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38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 生物 教案.docx

第十章生物教案

总第课时

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2)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教学难点: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指导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

多媒体播放一辆献血车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车吗?

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

献血车,为病人储备血液的。

教师:

那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血都可以供给任何一个病人呢?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节也一样血液和血型(板书)。

2、血型的发现

输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成功地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

此后许多医生用输血的方法使濒临绝境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有人输血后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为什么呢?

(血型不合)

由于输血事故的频频发生,使输血疗法沉寂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首先揭开了血型之谜。

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也就是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却不会发生凝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类型,即ABO血型。

自从ABO血型发现以后,输血就成为临床上实际可行的重要治疗措施。

ABO血型系统是如何定型的?

ABO血型系统是以人体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抗体的种类而定型的

人的红细胞表面存在凝集原(抗原)

人的血清中存在凝集素(抗体)

例如:

A抗原+A抗体就会发生凝集

3、安全输血原则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型血只能输入少量(板书)所以输血前必须进行验血

4、血量和输血

正常成年人血量:

约4800毫升(占体重的7%-8%)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危及生命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头晕心跳眼发黑出冷汗

一次失血小于400毫升2-3周得到补充而恢复

5、无偿献血

提问:

献血会不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呢?

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常献血更有益于健康。

实践表明:

长期坚持适量献血的人,体内新鲜的血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献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该法规定: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公民自愿献血。

6、课堂讨论

同学们以后会不会参加无偿献血?

7、课堂小结

常见血型:

A型、B型、AB型、O型四种,也就是ABO血型

输血原则:

同血型输血,危机情况下也可异血型输血。

无偿献血。

8、课堂巩固

1、常见的ABO血型分成几种类型?

2、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3、什么血型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4、什么血型的人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5、一个AB型血的人因大量出血,需要输

血,他最好接受何种血型的血?

(   )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七、板书设计

1、血型的发现

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发现了血型。

2、输血原则

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型血只能输入少量

3、输血与血量

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为宜

4、无偿献血不会影响自身健康

八、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知识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四、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五、教法和学法

 突破重点与难点:

(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巩固。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生物心脏模型7个、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新课

复习10.1节血液内容引出血管知识。

(三)课程新课

活动一突破重点: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完成表格,进行评比打分。

活动二突破难点: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师:

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

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

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第二个学习内容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利用生物模型,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小组探讨以下问题: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小组比拼】采用小组评分式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组的讨论结果。

(每组有一个生物心脏的模型,每组代表展示的的时候要向其他组同学实物展示出来。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

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设计思路:

利用生物模型采用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多次强化记忆;针对同一问题,相同时间内同学间的差距。

知道自己的不足后,自己改进,进而进步。

(四)总结:

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补充练习:

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七、作业设计

P55自我评价

八、板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心脏的位置:

胸腔中间偏左形状:

倒置的梨

大小:

与自己的手握拳头的大小差不多

心脏的结构:

有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

  左心房:

连接肺静脉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

连接主动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静脉

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

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

瓣膜:

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九、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采用小组抢答方式,进行评比。

(二)课程新课

活动一:

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三)突破重点: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分别来研究体循环和肺循环。

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

血液流经何处?

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小结:

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

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

观察视频,讨论以下内容:

(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

血液流经何处?

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小结:

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肺循环。

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

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反复强化理解。

 

思考:

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吗?

(四)总结:

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补充练习:

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讨论内容:

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六)、作业设计

P55自我评价

(七)、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总第课时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

秒表,听诊器,血压仪,多媒体课件等

(二)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血液循环内容。

(三)课程新课

1、活动一: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突破重点: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

心率和脉搏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活动二:

教师利用秒表,学生记录自己的脉搏的跳动次数。

再在原地做蹲起运动,之后记录十秒钟。

与之前对比!

小组讨论:

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快还是平静状态下快?

4、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讲解:

1).什么叫血压?

什么叫舒张压?

什么叫收缩压?

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压?

如何预防高血压,应注意些什么?

5、教师讲解血压仪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完成自我评价:

完成课本55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心率和脉搏:

1、心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

75次/分)

2、脉搏:

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

二、血压

3、血压: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4、收缩压:

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12~18.7kPa)

5、舒张压:

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8~12kPa)

6、高血压:

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3、说出肺活量的概念,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

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空气是怎样进入人体的?

进入人体内之前经过了哪些处理?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出示:

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

鼻腔

呼吸道喉

呼吸系统气管

支气管

出示:

鼻的结构模式图。

小资料:

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分析:

鼻作为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有什么作用么?

有哪些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小结:

鼻腔能使外界寒冷、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提问:

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

自学思考:

(1)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用的器官是什么?

(2)呼吸道的各器官有什么作用?

(3)“痰”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播放FLASH:

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补充:

会厌软骨在人呼吸时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有的人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剧烈咳嗽。

播放视频:

肺的结构。

出示:

肺泡的结构模型,肺的结构示意图。

讨论:

肺为什么是是呼吸的主要场所,这与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小结:

气体进入肺的路线:

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

氧气

肺泡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播放FLASH]:

氧气分子的呼吸系统之旅。

(小结):

1、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器官的功能

六、作业设计

P61自我评价

7、板书设计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8、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3、说出肺活量的概念,尝试使用自制的肺量计测量肺活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呼吸运动

体验:

把手放在自己两侧肋骨处,体验一下深深吸气和呼气时身体的变化。

呼吸时胸廓扩大还是缩小?

你感觉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与身体哪部分的肌肉有关?

你感觉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与身体哪部分的肌肉有关?

出示:

呼吸运动示意图,介绍肋间肌和膈肌。

播放FLASH:

呼吸运动的过程。

要求完成填表题。

吸气

呼气

肋间外肌

收缩

舒张

肋骨

向上向外运动

向下向内运动

膈肌

收缩

舒张

胸廓

扩张

缩小

扩张

缩小

复述:

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吸气和呼气过程。

(二)肺活量

提问:

每位同学在体检时常常要测量一个指标——肺活量,你还记得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吗?

讲述:

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它能反映在一次呼吸运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实验:

测量肺活量。

自学:

整个实验的目的、器材和指导步骤。

思考:

如何制作4000—5000ml的长条状塑料袋。

假设:

塑料袋的周长为20cm,则根据圆周长计算公式得出r=31.8mm,塑料袋的横截面积s=3175mm2,如果塑料袋为5000ml,h=1575mm=1.575m。

要求:

本实验的制作较废时、废工,安排在课后进行。

小结:

一个人肺活量的大小与其年龄、性别、身材、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成年人的肺活量大约是2500-4000ml。

思考:

肺活量能代表肺容纳气体的最大量吗?

为什么?

请阅读课后思维拓展。

[小结]:

肺活量=肺总容量-肺残气量

(三)、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P61自我评价

七、板书设计

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一、呼吸运动

深深吸气时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深呼气时,感觉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二、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它能反映在一次呼吸运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八、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人体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观察气体扩散作用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验证人体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

(2)说出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难点:

气体交换过程是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还需要思维过程中的推理,联想、分析、判断等的支持。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实验用具:

烧杯、澄清石灰水、橡皮管、玻璃管、空气清新剂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 感受思考,引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将手放在胸部肋骨上和老师一起做深呼吸,体验呼吸运动过程。

你想过没有:

我们每天不停地呼吸,吸入的是什么气体?

呼出的是什么气体?

吸进的是否全是氧气,呼出的是否全是二氧化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

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引出课题: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二) 演示实验,体验探究

我们知道人体在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就发生了变化。

你能否通过实验证明呢?

(学生看书P27实验过程)

思考: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手交替捏紧解或松开橡皮管?

2、实验组是谁?

甲瓶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观察思考)

注意观察两个锥形瓶内石灰水的变化,想一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组介绍:

乙瓶A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甲瓶内澄清石灰水无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吸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多。

(示表格)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氮气

78%

78%

总结:

呼出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高。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结果。

(三) 参与活动,理解原理

为什么气体会发生交换呢?

(活动)教师将空气清新剂喷向学生,请闻到香味的学生举手。

采用引导—探索法、从举手的情况看,前面的同学先举手,后面的同学后举手,这个现象说明气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怎么运动?

(提问)前面的学生说一说你闻到的香味浓还是淡?

后面的学生谈一谈你闻到的香味是浓还是淡?

这说明了气体是怎么运动的?

(总结板书)

一、气体扩散作用原理:

从浓度大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四) 观察动画,了解过程

(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血液不停的循环流动,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发生了变化,血液成分在哪两个部位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在这里发生变化呢?

因为进行了什么交换?

(板书)二、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内气体交换

组织内气体交换

肺泡内气体交换是怎么进行的呢?

(示动画)思考:

1、肺泡内气体交换指肺泡和什么进行的气体交换?

2、在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3、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变化?

氧气

(五)、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肺泡血液

 课后反思

 

总第课时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2)

一、复习提问

学生上台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

组织内气体交换是怎么进行的呢?

(示动画)思考:

1、组织内气体交换指组织细胞和什么进行的气体交换?

2、在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3、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变化?

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

氧气

组织细胞血液

 

学生上台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通过气体交换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获得氧气并排出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

下面请哪位同学帮我一个小忙。

假如我是氧气,请问到“组织细胞”该怎么走?

(总结)人体呼吸全过程:

1、肺的通气

2、肺泡内气体交换

3、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4、组织内气体交换

(二) 总结重点,练习巩固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懂或疑惑的地方吗?

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内容呢?

(学生总结交流,指出重点气体交换过程,难点气体交换原理)

三、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人体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含量降低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原理是()

A、气体交换B、气体扩散

3、在人体内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过程是:

()

A、肺的通气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D、气体的运输

(二)、填图题:

下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甲处是的气体交换,a代表的气体是,由扩散进;b代表的气体是。

2、图中乙处是的气体交换,由组织细胞扩散进入血液的是气体[]。

 四、板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实验: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五、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明人体内能量的供给。

(重点)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难点)

技能目标:

学会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情感目标:

关注人体的身体健康。

2、教学重点

说明人体内能量的供给。

3、教学难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口腔用体温计或腋窝用体温计。

2、教师准备:

实习“测量体温”用的脱脂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等。

3、FLASH:

(1)人体能量供给的过程;

(2)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4、视频文件:

(1)人体的热量分布;

(2)人体体温保持恒定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讨论]:

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需要消耗能量。

请同学们联系人体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有关知识,讨论一下人体获得食物中储存的能量的过程。

[提示]:

还记得植物的呼吸作用吗,请用公示的形式把呼吸作用表示出来。

氧气+有机物→

二氧化碳+水+能量

根据已有知识能说出食物中贮存着丰富的能量,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后,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运往全身各处。

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再随循环系统送往全身每个细胞。

但氧气与能量、营养物质的关系,不少同学不能说出。

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认识到氧气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释放出能量。

人体能量的供给

 

体温

 

实习:

测量体温

[播放FLASH]:

人体能量供给的过程。

[小结]:

人体由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

这些营养物质的一部分用于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转变成人体的组成物质;另一部分被暂时储藏在人体内(如肌糖元,肝糖元)。

在细胞内,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在氧气的参与下被氧化分解,贮存的能量被释放出来,用于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讨论]:

人体能量的供给。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讨论和交流书P63的资料1、2,并根据前面学习“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内容时设计的“一日食谱”,计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给的情况。

[思维拓展]:

书P65。

[讨论]:

如何设计新的“一日食谱”?

[播放视频]:

人体的热量分布,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说出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问]:

你知道人体释放的热量从哪里来?

[讲述]:

人体产生的部分能量用于维持体温。

体温是人体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