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4596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

少好学,善《三礼》。

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

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

焘议曰:

“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

”议者从之。

顷之,去官。

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

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

服阕,除临沂令。

义旗建,为太学博士。

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

“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

岂可不敦厉风尚。

想复弘之。

”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

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

“求之礼籍,未见其可。

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

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

准傍事例,宜瘗埋。

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

义熙十四年,除侍中。

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

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

永初三年,致仕。

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B.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C.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D.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B. 博士,古代学官,主要从事教授生徒之职,学术专业上常专通经典或精通技艺。

C. 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初仅供奉先皇,后来宗室、功臣等也可入庙。

D. 儒,此处指“儒学”,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臧焘贫苦好学,熟悉经典。

他家境贫寒,但却富有自立的精神,喜好读书学习,对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颇为熟悉。

B. 臧焘恪守孝道,精心侍亲。

他曾与弟弟一同辞去官职,回家亲自参与农耕,自己省吃俭用,服侍父母亲长达十余年。

C. 臧焘善于言辞,受到认可。

针对朝政、灾祸,他引经据典,清晰地陈述看法并提出建议,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

D. 臧焘官至显贵,严于律己。

高祖登基后,他身居要位,但仍保持节俭自律的一贯作风,粗茶淡饭,与亲人共享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

②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答案】

(1)A

(2)D

(3)C

(4)①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②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解析】【分析】

(1)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孔子”“齐”“鲁庙”“桓”“僖”“征西(征西将军)”“京兆四府君”“庙”“此”“征”等,虚词“在”“也”“而”“其”,“而”表示转折,“犹”意思是“还”,“列庙飨”意思“列于太庙受供享”,其前省略主语“征西京兆四府君”,意思是“(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BD两项。

“此”作“其征乎”的主语,意思是“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在“此”前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

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

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

句子可以断开为: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故选A。

(2)D项,“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中“自封建社会以来”说法有误,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西汉时开始的。

故选D。

(3)C项,可知“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说法有误,原文说“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意思是“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

故选C。

(4)本题翻译赋分点:

①中的“良”,的确;“戎车屡警”,指战事频频;“中息”,中断,停止;“浮夫”,指轻浮浅薄者;“恣志”,指任性而不务正业;“情”,指求学的情趣;“染”,影响,干扰;“情与事染”,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②中“然”,表转折,然而;“详”,详解;“言”,指议论;“纷错”,纷杂;“群言纷错”,众人议论纷杂;“卑浅”,形容词作名词,指卑陋的见识;“折中”,说准;“非臣卑浅所能折中”,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C;

⑷①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②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

他年少的时候爱好学习,精通《三礼》。

贫乏穷困却能自立,操守品行为家乡乡里称道。

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卫将军谢安开始建立国学,刺史谢玄举荐臧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尊他的庶祖母宣太后,有的议者认为宣太后当附祭配享中宗。

臧焘建议说:

“前汉孝文、孝昭太后,都是依照儿子取得尊号,在陵寝祭祀,不在高祖、孝武的庙中附祭。

臣以为追尊宣太后一事,应当远依《春秋》考宫的古义,另建寝庙,则尊奉崇敬的礼义得以显明。

”议者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辞去官职。

由于母亲年老,家中贫穷,跟弟弟臧熹一起放弃仕途,以耕种谋生,自己节约而供奉双亲十多年。

父母去世后,臧焘守丧六年,以居丧过哀闻名。

守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临沂县令。

义旗树起后,任太学博士。

高祖镇守京口,写信给臧焘说:

近来求学的风尚衰微,后辈学人学业荒废,民间户内,不闻朗朗读书声。

这的确是由于战事频频,礼乐教化为之中断,轻浮浅薄者任性而不务正业,求学的情趣受到事功的影响(干扰)。

怎么能够不大力鼓励学习的风尚呢?

希望您对此事再有所光大。

”臧焘担任高祖的中军军事,承袭封爵为高陵亭侯。

当时太庙发生火灾,臧焘对著作郎徐广说:

“过去孔子在齐国,听说鲁国太庙发生火灾,说一定是由于桓公、僖公的事。

如今征西将军以及京兆尹四位府君本应当撤除神主,却仍列于太庙受供享,这火灾大概就是征兆吧?

”于是上奏议说:

“核查礼法典籍,看不出这种做法的允当。

从前永和初年曾热烈讨论过此事,那时候虞喜、范宣都是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师,都认为四位府君的神主,没有理由世世代代永远存放,有的计划埋葬在墓室两边的石阶下,有的主张收藏在石室中,有的提议为他们另外筑室,虽然所持的意见略有区别,但是大方向基本相同。

依准有关事例,对四府君神主的处理应当采用埋祭的办法。

然而经典难以详解,众人议论纷杂,这不是微臣卑陋的见识所能说准的。

”当时学者大多赞成臧焘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行。

义熙十四年,任命为侍中。

元熙元年,因为脚病离职。

高祖受命登基,召拜臧焘为太常,他虽然身为外戚权贵,然而更加自我约束,住茅房吃蔬菜,不改变原来的习惯,所得俸禄,与亲戚共享。

永初三年,退职。

同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1)   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

(1)孔子:

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

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明确了这些,自圆其说即可。

故答案为:

⑴孔子:

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

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⑵【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时要理解孔子和庄子说的内容。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

庄子曰: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意思是“请回吧!

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表达自己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保全生命。

由此可总结出答案。

⑵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任选一种生活方式进行论述。

赞成孔子的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快乐方式,要指出庄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的不足;赞成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要指出孔子自我安慰、自命清高的生活方式的不足。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

“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个大夫说: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

“请回吧!

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①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①纵囚:

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

②贼:

指窥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且                                         

B. 则                                         

C. 乃                                         

D. 而

(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 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 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 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 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答案】

(1)C

(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3)C

(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

(5)A

【解析】【分析】

(1)文章第二段是对林和靖先生的评价,方框的位置在句末,从上文来看,这个句子应是一个判断句,所给选项中,“则”和“乃”可以用在判断句中,“则”一般起强调和确认作用,“乃”一般表示对事物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因而可译为“是”“就是”。

本题中用“乃”更恰当,故答案应为C项。

(2)从内容上看,第①段先写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然后指出判处死刑的人是小人中特别坏的,最后总结,为正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说明死囚都是罪大恶极的,而“守义而死”是君子也难以做到的。

从结构上看,开头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3)第二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由此可知C项正确。

A项,“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对观点理解错误;B项,“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无中生有;D项,“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无中生有。

(4)从第三段来看,作者先列出要批驳的观点“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然后分析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指出太宗纵囚与囚犯自归皆有动机,与恩德和信义都没有关系;最后用“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来反衬“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表明“此又不通之论也”,有力地驳斥了“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的观点。

(5)《纵囚论》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文章。

文章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门见山,从“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说起,定下全文基调。

接着通过唐太宗纵放死囚的史实,用君子与小人相比较,论析指出唐太宗的做法有悖人情,违反法度,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

因此,作者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值得效法,而应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由此可知,答案应为A项。

故答案为:

⑴C;

⑵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

⑶C;

⑷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

⑸A;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查看所给的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和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的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

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

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在仔细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第②段引用了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纵囚的史料,采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过程中又将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告诉读者,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小人却做到了,这是违背人之常情的。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驳论的思路的能力,解答事首先要确定文章驳斥的是什么观点,然后再分析相关段落是怎样进行驳斥的。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要在阅读全文,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

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

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

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

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

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

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有人说:

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

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

我说:

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

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

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

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

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

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

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

我说:

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

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

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

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

这可以作为国家的常法吗?

不能作为国家的常法。

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

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

“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

“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

”原平曰: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

【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    

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要使微贱________

A.细小   B.低下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