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743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docx

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C.尾联慷慨陈词,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式。

故答案为C。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

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

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

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出郊极目

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无能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解析】

1.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中的“出郊、极目”紧扣题意而来。

2.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

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与《旧唐书·杜甫传》中的“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与此诗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3.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

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

1.⑴D⑵A

2.示例:

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

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

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

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

1.

(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

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

(2)A借用了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

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

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

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

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

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

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

(或:

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

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有关这首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颔联一句表示诗人要跟朋友分手,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两句诗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是全诗的中心所在。

2.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答案】

1.D

2.与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不同。

本诗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D: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是全诗的核心。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没有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据此作答。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画面。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一片寂静,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似在低声哭泣,寒夜已至,漂泊的诗人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例一:

重读“空”,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

例二:

重读“滴”,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声响来衬托秋夜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落叶”“树”“寒灯”“夜”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选择重读的字,合理阐述选择重读字的理由即可。

如,重读“孤”,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的妙处。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两个凝重的色彩,勾画了悲壮、奇特的意境;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为下面写夜袭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

2.流露出诗人对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英雄气概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解析】

1.题干要求从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诗句。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同时创设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誓死报国、奋勇杀敌的思想感情。

8.下列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描写了在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江面,上扬帆乘船顺风疾行的景象,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的象征意义。

C.颈联描绘出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的景象,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据此,“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的理解是错误的。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

原指长城,其土紫色。

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②大臣书: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这首诗在体裁和内容上与下面诗歌都相同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观沧海》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任选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寓情于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3.①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两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

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议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与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相同;B项,古体诗;C项歌行体诗;D项,宋词。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首联虚实结合,“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中,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

颔联“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反衬手法。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寓情于景,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抓住一种手法作答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具体分析。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从景物描写中可见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怀君欲何赠?

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是为了政治事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阴虫:

秋季鸣虫,指蟋蟀。

毗(pí)陵:

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两句诗的画面。

(不少于50字)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示例:

四野茫茫,夜色深深,令人黯然神伤。

我坐在船头,送君归去,心中颇多不舍。

此刻,两岸草丛中的蟋蟀那如泣如诉的悲鸣声,声声入耳,真令人肝肠欲断。

(不少于50字)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抒发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秋夜”“阴虫”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1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文学作品,回答各题。

(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简要赏析(甲)文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两句中的“接”“连”两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B.(甲)文抒发了作者李清照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之情。

C.“破阵子”是(乙)文的词牌名,其文中的“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蕴含了作者辛弃疾杀敌报国的豪迈高昂之气。

D.(乙)文“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的意思是“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答案】

1.“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境界宏阔。

表示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意思对即可)。

2.C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C错误,“吹角连营”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是虚写,不是实写。

12.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

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

⑵______。

【答案】

1.示例:

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表达了誓死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默写时紧扣“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要求即可,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爱国思乡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朝廷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13.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

“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