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02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docx

传统文化教案修正版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2、理解文章的意义。

3、熟读并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课文介绍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

“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笠翁就是作者的号。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就像过春节时贴的对联,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的:

1、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2、理解文章的意义。

3、熟读并背诵文章。

重难点:

1.河、汉;指天河。

2、奇:

单数。

偶:

双数。

3、吹竹:

吹奏主管类乐器

4、弹丝:

弹奏丝弦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二、释读

1、师读并讲解

重点点拨:

吹竹对弹丝

1.河、汉;指天河。

2、奇:

单数。

偶:

双数。

3、吹竹:

吹奏主管类乐器

4、弹丝:

弹奏丝弦类乐器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三、课外拓展:

动动脑筋

白对()天对()

雨对()有对()

去对()肥对()

四、课外拓展

熟读并能背诵

 

3小儿语

教学目的:

1、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2、理解文章的意义。

3、熟读并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

从容、

体悉、

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提出问题:

小学生说话做事应该注意什么呢?

7.检查背诵

8.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5《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不可生喜幸心”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文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所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朋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朋友不开心的时候,你怎么做?

6《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一本流行于民间的小册子,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蒙学读本之一。

它汇集了孔、梦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言语。

这本书语言虽然浅显,却包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重点句子:

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3、翻译:

如果得到别人的一头牛,就应该回报别人一匹马。

诚实地与人交往,则友谊长;不诚实地与人交往,则往往失去友谊。

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然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人若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变会有眼前的忧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活动

多整齐的句子呀,让我们多读几遍,争取背过这段话。

本国背过之后我们来安一个背诵接龙的游戏吧!

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四、你还知道那些名言警句?

把它写在课本25页上,比比看,谁写的多。

7《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2、重点字词:

微尘

3、重点句子: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4、翻译:

只要在家里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不用出远门烧香拜佛祈求保佑。

只要家庭和睦,哪怕在贫穷也没有关系;如果无情无义,就是再富有又能怎么样呢?

害怕别人知道,就不要做坏事。

要让别人警钟自己,就要勤奋学习。

泰山不拒绝接受细小的尘土,因为高大的山也是有微小的沙石聚集起来的。

二、总结:

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许多伟人促使的道理。

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相互尊重。

三、活动:

联句游戏

泰山不却微尘,要人敬重勤学。

家和贫也好,何必远烧香?

在家敬父母,积少垒成高大。

怕人知道休做,不义富如何?

 

8《逢老人》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逢老人》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字词:

老翁、两鬓

2、重点句子:

两鬓白如雪

教学过程:

一、课题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峦。

似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师走路时的艰难神态。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二、课文引入

老师先读一遍:

路逢一老人,两鬓白如雪。

一里两里行,四回五回歇。

三、课文翻译

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家,他两鬓的头发白得像雪。

他每走一二里路,就要休息四五回。

四、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自己独立朗读,看谁能一最快的速度把它背下来。

五、课外延伸

再读读下面这首诗比较一下两首诗中的老人有什么不同。

龟虽寿(节选)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六,你还知道那些老人的诗和典故?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现在我们又把这一天定位老人节;我还知道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呢!

...

9《幼女辞》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幼女辞》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字词:

幼女

2、重点句子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过程:

1、课文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女孩拆在七夕之夜,一本正经地学大人的样子遥拜新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小女孩的爱恋之心。

2、课文引入,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3、课文翻译

小女孩今年才刚六岁,她还不知道该怎样做针线活。

七夕之夜,他就学着大人的样子,跪在堂前遥拜新月。

4、学生自己朗诵,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流利的背诵这首诗。

请背过的同学展示背诵成果。

5、课外延伸,读读这首小诗,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七窍(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谁知道七月七日除了叫七夕节外,还叫什么名字?

关于七夕节的传说你知道吗?

、、、

 

10《陶者》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幼女辞》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字词

鳞鳞

2、重点句子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教学过程

1、课文介绍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写的。

诗中描写了两种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盖房子的没房子住,不该刚子的倒有好房子住。

真是太不合理了!

3、课文引入,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4.课文翻译

烧窑的人挖进门前的土,烧成的砖瓦无法数,自己却住着没有片瓦的茅草屋,难逃风吹雨淋的苦。

有钱人十指不沾泥,不懂得砖瓦怎么做,高大的屋顶上却又像鱼鳞一样多的瓦片。

5、还有一首相似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通过这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悟?

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真可恶,这让我想起了李绅写的《粟》那首诗。

、、、、

6、背诵《陶者》,请背过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11《题画》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幼女辞》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句子: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教学过程;

1、课文介绍

在我国中国画画面的空白处,往往要由画家本人或者其他人提上一首诗,这样的诗叫“题画诗”。

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题画诗,我们熟悉的唐寅的《画鸡》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题画诗。

我们今天学习的《题画》也是一首题画诗。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喝画有关的诗。

2、课文引入。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3课文解释

傍晚天气晴好,夕阳下,村庄里盛开着桃花倒影在水中,先得更加鲜艳。

放牛的娃娃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只见一只鸥鸟在牛背上睡起了大觉。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猜猜看牧童到哪里去了?

学生思考回答。

4、我们一起读读《题画》这首诗吧!

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背诵一段时间后,请学生起来展示自己的背诵成果。

5、朗诵下面这首题画诗,看谁读得好。

要是能背过就更好了。

画鸭(元)揭傒斯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