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923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案.docx

《初中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教案.docx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

志和中学历史教研组王燕明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法:

导学、探究。

学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

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二、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

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

议议:

问:

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

它有什么危害?

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

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

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

问:

什么看法?

原因是什么?

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虎门销烟:

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进而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虎门销烟”。

问:

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

他们会善罢甘休吗?

为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

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原因(直接、根本)。

强调:

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

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指导列表格识记内容和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强调:

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

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议议: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根据上述表格分析,归纳得出。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

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问:

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

(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

问:

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

(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小结巩固:

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教学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

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圆明园+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能力和方法:

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肆无忌惮的根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

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

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

导学、探究。

学法:

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阅读并讨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得出结论: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

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2、战争经过:

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阅读史实,一方面认清:

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

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问题:

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

⑤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

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

指出:

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

然后,读书找出:

“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

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

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

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过渡: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

指导读图。

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政府勾结洋人组成“洋枪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阅读了解: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

总结:

地点—战果—影响。

三、巩固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问:

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

(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太平军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

(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谈一谈: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与探究:

写历史小论文《勿忘国耻》

【教学后记】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教学过程】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

”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

”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

”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地理位置。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

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

“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

动脑筋:

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与方法: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指导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承上启下。

二、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展示援引材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

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

从而让学生理解:

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

然后,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黄海海战: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

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

展示:

《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

②对邓世昌等做出正确的评价。

讨论:

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③思考:

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指出:

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

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

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

据此,讨论。

4、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

①从日本方面:

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

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指出: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

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多媒体演示:

《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

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马关条约》的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指出: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活动与探究:

比较分析: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教学后记】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条约的影响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阅读图片和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了解以下问题:

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

成员有哪些?

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

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

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

指导记忆: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

“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

第一阶段:

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

第二阶段:

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指导学生找出:

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

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划定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

使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驻兵。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指出: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②指导比较:

《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国家

赔款

土地

其他

影响

总结:

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四)巩固小结: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

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

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教学后记】:

第5课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2、能力与方法:

培养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而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

主要代表和内容:

创办军工、创办民用、筹划海防、培养人才。

难点是: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

【教法建议】

1.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

(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

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导入新课。

3.解释什么是“洋务”、“洋务运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

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

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

同时,举办洋务以来,经费不足,民穷财尽。

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动机。

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

第三、筹划海防。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70年代中期起,开始正规筹建海军。

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后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军事学堂。

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

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

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首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

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第一,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技,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第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小结: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问题探究: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思路:

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

思路二:

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

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

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

”“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

”“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

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

……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