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406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时训练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5大自然的语言

一、课前闯关

1、[问题导航]这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

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借助关键句段(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过渡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段,并思考:

作者主要回答了哪些问题?

①                             

②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                                

2、[初识语言]大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并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开头第1-2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四季风景画:

“草木萌发”写出春天草木苏醒的情态,“__________”描绘出春天燕子归来时的轻捷洒脱,“孕育”写出夏季植物的饱满,“簌簌落叶”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衰草连天”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严冬大雪满地的酷寒。

这些优美的词句,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而第3-12段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以第7段为例:

“首先是纬度”中的“首先”一词表明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首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提醒读者特别关注;“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一句中的“如”表明这里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比北京早开20天”“只比北京早10天”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顺序追踪]

(1)大声朗读课文第2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劳动人民据此安排农事:

“杏花开”时,要“__________”;“桃花开”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要“割麦插禾”。

  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先写植物再写动物,按__________的先后排列,且与前后文相对应,条理非常清晰。

(2)默读课文章第7-10段,在文中圈出标明次序的词,再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影响物候的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个”因素是__________,“第三个”因素是____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_。

  我的发现:

通过这些词语的使用,表明四个因素按______________依次排列,有条有理,表现了这一部分明晰的层次与顺序。

 

二、课内达标

4、给加粗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róng__________化,草木萌(__________)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__________)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__________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sùsù__________地落下来。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C.物侯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

D.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鹰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物候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得多。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是______的。

A.观测 灵验 观察 必需

B.观测 灵敏 观测 必要

C.观察 灵活 观望 必然

D.观察 灵敏 观察 必然

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去年11月,因不堪家庭的贫困和妻子疾病的困扰,丈夫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家,至今销声匿迹。

B.社区内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美丽的自然景色伴随浓浓春意袭来,让你不由得张开双臂,肆意拥抱。

C.转眼之间,从莺歌燕舞的暖春到郁郁葱葱的盛夏,从衰草连天的清秋又到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年流光就这样逝去了。

D.采供血工作每天都要从“零”开始,周而复始,因此,无偿献血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长期支持。

8、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__________)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______________)

(3)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__________)

9、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__________,浙江上虞人,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__________这一门复杂的学科,全文按__________顺序有条理地进行了说明。

10、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B.课文开头将一年四季的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既引人入胜又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C.文章既有准确平实的说明,又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又具有一定的形象性。

D.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了物候的含义、物候现象决定因素及物候学的意义,通俗易懂地给我们介绍了物候学知识。

  

课内阅读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1、这几段文字的结构有何特点?

从“首先”“第二”“第三”“此外”这些词语来看,文章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

                                                         

1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13、第④段中加粗的“这种现象”指什么?

                                                            

14、阅读选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粗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提升

   课外阅读                                                          

胡蜂(湘泓)

  ①2013年秋天,野生胡蜂蜇人夺命事件在我国陕西、四川、重庆、湖北等地频频发生,数百人被蜇伤,数十人不幸殒命。

小小的胡蜂为何如此凶悍,竟频频向人发起攻击?

  ②胡蜂属于胡蜂科,主要吃动物性食物,尤其善于捕食昆虫,甚至还常常捕食蜜蜂,因此也是蜜蜂的主更敌害之一。

胡蜂虽然有时也从各种花卉中吸食花蜜,但它们并不酿蜜,而是只将一小部分花蜜直接喂给幼蜂。

有的群居型胡蜂会将小型节肢动物带回蜂巢给幼蜂吃,但大多种类的胡蜂会将卵产在猎物体内,幼虫孵化后便可直接食用猎物。

A.胡蜂的工蜂性情暴烈凶狠,螫针明显,排毒量大,有攻击力,伤人事件便主要是这些工蜂所为。

  ③胡蜂虽然体型不大,但它尾部的尖刺却是致命的,一旦刺入人的皮肤,将其体内的淡黄色液体注入,里面潜藏的神经毒素、溶血毒素等致命毒素便可能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

胡蜂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个土名——七牛蜂,也就是说,七只胡蜂就能将一头牛活活蜇死。

科学家发现,胡蜂的攻击力是有区别的。

头部有黑色斑点的胡蜂的攻击性要明显高于其他个体。

一般情况下,斑点越多的胡蜂攻击性也越强。

如果用空手道来打比方,脑袋上有黑斑的胡蜂就是黑带高手。

面对“黑带”胡蜂,不仅人类要保持高度警惕,连它的同类也要礼让三分。

  ④胡蜂袭人多在秋季。

春季,胡蜂个体数量处于越冬后的恢复阶段,一般出现得比较少,所以也很少袭击人;夏季,胡蜂数量虽然比较多,而且群势强壮,但由于植被茂盛,树木枝繁叶茂,便于其在巢穴隐蔽,人类对其干扰和威胁也相对较小。

此外,夏季密林中昆虫的数量非常多,胡蜂的食物充足,其护巢的戒备措施也较为松懈,所以它们袭击人的事件也很少;冬季,胡蜂处于越冬期,在北方会完全停止出勤活动,在外界很难发现胡蜂的踪迹,自然也不会攻击人。

只有秋季,外界食物较为匮乏,各种小型昆虫种群数量下降,再加上我国北方秋季开始出现植被枯萎,树木落叶,使胡蜂的巢穴更为暴露,这也会让胡蜂进一步加强戒备,人畜稍微靠近蜂巢时,就有可能遭到攻击。

  ⑤胡蜂是群居的社会性昆虫,有着较为严密的分工,负责御敌和护巢的是工蜂。

B.一个蜂巢内少则有几百只工蜂,多则有上千只。

一旦守卫蜂感觉到敌人对其蜂巢有威胁时,就会发起攻击。

攻击人的胡蜂会发出尖厉的声音,刺激其他工蜂的攻击性。

胡蜂的蜂毒中就有报警激素,具有挥发性。

杀死一只胡蜂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这只垂死的胡蜂同样会散发一种信息素,向它的同伴发出遇到危险的报警信号,因此在几秒钟之内这个闯祸的人就会遭到胡蜂的围攻。

  ⑥因此,预防胡蜂蜇伤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要远离蜂巢,避免打扰胡蜂的正常活动。

首先,人们要考虑尽量减少胡蜂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和村庄附近的分布,通过修剪树木及翻松土壤,减少胡蜂在树上、泥土中筑巢的机会。

房前屋后要避免栽种果实多汁的植物,降低招引胡蜂进入宅院的机会。

不要在空旷的地方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以免吸引胡蜂。

秋季野外活动时,人们最好不要涂抹香水等化妆品,以防胡蜂闻风而至,也尽量不要穿花枝招展的衣裙,携带的甜食及饮料要密封好,以免招来胡蜂。

在胡蜂分布密集区作业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

其次,要适度摘除胡蜂巢。

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选择晚间胡蜂夜肓不能飞翔或下雨天不外出时,采用袋装法、火攻法、水攻法、烟攻法、药攻法、灭火器攻击法等卓有成效的实战方法可以消灭蜂巢。

  ⑦胡蜂在没有感觉到威胁时,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当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人们不必理会。

即使它们落在你的头上、肩上时,你只要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拍打。

如果不慎遭到胡蜂攻击,被袭者一定要就近钻入灌木丛中潜伏,或面朝下俯卧,提起衣领罩住颈部,或慢慢地移动随身携带的帽子、头巾等遮挡颜面和头颈,屏息静气,纹丝不动。

此时,即使狂怒的野蜂团团地围绕着你乱飞乱舞,也要保持镇定,耐心静候10~20分钟,待胡蜂散去后再伺机撤离。

切忌扑打胡蜂,更不要拔腿狂奔,因为胡蜂对动态的物体极为敏感,而对静止的物体就较为忽视。

1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文章为我们介绍了胡蜂哪几方面的知识?

                                                            

16、文中A、B两句中加粗的词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A句:

                                                           

B句:

                                                           

17、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8、胡蜂袭人为什么多发生在秋季?

请简要回答。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班级举行“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9、云雨雷电,节气变化,都影响着人的活动。

下面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观察总结出的谚语,请你解释其中的意味。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20、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走进自然,使你心胸开阔,见识广博。

请你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写出自己的感悟。

(30个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翩然归来  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  深秋草木凋零的荒凉  风雪载途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3、赶快耕地 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时间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影响程度的大小

4、融 méng piān 孕 簌簌 5、B  6、B 7、A  8、

(1)举例子

(2)列数字、作比较(3)打比方

9、竺可桢 气象学 地理学 物候学 逻辑 10、D 11、结构上先总后分。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介绍。

12、具体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沿海地区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迟。

13、指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14、

(1)“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

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或: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5、逻辑顺序。

胡蜂的生活习性,胡蜂的毒性、胡蜂对其它昆虫和人类的攻击力、胡蜂攻击人类的易发季节、胡蜂伤人的原因、预防胡蜂蜇伤的措施等。

16、

(1)不能删去。

因为“主要”表示范围,说明做出伤人行为的胡蜂大部分是其中的工蜂,但也不排除有其它胡蜂的可能性,如果删去“主要”,就成了“伤人事件全部是这些工蜂所为”,这不符合实际,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不能删去。

因为“几百只”“上千只”表示数量,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每个蜂巢内工蜂之多、保卫能力之强,如果删去,就不能具体准确地说明这一点,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七牛蜂的名字来由,便于读者理解;举例子。

以七牛蜂为例,具体说明了胡蜂毒性大的特点,让人信服。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七牛蜂毒性大的特点,给人印象深刻。

18、因为①春季,胡蜂数量少,很少袭击人;②夏季,胡蜂便于隐蔽,人类对其干扰和威胁小。

③夏季,胡蜂戒备松懈。

④冬季,胡蜂处于越冬期,不会攻击人。

⑤秋季,外界食物较为匮乏,胡蜂的巢穴更为暴露,胡蜂进一步加强戒备,警惕性极高。

19、惊蛰日遇雷雨,影响农作物收成;春分日降雨,生病的人少。

20、示例: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要有敬畏自然之心,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