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72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docx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笔记

(传播这个词的历史考证)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

P1

传播学的三大学派:

经验-功能学派、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方法论学派。

P4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的着眼点出于既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派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P15

施拉姆1963年在theScienceofHumanCommunication中说:

“传播学不是一个我们称谓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

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下来。

”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门类相比,这是一个少有的学术现象。

P4

今天的传播学可以说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门类当中,触及面最广、横断面最大,以至普遍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学科。

首先,传播学与经济领域中的先导——计算机工业、通讯产业和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当中,各种社会生产、服务机构、社会组织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已取代其他资源,成为战略资源。

……第三、传播学所面临的是一个文化媒介化的时代……P5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播学在学术发展上形成相对自足的理论领域,传播学学术活动的目的:

通过理论来理解和把握象征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生产、处理、效果,以便解释与这些生产、处理、效果相关联的现象。

这些现象本身从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再生产和象征意义上的再生产转向全球化运动。

传播网络发展同新世界的出现具有有机的联系,想象在传播机器的环境中被引入和疏导。

传播工业占据如此核心的位置,在新的规模和组织上使人接受适应于世界空间的新结构。

传播是当今世界生产的主要内容,从事传播、合作以及各种情感的生产、再生产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构成中占据核心位置。

新的权力支配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根本性条件之一。

人类对知识的依附和支持程度,超乎前人所有的想象。

P7-8

传播学要研究的无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和一个被表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传播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传播本来是为了建立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但经常需要通过技术的中介,虽然技术本身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大系统,正是传播学本身这种复杂循环的结构。

才使得传播学让人疑惑、彷徨,不知所云乃至被虚无化甚至被庸俗化。

P450-451传播学所要研究的,就是社会建构的叙事。

P453

利用被传播的象征符号来操纵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是一个随时都要有所警觉的问题。

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社会结构都可以根据它们致力于维护社会行动者的无知或异化的方式来分析。

站在传播学的学术立场也就意味着一种横断面的学术批评。

三个学派,没有哪个人的观点能够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单一传播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P451

信息和传播的膨胀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逻辑现象,其中最核心的构成是媒介。

传播秩序的定位是一种全球化秩序。

P9

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被传播媒介包围的环境中,需要寻找一种认识框架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播关系成为社会关系,成为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的组织方式,甚至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制度必须被信仰,因此它必须置于大众传播的常规行为当中。

具体说来,就是如何看待信息交换和信息传播通过媒介形式所产生的对社会的冲击作用和主体身份的建构作用。

P10

传递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而查找知识的成本却越来越高。

信息传播媒介成为人们重新征服时空、占领市场和建构存在意识的工具,是现代社会的发动机。

这同时也使媒介化这一社会现象变得日益复杂,比如信息戏剧化和媒介麻痹症的并存。

通过传媒反映出来的信息与人的关系,目前成为个人、集体乃至社会利益的中心。

P11

思考和批评精神是靠文字才得以发展,怀疑思想不是来自天上,批评精神依赖于积累技术,即知识之间的比较。

P14

传播学是研究关系到被组织的、有目的的、有技术工具和没有技术工具的信息传播过程。

P15(没有被组织的传播就不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引导人的艺术就是统治的艺术。

P21

在英文电码中,E使用率最高,Z使用率最低。

P24

对传播学而言,信息一方面是将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涌现的内容(即资料)转换成抽象的、自主的、可以认识的东西,即将内容置于形式中,产生秩序与意义;另一方面这种秩序和意义就是某种告之(inform),某种形塑。

可以说,信息的形成意味着自我的形塑,将自己放入某种形式的载体中,并获得意义。

P25

构成接收和使用信息的过程是一个我们跟随并适应环境偶然性的过程,有效地在这个环境中生存。

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复杂性使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必要。

我们的报刊,博物馆,科学实验室,大学,图书馆和我们的教材不得不满足这种过程的需要。

否则,就达不到这种目的。

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生活。

(维纳)P33-34

讯息越不稳定,信息越少。

控制论的推理拒绝先天区别开躯体和精神,机体和环境,人和机器,微观和宏观。

控制论的理论实质是理解熵然后对之进行有效地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播被考虑成一种信息行为,和它周围的环境产生永恒的反应。

“传播不是一个特定科学的对象,它是所有学科的痕迹,因为它允许理解在每个现象当中什么是最本质的,什么构成了最深刻的本质。

”(一个法国人语)传播是一些信息和另外一些信息之间永恒的游戏,而只要人类存在,透过信息的人际互动将持续下去。

P34

信息的第一个传输功能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一种接触或一种关系,与其说是让人知道一件事,不如说是让人重新确认一件事。

这种传播在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了感染性和复杂性,以此强化了关系。

P312

维纳极力主张建立民主、自由的社会。

“内部传播通道的完整性乃是社会福利不可或缺的条件。

”“社会学和人类学,基本上属于传播学这一总范畴。

”P35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速度提升和流量的扩增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加速现象,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给予或生产一个信息,本身就有组织和评估的意义,这就是无所不在的反馈现象。

P36

传播动作本身总是和其他东西相关联,如社会经济基础、文化符号系统、媒介技术特性、对信息起扩散放大和中继站作用的传播体制等等。

广义的传播学是要研究信息传播中的象征符号的流动性和复杂性,而控制论是第一种方法论的考察方式,使我们在信息面前获得更多的自由。

控制论思想在整个传播学当中起着奠基性作用。

P37

information是1386年乔叟最早使用的,含义是“赋予形式”。

信息是由个人在同他的环境的无休止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

P38-39

信息是不定性减少的量,信息就是两次不定性之差。

P40

接受一个肯定信息就是减少一个否定信息。

信息所涉及的,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你能说什么。

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BIT)。

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在极快的速度中传播。

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

原子只能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价值越低;比特可以由无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

(尼葛洛庞蒂)P41

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有下列要素:

一,发出的信息量越大,人们对其的依赖性越高。

二,有各自的技术类型。

三,一个公共媒介面对大量处于分散的受众。

这几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信息意义的产生形态有决定性作用,如信息的数量化过程、结构化过程。

P42

信息论意义上的传播理论(若干W线性传播模式之类)本质上是一种结构主义理论,把环境分解成碎片,调整系统装置,然后重新搞一个信息模式,得出一个环境的类像。

(simulacre)P43

在网络状态的传播条件下,各种传播过程中的内外因素在传播横断面上介入,使得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成为一个地道的博弈过程。

P46从电话传播提炼出来的线性传播模式启发了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传播不是偶然性过程,所有传播都涉及公众性和开放性,涉及信息发送与接受者之间的不平等,二者之间存在制度性的调解问题。

例如,一旦噪音理解为制造和影响传播的工具时,噪音本身就成为权力的工具,一旦实现对传播的独占和对噪音的控制,就成为确保权力的条件。

P46

每一种媒介的技术条件水平不同,社会接受状态不一样,这涉及元传播问题,即对传播的传播,传播者被置于他自己的传播之外。

比如他选择媒介类型并组合信息(图像、文字、声音)本身就使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

P48

(新闻价值)一个事件的发生的概率越小,关于这个事件的信息价值就越大;某信息和状态中包含的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

还有接受者对信息源的期待程度。

还有,情理之中的事情不会对人产生吸引力,意料之外的事情至少会使人感到新奇,产生联想,从而强化信息的渗透力。

P48(关于熵的内涵,是不是说反了?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活体的本性是选择,甚至是创造环境。

环境被有机体感知,是一个选择性提取的结果:

在整个可以支配的现象中,个人只保留对他有意义的那一部分。

和我们处理过的信息数量相比,有符号价值的仅仅是极少数。

P51再参见P201前后

冗余度是传播中不可少的润滑剂。

信息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扩大受众范围,加强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传播中一定的冗余度,有利于克服噪音。

P49(站在正面评价它合适吗?

法西斯主义)

在两个信息的比较中,最贴切的将是那个触及边界的信息,那个更新我们常态思维的信息。

P51

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可以解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的社会大众在一个组织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那种革命性和毁灭性力量的内在机制。

P54

组织化水平越高,选择性越强。

P63

所有传播学理论都包括两个理论要点,一是关于人的主体性,一是关于社会组织。

控制论方法的意义在于说明信息在系统内部的循环所起到的组织作用,信息的第一个目的是寻找系统的稳定。

P61所有的传播呈现为两个方面:

内容和关系,后者囊括前者,并因此成为元传播。

P62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认为对话的三个要素是:

说话者、话题、听者。

听者决定对话的目的和对象的要素。

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思想是以说服为重点,以听者为中心。

P64

现代社会是依赖媒介的社会。

P68

所有的解码也是一种新的编码。

P204

发端于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学术思潮孕育了后来影响全世界的经验-功能学派,其理论意义在于,从社会实用功能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人们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与大众传媒机构的关系和与大众传媒职业群体的关系,成为从传播学角度来参与和指导社会管理的一个理论工具。

P67

从20世纪初开始,杜威、帕克、库利三杰,从经验研究出发试图在社会科学的意义上建立传播学,是具有理论先驱意义的第一个理论流派。

P70他们把传播研究建立在应用社会学的基础上,将统计与现象观察结合起来,奠定了经验-功能学派的基础。

他们不仅把传播看成一个信息的传递,而是文化建构的象征过程。

因此,传播也出现在艺术、建筑、规范、仪式甚至政治当中,公共生活在他们的传播学概念中占有一个中心地位。

P70-71

库利和人类学家米德一起被看作象征互动反应学派的开创者。

库利:

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

“传播的方式包括手势、讲话、写作、印刷、信件、电报、照相及艺术与科学的手段――即所有能把思想和感情由这个人传给那个人的方式”。

1909年他的著作《社会组织》是第一本对社会传播进行分析的著作。

P73

帕克是第一个大众传播理论家。

P74

重新定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传播学研究能够成立的社会基础,因为个人与社会的接触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并予以规范和诱导的。

P76

19世纪以来西方人类行为的社会科学所奠定的实证学术方法,即通过社会调查的结果来说明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通过相关的实践、道德、审美和政治立场,来宣称一种普遍性(普遍的贴切、适用和有效)。

也就是说,把知识制度化。

这是经验-功能学派的基本要点。

先驱拉扎斯菲尔德。

P76其前提服从于西方的社会观念:

信息自由和经济自由。

这两点构成了对整个媒介职业领域的调整模式。

在经验-功能学派看来,大众传播媒介以一致的方式影响个人和社会机构,会为社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利益,因此假定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同时是自主的和自动校正的。

P77把学术研究和商业利益结合起来,尤其是得到私人企业的赞助,这是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P78

大众传播本身是一个进行社会调解而不是社会冲突的场所,求得共识是传播者发挥传播社会效益的一个出发点。

公共权力或者专业部门会利用掌握的信息平台进行滚动式联动传播,形成传播的强大声势。

强化信息的同时也就是在简化信息。

P87

人们真正恐惧的对象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无法知晓的事情,在难以知道和渴望知道的搏杀过程中,人们会因为恐慌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

信息的满足指数成为建立个人自身安全感的赌注。

P88

拉斯韦尔对宣传的定义:

通过对有意义的象征符号的操纵来支配集体态度。

宣传关注的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中和有机体中的其他条件,来控制公众舆论和态度。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2页,人民大学版2003年)

传播被看成一个劝说过程,信息可以激起效果,这种学术方法与社会心理学相近,着眼点在找寻信息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直接的、瞬间的、因果性的关系。

这个五W传播模式太个人主义化了,可以解释面对面的传播,但很难把这个模式扩展到大众传播层次上。

这个模式成功地解释了当时美国自由知识精英对媒介的操纵可能性的忧虑,同时也回答了企业家希望知道(或引导)消费模式的需求。

公共权力也更想在知道更多的情况下主导舆论。

P93

拉斯韦尔提出一个功能主义的理论。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媒介本质上保证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继承的功能。

媒介可以控制环境,在社会各部分之间建立关系,有娱乐作用。

R·默顿、C·赖特、T·帕森斯1960年补充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概念,把大众传播看作可以提供个人消遣、缓解心理紧张以应付现实生活,从而产生社会维持作用。

P93

关于把关人的具体客观性影响因素(对于传媒具体来说)P96说明:

大众传播是一种关系的构造物,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制约。

传播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舆论的载体。

P96

构成议程设置模式的五个要点P98-99

在关注程度上进行心理投资,类似今天的“注意力”、“眼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政治主要是一个“媒介事件”,对事件的处理结构化,结构化的新闻常用在政治传播中。

P99议程设置模式的意义是在被表现的事件的等级秩序中建立一种关系,意义的等级与事件的等级对应。

P100

议程设置模式的理论(?

)意义:

1,媒介对最重要事件的“适应性”,经常提前考虑舆论重点,有时提前一两年,倒计时来安排新闻事件。

2,媒介有时制造人为新闻或“假事件”。

从数量关系上看,媒介报道的重点有时并不真正反映舆论状态或真实问题,反映的只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可以服从商业利益和政治策略的驱动来进行炒作,也可能是社会上某些压力集团或有特殊利益的社会团体煽动某一议题成为媒介议题。

P101

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特点:

1,由推论演绎而来,不是由归纳而来。

通过社会调查、控制实验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的经验性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2,假定有一个客观的真实存在,可供研究。

这种真实的存在可以被观察、记录,例如选民的动态、受众的反应、消费者的爱好等等。

3,假定人类有能力找出看得见的方法,通过一种量化的研究方式找寻真实。

4,假定解释这个真实而提出的假设可以被证实或驳斥。

以上反映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显然,经验-功能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源于经验的自明。

P103-104

学术性量化研究是为了寻求媒介的社会功能,商业性量化研究为了服务于客户的市场策略。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所要寻求的不一定是传统中的客观真理,而是不同媒介的受众的某种共同约定共同认同的东西。

P104他们关注对象的内在结构,而把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摆在次要位置。

P107功能主义者是第一批提出媒介应对文化的民主化作出贡献的思想的,哪怕这种文化主要来源于大众文化,属于消费者的要求。

P107简单的把个人在商品市场的自由等同于表达自由。

P108它的方法的客观性,但被调查对象不是客观的。

控制论所要回答的是找到比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更有效的社会控制技术的原理,以便对人的行为能够进行预测、模式化和指导;而经验-功能学派的要旨是通过实证方法去找到社会管理的技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P105

大众媒介“持续地要人们接受社会现状”,这不仅表现在媒介实际上“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不说什么”。

P106说什么总是意味着不说什么。

P194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涉及一种真实、客观、非人称化的知识,谁都可以应用这些基础原理,例如民意调查等等,但是发表调查报告本身,不是为了表现民意而是支配民意。

一方面是真实、具体和经验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利益、社会想象和权力的需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验-功能主义传播学研究是科学意识形态的样本,一方面表现为客观知识的话语,一方面又是一种塑造着社会认同、规范性和制度性秩序的社会力量。

P109

人一旦被信息淹没,达到一定的阙度,个人开始对多余的刺激表示无动于衷。

我们不能通过传播网络对人随心所欲,被传播的东西不一定必需被整合到个体性当中。

P111

学术界对经验-功能主义的批评:

1,在知识层面落入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缺乏一种翔实的分析理论,缺乏具有学术内涵的解释体系。

2,在社会理论层面,“隐藏”一套未经验证的功能论和多元论,刻意生产一种没有深度的社会表象。

3,在传播理论层面,重视可见的、个人的、微观的和行为的研究,忽略宏观的、结构的和历史的研究,技术分析限制了理论观察。

4,在社会实践层面,趋向于行政与市场导向,流于保守和维护现有秩序,把政治效果等同于商业效果。

P112

传播所得来的东西,有相当部分来自背景、符码和接触手段,简言之,“意义”存在于全部传播行为中。

P121所有语言传播模式有六种因素,表达六种功能:

1,发送者决定表达功能。

这是情感性的或主观性的,是对信息个性化处理。

2,接收者决定重语反复功能。

所有符号和操作程序都有动员接受者参与或从感情上回应的功能。

3,信息决定诗学功能,包括修辞功能。

4,背景(语境)决定指称功能。

5,接触功能,尤其诗与信息对象在心理上的接触,例如礼仪、典礼、演讲、谈话、恋爱当中,标明在场或依附关系。

6,符码决定元语言功能。

在很多传播情境中,需要援引一种公认的准则或专业语言、术语。

当两个人在讨论是否相互理解时,也是一种元传播。

P123

手机短信在传播技术发展史上是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式。

这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冲击力,并不是来自信息交换的内容,而是来自它的发送数码技术、发送方式这些形式主义要素。

这使得传播过程更倾向于强调延续关系,而不是强化内容或追求一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P125当事物本身不在场时,我们借助符号表现事物,在这个意义上,符号是被延缓的在场。

P194

奥古斯丁对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这个东西加之于感觉而产生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

P126

索绪尔:

思想在被赋予言语形式以前不能存在。

思考就是通过一种符号手段来说话、写作、或依次连接而说出的言语、被陈述的内容。

P128符号是能够被用来在某些方面代表其他东西的任何物象。

所有的思想靠符号,思考是对符号的操纵。

任何事物只要它单独存在,并和另一个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没有任何传播可以在符号之外进行。

P149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整个社会面临着广告化和媒介化的包围环境中,符号的传播更成为普遍的认同方式和文化表象,使一切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力量用以维持组织动员能力的象征资源今天的社会是在以符号为基础的结构中实施统治和支配。

P134

通过特殊的符号体系来产生凝聚力的办法,实际上与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做法如出一辙。

一个能产生传播效果的符号体系,肯定允许产生个人的或集体的认同作用,其组织功能往往大于知识行为。

用符号学方法阐述视觉传播,表明了符号学的学术独立性。

它与结构主义有渊源联系,但符号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主要在文学艺术、社会传播和精神分析等社会文化领域,而结构主义更多地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

P135-136

巴特:

内涵意义就是把外延意义加以固定或冻结,将某单一的、且经常是意识形态的所指加诸到能指之上,而淘空第一层符号的意义。

内涵意义是大众传媒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巴特将这种内涵意义的运作称之为“神话”,传播媒介是在运用神话制造新意义。

P137符号学分析的目的是要找出媒介内容的被隐藏的意义。

意义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而是一种活动过程,是符号、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动态反应过程的结果。

P138

改革开放初期,叙事中的人物关系情境多以图书馆为背景,今天的影视叙事多以歌舞厅作为背景。

这两个情境符号由鲜明的社会指称意义。

图书馆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象征,歌舞厅是世俗文化、消费文化的象征,从理想情节转向市场景观的社会流动。

P139

符号学注意的是“意义如何被创造出来”(howmeaningiscreated),而不是“意义是什么”(whatthemeaningis)。

符号学的特色在于传播意义的生成,意义总是通过新的阐释得以产生、扩展、偏移、转化。

这种重在形式,从形式找寻意义的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主题分析提出挑战。

P141

对电视节目“策划”的符号学分析P142-144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被传媒所释放的世俗神话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凝聚和集合了可以作为模仿对象或审美对象的生活经验。

传统的神话意识是接受最终真理,而世俗神话的产生,是对乌托邦的回避之后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神话化,从而再造新的乌托邦。

P145神话超越了任何一种特定叙事,是一种故事源,它用永恒不变的色彩来渲染普通人物和日常的情境,而这类情境又可以被简化为几个关键词:

防疫:

接种公认邪恶,保护心理距离

俗套:

永远都是永恒的故事

量化:

生活现实的廉价处理

平面化:

冲突的经验跨越时空和人种的差异

模式化:

重复游戏规则,因为事情就是这样。

P146

世俗神话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提供满足和安慰,被放大的平庸获得了神圣的价值,并成为平凡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P147

我们对某一类已经在一般社会心理中形成固定形象的人、群体、情境、故事和概念,就是一种神话原型,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再予以表现,就是对这个神话的重复。

通过高度的概括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相结合,世界彷佛得到了秩序,排列为明确的和富于情感色彩的基本单元。

这个神话往往在被表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它的能指已经成为受众的共识。

今天,这种方法对于大众媒介的文化生产过程和传播策略的分析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是文化消费主义批评的理论来源。

P148

在大众传播的层面上对符号的生产机制的阐释,成为符号学研究不断更新的出发点。

比如,这些符号是怎样运作的,怎样生产又是怎样消费的,是谁在制造这些符号,为什么制造这些符号,这些符号如何被解读和被接受,可不可能被消解?

权力、制度、组织、资本、习俗、文化传统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P154

意识形态的解释:

意识形态并非由统治阶级加诸被统治阶级之上,而是一个实践中不断被复制与重组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思考、行动及了解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

(意识形态=过程?

难以理解)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

P155-156人在认识过程中随时受到现存的各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人的主体是一个受到各种限制的、早已由一系列对世界的表象系统所决定了的“屈从体”。

主体觉得自己是自我满足的,觉得自己在直接把握现实,但这些都是“想象”的结果。

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

个人同他的存在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

(意识形态=表象?

通吗?

)P159

汪丁丁《回家的路》:

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那些与权势、利益、名声和文化主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宏伟叙事”。

社科98年版3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