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论文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5826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林外史论文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儒林外史论文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儒林外史论文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儒林外史论文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儒林外史论文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林外史论文3.docx

《儒林外史论文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论文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林外史论文3.docx

儒林外史论文3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姓名:

刘华

学号:

1134001273773

班级:

2011秋中文

学校:

蒙城电大

 

目录

 

一、依托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意。

……

二、运用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相结合的笔法,彰显对人物的讽刺之意。

……

三、借助对比隐晦夸张等手法,增强对人物的讽刺之效。

……

四、“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讽刺之文承前启后,贯穿始终。

……

五、作品的讽刺性与吴敬梓的身世、生活、思想和奉行的创作方法有关。

……

 

内容摘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高超的讽刺艺术堪称典范。

作者在该书中广泛应用了一系列讽刺手法,刻画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儒林人物形象,从而让封建八股制艺对士人的毒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末世的腐朽和罪恶。

我们今天学习它,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华仍有积极意义。

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几大特点,并简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儒林外史》;人物外貌、言行;讽刺的真实性、悲剧性、喜剧性;对比、隐晦、夸张手法;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

作者吴敬梓在吸取以往讽刺文学精华的基础上,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老辣犀利的笔调、幽默含蓄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儒林群丑形象,深刻揭示出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儒林外史》创作于清初“八股文”取士制度对社会的毒害正深时。

作者早年曾参与八股应试,看清这种取士制度的弊病后放弃了科举之路,家道中落的他又饱尝人情冷暖,阅尽世态炎凉,对封建八股科举取士制度及当时文人的种种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故此有《儒林外史》。

鲁迅先生说: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中国小说史略》)又说:

“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本文试图对该书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本书通过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以反对富贵功名、科举和八股文为中心,由此而及于当时的官僚政治制度、社会风气、人伦关系、学术活动、风俗习惯,等等。

《儒林外史》描写的人物以知识分子为主,上至进士、翰林、下至市井无赖,无所不包,广泛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在知识分子生活中产生的恶劣影响。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就是讽刺。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冷静的白描手法的运用。

作者从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憎感情出发,把可笑、可鄙的故事情节加以巧妙地组织,用准确、洗炼、朴素、夸张的语言叙述出来,甚至其叙述口吻也十分冷静、平淡,让读者自己反复体会其中的讽刺寓意,读来给人含蓄深刻、韵味悠长的美的享受。

  吴敬梓的这种艺术技法,是继承了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史传文学的优秀传统而加以发展的。

我国的史传文学,前人评论其褒贬之意的表达,有“春秋笔法”、“皮里阳秋”的说法,意即“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

古人作诗为文,也提倡“温柔敦厚”,蕴藉含蓄,讲究“意在言外”,少直言,戒浅露。

作者的观点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塞给读者,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本身去体现出来。

  下面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几点具体分析:

一、依托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意。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个小乡官夏总甲,作者把他写成了一个乡间土皇帝形象。

你看他:

“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个“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个动作活画出了夏总甲在乡民面前的傲慢做大。

他为什么能如此目中无人?

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篓一般”?

作者接着描写他的一番话语,巧妙揭开了这个谜。

  “俺如今倒不如你们务农的快活了。

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贴子来。

我怎好不去贺节?

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从新年这七八日,何曾得一个闲?

恨不得长出两张嘴来,还吃不退。

  这个土皇帝的矫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厌!

而读者的这种认识是从字里行间领会出来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诉的。

  吴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风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书中人物杜少卿说过,最好请朝廷立个法,将那些骗人的风水先生的头砍下来,将那些因风水迷信而迁祖坟的人凌迟处死。

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写了两个风水先生余殷、余富,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写这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余家兄弟二人为一人的祖坟看风水,那主人拿来红布口袋装着的几块土,余殷“拿出一块土来放在面前,把头歪在右边看了一会,把头歪在左边又看了一会,拿手指掐下一块土来,送在嘴里,歪着嘴乱嚼。

”“余敷把土接在手里,拿在灯底下,翻过来又把正面看了一会,翻过来又把反面看了一会,也掐了一块土送在嘴里,闭着嘴,闭着眼,慢慢的嚼。

嚼了半日,睁开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尽着闻。

”为了让主人看得清楚,余殷用手蘸着酒水,在桌上乱画。

还拣了两根面条,在桌子上做了个弯弯曲曲的长龙,睁着眼道:

“我这要出个状元,葬下去中了一甲第二也算不得,就把我的两只眼睛剜掉了!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生动而略有夸张地描写了余家二兄弟各种可笑、可鄙的动作,语言极尽讽刺。

那风水之事,本是无稽之谈,而余氏兄弟却把它搞得神秘莫测,既便真有风水,果然能从一块土上看出来、嚼出来、闻出来?

还发誓赌咒说那样骗人的大话。

第四回中,范进中举后,他的母亲“欢喜”死了,在尊制丁忧期间,去拜访汤知县。

席上摆的是燕窝、鸡、鸭、柔鱼、苦瓜,餐具是银镶杯箸。

范进退前缩后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忙换了磁杯和象箸,范进还不肯用,随即又换了一双白色的竹筷,这才用了。

汤知县担心范进“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段故事中作者对范进前后矛盾的行为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叙述,含蓄深刻地讽刺了范进的虚伪。

鲁迅赞赏这段文字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又如同一回中,严贡生正在向人吹嘘:

“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在这时,他家的一个小厮进来说: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

正在家里吵哩。

”作者巧妙将严贡生言行的矛盾组织在一起,达到了批判讽刺的效果。

再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常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说范进“尖嘴猴腮”、“现世宝穷鬼“、”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极尽羞辱;中举以后,胡屠户就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开口“贤婿”,闭口“老爷”。

这就活画出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

二、运用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相结合的笔法,彰显对人物的讽刺之意。

 

1、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

书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将它们加以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生动地描绘出儒林中可笑,可恶的情态。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

“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例如小说第十七回写景兰江,支剑峰,矫揉造作,常在一起讨论的都是一些无聊的事.比如黄么和赵雪斋同年同月同日生,黄么是一个进士,却是孤身一人;赵雪斋没中进士,却子孙满堂。

景兰江曾问他们:

“中进士,是为名为利”众人道:

“是为名。

”景兰江道:

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其实,景兰江这样吹拜会赵雪斋,一则为了标榜自己;另一方面针对蒲墨卿所说的:

“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都好,到底差一个进士。

”这里作者写的显然是将当时儒林中极其普遍的事情如实地描绘出来,正好揭示了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

说穿了,在名士的心目中,做名士和中进士都是为了名和利,可以殊途同归。

作品虽然以描写被否定人物为主要任务,但在讽刺对象中也包含着许多正面因素,所讽刺的对象有的并非一开始就是无恶不作的坏蛋,而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有一个由好而坏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更深的层次上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使人附入罪恶的深渊.

如:

匡超人就是一个典型.他本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农村青年,因家贫上过几年学便辍学,流落杭州以拆字卖卜为生.幸行马二先生资助才能一面用心读书,一面杀猪,磨豆腐维持生计,用自己的劳动养活父母.但自从听了马二先生的"训导"之后,逐渐热衷举业.后得到知县李本瑛的提携,入科场,取秀才,竟以"名士"身份参与衙门中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的勾当.当了京城教习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停妻再娶,妄恩负义,并恬不知耻地说:

"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

"作品通过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揭示了科举制度怎样使朴实敦厚的青年人变成了灵魂丑恶,虚伪卑鄙的文痞的.

畅游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没能够引起马二先生的兴趣,倒是酒店里的羊网散发出来的气味和盛入盘中的各色美味佳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

马二先生蝇然头脑迂腐,热衷功名,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同时他又具有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品格.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送银两衣物给流落他乡的匡超人,这是他的义举,是可尊,可敬的一面。

然而作品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

他出韪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并嘱咐他:

“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为主,小生在世除了此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要匡超人以文临别时还从自己的书架上捡几本八股文塞于匡超人包中。

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使讽刺对象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手法即辛辣,又深刻,做到了真实性和喜剧性的。

2、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

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剧性特点。

迂腐老儒周进,读了几十年书,考了几十年,却屡试屡败,胡子都白了,还是个童生.因未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膝,忍受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因未进学,当中过举人的王惠来学堂避雨时,更是曲意逢迎,低声下气,唯恐怠慢了贵客,给王惠准备丰盛的晚餐,而周进自己却是“一碟老茶叶,一壶热水”下饭。

第二天,客人扬长而去,留下的是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使“昏头昏脑”的周进“扫了一早晨。

”然而,周进尽管精神上一次次受到创伤,受尽了轻蔑和侮辱,他仍然按捺性子去支撑寻扭曲了的灵魂.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直器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

“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何等低下的人格,多么庸俗的嘴脸,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丑恶形象。

作者通过“周进撞号板”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行动,以悲喜结合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范进中举发疯同周进撞号板异曲同工,都是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产物。

范进从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个秀才,三十四年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他对功名的执拗追求却“始终如一”。

他万没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

当他看到高中举人的喜报,竟然喜极而“疯”: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贴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

“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之。

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睛,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塌,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掐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从作者颇具匠心设计的“范进中举发疯”的典型情节中,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文人醉心举业的心理状态。

屡试屡败给儒生们带来自卑感,虽然如此,受尽了社会奚落和生活的煎熬的周进和范进,为什么还对科举发此迷恋而不能自拔小说作了生动的回答:

如若考中,转眼间一步登天,升官发财,“荣宗耀祖”,“显亲扬名”。

好些“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

”深刻揭露了“功名”与“富贵”的关系。

此外,诸如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当女儿绝食而死,他不仅没有悲哀,反而“仰天大笑道:

‘死得好!

死得好!

’”,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用全部心血去教四岁的儿子学八股文,以使将来儿子得了功名,讨个“封诰”;马二先生游西湖,不是想喝茶吃东西,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对西湖的秀丽景色一无兴趣。

等等,这一切无不是令人拜会腹大笑的喜剧,同时它又是人性被毁灭的社会大悲剧。

使我们在大笑之余,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认识到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如何使人愚昧无知和精神麻木的,它带给我们的是流着眼泪的笑。

三、运用对比隐晦夸张等手法,增强对人物的讽刺之效。

1、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意义的表达,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完成的,这要求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要前瞻后顾,综合体味。

  在第二回中,周进六十多岁了,还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观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两馆银,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

别人待客,虽然他年纪大,但梅相公茶杯中有枣,他只是清茶。

到第七回中,周进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梅玖就无耻地冒充自己是周进的学生,薛家集的观音庵里也供起了周进的长生牌位。

梅玖见了周进早年写的一幅对联,贴在墙上,红纸都发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喷了,剥下来,装裱收藏。

这一对比既写出了周进做官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写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势利以及社会上一般人的趋炎附势。

 因此,《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如小说对匡超人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主要运用了前后对比手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和不良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腐蚀危害。

匡超人本是贫寒人家子弟,有一些小聪明,因生计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亲病重也回不了家。

马二先生见他年轻好学,又有孝心,便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和回家后做生意的银两。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侍奉瘫痪在床的父亲,一面用马二先生的钱做磨豆腐杀猪的小生意,晚上还在灯下读文章。

这时的匡超人勤苦、孝顺、诚恳,小说的笔墨之间充满了赞扬。

后来匡超人考上了秀才,到城里结交了一批名士、老爷,也开始批八股文选本,为攀富贵,停妻再娶;为抬高自己,竟忘恩负义贬低马二先生的选本。

吹嘘自己的选本,一出书客人争卖不到手,甚至外国都有流传。

“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八股文外国谁读?

古人把已去逝之儒称“先儒”,匡超人无知吹牛竟如此!

以做官为钓饵的八股考试,导致读书人热衷功名利禄,轻视学业品行,匡超人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由一个质朴少年蜕变成了无耻之徒,作品通过这个人物前后品行的对比,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

2、《儒林外史》中隐晦的讽刺的运用。

  前面已论及,《儒林外史》的讽刺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文字朴素、含蓄,讽刺意义的表现,或由人物自我言行的抵触,或由情节的前后对比,或由书中另一人点破——匡超人“先儒”之误就由牛布衣点破。

总之,大都含蓄而不隐晦,但是,也有个别讽刺故事因牵扯到一些历史掌故、古人诗文等,一般读者不易看出。

  第四回中,乡绅张静斋向汤知县和范进讲了一段刘基的故事。

“他(刘基)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后来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犹如‘雪夜访普’的一般。

恰好江南张王送了他一坛小菜,当面打开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恼了,说道:

‘他以为天下事都靠着你们书生!

’到第二日,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知县,又用药摆死了。

  这段文字中的刘基,即明初开国功臣有名的刘伯温,他其实是元末进士,老家在青田县,并未做过青田知县。

“雪夜访普”是宋朝赵匡胤和大臣赵普的事,送瓜子金一事,也是此二人的故事,而张静斋张冠李戴,弄成朱元璋、刘基和张士成的事了。

还可笑的是,听者范进、汤知县都信以为真,一个知县、两个举人,都是科举出身的人。

竟连本朝的事都不知道!

这就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文化人。

这个故事讲得不动声色,有点隐晦,但了解了底细,不得不佩服作者讽刺得辛辣。

  第九回,娄三、娄四公子两次拜访所谓的名士杨执中,都未遇到,在船舱底下拣到一片纸,“两公子打开一看,是一副素纸,上面写着一首七言绝句诗道: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后面一行写‘枫林拙叟杨允草’。

两公子看罢,不胜叹息,说:

‘这先生襟怀冲淡,其实可敬!

只我两人怎么这般难会?

’”两公子所见的这几句诗,本是元代吕思成的一首律诗的后四句,并非七言绝句。

杨执中(名允)抄袭以欺世盗名,娄三、娄四公子虽满怀对名士的美好幻想,但不学无知,恰恰被骗,对杨执中越加仰慕之至。

名士自是假名士,一心学古人礼贤下士的公子也是有眼无珠、自我陶醉的可笑之人。

这个讽刺也是比较隐晦的。

3、作品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儒林外史》有很多地方截取了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夸张描写,将典型的细节和合理的夸张结合起来,以揭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夸张不是失实而是更加突出事物的本质。

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讽刺鞭挞的良好效果。

作者无限夸大假的,给假的蒙上了庄严的外表,在与真的对照中让假的暴露原型,如匡超人吹嘘自己有学术,他说:

“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

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

不瞒二位先生说,此处读书的人,家里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之神位。

”这段话匡超人吹嘘自己的著作多,著作受欢迎,越吹越来劲儿,越吹越悬乎,最后说到自己受尊重时候就露了馅。

我们知道,“先儒”是已经去世的儒者,因此牛布衣指出:

“此言误矣!

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

”匡超人红着脸道:

“不然!

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这样作者让人物自己大吹特吹,吹到一定时候,轻轻一点点出漏洞,达到讽刺的目的。

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

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时,只在熟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能咽气.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家里人都围在床前不断发问:

有说是两个人的;有说是两笔银子;有说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的.严监生听了,直是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作者将情节放大,造成难解的迹,最后由他的妻赵氏将迹底揭开:

"爷,别人都说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职了."说罢,心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我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个细节属于夸张,但它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受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地主,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胡屠父是一个喜剧性人物,是一个市井之徒,《儒林外史》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描写,突出了这个人自我矛盾的特点,收到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范进中举而发疯,众人商议要范进平日最怕的人“来打他一嘴巴”,吓一吓,"把痰吐了出来",才能治好“疯”。

最适当的人选当然要算岳父胡屠户了.可他"作难"道:

"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如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斋公们说:

"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胡屠户在众人的怂恿下,喝了两碗酒,壮一壮胆,终于打了范进一嘴巴.……胡屠父"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胡屠户这个平日里对范进吆五喝六,骂骂咧咧的人,此时因女婿中了举,"当了老爷",一反昔日常态,瞻前顾后,不敢动手了.拍打人"十八层地狱",昔日的"现世宝穷鬼"变成了今日的"贤婿老爷".前后对照,典型细节真实的描写,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面孔跃然纸上.

《儒林外史》中类似这样的情节很多,如胡三公子买鸭前先拔下耳挖子戳戳脯上的肉,看肥不肥;象周进多年应试不中,参观贡院时,用头撞击号板;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都因用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

四、“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讽刺之文笔承前启后,贯穿始终。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先生对吴敬梓作品的的评价。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的讽刺基调承前启后,贯穿始终。

在讽刺的文笔之中,作者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有的讽刺包含着同情和怜悯,有的讽刺则是无情地鞭挞。

  如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周进中了进士之后,钦点广东学道,主持童生考试,初拿到年已五十四岁、共考过二十余次的老童生范进的卷子,认为写得不好;坐了一会儿,还不见人交卷,又拿来范进的卷子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过了一会儿,第三次又看了一遍,不觉叹息,这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立刻把范进定为第一名。

这一场面描写,表面上客观冷静,实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彻底地批判。

那范进果有真才,为何二十余次考不进学?

周进果有慧眼,为何三遍才看明白这卷子?

若不是半天无人交卷,周进会看第二遍、第三遍么?

别的考生还没完全交卷,如何就能定范进第一?

那范进若无真才,周进赞叹的“天地间之至文”、“一字一珠”,岂不是胡扯?

科举考试之无凭可见一斑!

  可是,我们在阅读有些人物的故事时,觉得这些人可笑、可鄙、甚至可憎,但同时也觉得他们很惨,十分可怜;我们会发笑,但也低头沉思,觉得难过。

  范进中举后而发疯,范进老母因欢喜而一命呜呼;周进六十多岁了,一辈子的老童生,还未进过贡院的考场,经朋友帮助到贡院一游,不觉触景生情,悲上心来,头撞号板,号啕大哭,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来。

这些被科举制度捉弄的人,令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容貌美丽,又是一个自幼读八股文章的“女才子”,在父亲的教导下,“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

”可是招赘的丈夫蘧公孙对举业却毫无兴趣,惹得她万分痛苦,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天抱着四岁的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