。

这样的学习只是为了短期的考试目标,而不可能真正充实自己的头脑、丰盈自己的心灵。

所以,叶圣陶先生告诫大家:

考试只是一种测验的方法,不是修习的目的。

  之五:

教育的“收入”与“付出”

  人们常说“教学相长”。

教孩子学习各种学科,最要紧的是教师自己熟习那些学科。

所谓熟习,意思是不仅记住那些学科的内容,而要把那些内容消化了,随时随处都能拿出来运用。

熟习是没有止境的,在教中可以学,向年长于我的同事学,向我所教的一班孩子学。

怎么说向我所教的一班孩子学呢?

他们天天在我面前上课游戏,做种种活动,只要我能随时留心随时想,这些个全是活生生的教材,随时在那里教我怎样懂得他们,怎样教他们。

  除了一边教一边想办法,还要抽时间进修。

有些教师不这么做,以为凭现有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尽够对付了,以为当了教师,就可以只管“付出”,不必讲求“收入”了;结果往往会感到拮据,能“付出”的不够充裕,工作做不好,事业心也不免因而动摇。

所以我要告诉准备走上小学教师岗位的青年人,在不断“付出”的岁月里,同时要源源不断地谋求“收入”――就是说要努力进修。

“收入”越丰富,工作越能左右逢源。

(《小学教师的工作》,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257页至258页)

  朱永新解读:

  过去经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

现在看来,教育远远不像倒水那么简单。

学生不是一个死的杯子,任你倒水。

倒猛了,一桶水可能在杯子里也留不下多少;倒偏了,一桶水可能全部流到了杯子外面。

  但有一条是肯定的:

教育者应该努力走在学生的前面,应该不断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其他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如果只是“吃老本”,就会“坐吃山空”,就会“入不敷出”,就会“囊中羞涩”,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能付出的不够充裕,工作就做不好,事业心也会因此而动摇。

  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只有不断自我得到锤炼与成长,教育他人时才会左右逢源,顺风顺水。

如果只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那么一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胜任工作的要求。

  独生子女政策,让绝大多数父母都只有一次教育子女的机会,和教育着、教育过成百上千孩子的老师相比,父母不仅相对而言欠缺教育理论,也缺乏教育经验,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更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教育的客观规律,才能顺利培养出好孩子。

  (责任编辑韩瑞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