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33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8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docx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中国神经内科网

目录

脑血管病

1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

2脑血管病分哪几类

3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

4脑动脉解剖特点及与脑血管病关系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6脑血栓形成

7脑栓塞

8脑出血

9蛛网膜下腔出血

10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何特点

11出血性脑梗塞

12腔隙性脑梗塞

13面积脑梗塞

14脑动静脉畸形

15高血压脑病

16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发生痴呆

17脑疝

18肌力分级

19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

20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

21脑血管病失语

22失认

23失用

24硬膜下血肿

25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最危险因素

26脑动脉硬化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27患过脑血管病是否还会复发

28脑梗塞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29-A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29-B中风先兆

30脑血管病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31突然头痛要警惕脑血管病发生

32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

33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瞳孔改变有何意义

34脑膜刺激征

35对中风的十种误解

36老年性痴呆有哪些表现

37脑血管病人脑脊液有何特点

38脑血管造影对诊断脑血管病有何意义

39脑血管病作头颅CT扫描有何意义

40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较头颅CT有哪些优点

41诊断脑动脉硬化症的标准

42急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一般处理

43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内科治疗

44脑出血时应用脱水剂的原则是什么

45常用的脱水剂有哪几种

46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怎样治疗

47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使用血管扩张剂的原则是什么

48出血性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未确诊前如何治疗

49怎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0蛛网膜下腔出血怎样治疗

51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放脑脊液的指征和注意事项

52高血压脑病的治疗原则

53脑动脉硬化怎样治疗

54大面积脑梗塞怎样治疗,预后如何

55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怎样治疗

56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原因

57如何治疗脑出血合并的上消化道出血

58脑心综合征

59如何治疗心脑综合征

60如何治疗中枢性发热

61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引起癫痫发作

62如何治疗脑血管病引发的癫痫

63脑血管病人发生呃逆怎么办

64瘫痪病人伴有疼痛时怎样治疗

65多梗塞性痴呆怎样治疗

66高压氧为什么能治疗脑血管病

67常用的脑代谢活化药物

68常用的扩张血管药物

69脑血管病人为什么禁忌血压骤降

70哪些中药可以降低血脂

71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72怎样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73脑血管病人怎样预防褥疮发生

74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成药

75遇到有人突然发生脑血管病怎么办

76如何预防老年性痴呆

77脑血管病病人怎样进行家庭护理

78脑血管病人怎样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79如何消除和避免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

80健康食谱

81其他研究-脑中风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

  人脑的重量为1400克左右,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它每分钟的血流量为700~1000毫升,占全心输出量的20%,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5%,如果脑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的功能就随之下降,甚至发生功能障碍。

当血流量减少到临界水平时(约为正常水平的50%以下),脑细胞仅能维持几分钟,所以,人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依靠良好的血液供应来维持。

而供应大脑血液的血管有两对,一对是颈内动脉,组成颈内动脉系统;一对是椎动脉,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在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粗大的动脉,我们用手就可以触到它的搏动,叫做颈总动脉。

由颈总动脉分支通往颅内的一条动脉叫做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后,分出五大分支,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它们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的血液,包括颞叶、顶叶和基底节区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五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2/5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

椎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

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

当此环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

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

椎动脉还有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

因此,有时某一动脉发生阻塞时,可由侧支循环代偿,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

什么叫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发生病变,从而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和偏瘫为主要表现。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

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

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

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

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脑血管病分哪几类?

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

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

(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

我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人脑有哪些主要血管分布?

人脑的重量为1400克左右,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它每分钟的血流量为700~1000毫升,占全心输出量的20%,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5%,如果脑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的功能就随之下降,甚至发生功能障碍。

当血流量减少到临界水平时(约为正常水平的50%以下),脑细胞仅能维持几分钟,所以,人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依靠良好的血液供应来维持。

而供应大脑血液的血管有两对,一对是颈内动脉,组成颈内动脉系统;一对是椎动脉,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在颈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粗大的动脉,我们用手就可以触到它的搏动,叫做颈总动脉。

由颈总动脉分支通往颅内的一条动脉叫做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后,分出五大分支,即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它们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的血液,包括颞叶、顶叶和基底节区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五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2/5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

椎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

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

当此环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

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

椎动脉还有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

因此,有时某一动脉发生阻塞时,可由侧支循环代偿,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

脑动脉有哪些解剖特点,它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大脑的血管比人体其他部位的血管更容易破裂出血和梗塞,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它本身的解剖特点所引起的。

(1)脑动脉的管壁结构与人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不同。

它的动脉壁内膜层厚,有较发达的弹力膜,中层和外层壁较薄,没有弹力膜,因此,脑动脉几乎没有搏动,这样可避免因血管搏动影响脑功能。

(2)脑动脉不像其他部位的血管那样有静脉同行。

脑静脉与颈静脉之间有静脉窦形成,它是颅内所特有的结构,这就构成了脑血管病症状表现比较复杂多样。

(3)脑动脉细、长、弯曲度大,缺乏弹性搏动,所以它不易推动和排除随血液而来的栓子,故易发生脑栓塞。

脑血管内膜厚、无搏动,又易导致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脂类物质沉积,使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发生脑血栓形成。

另外,因脑动脉壁较薄,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又容易破裂出血。

如支配基底节、内囊部位的大脑中动脉的分支——豆纹动脉破裂,引起的脑出血约占55%,故人称“出血动脉”。

什么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

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

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

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

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

发生TIA的原因颇多,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而过度用脑,情绪激动,寒冷,劳累则可促其发生。

TIA症状繁多,有轻有重,轻者一年数次,重者一日数次,一月数十次。

其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组。

一是由于颈动脉系统缺血产生的半侧手足无力、偏瘫、单眼突然黑朦或失明、失语等;一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暴聋及面部感觉障碍。

上述两组症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

发生TIA后,决不可忽视,应积极防治。

首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和其他血管扩张药,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

但切不可从事过于激烈的活动,同时切忌过度劳累,保持生活规律化,杜绝酗酒,严格戒烟,合理安排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大豆制品、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

还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眼底、心电图及心功能,发现异常时,积极治疗。

什么叫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显著性别差异。

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

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

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

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

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

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躯症状。

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

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脑血栓形成的死亡率较脑出血低得多,而且由于梗塞灶周围可以建立侧支循环,大多数病人在一定时间内,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但大面积脑梗塞由于脑组织损害较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常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有些病人则形成植物人或遗留下肢体偏瘫等严重并发症。

什么叫脑栓塞?

 

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的栓子阻塞,而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叫做脑栓塞。

由于栓子阻塞了脑血管造成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这种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多见。

起病急骤,常于数秒钟至2~3分钟达到高峰。

 

脑栓塞的栓子种类很多,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血管而诱发。

而心脏病是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扩大,心脏血流缓慢、淤滞,易使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当血流不规则或心房纤颤时,这种附壁血栓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脑栓塞。

细菌性心内膜炎由于内膜或内膜下病变,细菌常附着在内膜上繁殖,与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集结成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液进入颅内,也可发生脑栓塞。

心肌梗塞时,心房和心室内膜可受到损伤,而受伤的内膜易发生附壁血栓,在心房纤颤等因素的作用下,血栓脱落形成栓子,也常造成脑栓塞。

另外,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心脏手术等,也是造成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非心源性的栓子,较常见的是脂肪栓子和空气栓子。

当长骨骨折时,或因骨折手术,骨髓中的脂肪球进入血液,容易形成脂肪栓塞;而气体栓子则常见于胸部、颈部开放性外伤及外科手术、人工气胸、气腹以及潜水员、飞行员不适当减压,形成氮气栓塞;另外,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也是造成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有的脑栓塞查不到栓子来源,称为来源不明性的脑栓塞。

 

什么叫脑出血?

 

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称为脑出血,又叫脑溢血。

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

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

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扩张,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会使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发生脑出血。

长期的高血压,还可使脑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透明样变,管壁脆性增强,更易破裂出血。

此外,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凡是能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

 

脑出血可以发生在脑实质的任何部位,可以单发,也可为多发。

但大多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多为单发。

其好发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其次是外囊、额叶。

脑干和小脑较少见。

 

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病程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

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

并可有头痛和血压升高。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两种:

(1)全脑症状,多由脑出血、水肿和颅内压升高所致。

表现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等。

(2)局灶症状,为血破入脑实质后所致的定位症状,如中枢性偏瘫、面瘫、失语及偏身感觉障碍。

 

由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不同,临床预后也不同。

如果出血量较大,出血波及到脑室,形成脑疝,或并发中枢性高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时,后果严重,死亡率较高。

所以,遇到上述情况要高度重视,积极进行抢救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什么叫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和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

由于血管瘤好发于脑底动脉交叉处,最易直接受到血流冲击,加上血管先天性发育不良,极易破裂出血。

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等,一般认为30岁以前发病者,多为血管畸形,40岁以后发病者多为颅内动脉瘤破裂,50岁以上发病者,则往往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脑肿瘤引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病前常无先兆,部分病人为活动状态下发病。

发病后可出现剧烈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胀痛。

头痛部位多位于枕部,也可为全头痛。

头痛的程度与出血量有关。

因为大量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颅内压增高,所以,常伴有频繁呕吐。

同时,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可产生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颈项强直,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膜刺激征。

 

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大主症。

部分病人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或伴有抽搐及昏迷等。

由于血液刺激了神经根,也常引起神经根刺激症状,如腰背疼痛等。

个别患者还可出现小便困难及尿潴留。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影响脑实质,所以,一般不引起肢体瘫痪。

但当出血位于额叶、颅底动脉环上时,病人也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定位体征。

给病人作腰穿检查时,脑脊液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这对确诊很有意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和造成出血的原发病。

一般来说,病人经过2~3周的治疗后,头痛停止,脑膜刺激征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情便会趋向稳定。

但当情绪激动、用力或过早活动时,还可发生再出血。

因此,仍需注意预防复发。

病人一般要安静休息4~6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咳嗽和精神刺激等,对可疑由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引起的患者,可待病情稳定后,作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等检查,一旦确诊,能够手术者,可行手术切除术,以防止再复发。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何特点?

 

(1)老年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由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起。

起病比较缓慢,一般要几天才能达到高峰,诱因不明显,症状不典型。

 

(2)老年患者由于脑萎缩,颅腔内容量相对较大,颅内压增高不明显,全脑症状相对较轻,呕吐者相对较少。

 

(3)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约有半数病例无明显头痛,这可能与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和老年人因疼痛阈较高,对头痛反应迟钝有关。

 

(4)意识障碍较重,而且年龄越大意识障碍越重,此与老年人弥漫性动脉硬化,脑功能减退,脑供血不足有关。

 

(5)急性期精神症状多较显著,表现欣快、谵妄、幻听、幻视、定向力障碍及性格改变等。

常被认为“精神病”。

有的以抽风起病,被误认为“癫痫”。

 

(6)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而以出血性休克为主,表现颜面苍白、四肢厥冷、口唇紫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腰穿为血性脑脊液。

 

(7)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并不多见,脑脊液中红细胞消失较慢,70%的患者在3周以上才消失。

 

什么叫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系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

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而形成。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漫性缺血、缺氧,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

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

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血管闭塞者有40%~75%可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2~3天,少部分在7天内再开通。

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后仍可再开通。

国内有人通过病理生理学研究也证实,出血性脑梗塞是动脉再开通的结果。

开通越快,出血机会越多;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大面积梗塞比小梗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扩血管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

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发病是脑梗塞,梗塞的动脉血管再通后,又合并出血。

临床特点是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

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小灶渗出性出血症状加重多不明显。

梗塞后1周内继发出血者往往症状较重。

第2周以后再出血者,症状多无明显加重。

早期使用抗凝剂、溶栓剂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可使临床症状加重。

症状加重的表现是意识障碍,颅内压高,肢瘫程度加重或出现新体征等,严重者预后不良。

有时虽无症状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无效者,也有继发性出血的可能。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

因此,病人早期应注意控制情绪,积极脱水治疗,防止血压波动,不宜过早地应用血管扩张药,尤其是抗凝药物,以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

何谓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系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

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

因梗塞的血管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

这种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

过去单纯依靠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和脑脊液检查,临床无法确诊。

近年来,随着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使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腔隙性脑梗塞是怎样发生的呢?

目前,大多认为是由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

长期的高血压可引起小动脉硬化和透明性变,从而产生血管闭塞;加之中老年的机体发生变化,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脂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量减少,更易导致小动脉闭塞,而发生腔隙性脑梗塞。

那么,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塞呢?

首先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和合理治疗。

同时,定期作血液流变学检查,以观察血液粘度的动态改变,对高脂血症和高粘滞血症要积极治疗。

其次,要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前躯症状,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由于此病不通过特殊检查不易发现,所以,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性格改变或头晕,记忆力减退,动作失调,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

除应注意安静休息外,还应请内科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什么叫大面积脑梗塞,它与脑出血如何鉴别?

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