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综合练习试题.docx
《犯罪构成综合练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构成综合练习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犯罪构成综合练习试题
犯罪构成综合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
B.我国刑法理论将过失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
C.在犯罪故意中,行为人如果认识到犯罪结果必然发生,而意志因素上放任犯罪结果发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是间接故意
D.可以将行为人的罪过分为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对犯罪人主观罪过的理解。
在认识因素上认识到犯罪结果必然发生,而仍然实施行为的,就是直接犯罪故意。
[单项选择题]
2、下列关于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间接故意犯罪属于故意犯罪,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属于过失犯罪
B.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都认识到了犯罪结果可能发生,因此,两者的认识因素完全相同
C.间接故意在意志因素上是放任犯罪结果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在意志因素上是希望避免犯罪结果发生,因此,两者在意志因素上是不同的
D.主观罪过是间接故意而造成他人财物重大毁损时,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造成他人财物重大毁损时,不存在过失损坏财物罪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都认识到了犯罪结果可能发生,但是两者的认识因素并不完全相同,间接故意不存在认识错误,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存在认识错误。
[单项选择题]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下列哪种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
A.抢劫
B.绑架
C.强奸
D.故意杀人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的规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单项选择题]
4、在以下选项中,各犯罪行为的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
()
A.玩忽职守罪
B.食品监管渎职罪
C.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D.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主体问题。
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渎职犯罪,渎职犯罪的犯罪主体原则上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能构成。
[单项选择题]
5、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欲杀夫另嫁。
一日,甲听信巫婆教唆,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
奸情败露后,甲交代此事而案发。
甲的行为:
()
A.属于故意犯罪
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而不构成犯罪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意外事件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罪与非罪的界限。
甲属于迷信犯,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不构成犯罪。
[单项选择题]
6、甲因行窃被失主抓住,为逃跑而与失主扭打在一起。
此时,甲的朋友乙正好路过,即上前对失主拳打脚踢,致失主重伤。
乙的行为如何处理?
()
A.构成盗窃罪共犯
B.构成抢劫罪共犯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不构成犯罪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主观方面对犯罪认定的影响。
乙不具有转化型抢劫罪的故意,而具有伤害罪的故意。
[单项选择题]
7、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日趁乙不备将乙从跨江大桥上推下企图将乙淹死,不料乙却因头部碰到石头而摔死,并不是被淹死的。
甲的行为:
()
A.是故意杀人罪(既遂)
B.是故意杀人罪(未遂)
C.是意外事件
D.是过失致人死亡罪
参考答案:
A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
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并不影响对犯罪的定性和犯罪形态。
[单项选择题]
8、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放在仓库里的电话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甲、乙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对甲、乙定性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B.犯罪的数额大小不同
C.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D.犯罪对象本身不同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客体问题。
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不决定犯罪的性质。
[单项选择题]
9、警察苏某与罗某开玩笑,随手拿起执勤时放在桌子上的手枪向罗某瞄准、开枪,并同时戏称"我一枪打死你",不料枪中有子弹,罗某被当场打死,苏某的行为是:
()
A.故意犯罪行为
B.意外事故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警察是从事特定工作之人,有检查枪支、谨慎从事之特定义务,未尽特定的注意义务,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
[单项选择题]
10、甲带邻居家的5岁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有看管好孩子,致使孩子在河里溺水死亡。
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
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
A.法律的直接规定
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
C.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问题。
甲的作为义务由先前带领小孩到河中游泳的行为所引起。
[单项选择题]
11、阎某深夜听见自己家的狗一阵狂叫,怀疑有小偷潜入,便起身拿起猎枪外出查看,朦胧夜色中见有几个人走过来,李某便向这几个人开枪,击中其中一个巡逻的警察,致其死亡。
阎某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过失
D.过于自信过失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问题。
行为人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明知道可能错伤人甚至杀错人,仍然开枪,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主观上为间接故意。
[多项选择题]
12、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在于:
()
A.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根据
B.解决了"什么是犯罪"的问题
C.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标准
D.为划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提供标准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构成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区分罪与非罪。
犯罪构成为区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明确而具体的法律标准。
(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3)有助于正确裁量刑罚。
[多项选择题]
13、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不作为犯罪在理论上可以分为真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真正的不作为犯
B.不作为犯罪就是身体上不实施任何积极行为时而构成了犯罪
C.在刑法理论上,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有形式来源说和实质来源说之分
D.现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
B,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对不作为犯罪的理解问题。
不作为犯罪,并不是行为人身体上不实施任何积极行为,而是行为人不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
现在,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多项选择题]
14、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根据条件说,凡是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都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根据原因说,只有引起危害结果的原因,才与危害结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引起危害结果的条件,与危害结果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在刑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还是现在的客观归责理论,都是以条件说为基础的
D.现在,在刑法理论上,人们基本上都承认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并不完全相同
参考答案:
A,B,C,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的因果关系问题。
以上四个选项的说法,按照现在的刑法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多项选择题]
15、被告人高某(男,15岁)于某晚在酒吧见到幼女王某(13岁,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高某主动与王某搭话时并约其到自己的住所玩,王某表示同意,到高某的宿舍后,二人聊天后表示今后愿意谈恋爱,并发生了性关系,以后二人经常来往。
某日,此事被王某的父亲发现,后到公安局报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
B.高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双方自愿发生的性行为
C.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D.高某构成犯罪,但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B,C
参考解析:
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不论幼女是否同意,都构成强奸罪。
因此高某似乎应当构成犯罪。
但是高某本人虽然已年满14周岁,却还未满16周岁,通观全案,其行为只是未成年人在早恋期间双方自愿发生的性行为。
所以,本案可以依照《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认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一行为既然构成犯罪,那么就要承担刑事责任,D选项是错误的说法。
[多项选择题]
16、在下列哪些选项中,时间、地点或者方法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
A.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B.遗弃伤病军人罪
C.资敌罪
D.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参考答案:
A,B,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问题。
一般情况下,犯罪的时间、地点与方法并不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因素,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法律才把它们规定为犯罪构成的要素。
根据我国《刑法》第340条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刑法》第444条规定,在战场上故意遗弃伤病军人,情节恶劣的构成遗弃伤病军人罪,以战时为要件。
《刑法》第112条规定,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构成资敌罪,也以战时为要件。
《刑法》第342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因此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并不要求特定的时间、地点或方法。
[多项选择题]
17、甲为了谋杀乙,就在乙平时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乙昏迷。
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便将乙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乙被摔死。
下列选项中,对甲的行为定性错误的有: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
甲的行为属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导致了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
如A以杀人故意对B实施打击,造成B休克之后,A以为B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B扔到水里,实际上B是被水溺死的。
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和犯罪的形态。
[多项选择题]
18、甲某用汽车非法倒卖香烟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连车带货扣押。
第二天晚上,甲带上尖刀、钳子、潜人工商所,实施盗窃,试图将自己的汽车盗回。
当甲正在用犯罪工具撬车门时,被值班人员发现。
当值班人员来抓他时,甲用刀刺伤了一名值班人员。
甲的盗车行为侵犯的客体有:
()
A.汽车
B.公共财产所有权
C.国家机关的管理秩序
D.人身权
参考答案:
B,D
参考解析:
甲的盗车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根据《刑法》第91条的规定,在国家机关管理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本案所涉及的汽车虽然是甲所有的,但是其正处于国家机关的合法扣押中,属于国家机关管理中的私人财产,应以公共财产论。
甲盗窃自己所有的、被国家机关依法扣押的汽车,实际上侵犯的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已经构成了盗窃。
甲在实施盗窃的过程中,为抗拒抓捕而使用暴力,其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罪,所以甲的盗