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55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的想象.docx

学前儿童的想象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想象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

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说谎

教学难点: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

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想象力的表现

2.教师的准备:

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

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6课时

第一节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谈话导入】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想一想】试着幻想一下十年以后的今天,你可能怎样度过?

(一)想象的定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特性

新颖性;形象性

(三)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人类活动同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活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也就是说人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2.补充功能

借助于想象,就可以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经验的范围,对客观世界产生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3.代偿功能

想象能使人们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自我分析】生活中,你的想象活动发挥了以上功能吗?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其极端典型的表现主要有梦和幻觉。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它是人们在精神异常或某些药物作用下脱离现实的、不能自已的想象。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

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在看书时,根据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副副画面,这就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可以使人在头脑中形成与概念相应的形象,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有两个方面:

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

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定义: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想一想】有人说,理想是一种幻想,这句话正确吗?

根据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性,可以把幻想分为两类:

(1)积极的幻想

理想:

即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可能的幻想。

(2)消极的幻想

空想(妄想):

即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且毫无实现的可能。

【自我分析】你的创造想象的能力如何?

三、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对儿童认知、情绪、游戏、学习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想象与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密切相关。

1.想象与感知密不可分

儿童的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要用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原材料,才可能进行。

而学前儿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由此可见想象与感知密不可分。

2.想象与记忆密不可分

一方面,想象依靠记忆。

儿童想象时所依靠的原有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依靠记忆在头脑中保持下来的形象。

如果没有记忆,即便幼儿看见过人骑马,但没有保持住人骑马的具体形象,即表象,幼儿同样不会产生小孩在天上骑马的想象。

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利进行。

儿童的识记、保持、回忆等记忆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儿童的想象越丰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加工,也就越有利于儿童对识记材料的保持和回忆。

3.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

思维也是在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想象过程的加工、改造,可能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可能是脱离实际的。

那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是思维的一种表现,称为创造性思维。

而那些脱离实际的想象,有些是纯粹的空想;有些虽然暂时不能实现,以后却能变为现实。

“嫦娥奔月”,表达了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幻想,如今已变成现实。

许多创造发明,最早多起源于幻想。

可见,不论是创造性思维一类的想象,还是幻想形式的想象,都和创造活动有关。

由此可见,想象和思维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1.想象往往能引发情绪

孩子的情绪情感常常是由于想象而引发的。

【案例】打针时,一位幼儿一边卷衣袖,一边大声宣称:

“我是解放军!

我不怕打针!

”这是由想象带来的“自居”作用,以减轻恐惧和焦虑感。

2.情绪影响想象

大量事实说明,幼儿的想象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即便是学习,也往往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

想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想象是象征性游戏的首要心理成分。

如果没有想象,也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

例如,幼儿听故事时,想象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开展。

一幕幕的表象如同电影在头脑中活跃起来。

正是想象活动,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沉迷于故事情节。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和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想象的发生和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也和儿童表象的发生、表象数量的积累以及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有关。

1岁半到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具体表现如下: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岁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

【案例】一个1岁8个月的孩子,左手抱着布娃娃,右手拿起一片塑料雪花片往娃娃嘴里放,同时发出“嗯啊——嗯啊”的咀嚼声。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这看上去只是妈妈喂自己的记忆表象的再现,但其实它已经迁移到一个新的游戏情境中了,而且表现出诸多的“代替”功能:

娃娃代替自己,自己代替妈妈,雪花片代替园饼干。

这种“代替”,就是“想象”。

2.简单的相似联想

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案例】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吃饼干。

忽然,他停止咀嚼,对着手中被他咬了一块的园饼干看了片刻,然后把它高高举起来,并高兴地喊着:

“妈妈!

看!

月亮!

3.没有情节的组合

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物。

例如,从生活中掌握了把小女孩称作“小妹妹”的经验,在想象中就把玩具娃娃代替小妹妹。

但是没有更多的想象情节,没有或很少把已有经验的情节成分重新组合。

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②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③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三、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在幼儿的想象活动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一)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的特点

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是无意想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案例】一幼儿抱着娃娃的时候,看到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

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

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头脑中不进行任何想象活动。

在活动中,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之后,才想象到自己作品的意义。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案例1】在游戏中,一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纸“包糖果”,他就跑去当“糖果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案例2】一幼儿正在画“雨伞”,听到别人说:

“这象雨伞吗?

”他立刻说:

“这是大炮。

幼儿进行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案例1】一个幼儿常常给小朋友讲故事,咋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又有表情,但细听起来却发现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的情节及其来龙去脉。

可是,讲故事的孩子津津乐道,听故事的孩子也津津有味。

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

他们都随着这种零乱的情节进行想象,感到满足。

也就是说,幼儿的想象往往并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

【案例2】一幼儿画画,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一样,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甚至最后乱涂一气,口中还念念有词……

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更是如此,游戏的特点乃是不要求创造任何成果,只满足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幼儿想象活动的特点。

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想象不仅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也容易为自己的情绪和兴趣左右。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

【案例1】在一次“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幼儿由于同情被捉去的小鸡,产生了这样的想象:

鸡妈妈最后又把小鸡救回来了。

【案例2】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兔子,要求老师来看,老师让他等一会儿,幼儿不高兴的说:

“那小兔子会跑掉的。

”等到老师走过来时,小兔子果真不见了。

幼儿说:

“它跑到树林里去了。

另外,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想象主题则多次重复。

比如“手指游戏”。

总之,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二)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如通过老师对故事前半部分的描述,幼儿会进行有目的性的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

续编故事体现出孩子已有明确的想象目的,想象的有意性开始发展了,而且想象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如孩子续编“凋谢的树叶找妈妈”的故事。

那么,大班孩子的想象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现象分析】在大班,有的孩子听了神话故事后,会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心,害怕主人公不安全;而有的孩子则会说:

“不用怕,这故事是假的。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他们开始对想象内容有了一定的评价,即有意性增强,并日益丰富了。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

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

例如,老师可以请小朋友看看黑板上画的圆圈,想一想,什么东西是圆的?

这个像什么?

以圆圈为题,小班儿童也可以想出很多形象,如太阳、皮球、扣子等。

对大班儿童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

按主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四、学前儿童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学前期占主要地位。

在再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创造性。

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

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想象随着成人的讲述而展开。

如果讲述加上直观的图象,幼儿的想象会进行得更好。

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往往也是根据成人的言语描述来进行的。

这一点在幼儿初期表现得更突出。

【案例】一较小的幼儿抱着一个娃娃,静静地坐着,什么都没做。

老师走过来说:

“娃娃要睡觉了,咱们抱娃娃睡觉吧!

”,这时,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起身抱着娃娃放到床上,还拍了拍。

稍大的幼儿,想象的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些,但仍然常常是根据老师言语描述而进行的。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特点在谈到无意想象时已经涉及。

从想象的发生和进行来说是无意的、被动的;从想象内容来说是再造的。

成人或年长儿童的无意想象可能有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幼儿由于头脑中的表象贫乏,水平较低,其无意想象一般都是再造性的。

3.幼儿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前面讲过,幼儿的想象常常是在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他们常常无目的地摆弄物体,改变着它的形状,当改变了的形状正巧比较符合儿童头脑中的某种表象时,儿童才能把它想象成某种物体。

由于这种想象的形象与头脑中保存的有关事物的“原型”形象相差不多,所以很难具有新异性、独特性。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发展的时期。

幼儿创造想象最初步的表现是在再造想象中逐渐加入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

幼儿的创造性也常常表现在儿童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上。

如,“萤火虫的尾巴上是不是有一个小电灯啊”等等。

儿童的创造想象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固然与其神经类型的灵活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其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民主、宽松、自主的环境才能使儿童扬起创造想象的风帆。

同时,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想象。

比如,鼓励儿童的自由联想和分散思维。

看着天空的白云,和孩子一起想象它们像什么;列举出某种物体(杯子、水等),请儿童尽量多地设想它们的用途等。

如果成人坚持鼓励幼儿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问题、鼓励与众不同而又不失合理的想法和答案,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五、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

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想象脱离现实

幼儿想象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想象具有夸张性。

幼儿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就是因为童话中有许多夸张的成分。

儿童自己讲述事情,也喜欢用夸张的说法。

如,“我家来的大哥哥力气可大了,天下第一!

至于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幼儿是不太关心的。

幼儿的夸张性还表现在绘画活动中。

【想一想】如何看待幼儿想象中的夸张性?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是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

首先,由于认知水平尚处于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比如,幼儿的绘画有很大的夸张性,但这种夸张与漫画艺术的夸张有质的不同。

漫画的夸张是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的夸张,往往具有深刻的意义。

幼儿的夸张往往显得可笑,因为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特征,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在感知过程中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事物。

【想一想】在下园时所看到幼儿的画中,你所见到的夸张性的画一般都是表现哪些物体?

如人的脑袋、眼睛、手、每天穿脱衣服都要触及到的扣子等等。

其次,是情绪对想象过程的影响。

幼儿的一个显著心理特点是情绪性强。

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希望的东西,往往在其意识中占据主要地位。

【案例1】一幼儿喜欢蝴蝶,画画时只要画蝴蝶,就会把它放在中心位置。

【案例2】一幼儿希望自己家的东西比别人强,就拼命地去夸大,甚至自己有时也信以为真。

(二)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幼儿的想象,一方面常常脱离现实,另一方面,又常与现实相混淆。

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案例】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了医院,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

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

“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

”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

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把想象当作现实的情况在小班比较多。

【想一想】为什么幼儿会出现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

这和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有关。

感知的分化不足,幼儿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

例如,小班幼儿在看木偶剧时,看到大老虎出场会感到害怕,而中大班的幼儿则认识到这与真实的老虎不同,是假的,而不感到害怕。

另一方面,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

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

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经减少。

第三节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小组讨论】

1.幼儿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请设计几个训练幼儿想象力的游戏。

(一)丰富感性经验

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然而这种新形象的产生也是在过去已有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而原有表象丰富与否又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的多少。

因此,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要指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幼儿的想象增加素材。

【案例】一幼儿教师领班上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当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有个小朋友不禁大声喊:

“老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

”我问“为什么啊?

”“我想吃啊,好甜。

那是棉花糖啊!

”我抬头望去,这片片白云蓬松、柔软,多象一块棉花糖!

看来这个小朋友一定经常吃棉花糖。

而另一个小朋友则说:

“那不是棉花糖,那是我爷爷放的一群绵羊”,原来这个小朋友的爷爷在农村,养了一群羊,怪不得幼儿对羊的记忆表象特别清晰。

可见,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幼儿的想象是很重要的。

幼儿个体的经历不同,想象的内容也有区别。

(二)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

幼儿园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首先,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活动。

想象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需要经过分析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和语言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通过言语,幼儿得到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幼儿也能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故事,诗歌等可以丰富幼儿的再造性想象,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

【案例】在学习故事《小鼹鼠要回家》时,小鼹鼠克拉在外面蹦蹦跳跳的玩,迷路了,怎么办呐?

教师可以通过诱导启发式的提问,开拓幼儿的想象,幼儿会争先恐后为小鼹鼠想办法,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找警察叔叔啊?

有的说小鼹鼠可以拔打110啊?

有的则说,搭辆出租车吧,……幼儿各抒己见,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从而想象力也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美术活动更为幼儿的想象插上理想的翅膀。

特别是意愿画,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构思出奇特、新颖的作品。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幼儿的灵感,放飞幼儿的想象,点燃幼儿创造的火花,鼓励幼儿大胆做画,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

要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更不能以“象不象”为标准。

【案例】画意愿画《梦》的时候,有个幼儿画上了月亮还有星星,并且画的月亮有个大缺口。

说月亮不象月亮,说星星又没有棱角,教师就问:

“你怎么把月亮画成这样子啊?

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

”小朋友受到鼓励,表达了自己的想象:

“我奶奶说,天狗吃月亮,这不是从这儿咬了一口。

”小朋友边说边得意的指着缺口。

教师恍然大悟,及时表扬了这个幼儿,并用稚趣的故事讲述了月食的形成过程。

再次,音乐舞蹈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表达艺术形象。

【案例】音乐欣赏时老师放一段音乐,让幼儿去听、去想、去思考,当教师播放情绪激昂的进行曲时,孩子们会雄赳赳气昂昂的大踏步前进,还说自己是解放军,自己是小海军等,当教师播放一段轻音乐时,孩子们会很安静,有的说:

“老师,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个蝴蝶,在花丛中飞啊飞啊,我好美啊”在优美的音乐中,幼儿的情绪兴奋愉快,想象力得到尽情的发挥。

因此说,音乐和舞蹈也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

(三)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不要定格幼儿的思维,更不要扼杀幼儿的想象。

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传统的教育往往很死板,直接告诉幼儿天是蓝的,太阳是圆的。

这样做没有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孩子想象的天性。

当今的素质教育,应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

【歌德的故事】歌德小时侯,妈妈给他讲述故事时,讲一段总是停下来,让歌德自己去想象故事的未来,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最终使歌德成为世界上著名大作家。

(四)充分发挥玩具的作用

玩具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能引起大脑皮层旧的暂时联系的复活和接通,使想象处于积极状态。

玩具容易再现过去的经验,使幼儿触景生情,从而展开各种联想,启发幼儿去创造,促使幼儿去想象,有时幼儿可以长时间的沉湎于自己的玩具想象中。

比如幼儿抱着布娃娃做游戏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爸爸或者妈妈”还会自言自语的说“娃娃不哭,妈妈抱抱,娃娃睡觉”等,这些有趣的游戏,能够活跃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五)利用游戏推动想象力

游戏示例:

1.角色游戏

可根据故事或童话的情节和内容,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塑造角色。

还可以让他注意现实生活中角色的特点,来丰富他的游戏情节,如上公共汽车观察售票员是怎样工作的?

到理发店理发,留心观察理发师的一举一动,等等。

【示例】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幼儿会骑在小凳子上,嘴里边叫着“笛笛……嘟嘟……”边唱着儿歌:

“一列火车长又长,运粮运煤忙又忙,钻山洞,过大桥,呜——到站了——”,幼儿已经置身于自己的想象中去了,俨然就是一名列车员。

2.造型游戏

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造型表现,可以让孩子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纸盒、泥沙等自由地或按主题地进行美术、工艺等方面造型的塑造。

3.创想游戏

  准备:

拿彩色硬卡纸剪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条,还可以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方形、任意形若干。

方法示例:

取一个圆形和长方条作为道具,想像出一种东西,并且演示出来,让大家觉得很形象,才算成功。

比如某个爱好书法的小朋友想到砚台和笔;还有小朋友想到的大饼和油条;有个小朋友拿长方条顶在圆片下,说:

“这是小阳伞!

”每次时间不能超过或停顿五秒钟,也不能重复已讲过的东西,否则就算失误。

4.讲故事、改编故事、自编故事

讲故事本身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最佳手段。

关键是教师的着重点应放在形象生动的语言上并配合表演动作,描绘出故事中所包含的几个鲜明的画面,激发幼儿进入想象状态。

一旦进入想象状态,他们便将老师的语言在头脑中变成了想象的画面。

甚至于就像在脑子中放电影、放录像一样。

在讲故事产生形象联想和自我创造形象的基础上改编故事,进行大胆改造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示例】改编《嫦娥奔月》。

嫦娥自从吃了常生不老药后,身子忽然轻飘飘的,这时她手里抓着什么东西?

坐什么交通工具?

经过大气层发现了什么……

自编故事赋予学生最大的创造与想象的空间。

儿童是最富于幻想的,思维是形象化的,儿童的创作不过是将自己心中幻化的映像反映在画面上而已。

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

5.以虚拟设想方式引导想象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是一只蝴蝶……洋葱长了腿……,将动植物拟人化,也可将人拟物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