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182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docx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论文设计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探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在角色游戏背景下,对商丘市X幼儿园的大班幼儿之间发生的冲突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共收集冲突行为案例125例。

结合具体案例,对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冲突行为进行浅要分析探究,根据分析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的关系以角色关系为主;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起因以游戏资源占有为主;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解决冲突主要采用正向方式;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结束形式以自主解决形式为主,在外部干预解决形式中,以教师干预为主;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还有以下三个特征,分别是冲突主要发生在同性别幼儿之间、冲突持续时间短、解决冲突方式的选择与冲突双方亲密程度有关。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家长、幼儿园、社会四方面入手,提出相应教育建议,以此有效减少或解决幼儿冲突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冲突行为

 

Abstract

Thisresearchusesthemethodofinspection,thecaseanalyticmethodandsoon,undertherolegamebackground,theconflictbehaviorwhichoccurstotheShangqiuXkindergarten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dsevenyearoldsbabybetweentocarryontheobservationandtherecord.Altogethercollectstheconflictbehaviorcase125examples.

Unifiestheconcretecase,carriesonshallowlytothe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dsevenyearoldsbaby’sinrolegameconflictbehaviormustanalyzetheinquisition,maydrawfollowing,maydrawfollowingconclusionaccordingtotheanalysisinquisition.

The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dsevenyearoldsbabyconflictsthebilateralrelationsintherolegamebytherolerelationsprimarily;The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dsevenyearoldsbabyconflictsthebehaviorcauseintherolegametoplaytheresourcestoholdprimarily;The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sevenyearoldsbabysolvestheconflictintherolegamemainlytoselecttheforwardmethod;The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dsevenyearoldsbabyconflictstheconclusionformintherolegamebytheindependentsolutionformprimarily,inexteriorinterventionsolutionform,intervenesbytheteacherprimarily;The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dsevenyearoldsbabyconflictsthebehaviorintherolegamealsotohavefollowingthreecharacteristics,respectivelyistheconflictmainlyoccursbetweenthehomogeneousotherbaby,theconflictduiationshort,thesolutionconflictwaychoiceandtheconflictbothsidesintimatedegreeconcerns.

Finally,accordingtothefindingsandtheanalysis,theauthorbelievedthat,shouldformtheteacher,theguardian,thekindergarten,thesocialfouraspectsobtain,proposedthecorrespondingeducationsuggestion,reduceseffectivelybythisorsolvesthebabytoconflictthebehavior,promotesthebabysocialitydevelopment.

Keywords:

Kindergartenclassforsixandsevenyearolds;Baby;Rolegame;Conflictbehavior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冲突,尤其是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其在与同伴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冲突行为。

对于许多大人来说,他们下意识就将幼儿的这种冲突行为归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消极行为,认为冲突会破坏幼儿与同伴之间原本融洽、稳定的人际平衡关系,使幼儿与同伴之间产生隔阂和嫌隙。

因而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待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冲突行为,以至于不能利用幼儿与同伴之间冲突行为的价值来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

皮亚杰在其研究中指出:

冲突者在各种各样的冲突之中可以不断提升自身采择别人观点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所以从实质上来说,冲突行为有助于推动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发生冲突行为的必要情境,从冲突行为的各方面案例进行浅要分析,以了解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冲突行为,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以后的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2.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冲突行为进行了典型性的案例展示,并从冲突双方关系、起因、结束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后从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意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幼儿更有效地在角色游戏中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内涵的研究

刘晓静(2002)为幼儿冲突行为下的定义是:

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对立的一种行为过程[1],重点强调冲突行为的关键点在于“相互对立”与“行为过程”。

此外,刘畔(2017)在其研究中定义幼儿冲突行为内涵时,限定了冲突发生的地点和原因。

她认为同伴冲突指的是在幼儿园中,幼儿由于意见、目标不一致等一系列具体原因,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在言语和肢体动作上发生的类似于反抗、对立的行为过程[2]。

蒋秋芳(2009)认为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指的是在幼儿园这个前提背景下,幼儿与同伴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引发的“争执对立情景”[3]。

与前两者定义中强调的“行为过程”不同,他强调的是情景而非过程。

(2)关于幼儿冲突行为现状的研究

①时间方面

赵艳(2012)在研究中指出幼儿冲突行为多发于角色游戏活动的进行阶段,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冲突相对较少[4]。

彭国艳(2016)和王雪冰(2018)对于幼儿冲突的持续时间也都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了“幼儿冲突持续时间短”的共同结论。

不同的是,彭国艳(2016)只在此基础上指出幼儿产生冲突时的敌意不强[5],而王雪冰(2018)则在两者的共同结论上进一步指出同伴冲突持续时间与幼儿年龄有一定关系,根据发生冲突的持续时间段进行划分统计,发现小班和中班没有持续三分钟以上的冲突,而大班有时甚至会出现持续了三到四分钟的冲突行为,并以此总结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冲突持续时间有所上升,但幅度很小”的结论[6]。

②起因方面

赵艳(2012)在幼儿冲突的起因方面指出“物品材料的争抢”作为幼儿间冲突的主要原因,其引发的冲突比例与幼儿年龄的增长成反比。

其中,游戏角色引发的冲突与幼儿年龄的增长成正比,游戏情节引发的冲突所占有的比例呈波浪式起伏。

王雪冰(2018)则是从小、中、大班幼儿的三个年龄层次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得出相应结论:

物品争抢是小班幼儿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极大;中班幼儿大多数是在游戏中因意见分歧等原因产生冲突;到了大班,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时,则出现了一种因“试图控制他人”而引发冲突行为的现象。

而程琳琳(2017)在其研究中提到幼儿冲突行为的产生是源于幼儿本身对资源的占有、对规则的维护或对意见的分歧、以及对肢体动作的误解[7]。

③结束形式方面

在冲突结束形式方面,赵艳(2012)指出幼儿随年龄的增长,冲突由被动结束逐渐转变为主动结束。

她通过对幼儿的进一步研究,又指出幼儿大多数以非言语行为方式来解决冲突,其中幼儿以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次数与幼儿年龄的增长呈正比,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次数与幼儿年龄的增长呈反比。

而王琳(2015)通过观察幼儿以及分析案例得出:

幼儿在面对冲突时,采取的策略往往为向老师告状或者求助的中性策略[8],并以此类策略来结束冲突。

彭国艳(2016)也在其研究中指明这一点,此外他还指出在中班幼儿中采用消极策略(以抢夺居多)的频率仅次于中性策略,采用积极策略的频率较低(协商交换与主动谦让)。

而且他在研究中表明:

幼儿冲突行为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和单方得利。

王雪冰(2018)在其研究中表明:

在解决冲突时,小班幼儿大多以争抢为主,中班幼儿大部分会选择告状求助,而大班幼儿采取的策略则更加多样化,其中智慧型策略较多。

(3)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①幼儿方面

王雪冰(2018)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

肢体接触是幼儿冲突行为的一大影响因素。

她在研究中还进一步指出幼儿在进行肢体接触最多的室内角色游戏活动时,最容易发生冲突行为。

彭国艳(2016)指出从幼儿自身来说,幼儿自身具有的气质类型、后天学习的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在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积累的认知与情感和在此基础上的外在动作行为表现,这些都是幼儿冲突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

王琳(2015)也在其研究中表明:

幼儿行为往往与道德意识相脱离。

由于其年龄较小、认知水平低下,幼儿在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的归因往往就不够准确,进而影响其对同伴行为的判断,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行为的发生。

薛媛媛(2014)指出除此之外幼儿自身的情绪状态也是构成幼儿冲突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若幼儿情绪低落,那么一件小事就极易引起幼儿间的同伴冲突,使之成为幼儿消极情绪的发泄口[9]。

影响人们行为举止的不是外在世界,而是人们对情景的定义[10]。

蒋秋芳(2007)在分析影响幼儿同伴冲突的因素时提到了幼儿“对情景的定义”这一点,指出因对情景定义不同,幼儿与同伴互动时会导致冲突行为的产生。

如A幼儿推了B幼儿一下,若B幼儿认为A幼儿在和他玩闹,那么B幼儿与A幼儿在接下来的互动中就不会形成冲突趋势,但若B幼儿认为A幼儿的行为是恶意侵犯,则B幼儿势必会采取相应报复性互动,以至于产生冲突行为。

②教师方面

彭国艳(2016)指出如果教师本身具有正确的冲突理念和冲突观,在面对幼儿的冲突行为时很大可能上就会采取相对有效的手段来对待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冲突行为。

受教师的影响,日后幼儿再次面对类似冲突时所采取的的策略也会更偏向于积极策略。

薛媛媛(2014)也表明教师的冲突观是影响幼儿冲突的重要因素。

如果教师忽视幼儿间的冲突,就不会去想幼儿与同伴之间为什么冲突、如何科学地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这就会导致幼儿间本可避免的冲突一再发生。

蒋秋芳(2007)在其研究中提出:

教师对班级常规的强调程度或者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权威等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冲突事件的发生。

冲突事件发生的概略会随着同伴互动的减少而减少,而同伴互动会随着教师给予幼儿游戏时间的减少而减少。

③家庭方面

薛媛媛(2014)提出家庭氛围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方向、进程和水平,在无形中就能干预孩子的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进而影响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

如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就容易感到焦虑、不安、紧张,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蒋秋芳(2007)指出具有较强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幼儿,其父母大多都是采取放纵或者忽视的教养方式来教养幼儿,父母通过自己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可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此外,王琳(2015)也指出,家庭方面是影响幼儿冲突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和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处于模仿期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可以说,影响幼儿冲突行为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家庭方面对幼儿的影响。

(4)关于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的研究

①家长方面

王雪冰(2018)在其研究的教育建议中提出家长要为幼儿创建一个民主型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幼儿德育上的第一任老师。

不仅如此,家长还要对幼儿进行“三适引导”。

要在幼儿情绪状态良好情况下对其进行教育与指导,采取的方法要适当,避免用严厉斥责或过度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要让幼儿在其合适年龄接受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文明解决冲突的思维习惯。

彭国艳(2016)建议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冲突的价值,鼓励、引导幼儿独立解决冲突,努力为幼儿提供与同伴进行良好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

唐琼梅(2019)在其教育研究建议中提出只有幼儿园努力是不够的,家长也要主动与幼儿园合作,共同创设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11]。

②教师方面

根据幼儿占有资源时的“自我中心化”表现,程琳琳(2017)提出了教师要采取以渗透社会规则来引导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策略,同时还要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供幼儿学习,此外教师还要以客观的态度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问题。

赵艳(2012)同样指出:

教师要把幼儿当做独立的个体,在面对幼儿的冲突行为时要做幼儿的倾听者和观察者,然后再给予合理的解决和正确的引导,并且要以鼓励和指导为主,慎用控制与惩罚的方式,要站在客观角度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切忌以个人喜好决定如何对待幼儿的冲突行为。

王倩(2017)根据“物品冲突是幼儿冲突中最主要的原因”的研究发现,提出“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冲突”这一解决幼儿冲突行为的策略,并从教师方面指出,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该关注游戏角色和故事情节冲突,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解决冲突,与此同时还需要有积极的冲突指导意识,抓住干预冲突行为的“关键期”,更好地为幼儿“玩中学,学中玩”服务[12]。

③幼儿园与社会方面

彭国艳(2016)指出幼儿园在解决幼儿冲突行为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首先幼儿园要重视冲突课程的开展,其次要提升园内教师的相关专业素养,最后还应该重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与幼儿家长共同担负起解决幼儿冲突行为的重任。

薛媛媛(2014)提出幼儿园为了方便与家长交流关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近况,要创建多种途径的家园联系平台,扩宽与家长关于幼儿的沟通渠道。

最后,彭国艳(2016)还在社会方面指出,相关部门则应该规范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避免其中含有暴力、血腥性质的内容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此同时也要规范图书等出版物的发行,为幼儿筛选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图书、绘本,促使幼儿学会以积极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避免冲突行为的发生。

2.国外文献综述

(1)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内涵的研究

与国内研究者有所区别,国外研究者认为同伴冲突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或者社会交换形式,他们将这种互动关系或者社会交换形式归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强调了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需要满足“大于等于两个人”这个必要条件[13]。

除此之外,国外研究者认为同伴冲突可以解释为“行为的不一致”,这个“行为的不一致”的主体指的是参与互动的儿童[14],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的“行为”包含但不限于言语、动作。

(2)关于幼儿冲突行为起因的研究

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起因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Batya(2008)在其研究结果中表明,冲突的起因不能只用对物品的争抢这一点来解释,并进一步指出影响幼儿冲突的因素与幼儿年龄呈正比关系。

Brenner&Mueller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幼儿对物品的占有和使用欲望是引发其与同伴冲突的直接原因。

与此种原因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社会性原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由这种原因引发的冲突行为会逐渐增多。

此外,幼儿对同伴行为的判断受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如Shants在其研究中所说,即便是类似于微笑、拥抱这一类的亲社会行为,有时也有可能会引发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

(3)关于幼儿冲突行为解决策略的研究

Laurscn(2001)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幼儿由于年龄差异这一特性,在选择解决策略时,大多数幼儿会选择强制性策略来解决冲突,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使用回避性策略来解决冲突的几率会逐渐增大。

Brenneis和Lenin(2007)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入手,观察和分析儿童在冲突策略上的使用情况,用以了解5岁儿童在与同伴的冲突事件中的语言结构及社会语言的使用能力,结果发现幼儿的争论策略呈现多样性。

3.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冲突行为进行的研究,留给了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参考价值。

国外研究者主要针对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特征、结果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入手,在分析其起因、结果、解决策略时更加倾向于从幼儿自身视角出发,从现象和理论方面分析问题。

国内研究者同样从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特征、结果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入手,但是是从幼儿自身、家庭、教师、幼儿园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研究结论。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将在观察幼儿冲突事件及案例的基础上,从冲突双方关系、冲突起因、解决冲突行为的方式、冲突行为的结束形式以及冲突行为的特征等五方面对幼儿冲突行为进行探究,以此提出相应教育建议。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商丘市X幼儿园大班33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冲突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其冲突行为案例,并对其进行浅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教育建议。

2.研究内容

首先,对商丘市X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的关系、起因、解决方式、结束形式、特点等方面以表格、案例等形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

其次,对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最后,以前两点为基础,为幼儿更好的解决冲突行为提出配套建议。

3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笔者通过知网、维普等资料库,查询了许多与幼儿冲突行为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此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也为其研究课题的实用性提供了实际论证。

(2)观察法

笔者对商丘市X幼儿园某大班幼儿进行了为期三十天的观察,采用观察记录表、拍照、录音等方式记录下该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的冲突行为,并以此整理成表格和案例。

(3)案例分析法

在本论文中,案例分析法是指根据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观察记录案例,围绕案例中出现的幼儿冲突行为这一问题所做的客观描述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的关系

1.冲突双方以角色关系为主

表1大班幼儿三种冲突关系的行为次数和百分比分布表

同伴关系的冲突

角色关系的冲突

同伴与角色关系的冲突

合计

次数

55

64

6

125

百分比(%)

44%

51.2%

4.8%

100%

从表1可以看出,出现55次(44%)的是同伴关系的冲突;出现64次(51.2%)的是角色关系的冲突;仅出现6次(4.8%)的是同伴与角色关系的冲突,这在三类冲突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以角色关系为主。

2.不同冲突关系的行为分析

(1)同伴关系的冲突

案例1

小九和强强要玩扮演小动物的游戏。

小九首先选择了老虎头饰,在一旁的强强伸手夺走了小九手里的老虎头饰。

强强说:

“我要扮演老虎”。

小九说:

“是我先拿到的,我要扮演老虎”。

小九伸手去夺强强手里的老虎头饰,强强抓住不放手,大声道:

“我就要当老虎!

”老师看到后走过来对他们说:

“谁先拿到的谁当老虎,不可以抢其他小朋友的头饰。

”于是强强把老虎头饰还给了小九。

此案例是同伴关系的冲突,发生在角色游戏开始之前。

小九和强强要玩扮演小动物的游戏,需要他们先选择相应的动物头饰来确定扮演的角色。

案例中,小九和强强都想要同一个动物头饰,但还没有开始扮演动物,所以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开始扮演角色,冲突是以现实的身份发生的,属于同伴关系的冲突。

在本研究中,按照游戏进行的前后顺序,笔者将幼儿角色游戏分为前游戏阶段、游戏进行阶段、后游戏阶段三个阶段。

幼儿在前游戏阶段(幼儿还没有确定游戏角色,未开始相应角色的扮演)和后游戏阶段(幼儿退出游戏并结束相应角色的扮演)的冲突基本都是同伴关系的冲突。

(2)角色关系的冲突

案例2

小九和好朋友强强扮演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小九扮演警察,强强扮演小偷。

强强在旁边幼儿衣服上假装抓了一下,边跑边对小九说:

“我偷了他的钱,你来抓我呀!

”小九抓起腰上别的玩具枪追了上去,在场地绕了两圈,小九追不上强强,于是举起玩具枪对着强强方向说:

“不准跑,再跑开枪了!

”并做出开枪动作,说了一声“啪,你死了!

”强强回头看小九,小九对强强说:

“你不能跑了,你已经被我打死了”。

强强说:

“你没打着,我没死。

”小九说:

“打着了,你已经死了”强强不承认,小九想了想对强强说:

“你假装被我打死了,下一回换你来当警察行不”强强同意了,强强假装被打死躺在地上,结束游戏。

这个案例发生在游戏的进行阶段。

案例中,小九与强强分别扮演警察和小偷的角色,从“你已经被我打死了”“你没打着,我没死”“打着了,你已经死了”等语言可以了解到小九与强强之间发生了冲突,但发生此冲突的同时两人还扮演着警察与小偷这些角色,游戏也正在进行,所以两名幼儿的冲突,被认定为角色冲突。

(3)同伴与角色关系的冲突

案例3

小九是开火车的小司机,他正在开车到处跑。

强强是看病的小医生,正在用玩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

小九开着火车跑到了强强的旁边,看见强强在给人看病,于是对强强说:

“你把听诊器借我玩玩吧。

”强强说:

“我还在医院上班呢!

”小九说:

“我就玩一下。

”强强说:

“你没看我在给人看病呢,不能玩!

”小九试图去抢强强的听诊器,强强都用身体阻挡了小九,并表现出生气:

“你要再这样,我以后都不跟你玩了。

”小九妥协道:

“好吧”,然后开车小火车走了。

这个案例发生在游戏的进行阶段,是幼儿以同伴与角色的关系发生的冲突。

案例中,小九是开火车的小司机,因为看到身为医生的强强在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对他的听诊器感兴趣,就要求借来玩玩,此时他已经脱离了“火车小司机”这一角色,而强强认为自己还在上班,即扮演医生角色,以此拒绝小九的要求,以医生角色与脱离了小火车司机角色的小九发生了冲突,属于同伴与角色关系的冲突行为。

(二)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冲突行为的起因

笔者将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起因分为游戏资源占有、游戏规则维护或游戏意见分歧、干预控制他人和偶然行为四大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